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视阈下阜南非遗柳编整体性保护与发展研究

2022-05-22崔杨柳吴衍发

美与时代·上 2022年4期
关键词:整体性生态

崔杨柳 吴衍发

摘  要:阜南黄岗柳编是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编的生长、制作与生态息息相关。因此,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人文精神、科学技术等方面对阜南柳编进行生态分析,并总结其特点和规律。结合阜南柳编的生存现状和存在问题展开剖析,同时围绕生态视角探讨对阜南柳编自身及其生存空间、传承人的整体性保护,寻求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生态路径。此外,围绕生态视角对阜南柳编的生存区域及其未来发展进行整体性研究,也为其它地区的民间工艺美术类非遗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阜南柳编;生态;传承现状;整体性;保护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华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研究”(19ZD01)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顺天时、量地利、重人力”的整体生态观,天、地、人有机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产生于淮河流域的阜南柳编,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生态环境孕育出独特的民间工艺美术,整体上呈现出南北文化过渡及融合的艺术特征。阜南柳编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集民间传统文化、手工编织技艺、区域民俗特色于一身,从它的选材、加工、编织等流程,以及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人文内涵来看,是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统一整体,彼此制约又密不可分。随着时代的进步,愈来愈多的因素使阜南柳编由内容与功能上的单一性向复合性转变,使阜南柳编的生态条件也发生变化。从生态视角出发,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整体可持续的原则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编进行保护和发展。

一、阜南柳编的起始渊源与发展概况

阜南柳编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变化和创新,通过深入了解阜南柳编的历史与发展概况,更好地对其进行保护,促进其发展。

(一)起始渊源

关于柳编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早期,原始先民们利用自然界中的柳条等天然线形材料,经过扭、拧、交叉等步骤,使其“拧成一股绳”,作为捆扎、穿系等用途。从阜南县万沟、贺胜台等处发现的遗址和文物考证,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人类在此定居,此时人们主要将编织品作为陶器烧制的辅助。而阜南柳编的真正兴起是在明末清初,《颍州志》记载:“淮蒙盛产荆,采伐加工,洁白如玉,坚韧如藤。”这里的“荆”就是指杞柳,此时的柳编还是以实用性为主。随着清末社会的变动,柳编艺人们精益求精,阜南县黄岗镇每逢农历三月二十八都要举办庙会,庙会上柳编原材料和产品的交易繁荣,黄岗镇因此成为著名的柳编产品集散地,并为此专门设立了“柳编一条街”。

(二)发展概况

新中国成立后,阜南县会定期召开“黄岗柳编物资交流会”。在改革开放以后,安徽作为中国三大柳编生产基地之一,阜南柳编传承者们在形式和技法上不断创新和改良。当地人发掘柳编中蕴藏的巨大经济价值后,便将阜南柳编产品带入广交会并找到了新的灵感和商机,使黄岗柳编市场逐渐辐射省内外,甚至远销国外市场,阜南柳编发展步伐加快。2001年阜南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杞柳之乡”;2009年被国家工艺品美术协会授予“中国柳编之乡”称号;2011年,阜南县黄岗柳编工艺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2年,阜南柳编传承人王文忠入选国家非遗传承人名单。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阜南柳编产品通过广交会、上海农展会、中国林产品博览会、徽商大会等交流平台,在国内外市场走俏,逐步形成了特色规模产业。

二、民间手工艺阜南柳编的生态现状分析

“在成熟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态因素接近平衡状态,整个系统通过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得以维持。”[1]阜南柳编生态系统中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人文精神、科学技术等构成因素,同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系统之中,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因此,通过对这几方面进行分析,以达到对阜南柳编的整体性把握。

(一)自然环境因素

阜南县位于淮河中游左岸,全县年日照时数达2252.5小时,年均降水量900mm左右,全境为淮河泛滥形成的冲击平原,地势平缓低洼,被列为行蓄洪区,当地人称之为濛洼湿地。由于阜南县境内淮河支流众多,使得当地的洪涝灾害不断发生,俗语“淮河两岸,十年九淹,编框打篓,养家糊口”正反映了当地人的生存状况。当地水资源丰沛、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满足了柳条生长所需的必要条件。阜南柳编所使用的原材料为杞柳,具有极强的抗涝能力和生长力,并且枝节长、韧性大,用它编制成的筐篓等生活用品轻便耐用,当地居民世世代代都靠着这门柳编手艺补贴家用。“自然界有它的气候,气候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植物的出现;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它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艺术的出现。”[2]气候、水分、土壤等自然环境因素仿佛在各种树木中作“选择”,最后只留下最适宜的杞柳,由于这些独特的环境因素,阜南柳编艺术应运而生。

