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州何园复道回廊空间与景象研究

2022-05-21黄宇超

园林 2022年5期
关键词:西园回廊廊道

黄宇超

(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 300071)

扬州园林纳百家之长,兼南北秀雄于一身,与苏州园林并为江南园林的代表。在扬州众多园林之中,何园以建筑著长,晚清时期中外流通频繁,“西体”建筑学的理念开始渗透到“中体”的园林之中,何园显露出某种现代性特征——复道回廊的出现形成了与景的对应性、行进的曲折性、周始的环回性的园林立体化空间。以复道回廊为空间线索,动态视觉为切入点,通过空间与景象的关联分析,理解园林立体化空间的出现与多维景象信息获取方式转变的内在逻辑。

风景园林;扬州何园;复道回廊;空间分析;动态视觉;景象信息

1 复道回廊作为何园景象研究的线索

晚清时期,中外流通频繁,西方建筑学对中国建筑的影响在官宅民居中开始显现,“西体”的理念渗透到“中用”的园林之中,这一时期扬州园林开始显露出现代性特征——出现了建筑与假山、廊、亭台相连的立体化观赏路线,园林各景观元素因立体化观赏方式的出现也发生了对应改变[1]。理解现象的内在逻辑则需对造园者的立意构思进行揣摩分析。

1883年,安徽望江人何芷舠摘冠归隐至扬州,购得吴氏片石山房扩建“寄啸山庄”。何芷舠是身居晚清要职“识洋务”官僚,过往诸多研究称何芷舠曾任法国道台,在任期间受到西方建筑理念的深厚影响,而后由何家后人何祚宏《扬州何园园主何芷舠纪略》一文证实此为谬误。虽其源难究,但不可置否的是,何园的建筑群落虽保持着前宅后院的传统布局,却仍能从单层厅堂到多层楼阁的转变,园居部分铸铁、玻璃等材质的使用和空间陈设布局中觉出西方痕迹。园内建筑将西方建筑的外立面和中国传统建筑的基底进行了融合,楼宇檐柱、门窗、室内壁炉、家具摆放等处区别于传统制式[2],而多层空间和立体交通系统无疑是何家园林现代性特征的主要体现。

廊作为园林建筑的空间类型、路径的载体、景象的要素,园林空间起伏与层次,曲折与错落时常借由其完成,又因其具有组织空间与导向性的作用,亦可为空间的线索,将人不知不觉地引导至景所在的地方[3]。廊在引导的过程中巧妙衔接景观与建筑,在似断还续、潆洄委曲、疏密明暗之间形成阴阳明暗、高下起伏的节奏化空间[4]。在过往江南园林之廊的研究中,诸多学者对拙政园的水廊与沧浪亭的复廊等苏州园林廊桥进行了精妙分析,扬州园林则因历史战乱遗存较少但仍存有代表性个案,其中何园复道回廊因其总长1 500 m,上下两层,形成立体结构分布全园的环状网络,空间体量之大、涵盖范围之广、空间形态之多样,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之中独树一帜。

何园最大特点是“有房必有廊,无廊不成房”,复道回廊依据地形而变化,分为半廊、空廊、楼廊、复廊、水廊,按需分合,使得楼宇之间组群格局协调统一,疏密得当。作为园林中实现通透性界面的主要方式,双面空廊和复廊的运用在何园之中淋漓尽显,朱江在《扬州园林品赏录》中如此表述:“门上层楼,楼下通道……门内复道,作左右分行。门上串楼,亦复如是。因门楼上下,皆与东西亭园连接,而能通达有致,具有意想天然之妙。”[5]王振世《扬州揽胜录》也有记载:“假山上,筑有阁道,长约十丈,围以铁栏,游人履其上,如在剑阁中行。”[6]杨鸿勋认为这种沿主体景象周边,以楼阁连接曲折、错落的复道,在导引上提供了俯瞰园景的高视点连续观赏途径,获得不同一般的景面序列,在一般的园林中是所未有的[7]。连续性带状二层空间的出现致使何园在传统江南园林的布局上叠加了一套立体慢行系统,作为何家人的主要生活通道贯穿东园、西园、园居三个板块,而同期何园园景的布局设置似乎始终对二层廊道进行着视觉性“回应”。文章试图以复道回廊为空间线索,理解分析何园与复道回廊的结构与布局、主从与对比、引导与暗示、视觉与路径的空间关系,进而理解复道回廊的出现与多维立体景象获取方式的内在逻辑。

