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报国,立德树人

2022-05-22张建

风流一代·青春 2022年5期
关键词:光谱研究学生

张建

2012年仲夏,在清华大学夏季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曹汛作为代表发言。他说,走上工作岗位后,定当秉承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努力成就一流的事业,为祖国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十年倏忽而过,誓言言犹在耳。

入职南京大学后,曹汛瞄准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需求,勇闯“无人区”,不断攀登科研高峰。

科研战场之外,曹汛埋首躬耕于三尺讲台。

传道授业,立德树人,曹汛积极鼓励、引导学生立志明德,勇挑重担。

培养人才,是最重要的任务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线下教学、实验、交流研讨等活动暂时无法开展,曹汛的工作由线下转到线上。

作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积极为本科生授课、指导博士和硕士的科研工作、带领学生团队参与各项学科竞赛、带领团队推进各项科研工作、思考将研究成果进行转化以解决实际问题。

作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专家组成员,他要和其他学者一起线上商讨工作。

尽管日程表排满,曹汛仍坚守一个原则:一定得安排时间与学生沟通。

培养人才是他为自己定下的重要任务。

2006年,曹汛从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系毕业,被保送到清华大学深造。

读研期间,生活基本是“实验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单调但不枯燥。

他在科研上投入了足够的热情,“科研的课题是有乐趣的,很好玩。”

曹汛的博士答辩委员会主席陈熙霖研究员讲过一个故事:给一个小孩买一个新玩具,小孩晚上不肯睡觉要一直玩,早晨醒来马上就想到这个新玩具,估计在睡梦中也想着。“陈老师说,如果有一天你对自己的科研项目也是这样痴迷,那么你离成功就不远了!”

曹汛的研究方向是计算摄像学。这是一个综合信号处理、光学、视觉、图形学等多种知识的交叉研究学科,要解决的是“看”的问题,就是怎么获取视觉信息,因为人和客观世界交互的信息量中70%~80%跟视觉有关。

眼见为实。“能看到”带来的信息量很大,应用场景也很多,比如军事国防、工业检测、安全生产监控、数字经济和虚拟现实等。

要想“看到”,電子学上的装备就是相机。围绕相机的学科有电子、光学、人工智能等,图像和视频得到之后,还需要处理,所以还有计算和信号处理等软件部分,这些学科的交叉就构成了计算摄像学的学科方向。

虽然读研期间遇到过实验卡壳的状况,但曹汛不急不躁,他当时的目标是取得原创的、最好的成果。直到2011年,也就是研究生读到第5年时,他才发表博士阶段的第一篇论文。

他说:“要在原创研究方面取得突破,肯定要沉寂一段时间,这段时间要耐得住寂寞。无论是基础科学研究还是关键技术的研发,都是厚积薄发的积累过程。”

2012年,曹汛参与的《立体视频重建与显示技术及装置》课题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他也成为最年轻的国家三大奖获奖人之一。

博士毕业时,曹汛规划了清晰的未来——要培养人才。

他跟导师戴琼海院士聊了很多科研工作的想法。他觉得,所有的研究,只有培养出合格的人才,研究才能接续传承,单打独斗肯定不行。

当时,很多大企业给他发Offer。读研期间,他曾在欧美等地访学,在国外也有不错的工作机会。甚至毕业多年后,美国谷歌公司还给他发信息,希望他去谷歌工作。

他都不为所动。

曹汛认为,这些工作或者机会也许能成就一项伟大的技术成果,但如果能成为一名老师,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意义更大。

他的目标是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梯队。

学成归来,曹汛入职母校南京大学,站上讲台,教书育人。

从当学生到教学生,身份发生了变化,曹汛并没花太多时间去适应这个转变。他把这份从容归功于导师的眼光和格局。早在读博的时候,他就开始带一些低年级的同学团队协作,“导师一直在培养我做这些事。教育也是有传承的,我的老师把正确的方法教给我,我的教学科研工作自然而然就开展起来了。”