(二)社会经济发展

阜南县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柳编这项独具特色的民间美术,这项技艺对于社会环境有着极大的适应性。最初,人们使用杞柳编织器物是为了满足生活中的实际需求,就像在农耕时代筐主要用于盛放粮食以及农耕工具的器具,后来逐渐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更具有装饰意味的瓶、篮等器具,因此阜南柳编具有观照人民大众集体心理和生存需要的特点。“大多数民间美术品多具有自作、自用和自娱的性质,一部分美术品并不过多地追求商品的价值,它们是传统自然经济的产物。在中国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今天,民间美术也受到时代变革潮流的巨大冲击。”[3]如今的阜南柳编无论造型上还是在经济价值上,都与传统大相径庭。阜南民众在利用这门独特的柳编技艺满足生活需求的同时,发掘出其巨大的经济价值,这为阜南县的发展提供了第三产业的助力,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柳编这项民间工艺产生于社会生活的同时,又服务于社会生活,也必然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三)人文精神風貌

阜南劳动人民对所处生态环境的适应,激发的不仅仅是人们的本能和经验,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人们的生态审美意识,赋予柳编这项手工艺审美及精神上的意义,是一种生态性的存在。同是民间柳编工艺,不同地域的风格及艺术审美也各不相同。新疆地区多样的自然景观及充足的光照,适合各种植物及花卉的生长,因此柳编较多保留着华丽的图案和神秘的异域风情;河北省固安县历史上一直是富庶之地,自然及文化等因素使固安柳编呈现出古朴而厚重的文化韵味;而安徽阜南县柳编工艺呈现出素雅、不饰而饰的艺术风格,是地理生态环境赋予阜南柳编工艺的艺术底蕴,也是阜南人民的生态审美在柳编工艺上的反映。恩格斯曾有一段关于民间艺术的论述:民间故事书“使农民在繁重的劳动之余,傍晚疲惫地回到家里时消遣解闷,振奋精神,得到慰藉,使他忘却劳累,把他那贫瘠的田地变成芳香馥郁的花园;它的使用是把工匠的作坊和可怜的徒工的简陋阁楼变幻成诗的世界和金碧辉煌的宫殿,把他那身体粗壮的情人变成体态优美的公主”[4]。民间柳编艺术不仅产生于民众的物质需要,也寄托了民众的精神愿望。即使是劳动人民也不可能永无休止地劳作,通过各项民间传统艺术使精神得到调整,体力得到恢复后,才能以更加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劳动和生产中去。阜南柳编技艺已经有上千年的传承历史,从原材料的挑选到成品的编织都是手工完成,没有两条一模一样的柳枝,就没有一模一样的柳编,因此每一件成品都凝聚着阜南劳动人民的审美与智慧。2784043C-96F6-4102-9338-0FC6918F300B

(四)科学技术升级

从民间手工艺的发展历程来看,科学技术的进步给阜南柳编提供了产业化、机械化的生产条件,有效促进了阜南县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改变了手工艺者传统的制作方式和价值观念。通过流水线、标准化生产适应了市场的需求,在编织技艺上也创新出适应机械化生产的新技术,例如静电植绒、意编等,并在传统的平编、立编、拧编技艺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和创新。科学技术的力量不仅使柳编走出了阜南县,同时也打开了国际市场,科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依然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革新。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的高度发展在逐渐挤压民间手工艺的生存空间,阜南柳编通过机械化大规模的产出是手工艺者所瞠乎其后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柳编技艺要被科技取代。相反,合理利用科学技术手段,使之成为民众的“左膀右臂”,才是一条正确而可行的道路。科技和生态就好比手心和手背,两者的整体协调发展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前景,不但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将科技应用于阜南柳编的生产,同时也要将新技术融入对阜南柳编的原生态保护当中,要让更多人意识到两者之间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整体。

三、阜南柳编的生存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阜南柳编相比同省其它地区发展更快,出口势头强劲。因此,现阶段阜南非遗柳编的发展时刻面临着传统和现代、经济效益和生态平衡之间的博弈。主要体现在传统技艺对年轻人吸引力不足导致传承后继无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阜南柳编原生态遭到破坏两个方面。

