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柳青》非虚构艺术的人物塑造研究

2022-05-21

电影文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柳青虚构人物形象

杨 剑

(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浙江 金华 322118)

非虚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主要为小说创作与新闻写作,80年代出现在中国社会,推动中国的非虚构文学的发展。广义上的非虚构囊括了一切以社会现实为背景的作品创作行为,涵盖广泛,但无论何种文类,均强调对现实元素的运用,保留现实元素特征,在真实与虚构等问题的考问中对社会公共性、平民性、反思性等多维度进行深度思考。在电影领域内,非虚构作品也凭借其独特优势获得极大的关注与成功。能够在尊重历史或现实的事实基础上,进行逻辑的梳理与完善,为电影整体注入丰富的情感,并将真实存在的人物塑造得更具真实性、饱满性与深刻性。

电影艺术从非虚构创作中,呈现出影像展示维度的“再生产”变化,不仅是对现实或已有文学作品进行的单纯意义上的符号转码,更是满足观众期待真实的心理诉求、塑造优质的真实人物形象、丰富作品艺术精神和影响力的双向互动的艺术想象。电影《柳青》改编自非虚构作品《柳青传》,围绕柳青这一真实的人物形象,在“非虚构”到“艺术虚构”的文本转换之中进行真实的艺术人物形象塑造,充分发挥非虚构艺术在“真实非虚构”与“艺术虚构”结合中人物塑造的独特魅力。

一、立足真实:人物行为的非虚构真实事迹

现实基础是非虚构作品的出发点,无论是在进行文学类还是艺术类创作,需要以“事实”“亲历”为创作背景,从真实事件与真实性人物着手。非虚构电影在展开对人、事、物的描绘之际也需要坚守这一准则,但与此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电影创造性与艺术性特色,即电影在重现真实的过程中,行为本身就带有将真实打碎之后艺术性重组的意味,在客观存在的真实场景中选择部分真实要素,并选用特定的叙事形式与表现方法将其重新组装成为一个新的“真实”。此外,非虚构电影的演绎还具有将现实元素的真实性进行延展的特性,通过语言学与图像学的双重叙述能力,进行跨媒介延展,从而为非虚构人、物、事向深度与广度的延展提供重要可能。

非虚构电影对人物的塑造同样需要贯彻这一基本路径,电影人物的真实力量源自呈现既存的世界,而非创造一个世界,在对人物所经历的事件进行真实描述中展现生活显而易见的偶然性,将人物放置到真实事迹中审视人物在面临挑战时的应对之道,以及面对价值利益、是非善恶、前进后退之时的选择之法,从而将人物与现实联系起来提高其形象的真实之感。非虚构电影所描绘的人物多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极具典型性、特殊性的代表人物,在塑造之时镜头放置于他们如何创造历史、作用于社会的具体行为,媒介化其接受挑战、攻克难题的真实事迹,如《模仿游戏》中科学家图灵机开启人类计算机领域新纪元的事迹,《美丽心灵》中数学家纳什深耕于博弈论获得诺贝尔奖的故事。

电影《柳青》以当代著名作家柳青为主要人物,以柳青创作《创业史》的过程为主线串联起中国农村20世纪50—70年代中十几个极其典型的历史片段,以柳青亲身见证与参与的客观历史事实为主要基础。该电影与其他非虚构类的主旋律电影相比,切口小而精简,柳青所面临的焦虑——老农想要卖马、玉米未能收割烂在地里、作物产量提不上等真实问题不会产生用力过猛的夸张感,超越观众对历史的理解深度,反而能在柳青参与解决农村系列琐碎问题中增强观众对这段历史的真实感与亲切感。制片方按照资料实景搭建昔日柳青居住的皇甫村中宫寺,重现该地点由杂草丛生到堆满书籍的真实场景变化,也再现柳青从讲究、斯文到粗犷、不拘小节的人物变化,患有肺病的柳青苦于条件限制,将氧气灌在轮胎里,背着轮胎东奔西走,为村民的生活、农业改革等问题殚精竭虑,以真实事迹升华人物创造历史、作用于社会的伟大意义。在真实的苦难生活中奠定柳青高尚的人格基础,建立起坚韧不拔的人物形象。

二、情感表达:人物细节的非虚构真挚情感

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多以较为平面的画面形式呈现,因而观众对人物的相貌、体形等外部视觉刺激更为敏感,在接受电影编码并进行主观性解码之时,外貌类的符码占比相较于其他人物元素更高。毫无疑问,这种平面的人物形象于叙事性较强的电影而言是极为不利的,作为叙事重要参与的人物以松散的形式参与叙事机制的运作,社会性互动成为机械性演绎,无法推动电影走向深层的情感层面,唤起观众的认同与共鸣。在强调真实感染力的非虚构电影中,塑造立体的人物形象极具必要性,不局限于表面,而是通过情节设置与细节描绘等安排走入人物的情感世界,在丰富的人物情感变化中把握人物独特的情感,让平面的人物形象鲜活起来。

非虚构电影中涉及的人物丰富而多元,在还原真实历史场景的基础上展现人物角色面对种种现实考验与社会变化之时有血有肉的一面。“一旦穿越阈限,英雄便进入了变幻不定、难以捉摸的梦一样的地方,在这里他必须经受住一系列考验。”深入人物的情感世界并完成情感考验,让人物拥有“英雄”一样的感染力。非虚构作品自进入文学与艺术领域以来,关于“纪实真实”与“艺术真实”的争辩就一直存在,尤其是在情节设置上经常陷入“再次编辑”和“演绎”的争论中,因而需要重视如何运用情感表达手法把握纪实呈现与艺术虚构之间的平衡。细节表达与人物行为的连接更为紧密,也能交融进情景之中,因而细节也能进一步呈现人物的情感,通过人物细节合理化的情感流露也能为非虚构的电影赋予更多的真实之感,所以被较多地使用。电影《我不是药神》中身患慢粒症的吕受益为避免被感染,时刻戴着口罩,但是在面对有廉价药的希望时,又毫不犹豫地将口罩摘下,这一行为细节将人物恐惧、焦虑、期望、激动等情感有效表达出来,塑造出更为生动的人物形象。