2 何园与复道回廊空间关系分析

2.1 结构与布局

复道回廊的介入将何园分为地层空间和立体空间(图1)。地层空间基本遵循传统园林的内向布局形式——建筑背外面内,以水面、院为中心围绕分布建筑、假山、亭台,呈向心结构。东园、西园、园居、片石山房4个区域各为体系,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均可步行到达。

图1 何园地层布局与立体布局示意Fig.1 The stratigraphic layout and three-dimensional layout of Heyuan

立体空间由假山、空中廊道及多层建筑组成,始于公子读书楼,串联蝴蝶厅、赏月楼、玉绣楼、骑马楼、东二楼、东三楼。东西园交汇复廊是整个二层空间的立交中心——东西南北4条廊道汇聚于此,分别是:何园北门通向庭院的甬道、由西向东到达读书楼的廊道、由南向北到达蝴蝶厅的廊道、由东向西到达何家祠堂的廊道,实现了东园、西园、园居三个区域的连接(图2)。不同于地层各自独立的内向空间布局,二层廊道系统综合运用内向布局与外向布局两种方式,为东西园交汇处的双面空廊获得两边景象创造条件,朝西的一面廊道连通建筑、景象围绕山水形成向心聚气的“U”型空间;朝东一面与庭院呼应,开阔流通,形成东西园下隔而上通的空间布局,而这种内外向的形式与主人“居高临下”的主家观景需求密不可分。

图2 复道回廊串联的东园、西园、园居部分(改绘自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测绘图)Fig.2 East Garden,West Garden and Garden House sections of the corridor(Redrawn from surveying and mapping,College of Architectur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Yangzhou University)

根据何方《故园旧忆——1935年至1937年在扬州何园》一文可知,西园与园居之间交错的火巷主要是佣人等劳务人员使用的动线路径,二层空间则是主人及宾客的专属空间,只有少部分够资格的、做细活的人可以上去。从空间人群使用细分角度不难看出,复道回廊有着封建时期等级制度及权力的某种象征——居高而临下,这种“高”的意象追求使得园内的景观设置和观景体验主要服务于以何家为首的主家成员以及外来宾客。值得注意的是,复道回廊在物理空间的价值之外又一定程度上“庇护”了封建社会中闺秀女眷“待字闺中”的传统,在空间隔离的前提下给予闺秀们相对的自由——环绕阁楼的活动空间,如此大体量、多功能、立体化的园林交通系统在晚清之前的江南园林中并不多见。

2.2 起伏与曲折

钱泳《履园丛话》讲:“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错杂,方称佳构。”[8]彭一刚认为古典园林鄙薄功利而不夸耀气魄,忌平直而求曲折,强调高低错落[3]。曲折起伏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要义,廊是主要载体,计成《园冶》“蹑山腰,落水面,任高低曲折,自然断续蜿蜒”[9]高度概括了园林之廊的形式特征。

何园复道回廊是园林廊桥的集大成者,融合了双面空廊、单面空廊和双层廊等多种形态。园林追求再现山林野趣,意图寻求空间的节奏感,建筑与景象的分布追求高低之变,往往不在一条水平线上,常借助结构简易、灵活多筑的廊作为媒介连接各单体建筑、假山等形成群落(图3),这就对廊体形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何园中,除建廊外,东有跌落、单面、双面、双层诸多形态合一的廊体,南有双层单面空廊沿池水西南而去。因景而异,廊道与建筑结合为楼廊,或倚墙邻水作水廊,东西园之际上为双面空廊(图4),下为复廊,细数归纳大致可分为4种类型14种形态(表1)。

图3 串联单体建筑形成群落(改绘自陈从周《扬州园林》)Fig.3 Community formation of series single buildings(repainted from u.Yangzhou Garden by CHEN Congzhou)

图4 东西园交汇处空廊、折廊Fig.4 Empty corridor and folded corridor at the intersection of East and West Parks

表1 复道回廊类型图表Tab.1 Double-Channel corridor type chart

为求得景的瞬息万变,园林借助廊蜿蜒曲折之能事的特点勾连空间的曲折,与界面配合、限定、控制视觉的方位,正所谓“因景设路,因路得景”。这样的营造方式并非“无病呻吟”,每一次曲与折始终与景的变化相对应,例如通往东西交汇复廊的过程中,视觉范围始终处于收束的状态,一旦移至西园,瞬间豁然开朗。而作为景象本身,廊自由、曲折的空间形态在高低起伏的错落中与规则、周正的建筑形成对比,在静态的衬托下,借由建筑、假山等临空场景,成为相对动态韵律的节奏化空间,增强了园林空间层次。