(一)传统技艺对年轻人吸引力不足导致传承后继无人

一直以来,阜南柳编技艺大多是通过家庭传承的方式流传至今,通过言传身教、口传心授、心领神会等形式,将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阜南柳编技艺由长辈手把手传授给后辈。在传承的过程中,不仅传授杞柳的选材、制作、编织等工艺技术,与柳编相关的情感伦理、历史传统、文化精神等也包含其中,成为一种始终贯穿在传承过程中的隐性因素。以前大多是家族世世代代从事柳编的编织,以柳编作为一个职业来维持生计,在生产力不发达、经济水平落后的时代,柳编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可以养家糊口。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经济社会的进步,仅靠家庭手工编织是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因此,更多的年轻人会选择其它经济效益更高的职业,导致阜南柳编的传承受到阻碍。阜南柳编作为一门传承上千年的民间手工艺,在2011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其传承和发展才逐渐得到重视。传承人王文忠表示,让柳编技艺代代传承下去就是他最大的心愿。当下社会的多元化和信息化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巨大,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人们不得不加快生活節奏,而传统阜南柳编艺术需要一定的耐心和技巧进行编织,这对于当下习惯了快节奏生活的年轻人是一种巨大的考验。“传统手工艺虽然让人看起来更像万物之灵,但是手工艺的传承者无法依靠技艺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回报,使得这些手艺趋于消逝。”[5]受市场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当下年轻人普遍存在浮躁心理,很难静下心来学习阜南柳编这项需要时间、精力、耐力和悟性的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阜南柳编在传承中所遇到的主要困境就是人员的大量流失,阜南柳编的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过度产业化开发使阜南柳编原生态遭到破坏

阜南柳编在过去以实用为主,所产生的不同形制是为了适应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如笆斗、簸箩等。但这些传统形制无法满足现代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对柳编工艺进行创新开发。阜南柳编非遗传承人王文忠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成立了研发团队,每年都投入一百多万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阜南柳编的产业化和商品化,与此同时,却使阜南柳编独特的手工艺气息和人文内涵遭到一些破坏。企业从利益出发,对阜南柳编进行大规模的产业化开发,市面上越来越多的柳编制品千篇一律,使得阜南柳编丧失了原有的个性,被同化于现代社会的浪潮之中。“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并不熟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一旦理念出错,便很容易借助自己的强势地位取代传承人,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很容易因政府、学界、商界以及NGO组织的介入失去原有本色。”[6]虽然阜南柳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满足了当代人的生活需求,迎合了大众的审美和流行的趋势,也通过市场让更多的人注意到阜南柳编,这对阜南柳编来说有着不可小觑的意义。但是,一味强调非遗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机械化生产,会使阜南柳编的原生态遭到破坏,这种原生态就是指阜南柳编代代相传,且未经过任何刻意改变的那部分内容。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日益进步的时代背景下,阜南柳编传统手工艺经过部分商品化及产业化开发后,其原生态的内容逐渐与现代化技术的界限逐渐模糊,生产者大多只顾及柳编产品的销量,只要市场有需求,生产者就生产满足需求的柳编产品。阜南传统柳编以手工化和家庭式的手工作坊为主,其制作过程受到材料的产量制约,由于杞柳一年一生,通常只在7月进行采割,它的生长周期导致无法随用随取。此外,传统阜南柳编主要为平编、立编、径编、缠编、勒编、绞编这几种编织技法,品类主要以筐、簸箕、笆斗、笸箩等造型为主,效率低、制作周期长、品类及手法单一是传统阜南柳编相比于现代化机械生产的劣势。因此,阜南柳编在适应市场的产业化过程中,机械化的大规模批量生产取代了人工编织,流水线作业使阜南柳编工艺品的产量大大增加。“利润第一”的商业观点容易牺牲产品的“质”与“品”,使粗劣的柳编产品在市场上泛滥起来。“我们工艺的地域特色却日渐模糊,几乎形成了你有我有大家有的局面,这种局面不仅仅是一种短视的问题,而且是一种自我消耗的问题,长此以往,会最终消解整个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前景。”[7]即使现代化机械生产出来的柳编产品做工精细、标准化程度高,但它们都是从一个模子里复制出来的,这种没有人情味的冷冰冰的产品自然就称不上真正的柳编艺术。这就意味着,不仅要使阜南柳编适应机械化大规模生产,同时也需要平衡好传统技艺与机械化生产之间的关系,保护好传统柳编编织的原真性,才能使阜南柳编技艺既传承又发展。2784043C-96F6-4102-9338-0FC6918F300B

