宿迁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
2022-05-23张琼张琪龙
张琼 张琪龙
摘要:宿迁市职业教育自 “十一五”规划以来,教育规模不断壮大、办学质量不断完善,但是在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上仍存在着显著的困难,例如:招生竞争的无序、整体办学层次低、校企合作不通畅等。围绕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通过政策引导、奖令结合等措施,进一步推进宿迁职业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规划提出了“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的重点要求。在进入新发展阶段的过程中,职业技术教育还有很多难点需要克服、堵点需要疏通、痛点需要消除。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应以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为主要目的,实现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有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一、宿迁职业教育的概况
1.职业教育规模不断壮大。2018-2020年,全市财政职业教育支出分别为4.51亿元、4.86亿元、5.17亿元,年增长率6%以上。该市在财政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统筹规划全市职业教育布局,宿迁地方政府投入30多个亿,建成了10个职业学校新校区。截至2021年底,宿迁市拥有职业学校19所(其中4所为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省四星级、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8所,省三星级职业学校5所。
2.办学内涵质量显著提升。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2020年,全市建成省智慧校园7所、省现代化实训基地19个、省标准化技能考点46个。宿迁中专等5所职业学校成功入选省50所中职领航学校建设计划,入选数与南京、无锡、常州、南通并列第一。继2013年国赛奖牌实现零突破以来,全市职校师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共获15枚金牌,12枚银牌,2枚铜牌。“十三五”期间,2名教师夺得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大赛一等奖,1名教师获得全国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实现国赛新突破,突出技能教学愈发显著。
3.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政校企三方共建京东电商学院,为电商企业培养专门人才,目前,全日制电商专业在校生1500余人,每年为企业培训电商人才2000余人,培训农村电商人员3000余人。由市教育局牵头,组建“职校联合体”,与长电科技、箭鹿集团等大企业集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企业每年从“联合体”内职业学校的特色品牌专业中订单培养4000余人。目前,该市已组织9所职业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试点涵盖20多个专业,精准培养企业所需人才,试点专业人数达1200人。
综上,宿迁职业教育已取得快速发展,但是在这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出现因追求高速发展而带来的一些问题。
二、宿迁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招生竞争存在着无序和混乱
当地教育局调查显示,截至2021年底,宿迁市拥有的19所职业院校中公办学校12所,民办学校7所,民办学校占比36.8%。2003年,宿迁推行教改医改,发挥招商引领作用,此举大幅度的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对唯“铁饭碗”论的财政供给起到了抑制作用。同时,宿迁市希望卖掉所有的公立医院、学校,大力兴建民办学校,不可否认“新血液”的涌入的确激活了教育市场的一潭春水,但是随生源数量的衰减,招生指标过分的挂钩于学校的前程、领导的政绩、教师的利益,使得当地的招生处于混乱和无序的状态,引起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失望之感。
1.行政区域间院校的竞争
按照行政县区分布来看,宿迁拥有3县2区,分别是宿城区、宿豫区、沭阳县、泗洪县、泗阳县。市区(宿城、宿豫)拥有12所职业学校,沭阳县2所,泗阳县2所,泗洪县3所。沭阳、泗阳、泗洪三个县区距离宿迁市中心约55-75公里不等,且三个县区各自相距50公里以上,院校数量相对较少,教育自成一体,彼此竞争压力不明显。反观以宿城、宿豫所形成的中心城区集聚院校12所,远远高于其他三个县区院校的数量总和,学校数量和生源数量之间的不成比例,势必造成市区院校向其他县区招生的行为,造成行政区域间的院校竞争。此外,苏中、苏南以及省外的职业院校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竞争。
各区域内的职业院校,无论公立还是民办都由所在区域教育局、人社局直接管辖,由所在区域政府财政拨款,各县区政府出于本地區职校生存发展的需要以及政府财政压力,不得不采取地方保护政策而干预招生。例如,某些县区政府限制其他县区职校入校宣传,干预其招生活动推进。这与市教育局关于各县区学校的开放招生政策背道而驰。再者,变相的违反市教育局出台的禁止“买卖”学生规定。辖区内初中生源校下达向同辖区普高、职高学校输送学生指标,默许或协调这些学校以奖励的形式赞助生源校。
2.行政区域内院校的竞争
首先,职业院校与普通高中之间的竞争。宿迁拥有苏北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背景,大部分家长存在较为保守的教育观念,认为通过普通高中的学习进入大学才是正道。导致一部分家长在孩子无法进入办学条件好的公立普高时,被迫选择一些较为普通的私立普高,虽然私立普高也有明确的分数线管控,但是迫于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仍然破格吸纳了一部分生源,严重挤压了职业院校的生存空间。
