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7 月竞临:米芾《叔晦帖》
2022-05-21丁国东,陈亚东,蒋明刚等
2022年7月(354期)竞临:米芾《叔晦帖》
米芾(1051—1108),初名黻,字元章,时人号“海岳外史、襄阳漫仕”,自号“鹿门居士”。北宋著名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襄阳(今属湖北)人,后迁居丹徒(今江苏镇江)。曾任校书郎、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故人称“米南宫”。米芾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世号“米颠”。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且精于鉴别,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书画自成一家。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
米芾《张季明帖》,纸本,纵26.0厘米,横34.5厘米,约元祐元年(1086年)。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米芾《张季明帖》属于《三帖卷》之一,和《叔晦帖》《李太师帖》合装,均纸本行书,为米芾35岁在杭州任官所作,是其行书中的顶尖精品。项元汴认为米芾此帖书风模仿张季明《深秋帖》,又最于王羲之相近,且融合了王献之的特色。米芾的书法的确得力二王最多。
释文:
余收张季明帖云秋
(气)深不审
气力复何如也真
行相间长史世间第
一帖也其次贺八帖
余非合书
临习要领:
余:撇捺特别舒展,撇形态长而曲,收笔向左上,婉转有序,捺稍短而右伸。下部紧靠字头,内第一横与撇捺相接,第二横偏右,竖钩向左下斜,以与长撇相应,两点与竖钩左合右离,左低右高,整字重心偏左。
收:左纵右横,先写竖,向左下孤斜,竖提似一挑,竖尖起,提长而上斜。右部用草法省减,省撇而把横与下一撇连写为“又”状。横短撇孤,收笔上带细连捺画,角度略平,取反势,不出捺脚。
张:行书中笔画形态的适当改变是变化方式之一。“弓”行书的写法是两个横折后再写横折钩,三横之间上疏下密,上长下短,折笔有长短、方向变化,出钩向左下拖行。右部上密下疏,四横由短到长,间距紧密,取纵势,下部竖提舒展,撇与提相接,反捺则与提相交,下部取横势。左在相背靠紧,长横左伸。
季:上大下小,用笔也上重下轻。撇短横长,竖画偏右,下撇长伸,右捺收而改写成长点,收笔下带写“子”部,横撇与弯钩连写成一笔,末横短平,收笔下带与钩相叠后再与下一字相连。
明:起笔承上字横末下连,为较长的弧线,横折也写成与左竖相向弧线,下部相接,两短横化作点挑,连笔向右上,转向后写竖撇,画轻而细。横折钩的横细而上斜,转向圆动,折笔长而下伸,出钩变粗,向左弧出上钩,环绕较远,从左撇的左部绕回,内两短横连写为点状,靠左居中,内部大量留白。
帖:左右结构的字可以整体左低右高,左右之间留空较多。首竖短小,横略长,折钩呈向势,中竖较长。右部竖高而短,竖末接写横画,上斜而短,收笔实连写左竖,呈左下斜势,竖末再连写横折,末横短而含蓄,势向下。
云:首横斜下成点状,收笔牵丝向左下,第二横稍长略平,收笔上挑,纡回写撇,折笔似提,末点侧右下,位置偏右,整字呈三角形,上收下放。
秋:上部左低右高,下部基本齐平,左部上放下收,上疏下密,首撇与横之间空出较多,笔画也较粗。右部两点相连取收势,竖撇上昂下曲,上伸下缩。捺画则向右舒展,形长势足。左右对角互补变化,收放有度。
气:上疏下密,字形取纵势。上部三横由平渐斜连写,横斜钩出钩向内与点呼应。被包围部分“米”偏右,上两点紧而下两点松。(旁边两点是一个记号,表示该字不要)
深:左低右高,左正右斜,上开下合。首点侧,第二、三点连写,围成一个空间。右上部取收势,横短钩长,下部“米”的两点连写,似一短横,竖钩向左下倾斜,最后两点左低右高,整字右下角空缺,重心偏向左下。
不:字形瘦长,横缩纵伸。首模短而粗壮,撇的角度趋纵,使字变长,中竖居横的左部,收笔连写右长点,点取横势,转向后收笔下带,与下一字首点相连。通过连带使笔画少的字变繁,增加了延伸长度。