四、阜南柳编发展的具体路径分析

如今,科学技术已经遍布社会发展的每个角落,不仅促进了阜南柳编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升级,也促进了人们观念和思想上的更新。因此,阜南柳编的发展需要时代的“对话”,只有与当下社会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衔接,才能从社会整体中获得大量丰富的资源和生生不竭的动力,并找到传统手工艺柳编发展的正确方向。

(一)加强对阜南柳编传承人和后继人才的培养与保护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阜南柳编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因素。目前,阜南县政府已经开始重视起来,每年不定期组织举办柳编技能培训班,让广大群众掌握柳编技能,从而达到传承柳编技艺和脱贫致富的目的。这对于阜南非遗柳编传承人队伍的壮大有极大的帮助。因此,从政府层面来看,首先,需要继续完善相关的法律政策,这是确保传承环境稳定的保障。其次,阜南柳编是一项需要较多群众参与的手工技艺,因此阜南县政府的财政支出应该有所倾斜,一方面可以吸引年轻主力的加入,另一方面也为阜南柳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撑。最后,可以将正在开展的技能培训班组织化、规范化,定期对学习成果进行考核和比赛,同时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证书。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徒的积极性,也可以激发人们对柳编技艺学习的创造性,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对传承人自身而言,以往阜南柳编的传承是以家庭为单位世代相传,这种传承方式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使传统柳编技艺仅仅局限于一个较小的时空范围内,因此可以借助时下便捷、迅速的互联网为媒介,广泛招募有意愿学习这门传统技艺的年轻人进行传承。

(二)融入现代设计及完善阜南柳编产品创意体系

传统民俗手工艺是现代设计的“源头”,在现代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逐渐产生了“自觉”的态势[5]。创新对民间艺术阜南柳编来说并不陌生,从阜南柳编世代相传至今,始终处于创新发展的过程。尽管阜南柳编已经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依然存在对年轻人吸引力不足的情况,甚至有些年轻人从未听说过。因此,挖掘符合年轻人审美特点及思想观念,赋予阜南柳编现代审美价值、现代实用功能等现代因素,让传统与现代之间进行创新转化,可以通过现代设计从理念、材质及功能三个方面使阜南柳编更好地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之中。在理念上,正如约翰·奈斯比特所指出的,生活在高技术的世界里,必须要有高情感的东西相平衡,否则新技术就会遭到排斥,技术越高级、情感反应也就越强烈。而阜南柳编独特的艺术特征恰好迎合了当下人们渴望回归生态自然的精神需求,柳编的材质韧而软,利用材质的自然特性刚好起到“无饰而饰”的效果。将这种自然生态的理念注入柳编产品的创新设计中,一方面满足了多数年轻人精神上追求自然美的需要,另一方面与当今社会倡导的生态理念不谋而合。在材质方面,可以以柳编为主体,另加细金属,因为金属便于塑型。同时也可以与现代新型材料相结合,如纳米材料、稀土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等,在自然的材质中融入一些现代新型材料的元素,不仅在用途上更加多样,也体现了设计中的“意匠”。在品种上,适度开发柳编产品的形态,充分发挥柳编的特点和优势,将柳编应用于服装、家具、灯具、文创产品等一系列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设计之中,不但满足了人们的实用需求,也增添了一份装饰的意味。通过创新设计让阜南柳编更轻松地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无形中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宣传方式。