2.3 引导与暗示

园林凡路必有所通,常借道路、桥、廊、墙垣等制造不确定的“惊喜”,所谓“曲径通幽”,其中廊狭长的空间特征最具代表性,往往能够起到引导与暗示作用——在藏与露中人遵循一定的方向与路径被有计划地引领到某一个或多个确定的景处,且在转折处通过扩大空间或抑制空间等手法进行强调[3]。导引很大程度上决定园林景象的空间关系,组织景面的更替变化,规定景面的展示程序、显现方位、隐现久暂以及观赏距离[7]。游者在动态视觉过程中获取景观信息,路径作为观者与空间的媒介,因而时间和主体情感产生了双向同构。空间、时间和情感共同构成了园林景观序列的三个基本变化因子[10]。

复道回廊同样遵循此类法则,在每次转折处剪辑景象,组织景面,观游全园的过程大致可以按照文章“起承转合”的顺序划分。“起”于东园贴壁假山,观者可由蹬道拾级而上,经近月亭先下后上至读书楼复道回廊,拉开序幕;从东园读书楼经船厅至西园,借墙垣廊桥欲扬先抑,转至中间双面空廊通往西花园,主景主水,左边沿水墨青砖花窗一路直通何家祠堂、玉秀楼等园居建筑群,右边则往蝴蝶主厅,两条路线借由二层廊道的引导形成环绕西园主景的回廊,以近乎“横看成岭侧成峰”多视点的方式获取全景信息,达到高潮,是为“承”;廊道南转至何家祠堂处(园主人何芷舠母亲居所)似乎路已到尽头——借由假山蹬道下行,实则祠堂是作为媒介空间“转”向玉绣楼建筑群二层回廊处;园居段廊道串联两排近40个房间围成一个整体院子形成方正的回环空间,从任何一个门出去都可沿着走廊转一圈回到原地,是为“合”,此处上下廊不再通过假山蹬道,而是独辟出几个楼梯间通往地面。

曲径通幽通向何往?从东园开始,先下再上的假山、廊中水磨青砖的花窗、西花园祠堂前的女贞以及廊桥的每次转折与起伏,几乎都在重重中暗示观者并将其组织引导一个又一个“惊喜之地”。

2.4 视觉与景象

陈从周认为“园林景物有仰观、俯观之别,在处理上亦应区别对待。楼阁掩映,山石森严,曲水湾环,都存乎此理”[11]。彭一刚认为“登临高出时不仅视野开阔,由于自上而下看,所摄取的图象即今所谓的鸟瞰或俯视角度;反之自低处往上看,则常可使人感到巍峨壮观……如果能够自觉利用视高变化配置景物,无疑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3]。就景观视觉的常理而言,园林自高而低的眺望主要包含视觉性与景点的位置经营两个基本点,即可获得景象的视点在园林布局中的位置与角色[12]。视觉始终是勾连景象的,复道回廊打破以往园林“方高就亭台”的点状制高点,提供了一个连续性俯视的视高,景象信息因而发生变化。

何园的建筑算上屋顶大致为三层,复道回廊处在相对于地面的二层位置,几乎与南山峰最高处齐平。相较于地层,二层廊的可视性普遍更高,其中高于全园总体均值的廊道主要是东西园的分廊双层空间、园林与宅区的分隔廊、西园北部廊以及宅区玉绣楼内四面环廊,最高值是水心亭南面的双层单面廊,视野开阔,一览无余[13]。连续性的俯视视角虽然实现了局部的“微鸟瞰”视角,但仍因为界面的存在视线受阻。以单侧墙、建筑为主的界面阻隔视觉的纵深,大致分为单侧界面、双侧界面、多侧界面(图5)。池山面北处墙体界面较为特殊,是唯一一处不与建筑相连的,主要为了保护玉绣楼的私密性,将西花园与园居隔开。除了东西园交汇处是双侧空廊(双侧无界面)以外,其余均呈现“L”型、“U”型几何空间,这种回环的空间兼顾了建筑朝南的停点以及观景朝北的光影层次的多点视觉需求,借由动态视觉获得系列景面,形成了“横看成岭侧成峰”式的观感体验(图6)。

