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野下近现代文物征集的审视与思考
2022-05-21程秋云
【摘要】 文物是博物馆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由于受思维理念、社会环境等因素制约,博物馆近现代文物征集起步较晚,思维理念依然陈旧、文物征集力度不够。当前,近现代文物征集要坚持价值优先、统筹兼顾、保用结合的原则,实现从“滞后性”到“前瞻性”、“狭隘性”到“开放性”、“单一性”到“丰富性”转变,做到全面普查与专项调查相结合、临时征集与长期征集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文物本体与关联信息相结合。
【关键词】 博物馆;近现代文物;征集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19-007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19.024
近年来,近现代文物特别是革命文物征集保护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各地博物馆、纪念馆运用近现代文物向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很好地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但必须看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生活和物质条件迅速改善,近现代历史上各类具有重要价值的实物资料正加速消失,加快近现代文物征集保护日趋紧迫、刻不容缓。
一、近现代文物征集的时空维度
(一)时间维度
从时间维度看,近现代文物主要是指1840年以来社会的遗留物,通常可划分为三个时期,一是近代中国(1840年至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之前)重大事件、重要人物、著名烈士和爱国志士的有关文物。二是现代中国(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至1949年9月30日)重大事件、重要人物、著名英烈和爱国志士的有关文物。三是当代中国(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重大事件、重要人物、著名英烈和爱国志士的有关文物。
(二)空间维度
从空间维度看,近现代文物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征集对象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一是反映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变革及有关社会历史发展的文物。二是反映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宗教等方面的文物。三是反映中国近现代各民族的社会发展及民族关系、民族团结、民族自治、维护祖国统一等方面的文物。四是反映中国近现代各民族的生产活动、生活习俗、文化艺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文物。五是反映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剥削压迫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文物。六是反映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侮、反抗侵略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文物。七是反映近代以来中外关系、友好往来和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艺术、卫生、体育、宗教等方面相互交流的文物。
二、近现代文物征集困難的问题
(一)思维理念依然陈旧
一是传统厚古薄今的惯性思维。相较于近现代文物而言,古代文物始终是博物馆特别是国有博物馆征集的重点方向,在领导重视程度、征集资金投入、专业人员配备等方面有较充足保障,固有的思维定式短期内难以改变。
二是近现代文物概念的片面理解。革命文物是近现代文物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不是近现代文物的全部。仅重视“革命性”近现代文物的征集,而忽视甚至排斥非“革命性”文物,导致大量具有重要价值的近现代文物无人问津。
三是征集视野较为狭窄。博物馆近现代文物征集通常专题性较强,征集工作常围绕某个主题展开,不能够最大限度地征集全面反映中国近现代史各方面活动遗存;而纪念馆陈列馆文物征集范围更窄,通常只针对某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活动。同时,不少近现代文物征集是为了举办某个陈列展览而进行,具有临时性和短期性。
(二)文物自身脆弱易损
一方面,由于近现代文物多为木材、金属、纸质等质地,文物本身脆弱易损,加之受阳光、雨水、空气、微生物等的破坏侵蚀,保存现状往往较差;同时,一百多年来,由于受战争、社会动乱等因素影响,大量近现代文物遭受遗失、损毁。另一方面,由于近现代文物多为常见物而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非常容易流失损毁,甚至一些与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密切相关的文物,也因缺乏预见性而被忽略致使其破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和生产生活条件的大幅改善,由于认知上的差异,普通民众对一些近现代历史上曾产生过重要作用的实物、资料等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损毁与遗失,令人惋惜。如体现农耕文明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胶卷时代的摄影设备,数码产品广泛应用前的各种影视器材等等。
