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影视剧里的毒药总是绿色的
2022-05-22公开课白小哲
公开课白小哲
在欧美影视剧中,有毒的东西大多是明艳的绿色:《白雪公主》里浸苹果的毒药是绿色的;《哈利·波特》中致命黑魔法“阿瓦达索命”发出的光是绿色的;神秘黑客的电脑操作界面永远都是黑屏绿光……
这些影视剧中的绿色似乎暗藏着约定俗成的“有毒”,那么多颜色,为什么偏偏是绿色?这或许跟维多利亚时代盛行的“巴黎绿”有关。
那时的欧洲流行一种染料,染出的绿色不仅鲜艳而且不易褪色,把当时的潮流男女迷得神魂颠倒。若是谁能有一条绿裙子,就可以称为“走在潮流尖上的人物”。除了染衣服,这种染料在其他各个领域狂刷存在感,尤以墙纸、地毯等产品最为突出。
维多利亚女王也不能免俗,命令工匠将她的一整间休息室的墙都涂成了鲜亮的绿色。
然而,风靡一时的“巴黎绿”很快便成了“绿色恐怖”:遍布各处的绿色制品,毒死了大批歐洲人。原来,这种绿色染料中含有一种剧毒物质——砷(shēn)。
那时,长期穿戴这种绿色服饰、过度使用这种绿色家居产品的人们,开始狂掉头发、皮肤溃烂、呕血,最终死亡。这段“逐绿之旅”,让人们在此后的很长时间内都认为绿色就是毒药的颜色,并逐渐成为西方人的一种刻板印象。
影视剧中的各种毒药,即使不是绿色,也大都是一些比较沉重的颜色,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在色彩符号中,色彩不仅仅有视觉的功能,还有认知的意义。比如大多数动漫里的正派角色,配色通常使用红、黄等明亮色,带给人一种轻松积极的感觉;而反派角色通常使用黑、紫、绿等沉重色,让人一眼看上去就比较压抑。
人类对色彩的认知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物代色,如用玫瑰指代红色;第二个阶段是以物比色,如桃红、鹅黄;第三个阶段是寓意于色,也就是使色彩具有抽象化、符号化的意义。
绿色的“毒性”是第三个阶段的产物,具体有两个原因。
一是色彩本身的心理效果。我们知道,红、橙、黄是暖色调,而绿、蓝、紫是冷色调。冷暖色调可以改变观众对画面温度的感觉,比如《冰雪奇缘》寻找艾莎的画面中,就运用了大量的蓝色调,观众隔着画面似乎都能感觉到那种透彻心扉的寒冷。
二是社会赋予色彩的象征意义。“巴黎绿”的百年影响就是典型的例子。在西方,如果问一只恐龙的眼睛是什么颜色的,大多数欧洲人都会自然而然地回答“绿色”,虽然没有人见过恐龙。因为在欧洲人的想象中,所有邪恶的怪物都有着绿色的眼睛。
因此,绿色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有毒”代表,不单单是出于其本身的色彩效果,主要还是人的心理在推波助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