图5 界面的处理Fig.5 Interface processing

图6 主要停点处视线(改绘自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测绘图)Fig.6 Line of sight at the main stop point(Redrawn from surveying and mapping,College of Architectur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Yangzhou University)

界面阻隔空间的同时,作为空间的“屏风”依旧遵循园林“步移景异”的本质对于视觉与空间的导引——无法一次性获取所有景象信息的,仍需借助蒙太奇式片段景象拼合的信息获取景面。

3 复道回廊带动景象信息获取方式的变化

何园以4个“天下第一”被罗哲文誉为“晚清第一园”,其中“第一窗”“第一亭”都与“第一廊”相联系。复道回廊北接读书楼、蝴蝶厅,南通赏月楼、玉秀楼建筑群,从北、东、南三面环抱西园。潘谷西在《江南理景艺术》中评价复道回廊和西园景象:“以水池为中心,假山体量虽大,却偏于一侧,不构成楼厅的对景;水池三面俯视园景,这不仅是扬州孤例,也是国内其他园林中所未见的手法。”又因园林“因景设路,因路得景”,园“景”形成的系列景面映像直接表现为游者视觉感受,何园景象信息获取方式因复道回廊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嵇康所说的“俯仰自得,游心太玄。”景象层次因花窗、铺装、花木、池山、建筑的获取视角产生了奇妙变化。

3.1 花窗、漏窗

花窗、漏窗是园林景象中常见的形式语言,与月洞、瓶门用作空间之间连通、渗透,营造景深。何园现有遗存花窗、漏窗200多处,其中以水心亭面南处复廊什锦花窗最为精妙。花窗宽约1.8 m,水磨青砖镶边,上下复廊两排6列依次排开,海棠、梅花、葵花、莲花、剑环、白玉兰等12种式样。二层复道花窗的巧妙在于双向互借——由南向北看,窗面玉绣楼处栽以绿植掩映,以窗为纸,以树为绘,形成张张图景;由北向南看,玉绣楼处可借花窗远眺西园之景(图7)。何园是官商之家,实质上仍受到封建思想的规训,玉绣楼是何家女眷住所,基于“小姐不下楼”的传统出嫁之前的日常活动范围被限定在住宅二层,平日里不可抛头露面,逢年过节何家请戏班在西园水心亭演出,女眷们通过二层复廊的花窗观赏、听戏(图8)。

图7 玉秀楼花窗Fig.7 Flower windows in Yuxiu Building

图8 二层花窗位置(改绘自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测绘图)Fig.8 Position of second layer window(Redrawn from surveying and mapping,College of Architectur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Yangzhou University)

漏窗(图9)与花窗配合使用,似隔非隔、似断不断,若隐若现,以漏透做景深,形成近景、中景、远景的空间层次关系。

图9 玉绣楼漏窗Fig.9 Open tracery in Yuxiu Building

3.2 地面铺装

江南私家园林地面常以瓦片、石子铺作地面图案,此类装饰性铺装服从于场景意象营造的需要。铺装图案主要分为几何式和自由式两大类,几何式由直线、曲线组合形成,如怡园、个园的冰裂纹样以及环秀山庄的十字八方纹样都属于此类铺装图案;自由式多为吉庆、博雅象征的动物,以“松鹤延年”“聚宝盆”最具代表性[7]。园林的铺装是园主对于美好生活追求的含蓄性表达,这种意象性景观在江南园林中十分常见。

在传统园林游观中,常受限于视高无法第一时间获取铺装图像信息,二层廊道提供的连续性动态俯视提供了解决方案,例如,船厅西南廊位置地面以鹅卵石、瓦片铺作“九条鹿”,“鹿”被视作祥瑞的降临,与“禄”谐音代表功名富贵,“九”为数极是对“最”的追求,“九鹿”铺装正对二层复道所在方位。无独有偶,同样的铺装与俯视视角的对应还体现在西花园面蝴蝶厅处的“五蝠捧寿”、园主人母亲居住的何家祠堂地面的“松鹤延年”等等,铺装图案均是朝向二层复廊的观赏方位(图10)。基于园内的普遍性特征,本文将这种现象理解为铺装景象设置之初就是为了廊上立体化观赏的视觉回应。

图10 三处铺装(改绘自陈从周《扬州园林》)Fig.10 Three pavements(repainted from u.Yangzho Garden by CHEN Congzhou)