审:字形窄长,上中下三个部件均取横势,宝盖头不要太宽,一笔连写,出钩后与点连笔,两点一横笔意连贯,撇收而直,捺平呈横势,连写下部“田”,形态较小,竖与横折圆转相连,再写两横,最后写一长竖,通天达地。
真:上横短且上仰,撇、竖相连成一斜笔,横折圆转而轻,内三横省减为一点,位置靠下,下横稍长,收笔与下两点实连,点比横长,成为该字最放的两笔。这种处理方法是最典型的反向对比,繁则简之,三横化为一点,简则繁之,两点与上横实连。
行:左长右短,左放右收。两撇有开合变化,一粗一细,连笔以求密之,撇比竖长。右部两横左开右合,上横下斜似点,下横左伸上斜,竖钩形短,出钩平拖,似有似无。
相:左放右收,首横左伸较放,竖画偏右且长,撇折相叠,形成块面感。左右靠近,以免松散。右部两竖左短右长,横折取纵势,四横长度、角度各不相同,中间两横接左离右,间距上大中间小,留出不等分割空间,整字中间密而四周疏。
气:较前一个“气”用笔更圆润,因此实连之外更多一些,如“一笔书”,且与下字相连。首撇似点,呈弧势,与第一横连写,横取下俯之势,角度较平,第二横短而略上斜,第三横很斜且长,钩呈环状,绕回连写两点和横,竖钩偏左,出钩平拖连挑点,最后一点取纵势下带。
力:横画起笔承上一笔意,折笔后转向写横,势平形短,折笔处圆转后弧形向左下行笔,出钩向左上牵丝,并与横画相交,最后写撇,弧度很小,以直势下行,与下一个字的起笔实连后成一笔。该字外松内紧,出钩牵丝把字外空间匡入了字内,增加了空间对比,所谓“简则繁之”。
复:双人旁用草法,连成一笔,与上一字“力”的撇画相连接,呈有向背变化的一条纵线,收笔牵丝由粗到细,渐变优美,与右撇相接,右撇则成点状,与短横连写,收笔接竖,形长而呈向势,横折圆转而轻盈,两短横左开右合,中间收紧,下部略展,两撇均有弧度,呈右上合左下开的势态,捺画势反,收笔重而下带,与下一字起笔实连。
何:整字用草法,一笔写成。单人旁化为一弧线,上弧下直,收笔向右上写横,稍细而取下俯之势,转笔环绕写“口”,再接写竖钩,收笔向左下。整字承前启后,形态狭长,疏密对比明显。
如:起笔承上字末笔,撇折圆转连写,撇粗且长弧,收笔上带写提。提的收笔下按接写“口”的竖画,再写横折,折笔粗而长,下带与下一字相连。该字左横右纵,中间紧密,上下舒展。
也:行草书中“也”字往往伸展末笔,以求破势。起笔承上一字末牵丝,向右下轻顿后转向写横,略向右上斜,形态要长,折钩较短,用笔方折,出钩与横相交,空中回转后再写中间短竖,最后写竖弯钩。竖弯钩的写法特别,竖画短,转弯后不是向右平行,而是向右下斜行笔,也不向上出钩,而是继续向右下出锋。
间:字形方正,疏密对比明显,左收右放。先写一点,再写右竖,尖起圆收。第二点取横势,与横折钩相连,横短而折笔处圆转,竖画圆润,有弧度,取向势,出钩较长。“日”部窄长,位置靠上屈中,竖长横短成点状,末两笔相连。
长:字形宽博,上半部取纵势,下半部取横势。竖长而三横短,中间长横上斜,与竖相交宜紧密。竖提则缩竖伸提,提收笔上挑写撇,婉转向左,接写捺画,形长势反,向右下伸展。整字中间收紧,疏密停匀。
史:竖画起直行曲,收笔上挑有细丝,横折要横长折短,下横平短,收笔向上。长撇上段直而上昂,穿插过下横后开始弧行,上下两段长度相当,收笔上挑出细丝与下一笔快带,捺画长而势平,如下斜之横。
世:长横细而上斜,前轻后重,三竖呈上开下合,牵丝细连,一虚一实,左右两竖相向,基本匀分长横,末横略粗重,形态较短,收笔微出锋,有下带之意。
间:这个间的写法与前一个很接近。先点后竖,竖略向右下斜。横折钩也略向右下斜,出钩较平,收笔向上。内部特别窄长,对比特别明显。
第:行书中竹字头常用两点一横的写法,两点分开,使字形上放,而横短收。下部横折和横连写紧缩,短横收笔上挑后写竖折折钧,竖短横长,折短而钩长而向左下伸,出钩上挑写中竖,长而挺拔,最后一撇取收势,使不出锋。整字中间密而收紧,上下放而疏朗,上下各有一个大空间。
一:用笔圆润,角度上斜。落笔取纵势,重按后向右上行笔,中间略提后即按,收笔顿势明显。
帖:左窄右宽,左收右放,左低右高。左部中竖稍长而直挺,左竖略带孤度,而右部两竖均直短,先竖后横,长度相当,下竖比上竖略偏右,横折内切较多,末横出锋下带。
也:与前一个“也”一样均为非常舒展最后一笔。横折钩取上斜之势,横长折短,内切较多取收势,中竖偏右,竖弯钩伸展,竖向右下斜,与折笔呼应,呈上开下合之势,竖横转接处圆润自然,横向右长伸且上斜,出钩隽拔。
