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威胁言语行为的语言构成

2022-05-23袁三十梁爽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 2022年2期

袁三十 梁爽

摘要:文本通过概述已存在的某些语言学观点来界定直接和间接言语行为,同时分析威胁言语行为及其施为解释。本文利用言语行为其他形式来对比和说明威胁言语行为,并保留其特有的交际意图和语义内容。

关键词:直接和间接言语行为;施为解释;威胁言语行为;交际意图;语义内容

威胁言语行为总是能够吸引研究者的注意,它在很多研究言语行为的文章中会以单独评论、直观举例等形式被列举。威胁当然是威胁言语行为的基本范畴。在冲突理论中,威胁被认为是一种有侵犯性和挑衅性、有针对性和破坏性的言语行为,它给攻击对象带来危害或者引起负面感受,有时为了示威或者构建出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威胁是一种意图,这种意图不仅损害另一方的利益,而且迫使另一方的行为要符合之前所提出的要求。

威胁言语行为自身的特性即是影响受话人的策略手段。在政治话语中使用威胁言语行为时,要使威胁言语行为这一工具符合该话语的目的。可见,在政治交流中,威胁是作为政权和谈判斗争中操纵对手的策略。说话人在政治话语中使用威胁的情景,基本上由特定的主题来区分:军事冲突、社会文化以及建立和断绝政治国际关系,或者为了得到现实政权。

根据其语言功能,威胁言语行为可以确定为带显性威胁意义语句的交际语用分类类型。该类型语句交际的语用含义包括隐性指示和显性指示。更确切地说,威胁言语行为指示的显性和隐性指向直接和间接言语行为的概念。

如果言语行为带有明显的表达意向,并且说话人字面上的意思与他所说的话完全相符,那么这样的言语行为在言语行为理论中被称为直接言语行为。如果在言语行为中说话人既指言语行为的直义,也还有一些附加含义,这样的言语行为则被认为是间接言语行为。Дж. Серль描述间接言语行为时强调:在具体情况中,句子除包含一种言外行为的标志以外,还包含另一种言外行为的实现标志。

这样,区分直接和间接言语行为主要依赖于言语行为言外之力的说明程度。直接言语行为的言外特征表达手段是施为表述(第一人称代词+第一人形式动词、单数、现在时、陈述式),这种表述能够体现言外功能和施为动词之间的意义一致性。在这种情况下,言外行为的内容可以依靠意义相符的施为动词口头说明,例:I declare, I promise, I order等。

语句隐含内容的表达通常没有特殊手段,而是从语句内容中、言语的共同情景中或者交际参与者的共同背景知识中归纳判断。因而,发现语句的隐含意思只能在直接言语交际中,而在书面文本中,则要注意上下文或者一些语言外的知识,也就是说,在没有语境的情况下一些言语行为不能被认定为威胁,例:

These Nazi submarines and raisers are the rattlesnakes of the Atlantic.

该语句的重点部分是对对手军事力量的比喻“响尾蛇”,然而只有考虑到例子的上下文才可以分析出该语句真正的隐含成分。

But when you see a rattlesnake poised to strike, you do not wait until he has struck before you crush him.

正是由于关注理解上下文和评价考虑整体情景,我们才可以猜测出说话人的真正意图——在对方打击自己之前先打击敌人。

像之前已经提到过的,使语句言外特征具体化最合适的形式是隐含的施为形式。在说话时刻施为功能中的言语单位同时也意味着实现这种言语行为作用。

若要关注威胁言语行为的直接表达形式,则不得不提到关于言语活动动词的特殊类别——言外动词。但是它们不能被用到施为形式中,它们是言外之力的指示器。其中包括动词threaten——威胁。相似的动词被称为“准施为动词”,意思是它们或者不能在施为语句中使用,或者需要引入特殊操作,而这些操作需要保证能够完成在语句中出现第一人称现在时的任务。

根据З. Вендлер关于“破坏因素”的理论和Н. В. Готлиб的研究,在这些动词的语义中尝试揭示这种因素的自然属性,这种自然属性在语义结构中、在影响动词施为使用的程度上确定了它们的状况。此时准施为动词词汇定义的分析展示了3层次的动词特征:

1、大部分这类动词都具有特有义素“说”(或者直接在释义中出现,或者通过交叉释义显现);

2、一些动词的义素构成显示出行为可以不仅由言语手段生产,也可以用其他手段;

3、在它们的语义结构中进入确定取效行为或者最终结果特点的义素。

最令研究者感兴趣的动词“threaten”符合所有把它归为准施为动词的3个条件。

1. threaten—to say that you will cause someone pain, unhappiness, or trouble, if they do not do what you want ;to announce an intention to inflict evil, injury, damage,loss of hatm;

2. threaten—to do sth undesirable, violent;

3. inflict evil, injury, damage, loss, harm.