3.3 花木植栽

园林师法自然,不单是视觉的艺术,还涉及听觉、嗅觉、触觉等多感官融合,可以视作中国最早的“沉浸式空间”。春、夏、秋、冬的时令变化,雨、雪、阴、晴的气候变化都会改变空间的意境并影响到人的感受,花木在其中起到媒介的作用[3]。

何园的花木配置遵循“四时不谢之花,八节长春之草”的原则,西园花卉植栽讲究画意营构及色、香、形的象征语义,以花意构园境。从东园读书楼开始,复道回廊周边离散分布着桂花、春梅、杜鹃、丝兰、紫藤、枇杷、女贞、白皮松、白玉兰、广玉兰等木本植物(图11)。《园冶》中讲“院广堪梧,堤湾宜柳”,何园以点种高大乔木的方式掩映建筑、组织空间,如西园白皮松,玉绣楼广玉兰,何家祠堂女贞等上百年古木。园林花木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园主构境的思考,除开“花开四季,草春八节”,花木的选择同样体现出园之“器”载主之“道”的特征。《何园志》记载,赏月楼东园门南侧的大叶女贞是其为母亲所种,取意崇高、贞洁,可见一斑[14]。

图11 主要停点处花木配置(改绘王虎华、王海燕《何园志》)Fig.11 The arrangement of flowers and trees at the main stop(repainted from Heyuan Journal by WANG Huhua & WANG Haiyan)

何园的花木沿照传统布局,仿照自然山林成形,布局立意不受时空影响限制,通过复道回廊实现了花木景象的“微鸟瞰”(图12),树冠成为主要景象,进而获得更有张力更具画意的造型信息,同时获得触觉互动的可能性。西园二层廊道花窗处可以伸手摘下枇杷果实,实现多感并存的沉浸体验。从花木景象与复道回廊的空间组织关系可以看见一种内在的联系——复道回廊作为线性动态中介获取非表层的情境体验。

图12 二层廊道处花木Fig.12 Flowers and trees on the second floor corridor

3.4 石山湖水

计氏讲“片山有致,寸石生情”[9],郭熙说“山以水为血脉,山得水而活;水以山为面……水得山而媚”[15],复道回廊关联的石水大致分为贴壁山水和西园池山两段。第一段位列东门小院进口,贴墙而建,以墙为纸,以石为绘,故称“贴壁山水”。何园高门大院有内外墙之分,外墙尺度远高于内,贴壁山墙高低起伏有“江山行空万里之势”,北段延伸“半月亭”连接读书楼复道回廊,池水在山墙北转之时隐入地下,形藏而意在,虚实明暗之间意韵存续。园造如诗文,初始段的贴壁山水将院墙纳何园立体化观赏的路线之中,提供了一个在山墙起伏之下环绕观赏船厅的连续性过程又有所呼应,是为二层空间的“线头”,具有强烈的空间暗示意味。

第二段西园池山,根据前文所述,何园的空间布局不同于以往园林前宅后院的空间布局——花园介于东园和园居中间,这无疑奠定了西园主景中心的地位。一般来说,中心水面是园林景观的核心,亭台、假山、廊道、建筑环绕主水离散放置,例如网师园、谐趣园。西园的湖石山位于池西,湖石高约9 m,假山与环池驳岸断续零散景观相连,湖中设有水心亭正对假山,池东与东南复廊下平直长条基石临水处,为破直取景,于外端镶驳湖石,形成廊道取直利于行,池安取曲宜于观的效果[14]。池山连同亭台、建筑、花木等景观要素形成西园画境,在实景以外,复道回廊环形绕环包裹西园提供了一个多角度高视角获取物理属性的虚幻“镜景”(图13)——水面倒映的象外之景,水和二层廊道以及向心的空间布局共同实现空间感知放大、增强的媒介因素。

图13 西园池山Fig.13 Xiyuan mountain and pool water

3.5 建筑屋檐

“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小可轩轾。”李斗高度概括了三地园林的特征[16],屋顶作为“中国建筑的第五立面”具有中国古典建筑中极具辨识度的特征,以建筑著称的何园又是晚清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园林,本节试以船厅、水心亭、蝴蝶厅为例解读二层空间与第五立面之间的视觉性联系(图14-15)。

图14 从复道回廊看船厅、水心亭、蝴蝶厅(改绘自陈从周《扬州园林》)Fig.14 Ship hall,Water Heart Hall,Butterfly Hal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rridors(repainted Yangzhou Garden by CHEN Congzhou)

图15 复道回廊视角下的建筑亭台Fig.15 Architectural pavil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rridor