其:上部四横两竖的构建很特别,两竖较长而直,上横上仰而短,下横长而上斜,与竖中间偏下部相交,中间两横则连写成点状,使中间部位密集。下横收笔实连下点,形长而粗重,又与竖相交,左点牵丝连写右点,又与竖相交,使之密不透风,两点左低右高,上合下开,虽分开而能支撑上部,字形中宫收紧,四周放射。
次:左低右高,左小右大,左收右放。两点左开右合,下点偏左。右部上撇粗重而收,横钩短小,出钩稍长,牵丝上绕写下撇,形长势弧,有环抱左部之意,捺改写成长点,稍轻而稳收。
贺:由三个部件构成的这一类型上下结构的字,须上横下纵,上部左纵右横,三个部件有大、中、小之变化才和谐。“力”形长而向左下斜,“口”扁状略偏上,“贝”则偏右补位上插,左竖成为中柱,下点粗壮以稳重心。
八:在行书中,撇捺常缩为点状。左撇似挑点,势向右,牵细丝与右相连以免孤单,捺则改为点,弧行收笔向下。
帖:与上两个“帖”不同的是,加强了对比变化。左边变长变瘦,右边加宽,使左纵右横的对比明显,左部三竖之间的距离变得很小,中竖很长,使之茂密。右部竖短横稍长,第二横与第三竖之间细丝相牵,丰富了右上空间,下部“口”宽而有大空间,加强了疏密对比。
余:左部比右部略长,右比左稍宽。首撇较纵向,细而伸展,点短轻盈,下部省减为横撇弯钩加竖提,一笔写成,提画粗重上挑。右部首撇直短,与提部分相叠,捺画取横势平出,两短横靠紧偏左,竖钩起笔与捺相接,斜向左下,中间有弧度,出钩平拖后连左点,右点稍高且悬空。
非:两竖左收右放,下部基本齐平,上部左低右高,间距约竖的四分之一左右。六短横变化丰富,左部三横偏下,右部上靠。左部三横均与竖相交,以破两竖之呆板空间,第三横变提上斜,与右部呼应。右部三横与竖相接,六个短横呈中间合左右开的势态。
合:收放对比特别明显,撇画长而粗重,收笔变重再向左平出,取纵斜势,捺则稍短,起笔较轻,捺脚也短,取收势,上部重心偏左下。下部横画细而与撇相接,收笔下带写短竖,横折较短,转折处稍慢,最后一横平而细。
书:上部“聿”的五横有长短、角度、曲直等组合变化,同时间距还有大小对比,第一横平而上仰,与第二横间距最大,第三横最短,与第二横间距最小。上部整体取纵势,下部“曰”则小而取横势,第一竖就承上横笔意向左下斜,以缩短纵势,增加横向长度,中竖最后一笔写,米芾很多时候都这么处理。
丁国东(江西九江)曾获第13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一等奖
陈亚东(江苏盐城)曾获第13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二等奖
蒋明刚(福建厦门)曾获第13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二等奖
占亚雄(湖北黄石)曾获第13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三等奖
陈川生(四川都江堰)曾获第13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三等奖
吴玉霞(湖南衡阳)曾获第13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三等奖
马宏明(甘肃天水)曾获第13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三等奖
黄学武(安徽淮南)曾获第13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优秀奖
龙 刚(四川攀枝花)曾获第13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优秀奖
张思勇(贵州黄平)曾获第13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优秀奖
李正伦(山西太原)曾获第13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优秀奖
周良华(湖北石首)
张治富(江苏昆山)
何俊杰(山西新绛)
胡友琴(安徽淮南)
朱永强(四川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