探索前沿,解决国家需求

关于成像,古已有之。公元前400年,中国的墨子最早发现小孔成像原理。

随着时代的演进,人们发明了各种装置用来留存时光和记忆,并进行科学研究。计算摄像学可以算是成像史上的第三次革命,让人们更早介入成像的过程,且在成像过程中加入了“计算”和“智能”的元素。

曹汛介绍,上世纪90年代,美国的国防部门举办计算摄像学方向的学术会议。当时,跟计算摄像学相关的学校有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国内最早开设这门课程的就是清华大学。

“高大上”的科研听起来与大众相去甚远,其实,这门学科与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

以智能手机为例,相机和显示已成为新推出手机中变量最多、研发投入也最大的元素。近十年来,手机厂商在计算摄像学方面的研究如火如荼,每家厂商都愿意跟计算摄像学的相关实验室合作。为手机提供相机的供应商,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也都积极在这方面下大功夫。

还有就是汽车。

不论是新能源汽车,还是传统的燃油车,近年来也都装上了各式各样的“眼睛”——相机装置。以前开车,主要靠司机来判断情况,现在的车靠电子“眼睛”来感知环境、感知三维空间,辅助驾驶,一辆车装十几个摄像头都是正常的。

这两个市场均已达万亿元级的规模,是全球厂商的必争之地。

曹汛的研究开拓了相机的一个新维度——光谱信息。

他长期致力于光谱相机的视频成像研究,推动了光谱成像技术由“静态”到“动态”、由“图像”到“视频”的突破和跨越。

曹汛说,传统的光谱相机只能获取静态的光谱数据,它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扫描成像,就像给人拍照,被拍的人不能动,动了就不能成像了。

但是,光谱视频成像很难。难点就在于如何在短曝光时间内获取高维光谱信息(一秒钟百万空间像素的高光谱视频就达到接近10 GB的数据通量);同时,构建实际的视频成像系统也具有相当的挑战性。

难归难,国际上的竞争一刻也没停。

十年前,曹汛开始进行基础研究时,美国的DARPA(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和亚利桑那大学光学科学中心也在研究这项技术。当时,这项技术属于“无人区”,大家都在探索,寻找不同的技术路径。

前路艰难,上下求索,十年磨一剑。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下,曹汛的研究终于结出硕果。他提出了棱镜—掩模调制的光谱视频成像方法(PMVIS),并研制出系列光谱相机及装置。

这样的成果让曹汛在领域内、在国际上占得一席之地。他的研究被国际权威研究机构(包括欧美的军事研究机构)评为当前光谱视频成像的三种代表性技术之一,研究的应用场景包括军事侦察、工业检测等重点领域。

在美国,有实验室基于美方的研究做出相机,用以检测化工气体泄漏,防止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我国也想引进这项技术。

曹汛对化工企业安全事故感触颇深:“我刚开始研究工业安全生产检测的时候,全国每年重大化工爆炸事故有200多起,造成各种经济和社会损失。”

这些事故的起因主要是化工气体泄漏引起的爆炸和燃烧,但化工气体最难“看见”,无声无形,在空中到处飘。

要想揪出“元凶”,就需要一双“火眼金睛”。

依托强有力的科研力量支撑,曹汛打造的“火眼金睛”(光谱预警相机)不仅能够识别化工气体,还能追踪轨迹,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他和应急管理部对接,打造安全生产预警系统,从而实现化工企业生产隐患的早发现、早预警,降低重大事故的发生率。

“能排除一起事故,就能救回很多东西。”曹汛说。

立志明德,引导学生登高望远

在工作中,曹汛认为自己是很严肃的老师。

“我并不是为了严肃而严肃,只是对事情比较认真。”如果学生在科研方向上进展慢了,或者遇到什么问题了,还是比较怕他的。

他喜欢对科研有兴趣的学生,对待科研要有饱满的热情和浓厚的解决问题的欲望。

他还喜欢“傻”一点的学生。“社会上不是有‘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说法吗,做科研,太‘聪明’不行,要‘傻’一点,能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不能太功利,不能追求短、平、快的利益,這样才能在科研的漫漫征途中沉下心来。”