船厅,因似船型得名,取自廊柱木刻联句“月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坐北朝南,东西宽三楹,空花脊,歇山顶式第五立面。罕园水做,以鹅卵石、瓦片仿水波纹排列,营构“船行水上,宦海沉浮”的意象,与前面提到的“江山行空万里”的贴壁假山对应,在江山之中看世事浮沉。这与何芷舠从入仕到出仕的经历密切相关,这里“船”与“水”,“水”与“山”的整体空间关系需要通过二层空间的停点才能获取园主人想要表达的意象性信息。

蝴蝶厅,西园主厅,《扬州画舫录》卷十七记载“四面添廊子飞檐攒角为蝴蝶厅”,因飞檐得名。蝴蝶厅以东接梯道、复廊、角楼4件,形成东西11间长楼,歇山顶,檐翼料峭[14]。上下两层,东西7楹,是寄啸山庄时期单体建筑中体量最大、形制最美的楼厅。全厅使用朱红色,富丽典雅。厅东与复道回廊相接,人在厅中俯可见水仰可观山,与对面池山南面二层回廊平行而立,形成“看”与“被看”的双向互视。观赏蝴蝶厅最好的视点就是南面二层回廊,廊、主水与主厅形成互文关系。

水心亭,单檐,四方攒尖顶,四边檐下冰纹挂落,再接花罩,古典秀美。建于西园池水偏东位置,从复道双面空廊分野,一面向北一面向西,水心亭立于西园主景中轴线位置,正对池山。复道一层可经曲桥达厅中。在主水的位置以点景的手法设置水中亭是江南园林中常见的手法,比如拙政园的梧竹幽居亭、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等,然而这类亭的设置大多只作观赏停憩、框景借景使用,几乎无法获取更多视角的景象信息,而水心亭借由双向分野的二层廊道经过动态的行进转折,使得水心亭顶被动的“旋转”,产生某种空间韵律与节奏。

中国建筑屋顶的样式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歇山顶和攒尖顶一般使用于宫殿、寺庙等建筑当中,平民百姓鲜有使用。从汉代开始出现了屋脊装饰,这种“五脊六兽”在清代官式建筑中开始高频率出现,是中国古代哲学中非常典型的图形,图案样式大多来自古代的民间传说,被称为“仙人走兽脊饰”[17]。这样的脊饰除非皇帝特许否则是不允许安装在民间建筑之中的,江南园林偶尔可见,更多的是以建筑构件、砖雕代替,寻求诗性、吉意,比如耦园屋顶上的“双鹤松竹”“双鹿同春”,何园的牡丹亭也因“凤吹牡丹”的砖雕(图16)而得名。复道回廊对建筑景象信息最重要的影响在于,建筑观赏从内转向外,从仰视转向俯视,从局部转向整体,建筑的第五立面——建筑的飞檐翘角、屋顶砖雕成为了更侧重的景象。

图16 牡丹厅砖雕Fig.16 Brick carving of peony hall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何园复道回廊结构、形态以及廊道空间与园林景象的对应性分析,讨论了园林带状空中廊道的出现与多维景象信息获取之间的内在逻辑。复道回廊的创建性意义是在传统园林的空间基础之上叠加了一个环形网络系统,立体交通与多层空间在赋予何园交通、观景、公共生活的空间功能的前提之下,也满足了家族私密空间的需求。

通过对复道回廊与花窗漏窗、地面铺装、花木植栽、石山池水、建筑屋檐视觉对应性的分析,发现景象构图始终在对二层廊道进行“回应”。廊道不仅仅作为导引的路线,同时也是一种心理提示的媒介,通过曲折、回环、起伏、错落调整方位,不停地组织图景信息的更替变化,又作为景象要素与云墙、曲桥共同构成了园林的节奏化空间,借由历时性特征及动态视觉将三维的景象剪辑成二维的景面,将观者带入可游可居的山水宅院画卷之中。复道回廊将立体化交通与现代性特征带入园林空间营造与景象构成的独特性,为何园“晚清第一名园”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注:文中图片均由作者拍摄、绘制及改绘。

猜你喜欢

西园回廊廊道
时光回廊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回廊亭》延期上映
鹰潭市绿色廊道景观格局探究
林友农作品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驾驶黄昏的人
董其昌《西园雅集图》作伪考(上)
敦诚的西园与曹雪芹
长城廊道能使陕西旅游更丰富多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