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课堂书法教育提升乡村学生文化素养
2022-05-22杜雅颖
杜雅颖
近年来,由于乡村小规模学校受地理位置、基础设施等条件限制,书法、音乐、舞蹈等课程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乡村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面临新的困境。城乡同步课堂的引入,使乡村学校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同步课堂书法教育是“城乡同步课堂”的主要载体,旨在利用城乡同步课堂技术,将城区学校的书法教学活动同步“请”进乡村小规模学校,实现城乡两地学生“同上一堂书法课”的教学目的。这是一种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兼具教育创新的学校书法教育模式。实践证明,针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开展城乡同步课堂书法教育对提升乡村初中生的文化素养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城乡同步课堂书法教育提升乡村初中生文化素养的实践研究背景
城乡同步课堂书法教育,是在城市中心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之间建立对应的同步课堂设备,将城市学校的书法课堂同步直播到异地的乡村小规模学校,达到城乡两地学生同上一堂书法课,完美共享优质书法教育资源的目的。这种独特的学校书法教育模式,是“国家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重要措施。目前,关于同步课堂教育的研究很多,但大多数都是基于技术领域的实验研究;关于书法教育的研究也有很多,但也只停留在教学方法方面。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书法教育教学的育人功能做了进一步的探索,开展了同步课堂书法教育对于乡村学生文化素养提升方面的实践研究,以期为乡村书法教育发展提供新的视觉。
二、城乡同步课堂书法教育提升乡村初中生文化素养的实践研究的挑战与机遇
城乡同步课堂书法教育不仅要考虑书法教学所需教学设施与教学资源的选择,还要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和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需要考虑对乡村学生文化素养提升的保障。
(一)缺乏系统的书法教育实施方案和实践理论支撑
受办学条件和长久以来的应试教育观念限制,多数乡村学校只是按照“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将书法课列入了学校课程规划范围,但实际书法教学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乡村学校由于书法师资力量不足、书法教学资源匮乏,其书法教育理论研究基础一直比较薄弱,书法教学基本流于形式,涉及城乡同步课堂书法教学实践方面的理论研究则更少。
(二)城乡同步课堂書法教育的政策落实价值和实践价值
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和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小学各年级的书法教育均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了开展书法教育的重要意义。“城乡同步课堂”作为全新的远程教育模式,为书法教育在乡村学校的推广提供了新出路,惠及乡村万千学生。同步课堂书法教育,打破了传统书法课堂的地域限制,借助城市学校雄厚的书法教育资源和先进教学手段,打造妙趣横生的“远程互动书法课堂”,让城乡两地学生同步学习并及时交流互动,缩短了城乡教育差距,有力地突破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城乡同步课堂书法教育提升乡村初中生文化素养的实践研究”课题成果在拥有“同步课堂”设备的其他乡村地区同样适用,或可为乡村学校书法教育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改革思路。
三、城乡同步课堂书法教育提升乡村初中生文化素养的实践研究目标
城乡同步课堂书法教育提升乡村初中生文化素养的实践研究的核心目标是提升乡村初中生的文化素养,具体目标是提高乡村初中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探索同步课堂书法教育的高效课堂教学方法和保障措施,寻求基于同步课堂书法教育提高乡村初中生文化素养的具体教育实践途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城乡同步课堂书法教育提升乡村初中生文化素养实践研究是在调查分析了平川区县域内乡村初中生书法基础和文化素养的现状之后,探索实践了城乡同步课堂书法教育提升乡村学生书写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有效办法,开发了适合本地域学情的同步课堂书法教育课程资源,总结了主要针对乡村初中生文化素养提升的有价值书法教学措施和书法教学评价体系。
四、城乡同步课堂书法教育提升乡村初中生文化素养实践研究的可推广亮点
(一)倡导书法文化的传承而非狭义的书法教学
通俗地讲就是同步课堂书法教育的书法课堂不能上成单纯的手工课,要展示汉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充分体现中国味、文化味,表现书法美育功能,营造文化育人的特色氛围。
同步课堂书法教育不限于教学生把字写好看,而是练字和做人、做事一同升华。如:学书法贵在坚持,需要勤奋,需要务实且踏实。长此以往,学生就可以养成认真勤奋、求真务实的良好品质。书法教学的内容必然包含爱国情感、大局意识等优良传统文化,练习书法可以陶冶情操、修心养性,特别有助于学生优秀品质的潜移默化。
(二)注重优质书法资源的共享和教学过程的互动交流