其次,公办职业院校与私立职业院校之间的竞争。宿迁地区民办院校起步较公立院校较晚,在师资、设备、成就、声誉无法与公立院校相比。同时,民办院校在市财政的专项资金保障上较少、甚至没有。所以,对私立院校来说,“自食其力”是保障其长远持久发展的最稳妥手段,而获得足够的生源则自食其力的制胜法宝。一方面,一些民办职校给予在校生班主任高额的招生回扣。据调查显示,每招录一名学生,班主任可获得2000-3000不等的招生“回报”。在利益的驱使下,出现了班主任引导学生报考指定的民办职校。更是出现了另一种乱象,部分班主任宁愿选择执教于成绩不好的班级也不愿意执教于成绩优异的班级。另一方面,公立学校为获得更多生源相互诋毁,学校的形象受损之后导致招生成本增加,职校之间遗留下芥蒂,不利于日后交流合作的展开。无效、混乱竞争下导致有的职校招生超编,而右的职校招不到学生,无从而师资、设备闲置,造成社会资源巨大浪费。据调查显示,宿迁地区的中职学校5年一贯招生人数年均不足2000人,占招生总数的10%。
(二)职校整体办学层次较低
宿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劳动就业管理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2019-2020年,宿迁地方产业对中职人才需求/高职人才需求约为2:5,对高职人才需求日益旺盛。而就宿迁市教育局反映,全市仅有3所高校,其中本科院校1所,高职院校2所(民办),3所高校面向全省招生,本地就业率约10%,对本地人才培养和储备严重不足。此外,19所中等职业学校(含2所技工学校),中职校约占86.4%,整体办学层次偏低,高技能人才供给能力不足,无法满足服务当地产业发展需要。
1.人才引进存在困难
宿迁地处苏北,经济发展受历史条件制约,经济总量与财政预算上远远低于苏南甚至苏中地区。地域条件加上薪酬待遇因素使现行职校院校对高技能人才引进出现困难。而且职业院校受现行的办学经费约束,无法灵活聘请企业高技能人才,尽管国家出台了职业院校兼职教师奖补政策,弥补职业院校兼职教师,由于企业高技能人才经济收入较高,职业院校仍旧无法聘请到满意的高技能人才,一定程度上影响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从而影响职校的办学层次提升。
2.职校管理存在不足
教学方面存在机械化与松散的现象。对于某些职校教师而言一门课程的开发可以用上一年甚至几年,缺乏创新与思考。甚至存在拿来主义,教师本人不带入任何对于课本的理解与感悟,像宿迁职业技术学院设计出完善的教学脚本,强制教师进行逐字背诵,教学过程僵硬、制式化明显。教师在课堂上存在“摸鱼”现象,并不以授课为主。例如,泽达学院出现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大量时间给学生放电影的现象。某些职校在课程设计上不合理,文化课只包含基础课(语文、数学、英语)、体育课、思政课、书法课,课程单调。
在教学管理方面公司化现象严重。为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某些职校设计出一套完整的考核标准,例如课堂上教师的授课时间必须保持在多少分钟以上、考试结束后的找分制度等等,并安排专门的学管与督察进行监督,对违反教师处以100-5000元不等的罚款,提成归发现问题的学管和督察所有。造成不同职位之间矛盾严重,教师人人自危,精力不注重于课堂教学、职称评定,而过分分散于被考察、被监督,教师幸福感低下,教学导向不明确,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不高。
职校教学理念过于浮夸。为了招生需求,某些职业院校打出高薪就业的宣传标语,并在学生入学之后不断灌输毕业之后月入10k、20k、30k的思想观念。更有甚者,在学生跑操时喊出“左脚清华,右脚北大,清华北大踩在脚下”的浮夸口号。鉴于初入职校的学生年纪在13-18岁左右,心智发展尚不成熟,过分以金钱引导会造成学生养成不切实际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误导学生的成长。
3.生源质量普遍不高
以2019、2020年宿迁地区为例,两年中考总分均为780分,沭阳县普高录取最低分数线分别为490、475分,其它地区分别为510、520分,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基本都是录取线下的生源。经过三年中职培养后,约50%以上的学生继续升入高职或本科院校,余下的学生基本都在本地就业,但由于这部分学生文化水平和技能素养不高,不能适应地方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职业院校受生源质量影响,造成社会认可度不高,起到兜底作用的中等职业学校更不被认可,往往被认为“差孩子的学校”。
(三)校企合作的困境
一方面,为提高技能人才供给满意度,职校会深入企业洽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项目,但是大部分企业积极性不高,加上人力物力投入不足,出现职校热情满满,企业冷冷淡淡的现象。另一方面,当企业用工紧张时会积极寻求政府与学校提供专业性人才,当企业用工不紧张时又很少规划用人需求。学校培养人才是系统化、专业化的过程,只有职校与企业深度开展合作,开展订单培养,才能解决好企业用工短缺与学生结构性失业的双重问题。
1.制度保障不充分,少有实质举措
国家和地方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制建设薄弱,未能真正建立起鼓励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体制和模式。调查发现,校企合作往往靠个人关系去维系,即使有合作的机会也是依靠项目的补贴完成的,未能形成良好的长效合作机制。此外,文件中提到的相關举措也并未落到实处,一位职校负责人表示,虽然在文件上一再强调强化校企协同育人的重要性,但是很少有现实中实质性的进展停,任然停留在纸面上。
2.企业对于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
企业在进行校企合作过程中,首先会考虑实际利益,追逐利益的最大化才是企业的最终目的。一方面,宿迁地区职校办学层次与科研技术方面相对比较薄弱,因此给企业提供的服务能力也相对有限,对企业的产生的吸引力不够。另一方面,企业选择开展校企合作,就必须面对学生到企业实习的安全、报酬和管理等问题。因此,很多企业缺少动力,不愿意承担风险,花费时间、精力开展校企合作。
3.职业院校服务能力略显不足
宿迁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办学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相对不足,一部分职业院校存在先天的办学基础薄弱,加上师资等硬件在后天发展过程中未能补齐,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难以为企业提供所需要的高水平、有价值和独创性的技术服务,在企业的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和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很难参与合作或参与的深度不足,对企业需要的人才的培养、企业员工技术培训、技术合作研发等方面的指导不够。