(三)对阜南柳编生存空间进行整体而系统的保护

“任何遗产都是特定环境的产物。抛开具体环境,文化遗产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于那些具有活态性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没有了包括文化生态环境在内的整体保护,便会像唱侗族大歌没有了鼓楼广场、端午赛龙舟没有了河流。没有对文化遗产生存空间的整体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只能是一句空谈。”[8]对于阜南柳编这项民间工艺美术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其传承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所处的生存空间,其中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及文化生态环境。首先,自然生态环境是指编织所需的原材料来源于自然界中的杞柳,对杞柳生长的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就是对阜南非遗柳编的保护,这其中包括水文、土壤、气候等一系列自然环境因素。這些不仅是物质基础和必需条件,也影响和制约着阜南柳编艺术的形态和样式。其次,阜南柳编的社会生态环境主要包括政府、市场、传承人三个方面。当地政府需要根据阜南非遗柳编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要发挥政府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市场的需要可以促进阜南非遗柳编的传承和保护,而阜南柳编的产业化又可以拉动当地经济水平的发展,因此创造一个良好、稳定的市场环境就是对阜南非遗柳编的保护;而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最核心的因素,保护好传承人,让柳编编织技艺完整地传承下去,就是对阜南柳编最好的保护。另外,如果能为阜南柳编艺术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通过与阜南县乃至阜阳市的其它文化遗产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可以相互借鉴成功的经验,给阜阳市文化遗产培育一个整体而系统的生态保护空间,以整体的视角对阜南柳编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今天强调保护传统的手工艺,其意义不只在于保护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还在于维护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基础和生态条件。”[9]以上种种因素构成了阜南非遗柳编整体性的生态系统,对其生存空间的保护就是对阜南柳编的保护,其中蕴含了浓厚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这是一种立足当下、放眼未来的整体性发展观。

(四)从阜南本土特色出发打造柳编品牌形象

如今,阜南柳编正积极践行“立足阜南,面向全国,辐射全球”的目标,并且大力推进柳编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有机结合。这些背后需要有稳固的品牌作为支撑,使阜南柳编能够在国际市场上立足并且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已经注册了“阜南”“黄岗”这两个柳编工艺品商标,“品牌化与产业化是相互推进的。品牌化可以推动手工艺产品的产业化发展,产业化也会为品牌化的完善奠定稳固的基础”[10]。作为淮河两岸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阜南柳编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征,可以以该区域的知名度为依托,联合区域中其它优秀的民间艺术,相互合作产生集合效应,能够极大地吸引人流量,加深消费者对阜南柳编的品牌认知。可以打造柳编主题的农家乐、民宿酒店、主题公园、柳编风情街,开发系列柳编制品,销售柳编文创、柳编帽、柳编鞋等各类产品,围绕柳编及柳编制品延伸产业链,带动阜南县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另外,可以建设传统工艺工作站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培育具有本土特色的柳编工艺知名品牌。品牌有着质量上的保证及深厚的文化内涵,以此挖掘区域内民间艺术的历史文化背景,不仅能够明确阜南柳编自身的文化价值与特色,增强阜南柳编的知名度,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也能够帮助阜南柳编得到可持续的传承和发展。面对如今市面上种种柳编制品的创新开发和应用,我们既要以开放的心态大胆借鉴,也要从阜南本土特色出发,给予必要的鉴别和批判,在生态视角下走出一条具有阜南特色的柳编创新之路。2784043C-96F6-4102-9338-0FC6918F300B

五、结语

阜南柳编是集手工技艺、艺术审美、地域文化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它的形成和发展与生态息息相关,而如今生态环境面临着社会飞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威胁,阜南柳编的生态条件也面临挑战。同时,阜南柳编产生于中国民间艺术的土壤中,这决定了它的发展和创新必须立足于中国的本土之上,要符合中国的具体发展实际,并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因此,秉承生态理念,将阜南柳编的保护与发展置于一个生态系统中,整体研究其与自然、社会、科技、精神等因素之间的关联,提出具体的整体性保护和发展路径,是阜南柳编自身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当下时代观念的旨归。

参考文献:

[1]石蕾.论《寂静的春天》中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2):59-61.

[2]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48.

[3]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73.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4卷)[M].曹葆华,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339.

[5]张海林,刘腾.传统民俗手工艺柳编的活态传承研究[J].包装工程,2017(18):1-4.

[6]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管理工作中的几个问题[J].河南社会科學,2015(4):109-113,124.

[7]李砚祖.传统工艺美术的当代性与地域性——再谈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1):5-9.

[8]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十项基本原则[J].学习与实践,2006(11):118-128.

[9]吕品田.在生产中保护和发展:谈传统手工技艺的“生产性方式保护”[J].美术观察,2009(7):5-7,4.

[10]鲁知先.我国传统手工艺的发展现状与提升路径[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60-65.

作者简介:

崔杨柳,安徽财经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民俗艺术与非遗保护。

吴衍发,博士,安徽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非遗文化研究。2784043C-96F6-4102-9338-0FC6918F300B

猜你喜欢

整体性生态
母亲河生态大走廊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社区合唱的整体性研究
浅谈如何上好中学语文期末复习课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探究式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