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黛玉发疯文学”,是林黛玉发疯还是网友发疯

2022-05-22针未尖

风流一代·青春 2022年5期
关键词:经典作品林黛玉语句

针未尖

“你大抵是倦了,竟回我这般敷衍。”“横竖就拿那么一点工资,还要24小时使唤人了。”“你瞧,又开始画饼了,我要是信了,怕是要哭断肠去了。”……突然之间,林黛玉又火了,其在小说中的怼人语录重出江湖,“林黛玉发疯文学”一时风头无两。截至3月30日下午4时,相关话题在微博拥有1.5亿阅读量和1.3万讨论次数;在视频平台,“男版林黛玉发疯文学文案”“林黛玉发疯语录剪辑”等话题,更是激发了网友们的创作与模仿欲望。(4月1日《北京青年报》)

所谓“林黛玉发疯文学”,其实是网友结合当下一些年轻人在学历内卷、人际交往倦怠、职场不如意等方面的心态,对《红楼梦》里林黛玉的语句进行现代化、生活化的解读和修改而形成的文字。有声音认为,这是在毁坏经典,“为什么要把你们发的疯安在林黛玉身上”?更有论者直言不讳地指出,“经典作品不容被拿来娱乐与消费,流量不该‘绑架’令人回味无穷的文学形象,偏执一端的大众创作拉低了社会文化水准”。

其实,对这种“玩梗狂欢”,不必上纲上线。

正如《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所说,所谓“林黛玉发疯文学”属于“仿拟”修辞,是一种“说话”或者说“造句”方式。“仿拟”在语言生活中无处不在,是推动语言发展的一种重要动因,不管是“知音体”“甄嬛体”,还是“黛玉体”大抵如此,是利用大家熟知或被社会热捧的话语资料,创造新的话语形式,表达独特的心理感触。此番网友炮制的“林黛玉发疯文学”,符合当下年轻人想怼人还想怼得特别、怼得有才情有文化的心理,其实是为了用黛玉式的温柔娇嗔,缓解尴尬境遇和现实焦虑。

从经典角度说,网友“仿拟”林黛玉的语句表达情绪,制造“热梗”,根本上升不到毁坏林黛玉人设、毁坏经典的高度。他们“仿拟”的只是经典中的人物语言,用以嘲讽他人或自嘲。这与那种毫不严谨严肃、纯粹游戏式解构和消遣经典作品的行为有本质区别。再说,从既有的“仿拟”语句看,其语言气质其实与林黛玉的可爱、有趣、真实接近,反映了部分读者捕捉并发挥了林黛玉形象中敏感、自我、直爽、语言锋利的个性特点。不过,用“发疯”一词言重了,把这种再创作说成“文学”也夸张了。

实际上,许多经典都被娱乐化地传播过,事后证明,经典仍然還是经典,经典只有得到广泛传播才有价值。正如一位长期研究网络语境下红学传播文化的专家所说,只有被传播、被喜欢,才会有更多人去关注,更多的关注就会吸引更多的人回归到文本阅读,关注林黛玉这个人物和《红楼梦》这本书。“林黛玉发疯文学”的出炉,恰恰是粉丝基于对《红楼梦》的熟悉,在恰当的场合、恰当的时机,熟能生巧地对“黛玉体”进行了恰当的应用,为经典文学真正“火起来”提供了思路。

当然,对经典文学予以“仿拟”,必须带着足够的敬畏,不能违背文化审美趣味,掺杂进阴阳怪气、油腔滑调、粗野庸俗等负面色彩。十年前,一场“杜甫很忙”的恶搞涂鸦曾风靡网络,忧国忧民的杜甫被一些网友恶搞成狙击手、送水工、肌肉男、西瓜摊主等,这种不可思议、没有底线的恶搞行为,不能出现在“仿拟”经典人物语句等方面。对网络“玩梗文化”再宽容,也要守护好经典作品的文化审美趣味的底线。

(编辑  张建  445718228@qq.com,西米绘图)

猜你喜欢

经典作品林黛玉语句
读经典作品的体会
試述梵高经典作品
为什么读经典
《林黛玉进贾府》中黛玉的肖像描写
基本算法语句
我喜欢
两个人的爱情和一个家族的“内战”
贵族小姐的精神恋爱
作文语句实录
共鸣经典 感应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