三、宿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一)健全德才兼备养成机制
1.完善课程体系建设。首先政府通过政策规范职教行为,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执教观,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将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等课程纳入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体系,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加强人文素养公共基础课程建设,统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培育一批思想政治示范课堂,进行推广学习。
2.突出培育职业素养和塑造工匠精神。塑造学生“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职业品质。以现代化企业文化为标准,培育学生职业操守。以培养大国工匠精神为契机,打造江苏工匠精神、宿迁工匠精神,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落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学时要求。
(二)各层次职业教育高质量协调发展
1.坚持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鉴于职业教育的劣势地位,不断筑牢中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教体系的基础地位。综合考量经济社会发展与学生发展双重需求,明晰中职教育办学定位,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由就业教育转向生涯教育,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各市加强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统筹,不断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
2.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整体水平。鼓励高职院校紧密结合本地产业特色发展,加快提升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民办职业院校应强化内涵建设,积极争取政府相关政策扶持。充分利用区域内高校资源的辐射作用,与本地区本科院校、苏中、苏南职业院校展开合作,加快发展本科职业教育,奋力打造职业教育的“宿迁高地”。
(三)提升校企协同育人水平
1.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落实政府相关政策,促进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支持职业院校以引企驻校、引校进企等方式开展合作办学。完善企业参与现代學徒制项目的准入和退出制度,推广现代学徒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丰富校企协同育人载体。对接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建设一批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跨学校跨专业跨区域整合教学资源,与企业联合建设一批紧密对接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产业学院。发挥好职教集团的纽带作用,推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推动职教集团高效运行,培育一批校企合作示范组合。
(四)强化教师综合素质
1.提升教师队伍双师素质。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强化教学基本功和生产实践能力培养。面向行业企业的优秀技术技能人才开展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培育一批教学名师和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2.健全教师校企双向交流机制。建立校企人员双向流动、相互兼职的常态运行机制。落实职业院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依托教师企业实践基地,保证教师每年都就可以参与企业实践。提高职业院校教师指导学生实习、参与企业项目开发和技术改造等方面能力。利用政策优势,吸引一批企业家、高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兼职任教。壮大职业院校产业教授队伍。
参考文献:
[1]庄西真.把握节点聚焦重点突破难点创新支点 —《江苏省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0—2022年)》评析[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20-09-20.
[2]朱弘琦.资源整合与分工协作下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探究——以宿迁为例[J].《办公自动化》,2017-07-30.
[3]姜伟,周永福.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困境及原因[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8-04-29.
[4]付丽丽,齐立新.新时代技工教育改革与发展路径探析 ——以吉林省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9-08-11.
[5]缪志聪.江苏:职教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出台[N]中国教育报,2020-07-30(版次:01版).
作者简介:
张琼(1992-),中共宿迁市委党校,硕士研究生,经济学教研室负责人,助教,教育经济管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