电影《柳青》中,也在多种细节表达之中辅助进行人物的形象塑造,深入并拓宽人物的情感世界。柳青在田地里围观农民劳作,其中一位农民挥动着一把大锄头狠狠地砸进地里时,柳青耸着身体迅速后撤,在这一细节中充分展示了外行人柳青在面对未知事物时胆小与恐惧的情绪;柳青为融入农村生活将头发剃光后,脸上挂着羞涩的笑容,不断用手抚摸自己的光头,这一细节则展现出柳青面对自己新“发型”的不适应、羞怯以及期待情绪;柳青在雨夜中与众人合力推车之时,没有直视车与众人,而是闭眼咬紧牙关不断往前使力气,此处的细节表达出柳青虽然害怕与恐惧,但是依旧坚定的情绪;面对村干部“提建议时机有问题”的指责之时,柳青瞪大眼睛喘着粗气反问道:“我们作为党员干部,为群众提建议,还分时候?”柳青说话时的面部细节演绎出愤怒与难以置信的情绪。诸如此类的细节表达所呈现的真挚情感,使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冷酷饱满,其极具感染力的情绪反应也赋予人物更多的真实力量。

三、心理刻画:人物内核的非虚构真心精神

非虚构作品以现实元素为基础,强调对现实生活纪实性、写实性乃至原生态等气质的保持与描绘,电影作品擅长记录并揭示具体的现实,从具体的社会现象深入社会内里,由表及里地将社会隐含的权利结构关系、社会意识形态、时代意蕴内涵等内容映射出来,引人深思。因此,非虚构电影作品相较于其他类别更具有现实意味,基于真实的社会事件与真实的生活细节,在人物的言行举止中展开事实真相,以更为合理且清晰的角度深入内里,走向“本质”而非“本体”。

人物形象作为现实社会中多种系统影响的集合体,这一性质也同步对应到非虚构电影作品中,成为电影叙事所涉及的多社会系统的综合影响集合体,人物形象的精神内核则对应到电影的深层次社会意蕴内涵,能引发观众深层思考。在人物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中,经历越丰富越能产生丰富的现实感想,从而凝结更高维度的精神内核。非虚构电影作品十分关注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并且多关注人物的真挚精神内容,借助叙事表达与视听手段展现人物对不同内容的欲望与追求,从而为塑造的人物形象赋予更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电影《甘地传》中甘地面对英国士兵的拳打脚踢毫不屈服,愤怒地将屈辱的英国“通行证”扔进火堆,以绝食的和平方式制止纷争,并以身示范感化他人……通过一系列的情节设计,解读印度面临的民族与自由危机,刻画出甘地的心理世界,并展现出甘地不甘屈服、坚韧顽强、伟大崇高的爱国精神。

电影《柳青》在柳青所经历的真实事迹中对柳青的心理进行刻画,呈现出柳青崇高的精神。在叙事结构上,以柳青追求“要想写作,就先生活”的写作理念为主线,将柳青深入群众的生活,与普通农民同吃同住、打成一片,推动农业事业发展的故事联系起来,为呈现甘于牺牲与奉献的崇高精神提供心理刻画的叙事基础;在画面色彩安排上,影片前部分画面亮度较高,配色也以黄色等明亮色彩为主,衬托柳青刚开始参与农业合作化事业时的雄姿英发,而后随着挫折与磨难接踵而至,画面亮度逐渐转低,配色也以灰色等阴郁色调为主,渲染柳青妻离子散与身体每况愈下的凄凉,刻画柳青心理面貌的变化;在视听安排上,影片前期多聚焦于群像表达与人物对话,多使用中景与近景,丰富柳青写作故事的情景背景,在影片后期则多使用中景与特写聚焦于柳青个人,镜头下的柳青发音越发含糊,喘息声也更重,展现柳青在遭遇诸多挫折与磨难的悲剧,侧面刻画他仍旧心系百姓,伏案写作的坚强意志。在柳青的人生境遇中折射出中国充满险阻的创业之路,通过叙事表达与视听手段刻画柳青的心理世界,充满了明知艰难与苦难却不后退的勇敢,以及呕心沥血投身于创作、甘于牺牲与奉献的崇高精神,塑造出紧贴时代却又超越于现实的伟大人物形象。

非虚构在创作上强调对现实元素的运用,这一特性与中国的纪实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共通之处,但在创作本质上非虚构创作则更强调创作者的主体性与独立性,即能够独立对作品中的各个部分进行自由把控,部分作者也运用这一特性来回避、抵抗、遮蔽、鄙视传统意义上的报告文学,将其用于话语权力的角逐。当非虚构艺术运用于电影创作,并且带领电影深入话语结构的深层维度之时,能为人物提供现实感染力与情感认同基础,也能够进一步解读出社会表层下的深层意蕴,这也成为当下非虚构电影在探索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发展方向。

猜你喜欢

柳青虚构人物形象
“无尽”的《创业史》——我的父亲柳青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啊,柳青先生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新时代我们向柳青学习什么
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
《柳青在皇甫》《柳青言论集》出版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虚构的犹太民族?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