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创新预研项目申报特点分析及对策研究
2022-05-21张翔林杨唐昭徐明钊王君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张翔、林杨、唐昭、徐明钊、王君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预先研究在装备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它能够科学地验证技术可行性、实用性和经济承受性,减少后续型号研制风险,缩短研制周期,为型号装备研制提供技术储备,在促进军事科学技术自主研发水平的同时,为装备综合性能提升打下坚实基础。只有重视预先研究,才能使军队装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践行完成国防和军队“新三步走”战略,最终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
目前,我军建设发展正处于跨越追赶、弯道超车的关键阶段,新时期预研工作坚持自主创新的战略基点,瞄准世界军事科技前沿,把握“预研一代,探索一代”的发展方向,实现预研和型号研制的有机衔接,创新预研管理模式,开拓预研工作新思路新方法,成为我军装备研制发展的先行者与排头兵。
一、新时期预研工作特点分析
1.装备预研工作一般特点
装备预研需统筹兼顾预研工作的创新性与装备的使用要求,解决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装备实用能力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目前我国装备预研创新研究工作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研究范围与内容覆盖面大。预研创新工作包括前沿技术、基础技术研究和集成应用发展,涉及的技术和工程背景宽广,涵盖所有学科领域;应用领域覆盖各大军兵种,针对不同军种装备使用场景要求复杂多样。
二是申报与研究周期长,见效慢。装备预研工作申报流程较长,需预先编制预研项目指南建议,军方下发正式指南,各单位根据下发模板组织申请书编制与审查,军队机关统一组织专家审查与评估,最终确定预研项目立项;项目研究阶段工作具有创新和探索实践的性质,从研究到取得应用成果,再到转化为工程型号,需经历较为漫长的过程,甚至需要数十年时间。
三是技术研究的不确定性较高,技术路线探索的成功率较低,但如果取得重要突破将对装备研制带来巨大影响。对于前沿性、颠覆性技术预研项目,不确定因素众多,存在较大研究风险,但关键或核心技术的突破将牵引出新型装备或颠覆装备使用模式,直接促进国防能力水平跨越式发展。
四是项目数量众多,但体量相对较小。由于技术路线可选择性大,预研阶段的研究项目几乎以探索性质开展相关研究,所以其经费相较于型号研制、生产、维护等阶段较少,占装备全寿命周期费用的比例较小。
五是基础技术研究成果通用性强。预先研究与型号研制目标明显不同。预研技术成果大多作用于单机或分系统,一旦形成验证技术可行性,便可迅速复制至不同领域,具有快速形成能力。
2.新时期预研工作特点分析
新时期预研工作着眼于谋取前沿技术优势,充分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抢占未来竞争战略制高点,建立目标清晰、权责一致、灵活高效的管理机制,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项目聚焦前沿性、先导性、探索性及颠覆性,重点发展能够大幅提升装备能力优势的颠覆性、创新性技术,以期实现多个技术领域从追赶到超越。坚持发展技术与发现技术并重,打破原有技术壁垒,不限定具体技术路线和实现方法。
二是精准定位,有效为先。以技术牵引为手段,以切实提升装备/产品使用水平与性能为目的,找准项目定位,将所有创新预研项目服务于装备发展。
三是分解周期,逐步推进。对研究内容深入、周期较长的预研项目,采取分阶段支持的方式论证安排,按照总体、阶段、年度分别量化考核指标,并制定决定是否继续支持项目的考核节点,依照阶段考核决策。“十三五”以来,项目执行与以往最大的区别在于,大部分项目周期变为一年制,根据上一年度项目执行完成情况,决定是否支持下一年度研究。从管理制度上提高了研究效率,最大程度规避预研项目风险与技术不确定性。
四是积极引入竞争,鼓励地方高校、民企更多参与到项目竞争中,激发各类主体创新积极性。定向指派项目将越来越少,要想参与更多预研项目需积极面对并适应竞争新局面,提升自身竞争力。
五是顶层统一,具体灵活。军方从宏观、战略层面整体把关决策,赋予专家更多话语权,成立领域、主题组专家团队,牵引各申报单位,决定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并将专家组认定可开展研究的项目报批上级机关。上级机关对各预研项目采取零基预算,根据需求论证质量确定计划安排任务。
六是将项目申报主动权下发至各科研单位。各申报单位根据实际情况主动探索、自主申报;将针对特定领域下发的指南所提出的项目需求背景、研究目标与牵引性技术指标作为导向性要求,广泛征集符合需求指南的创造性项目构想或解决方案建议;在项目申报过程中,鼓励各科研单位提出所发布需求之外的颠覆性、挑战性项目构想建议;在项目评审采纳过程中,不进行统一大规模集中审查,转变为一事一议,每个项目根据自身论证情况,可随时启动评审、合同签订与支付拨款、开展研究。
二、当前军工企业预研工作分析
当前科技日新月异,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新三步走”战略的新形势下,在把我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的新要求下,预研创新工作对装备发展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战略高度,其作用日益凸显。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军工企业预研管理工作机制体制还未建立完全,改革还未到位,在预研工作组织、管理上还存在一定问题。
