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韧性•活力•稳定

2022-05-23本刊编辑部

风流一代·TOP青商 2022年5期
关键词:强链专精增加值

本刊编辑部

继今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揭晓2021年我国全年GDP破110万亿元的成绩单后,4月18日,我国2022年第一季度GDP数据出炉——270178亿元、同比增长4.8%的成绩,令世界瞩目。

继今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揭晓2021年我国全年GDP破110万亿元的成绩单后,4月18日,我国2022年第一季度GDP数据出炉——270178亿元、同比增长4.8%的成绩,令世界瞩目。

“开局稳健”“超预期”“逆风增长”……类似的形容词纷纷出现在国际主流媒体的报道标题中。受国内外因素影响,第一季度我国取得这一成绩难能可贵。虽然经济发展存在诸多不利因素,但其中不乏亮点:高技术制造业发展较为强劲,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尤其是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方面增速较好,说明“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政策下,补链强链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在聚焦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元器件、先进基础的制造工艺和装备、关键基础材料、工业软件,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增强产业链的韧性和弹性等措施下,补链强链踩下了我国从制造大国向产业强国快速前进的“油门”,我国经济也因此呈现出潜力足、韧性大、活力强的特点。

承压而上 稳中见韧

4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1-3月国内生产总值为270178亿元人民币,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8%,比2021年四季度环比增长1.3%。值得一提的是,我国2021年第一季度GDP为2493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8.3%。

从主要经济指标来看,工业生产保持较强韧性,固定资产投资成为“稳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具体来看,工业生产实现较快增长,第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其中3月同比增长5%,较前值下降2.5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39%。疫情反弹导致全国有近20个省份相继采取封控和停工、停产措施,影响原材料流通和劳动力正常流动,造成工业生产的间歇性停顿。尽管如此,5%的工业增速仍达到了疫情前的水平,彰显出我国工业生产的较强韧性。

今年第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3%,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推手。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5%,制造业投资增长15.6%。值得一提的是,3月制造业投资增速为11.9%。外需回暖和企业经营状况良好,推动制造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总体而言,第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经受住了考验,表现出了明显的韧性。

浙商证券研究所预计,我国制造业投资全年增速将达到11.1%,强于基建、地产。当前制造业部分行业结构性支撑强劲,传统行业将随着需求走弱和盈利逐步见顶回落面临下行压力,但相关设备制造业投资有望形成对冲。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相关设备改造及产业链更新对制造业投资可能带来正面影响,其将成为后续制造业投资走势的主驱动力。

制造业回暖 增长势头强劲

经济显现韧性的背后是我国制造业的回暖。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一季度数据中,一组工业数据值得关注:第一季度,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均超过10%;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2%;消费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4.4%;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7%,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13.2%。总体来看,第一季度我国第二产业5.8%的增速高于第一季度整体经济增速,说明占中国经济近四成比重的第二产业,增长依然强劲。同时,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14.2%的同比增长,说明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在第一季度表现很明显,这也是经济向上的重要利好指标。产品上,工业机器人的增速表现,体现了我国工业产品附加值的提升、产品的升级换代。

今年2月,国新办新闻发布会宣布2021年我国制造业以31.4万亿元的增加值规模稳居世界第一。自2010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已连续12年位居世界第一,进一步巩固了制造业强国的地位,如今进入一个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档口。提高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比重成为实现制造业质量提升的关键。2022年第一季度,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正在稳步推进。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信息显示,今年2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达到50.2%,连续4个月稳定在50%以上,继续在扩张区间平稳运行。其中,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PMI分别为53.1%和51.4%,高于1月1.2和1.1个百分点,自2020年3月以来持续位于扩张区间,新动能继续发力。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正在为制造业迈向中高端筑基赋能。今年以来,新兴产业承压而上、频现暖意,从中国信通院发布的重点行业运行监测报告中可见一斑:1-2月,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7%,高于工业总体5.2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市场延续良好发展势头,产销规模远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出口10.5万辆,同比增长381.7%。

共同发力 剑指关键技术

补链强链,补的是短板,强的是实力,归根到底是要将产业链升级从量变上升为质变。这其中,关键技术的突破尤为重要。

在补链强链中发挥关键作用的“专精特新”企业是关键技术突破的重要推动力量。目前,我国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762家,带动各地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万多家,入库培育的企业11万多家。超五成研发投入在1000万元以上,超六成属于工业基础领域,超七成深耕行业10年以上,超八成居本省细分市场首位……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300余家已挂牌上市,企业研发人员占比基本达到25%,平均研发强度超过7%,成为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及关键领域“补短板”“填空白”的重要支撑。

产业链的补短修长,离不开产学研用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技术应用。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就承载着通过产学研协同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产业化的功能定位。目前,科技部共批准建设包括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在内的综合类技术创新中心3家,高速列车、新能源汽车、宽禁带半导体等领域类技术创新中心12家。

补链强链更加重视的是融合创新,是由科技单点突破,向上下游联动创新,再到产业生态创新的“点线面”全方位升级。国家主要区域战略和先进制造业集群等载体将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数据,目前,我国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打造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广东、江苏、上海等9个省市;从具体城市来看,主要分布在深圳、广州、上海、成都、南京、青岛等21个城市,东部沿海区域集聚明显,占到七成以上。

根據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数据,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主导产业产值超过9.5万亿元。其中,17个集群2021年的产值同比增长超过两位数,集群内聚集了2.5万家规模以上企业、上千家“专精特新”企业和全国近半数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承担着冲击“世界冠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正成为各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猜你喜欢

强链专精增加值
工信部:组织开展培育第六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中国2012年至2021年十年间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情况
聚焦硬科技领域 765 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已上市
度量G-空间中G-强链回归点集的拓扑结构
双向国际直接投资存在“强链”作用吗?
山西新培育认定“专精特新”企业744户
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总体平稳
一图读懂“专精特新”
“强链”与“补链”
人工智能产业链需要“强链”“补链”和“建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