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地理核心素养 彰显学科育人价值
2022-05-22武玥王琪李彪刘莉芳
武玥 王琪 李彪 刘莉芳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2021年的山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地理试题(以下简称2021年山西省普高地理试题),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以立德树人为目标,聚焦高中地理學科核心素养,着眼学生全面发展,形成关注地方、关注国家和关注全球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充分彰显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一、2021年山西省普高地理试题命制的指导思想及试题结构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体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树立人地协调观,形成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
地理学科素养包括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能力。试题从空间位置、空间格局、空间联系、空间演变等维度进行考查,要求考生能够以地理视角观察世界,用比较、综合、分析等思维方式,按地理学基本逻辑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要求考生在解决具体地理问题时,选择合适的地理实践工具,采用适宜的地理实践方法,迅速、高效地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2021年山西省普高地理试题的命制严格遵循《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山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标准》的基本要求为依据,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生态文明建设、中华优秀文化融注于试题中,使立德树人成为贯穿试题始终的主线。
2021年山西省普高地理试题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设置情境,如试题选择“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古法宣纸制作技艺、山西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国家实现“碳中和”目标战略等内容为情境,将“学业质量要求”与地理核心素养目标对接,聚焦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立足基础知识考查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充分彰显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2021年山西省普高地理试题预估难度系数约为0.75,全卷共25道题,其中单项选择题20道,共40分;非选择题5道,共60分。试题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立意,主要考查地理学习能力,不拘泥于版本教材(人教版、湘教版),围绕高中地理主干知识,确定具体评价任务。难易适当、题量适中,符合山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学业质量要求。
二、2021年山西省普高地理试题特点及命题思路解读
2021年山西省普高地理试题优选考试内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在题型、风格、呈现形式等方面让人耳目一新。
(一)创设情境,树立人地协调思想
人地关系是2021年山西省普高地理试题的核心主题,如“反思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天龙山石窟雕琢条件的分析”“山西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判断”“大数据平台对新疆棉花生产的益处的思考”等试题情境,都以人地关系或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来设置,引导学生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新贡献。
例1:研究性学习
课题名称:绿色低碳生活
课题资料: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2021年的全国两会,中国政府提出,力争在203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并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课题思考:
1.说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
2.简述我国提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有效途径。
命题思路解读:全球变暖是目前全人类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通过规范人类活动的方式,如实施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推广生态农业、倡导低碳生活等,减少碳排放量,实现“碳中和”是我国2021年“两会”提出的新目标。本题以此为情境,考查“碳排放”和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旨在引导学生明确我国在绿色发展中构建生态安全的格局,形成生态文明的理念,树立人地协调观的意识。
(二)创新设问题链,拓展综合思维进阶
2021年山西省普高地理试题关注地理综合思维素养的落实,依托情境在设问中具有高度创新性表现,引导学生从地理的时间、空间、要素等方面分析解决现实情境中的地理问题,形成地理综合思维品质,拓展综合思维进阶。
例2:探究发现
探究名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探究资料:洪泛森林是指经常在洪水季节被长时间淹没的一种雨林。每年泛滥的洪水带来了大量的沉积物,并且促使浸泡在水下的植物叶片腐烂分解,鱼群会觅食树木所结的果实,并传播种子。周期性的洪水造就了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图2为洪泛森林作用。
探究思考:
1.说出洪泛森林作用体现的自然地理原理。
2.指出图示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
3.推测洪泛森林遭到破坏对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命题思路解读:大气、地形(地质)、土壤、水文(河流)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图示洪泛森林是一个由季节性洪水(河流)、雨林、鱼类(水生生物)及区域地形、大气环境和土壤构成的充满生机的动态平衡系统。本题围绕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原理、组成要素和表现层层设问,形成一个问题链,主要从要素联系的角度分析自然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
(三)立足区域,凸显地域文化特色
2021年山西省普高地理试题厚植家国情怀,选取了“山西省转型发展”“新疆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天龙山石窟群佛首回归”“中国交通2035年远景规划”等不同尺度的区域,突出地域文化特色。9BF6879B-4CA7-4AEB-BF2B-D95F7C45466F