青年学子应当树立怎样的理想信念?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

读博时,曹汛接受的教育是: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干大事业。

他把这种理念带到工作中,引导学生登高望远。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清华大学考察,寄语学子“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曹汛认为,总书记的论述是青年学子成长之路上最明亮的灯塔。

曹汛最推崇的前辈是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程开甲。“程先生第一次踏入罗布泊后,把一生中最好的20多年时光献给了茫茫戈壁。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方面,程先生无论是精神,还是做事的方式和方法,抑或是科研水平,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榜样。”

每一年,在研究生开学第一课上,曹汛都会向同学们传递这样的观点: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扛起民族复兴的重任,深入探索,久久为功,做一名专注的科技工作者。“国家向大学倾注了丰富的教学、科研资源,如果我们没有担当,是不是愧对国家的支持和人民的期待?”

从教十年,曹汛的付出获得认可,先后被评为师德先进个人和授课优秀教师。

他认为,要把当老师的根本把握好,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执行好。他不太关注学生怎么评价他,更关心自己指导的学生能否成才。

曹汛研究的领域有一项图像视频压缩技术,这项技术在国际上是有标准的,这个标准涉及将来各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经济利益划分,国际上的商业巨头都在“分蛋糕”。“有的国家为什么贡献大,将来的经济利益分得多,不就是因为技术厉害吗?你的技术厉害,大家才用你的技术。”

科研团队的老师和学生围绕该技术的下一代评测标准开展攻关,有了初步成果之后,在国际标准组织的测评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有点兴奋。曹汛就跟团队讲,这还不是第一名,有什么可高兴的?取得了第一名才有更强的话语权。

所以,曹汛反复向学生强调,志向要远大,要瞄准最先进的方向,如果瞄都不瞄,那做出来的成绩也就没什么可看的了。

他永远鼓励学生,一定要做到极致。

对话

《风流一代》:你怎么教育本科生?

曹汛:对本科生,我还是注重培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希望他们更早地发现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如果做的事情是喜欢的,并且也是擅长的,应该就能在自己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风流一代》:你觉得现在的学生有什么变化?

曹汛:现在的学生有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就是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我记得我上学的时候,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单一,无非就是学校的图书馆,那时候手机都很少。现在的学生跟我们那个时候已经不一样了。我举个例子,我上学的时候,如果想学人工智能的知识,得去图书馆抢着借有限的几本书。当时大学生每个月的生活费就几百元,复印一本书对我来说还是挺贵的。现在,学生只要在网上一搜,相关的文字、讲义、视频很多。

这个变化对现在的学生来说有利有弊,对学生来说,可能第一步就是学会如何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找到有用的东西。

《风流一代》:你为什么强调学生要保持专注?

曹汛:现在的学生,拿起手机,就会有很多诱惑,如游戏、购物、社交,时间很容易就被浪费掉了。对学生来说,在学习上保持专注的能力很重要。

《风流一代》:除了教学、科研,你还指导学生参加竞赛,如“挑战杯”、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你主要做哪些工作?

曹汛:指导学生参加竞赛,主要是综合培养,是创新思维的训练。学生有好的想法,要做一个作品,要指导学生如何把想法付诸实践。此外,还要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作品的工程性能、赛场的表达能力进行指导,要让学生明白如何实现创新。

《风流一代》:你已经培养了多少研究生?

曹汛:目前,已经有3名博士生、30多名硕士生毕业,他们进入高校、企业工作,已经独当一面了。

猜你喜欢

光谱研究学生
基于三维Saab变换的高光谱图像压缩方法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星载近红外高光谱CO2遥感进展
苦味酸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