同步课堂书法教学过程中既有中心学校书法教师的教学示范,又有城乡两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点评,更有本校教师的及时督促和训练。所以,城乡同步课堂书法教育既注重实操训练又注重交流互动。同时,同步课堂书法教育在多媒体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将老师的书写过程进行慢放和回放,可以将优秀传统碑帖的内容进行放大和动态处理,便于学生观察临摹。可以及时共享保存优秀作品和技法,便于同学之间激发共鸣,实现互帮互助。
(三)关注不同个体对书法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差异,注重文化素养的提升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所谓:“字如其人”,就是书法反映了不同个体的性格特征与情感变化,也包含着不同个体对汉语文化的理解差异,以及不同个体在不同环境下的志趣表现。书法学习者最初可能只追求写字的形体美,而当达到一定水平后,总会在书写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当学生经过日积月累的观察和练习,开始思索怎样把一个字书写得更具艺术感时,他就开始追求自己所体会到的特色了。把汉字书写得既漂亮又别具神韵,这就是书法文化的理解差异。在书写中加上自己的特色、呈现自己的独到领悟,做到神形俱备,这才是最好的书法教学效果。这才是书法课独有的文化特质和文化底蕴。
(四)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恰当地均衡了“写字”和“书法”的对立统一面
严格意义上,写字和书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写字注重实用和规范,而书法注重个性和艺术。书法必须从写字起步,在规范、清楚、美观地写好汉字的基础上再去追求书法表现的个性张扬与情感变化,这也是同步课堂书法教育的主体思路。同步课堂书法教育并不过分地追求“标准”和“端正”,但是却十分重视“生动”和“兴趣”。因为过分追求“标准”“端正”会使书法教学的训练模式陷入僵化,伤害青少年学习书法的兴趣,而且过分强调“标准和端正”会导致很多学生把字写成“电脑体”,局限了书法文化。同步课堂书法教育的口号是:“你不一定非要成为书法家,但必须学会欣赏汉字的美。”只有保证了书法的美育功能,学生才会持续地产生学习书法的热情,才会潜移默化地提升文化素养。
同步课堂书法教育要求逐步引导学生由书写训练最终转向美育训练,讲究“先入格、再破格”,以“百年育人”和“有教无类”为准则。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是很正常的,如果忽视了“立德育人”的根本,则可能连“练字”的小目标都无法达成。同步课堂书法教育更看重“人”的存在,恰当地均衡了“写字”和“书法”的矛盾,要求“功夫、学识、品行”三者俱佳,道德、心理、才艺都要达标,将“书法育人”落实在细节当中。
(五)城乡同步课堂书法教育实行评价方式多样化、活动组织丰富化
同步課堂书法教育革新了过去平面、单一的评价方式,将书法美育思想、书体表现效果和书写姿势、书写习惯、书写技能都系统地纳入了书法评价的体系,兼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注重“小组评价”和“过程评价”等形成性评价和分层评价,实现书法教育评价的多样化、动态化、阶梯化。评价手段集试卷评价、作品评价、书写技能和书法鉴赏等诸多因素为一体。这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保证了同步课堂书法教育无功利的“绿色教育”性质,避免了“短视化、掠夺式” 教育对“书法育人”功能可持续发展的阻碍,优化了“练字”的过程。
同步课堂书法教育还组织、实施了各类书法交流活动,如书法笔会、书法讲座、书法展览、书法情景剧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寓教于乐、育人无声,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城乡同步课堂书法教育提升乡村初中生文化素养的实践研究中出现的不足和改进设想
城乡同步课堂书法教育提升乡村初中生文化素养的实践研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因经费紧张,部分乡村学校还存在着应试教育为主的功利主义偏见,对同步课堂书法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在经费保障上存在不足。这些困难正随着国家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的项目投入而逐步得以解决。
乡村学校书法兼职教师部分存在消极怠工的情绪。因此,要多组织“走出去、引进来”的书法教研活动。以“传、帮、带”的方式鼓励合作,充分调动乡村教师的积极性,提升乡村教师书法育人的使命感、责任感。正因为师资力量不足,我们采取了同步课堂书法教育的模式。因为有了同步课堂书法教育的模式,我们的师资力量才会不断充实壮大。
乡村初中生同样面临着很大的升学压力,很多家长对学习书法并不理解或者仅有“练好字”的短视性目标。对此,不妨通过加大书法在中考内容中的占比等手段,逐步引起家长重视。对学生而言,“书法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当书法教育把提升学生文化素养落到实处时,所有的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实践表明,同步课堂书法教育利用较低的教育成本为乡村学生带来了优质书法学习资源,为城乡学校的书法教育提供了开放、便捷的交流平台,促进了农村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城乡同步课堂书法教育提升乡村初中生文化素养的实践研究 ————以白银市平川区为例》 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S[2020]GHB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