一是组织机构管理改革还未到位。军工企业大部分为央企或国企,其现行组织机构特点决定了军工企业无法像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公司施行扁平化管理,内部管理流程繁琐,未完全转变思路,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尚未完成。
二是对预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亟待提高。在预研领域尚未建立专职成熟技术队伍,技术人员工作主要精力集中在型号;同时,由于“保型号成功”是单位首要职责,且型号工作量巨大,所以预研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经常会为型号让位,未得到足够重视。
三是外部与内部竞争并存。随着新技术的突破,新产业的诞生,以及社会资本与民间企业积极打入军工市场,各单位在各自擅长领域的技术堡垒/垄断逐步被创新融合、百家争鸣所取代,技术优势已不再明显;另一方面,军工企业在成立之初根据国家统筹安排已明确分工,各司其职,竞争相对较小,但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军工集团间、集团内各研究院间以及总体、分系统、单机配套研究所间的定位分工也日益趋于模糊,各单位都积极开拓探索新领域新市场,内部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
四是人力资源优势未实现最大化,创新意识不强。单位技术人员日常重复性工程类工作占比较大,创新开拓研究类工作较少,高层次专业人士的技术优势与研究能力未为单位所充分利用;由于创新激励手段与力度不足,致使员工参与预研的积极性未被充分调动。
三、对策建议
当前军工企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作为以技术研究为依托的军工科研单位,更要牢牢把握预研技术创新这条发展思路。技术创新是军工科研单位在领域内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源动力,预研创新工作可确保单位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保证了单位核心技术的研究发展储备,是单位基业长青、良性发展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保障,加强军工科研单位的预研创新工作势在必行。结合新时期预研工作相关情况,提出如下发展建议:
一是明确定位,找准发力点,结合部队使用需求,在技术、使用模式、体系化思维等多方面寻找预研工作突破口。满足市场与军方客户需求是预研创新的重要目标,需充分了解掌握上级用户需求,研判需求信息,把握市场的发展动向,针对性地开展预研创新工作;在当前鼓励竞争的大环境下,需时刻跟踪同领域单位的创新动态,及时调整和改进单位发展战略或创新方向,保持与激发创新活力。
二是有针对性、有选择地申报。目前,各科研单位人力资源十分紧张,需统筹考虑如何有利调剂配置人力资源需。面对当前信息爆炸与新技术新领域层出不穷的时代,明确后续发展方向与重点研究路线,舍弃发展希望较小领域,集中力量干大事。不进行盲目申报,利用好专家资源,提高申报效率,使单位人力资源价值最大化。
三是强化单位专业技术建设。如总体单位可利用其专业多、涉及领域广泛、下游单位众多等特点,充分借鉴外部新技术、新思路,在专业交叉领域做文章、寻找创新点,积极寻找创新性、颠覆性技术或思路。
四是优化组织结构分工,创新管理模式。完成研发模式、专业技术、人才与专家队伍、管理机制的创新,解决以往装备预研周期长、无法及时满足技术发展等问题,建设研发能力换代更新、专业技术升级完善、组织队伍配置合理、管理手段科学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消除单位内部信息与技术孤岛;加大激励,持续挖掘科研人员潜力,将合适的人放到最合适的岗位上,实现个人与单位的价值最大化。
五是参考专家负责制,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在单位内部形成青年专家储备、中年专家骨干和资深专家引领的专家梯队组织,从顶层做好战略规划布局,统筹合理推进创新研究工作,加强研究方向的指引与把关,支持和指导技术团队;提出内部专家把关制,将专家经验不仅仅贡献于技术研究,更贡献于项目前期申报、把关,切实提升项目申报材料的质量。
六是邀请军方预研管理人员、单位内部预研战线经验丰富老同志和参与预研项目审查专家作指导,对单位技术/管理人员传帮带,在方案建议、经费预算、评审答辩等环节的注意事项、环节特点等方面进行指导,使申报工作事半功倍。
七是加强与高校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充分利用高校前沿技术储备和研究资源,联合组建研发创新中心或工作室,营造分工协作、开放融合的创新生态;从高校阶段就面向工程化应用培养人才,节省科研院所的人员培养成本,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最终实现双方各取所长,形成合力,达到双赢,产生“1+1>2”效应。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使命呼唤新作为。当前国家军队发展进入全新时代,军工单位更应重视装备预研工作,以“创新为本、实战为先”思路发展预研工作,为国家军队“新三步走”战略积极贡献力量。预研申报作为整个预研工作的排头兵更应得到全面重视,单位内部流程、管理与政策要向申报阶段倾斜,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随着新时期预研管理逐步走向成熟,新孵化出的预研项目及型号将占据我军跨越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也将直接使锐意改革、迎头创新的各军工单位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