例3: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传统产业比重较大,正处于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2020年12月30日,山西省制定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走好转型发展之路。圖3为山西省煤田和主要铁路路线分布图。据此完成问题。
1.山西省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A.科技实力强B.水资源充沛
C.劳动力素质高D.煤炭资源丰富
2.山西省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A.煤炭资源枯竭B.交通通达度低
C.产业结构单一D.钢铁产能过剩
3.山西经济转型发展的有效措施是()
A.扩大煤炭生产规模B.优先发展第一产业
C.全部淘汰传统产业D.积极发展文旅产业
命题思路解读: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为发展能源重化工基地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地处黄土高原,位于季风气候向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地带,水资源相对缺乏。产业结构单一是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山西省“十四五”规划提出坚定不移探索转型发展新路子的原因。本题以此为背景,要求学生分析区域资源开发利用的条件、问题及区域发展方向,对其合理性或不足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本试题将对区域内容的学习由指向“认知”层面提升到区域认知素养层面。
(四)联系实际,落实地理实践能力
2021年山西省普高地理试题设置了地理实验、社会调查、探究发现和研究性学习等板块,旨在通过实验、调查等方式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运用地理知识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
例4:地理实验
实验名称:地球的圈层结构
实验资料:某地理兴趣小组利用白纸(A4纸)、彩笔、直尺、圆规,按照实验步骤,绘制出地球的内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
实验步骤:①将A4白纸对折两次,找出纸张的中心。②分别画出6个圆弧,用不同图例填充相应区域。③在相应位置标注界面和部分圈层名称,完成地球圈层结构图的绘制。
实验思考:
1.写出图中字母M、N分别代表的地球圈层结构的名称。
2.描述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命题思路解读:我们生存的地理环境是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人类圈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模拟实验的目的是训练设计实验,训练科学严谨的科研过程。该试题通过实验操作步骤,绘制地球的圈层结构,让学生描述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提升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品质,落实地理实践能力的学科素养。
三、2021年山西省普高地理试题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启示
(一)素养目标引领教学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体现了我国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学科素养引领教学的理念应该植根于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高中地理教学要体现课程理念、落实课程目标,需要地理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合作交流、批判性思考以及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对教学各环节有导向作用的教学目标必须基于学科素养,其设计应置于整个教学设计之初。这就要求教师在精工细作教学过程时,先打磨好教学目标,为学科素养的培养奠基。
(二)重视问题式教学,培养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是推进创新进程的主阵地。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独立探索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运用,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这一主体的潜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创新精神。
(三)关注社会发展,丰富教学内容
高考地理试题一直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问题。试题命制过程中所使用的情境具有真实性、复杂性和开放性,考查学生能否将已学的相关知识迁移到具体情境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课本、回归生活、关注热点、贴近社会,从生活中寻找教学素材和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生活现象,体验地理知识的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注重地理实践,用信息技术“活化”地理教学
地理实践力是高中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引导学生用地理视角去观察、行动和思考,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改变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一些地理学科工具,如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还有一些软件或平台,如谷歌地球、国家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天地图,极大地拓展了地理教学的时空,把学生从教学的物理空间(教室)延伸到真实的地理空间(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国家甚至全世界),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可视化,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和核心素养的提高。
当然,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地理教学时应该考虑几个原则:聚焦目标、适时适度、直观解惑、即时评价。其中,“聚焦目标”是指信息技术的使用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而不是炫技;“适时适度”是指找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采用适当的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学习;“直观解惑”是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可视化的特点,从中提炼地理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解决问题;“即时评价”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及时了解每位学生掌握课程内容的情况,促进个性化学习的发生,不断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方式的变革提供了多种手段。因此,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成为当务之急。9BF6879B-4CA7-4AEB-BF2B-D95F7C45466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