第一个条件给了动词“threaten”语义标志,使它靠近准施为动词,也给了它属于准施为动词的基础。在它的语义中存在取效影响的义素:赋予受话人行为 “消极”后果或者采取“不道德的”手段(这些都被З. Вендлер称为“破坏因素”)。

动词“threaten”在施为公式 “I threaten (you)” 中不能运行是由该动词的语句和语义结构中言外目的矛盾引起的。动词“threaten”的施为使用不可能性并不意味著用其他动词施为表达威胁的不可能性,因此其他形式的威胁言语行为通常在情境中实现威胁。

语句的语用含义一致地被语言学家确定为由两个部分组成:语句含义(由组成语句的各项语言单位的含义组成)和上下文或情景。在这种情况下,语句的构建是按规则从一个个语义对应成分的构建转换成一个交际系统。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如果正确还原语句的语用构建,在这种情况下语用含义相应地可以由受话者引出。

威胁情景交际构建的语用成分包括:

1、说话人;

2、受话人;

3、他们典型地按等级“得益——损害”分布;

4、说话人和受话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类型。

最后两个要素帮助把威胁言语行为同其他言语行为按内容区分开来,甚至在一定条件下从形式上也可以区分。这样等级“得益——损害”的关联性说明威胁言语行为和其他的命令类言语行为的区别:

The American tide is ebbing. It is better for you to restrain your politicians who are thronging the steps of the White House.

正是交际结构的最后两个要素才允许威胁言语行为成为单独的、有自己含义的言语行为。在自身施为显性的表达中威胁言语行为的形式可以与指令性的言语行为相符,然而在隐性施为和间接表达中又加入了陈述部分。

在英语政治话语中表达威胁意图的词汇特性实现在一系列按类型划分的施为功能动词界限中:

威胁——承诺:promise, vow, swear;

威胁——警告:warn;

威胁——意图:intend, seek, assure.

使用承诺威胁的施为形式时,威胁言语行为通过语句内容结构中表达说话人意图的语用成分来体现,这种意图通常会带给受话人损害或预言对受话人人身和行为活动带来消极后果。

I promise to hunt down any remaining suspects in the near simultaneous bombings of the US missions in Kenya and Tanzania.

在这个例子中,说话人——白宫新闻发言人保证完成某个行为,但要带给受话人损害,这刚好是承诺和威胁的根本性区别。如果承诺做受话人不想要的事,那么这个承诺则不应称之为“承诺”;因为承诺应该是作为受话人有意向的,而不是作为威胁或警告。

除了施为动词“promise”之外,同样可以使用它的同义词“swear”和“vow”。

I swear to continue the fight against the terrorists and their allies.

而下一个施为形式——威胁警告则必须首先强调该威胁警告确定为说话人意愿的表达,这种表达指向祈使受话人完成某个行为。

标准施为形式的典型特征是存在现在时第一人称单数施为动词。然而它没有硬性的表面特征表达手段。结构句法构成可以更复杂、更宽泛,具体的手段是加入补充结构元素。所以,在下一个例子中等同于警告的威胁形式依靠情态动词的出现而构建。

I must warn them that there are adequate penalties in the law to prevent them from doing it (seeking selfish advantage).

第三种施为形式——威胁意图让说话人在某种条件下完成行为,或在现实中改变事情的状态。威胁意图要求说话人按行为确定——“将做一切可能的事”,可以将威胁意图区分为意图声明(intend, seek)和现实条件(guarantee, assure)。

We are forward-looking in ou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o anticipate and achieve the unimagined weapons of the future. With these and other improvements, I intend to assure that our vigilance, power, and technical excellence keep abreast of any realistic threat we face.

With one of those essential tools I seek to track terrorists, to disrupt their cells, and to seize their assets.

威胁意图施为形式在保留说话人对受话人单方面影响的情况下,语义因素是发现威胁的主要标准——受话人受到身体或心理上的损害,同时说话人得到益处。像在上面我们研究过的情况中一样,与威胁意图等同的施为形式也可以有变体,这些通过加入情态动詞的句法结构来实现。

The key to success is not to grow tired in the fight against terror. And I can assure you I won’t.

由于威胁言语行为的社会“不得体”、“不道德”等特性,它被确定为言语行为的特定组成。威胁言语行为的主要动词“threaten” 一般不使用这个动词的现在时第一人称单数形式,这是由社会行为方式和言语行为形式的双重作用决定的。同时其他形式也可以帮助表达威胁的交际含义并构成威胁言语行为:威胁承诺、威胁警告和威胁意图。但是单纯依靠其他言语行为语义模型的具体构建并不能判断威胁言语行为的语义,终究还要考虑到上下文和情景来进一步确定它的语用含义。

参考文献:

1. Вежбицка А. Речевые акты//Новое в зарубежной лингвистике. М.: Прогресс, 1985. Вып. 16.

2. Остин Дж. Слово как действие//Новое в зарубежной лингвистике. М.: Прогресс, 1986. Вып. 17.

3. Почепцов Г. Г Коммуникативные аспекты семантики. Киев: Вища шк., 1987. 129с.

4. Серль Дж. Р Что такое речевой акт//Новое в зарубежной лингвистике. М.: Прогресс, 1986. Вып. 17.

5. Шейгал Е. И Семиотика политического дискурса. Волгоград: Перемена, 2000. 368с.

6.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ed. by A. Gadsby and M. Rundell. Harlow: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01. 3rd edition. 1668p.

7. Searle J. R A Classification of Illocutionary Acts// Proceeding of the Texas Conference on Performatives, Presupposition and Implication. Arlington, Va.: 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1997.

作者简介:

袁三十 (1990.01-)黑龙江双鸭山人,俄语语言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外语教学法

梁  爽 (1982.04-)吉林长春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