(三)文物征集难度较大
现有博物馆所征藏的近现代文物大多为与重要人物、重大事件、重大活动或近现代社会历史变革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文物,另外还有大量文物散落民间或由工矿企业等其他单位收藏。一方面,对于其他单位保管的近现代文物,博物馆想花钱购买可能也难度不小;另一方面,散落在民间的文物,分布广泛、人群多元,藏品信息博物馆很难掌握,征集难以做到有的放矢。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和广大民众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征集散落民间的文物想再单纯依靠老百姓自发捐献已很难实现;而国有博物馆基本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资金来源主要靠财政拨款,文物征集资金通常极为有限,群众手中的文物不征集时可能“一文不值”,但博物馆想征集时往往要价不低,只能因无钱征集而“望物兴叹”。
三、近现代文物征集的理念转变
(一)从“滞后性”到“前瞻性”转变
视文物情况不同,文物征集方式通常有滞后性和前瞻性两种。文物的形成需要时间积淀,待某件物品成为文物后再去征集,这就是滞后性方式,这种方式对于古代文物的征集是主要的更是适宜的,对于一部分近现代文物也是比较适宜的。但是,近现代文物并不都是历史遗存,相当部分是正在使用的物品但具有潜在的文物性;甚至有些当代物品因其自身重要的纪念价值和特殊意义,一经产生就已经注定是文物。近现代文物征集中,什么是文物的困惑是普遍存在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那个物品本身是否为文物,而在于是否意识到该物品为文物或有可能会成为文物,这需要文博人员有超前的分析判断,这就是前瞻性。因此,仅通过滞后的方式来征集近现代文物是不正确的,必然会造成大量近现代文物的消失和损毁。只有将滞后性和前瞻性二者有机融入征集工作中,近现代文物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抢救和保护。
(二)从“狭隘性”到“开放性”转变
长期以来,近现代文物征集的范围对象比较狭窄而不够开阔,在文物征集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只注重收集积极的正面的东西,而反面的反动的东西却关注甚少。比如,正面人物或革命人物的遗存物始终是博物馆关注的重点,成为文物征集的主要对象;但是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还存在许多重要的反面历史人物,他们的遗存物同样也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如果任其消亡无疑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因此,在纷繁的近现代文物中,不论是正面的、革命的还是反面的、退步的,只要能够反映一个历史时期的面貌、承载了相应的历史信息,博物馆都应该注意进行征集收藏,从狭隘的、保守的到开放的、包容的,这是近现代文物征集理念的重要转变,也是其应有之义。比如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地方军阀相关文物、抗日战争中汉奸卖国贼的罪证材料等等,都是近现代文物征集中不应被忽略的征集对象,实现从“狭隘性”到“开放性”转变。
(三)从“单一性”到“丰富性”转变
作为博物馆,虽然不强调必须收藏每一件近现代文物,但应该是将凡能反映近现代人类活动的文物都纳入征集收藏对象之列。当前,许多博物馆在近现代文物征集时往往只关注诸如“之最”“第一”类的文物,或者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重要历史活动关系紧密的文物而忽视其他文物,这无疑是十分危险的。众所周知,高质量的文物毕竟数量稀少,只讲品质不讲种类齐全存在很大弊端,因为这不但不能体现出一座博物馆的真正“高品位”,而且会严重影响博物馆日后的陈列展览和教育功能的发挥,更不利用于近现代文物的抢救保护,并且与“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背道而驰,让抢救保护近现代文物失去了广泛的实际意义。鉴于此,博物馆有必要强调征集文物数量的充足和种类的丰富,通过充实文物种类和数量来弥补文物质量的不足,在一定数量保障的基础上做到高质量,实现从“单一性”到“丰富性”的转变。
四、近现代文物征集的方法路径
(一)基本原则
1.价值优先原则。博物馆进行文物征集的财力、物力、人力毕竟有限,近现代文物征集时要特别善于甄别文物价值。在文物鉴定评估时,要将文物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人物、事件等紧密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对于那些能直接证明一段历史且具有重要时代价值、特殊纪念意义的予以优先考虑。同时,传世数量较少的文物相对价值愈高,应予以更多关注。目前,文物鉴定通常采取传统观察法、考证法和现代技术设备技术检验法等,由于近现代文物时代特征往往不够明显,文物本身又没有太高的科学、艺术价值,并且文物本身通常和生产生活紧密相关,这些都给近现代文物鉴定带来非常大的困难,因此拥有一支既懂专业知识又有丰富鉴定经验的近现代文物鉴定人才队伍至关重要。
2.统筹兼顾原则。近现代文物征集要做到广泛征集和突出重点相统一。简言之,征集重点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突发性事件的遗存物,如地震、洪水、疾病等自然灾害留下的遗存。突发性事件具有不可预见性、多变性、紧迫性等特征,鉴于在突发事件中新闻媒体往往会深度介入并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征集这类文物时,要特别关注且尽力全面搜集整理各类媒体在事件中的采访报道、摄影摄像等各类影像资料;二是当前平淡无奇但潜在文物价值很高的物品,如重要会议、重大活动、重点工程等相关实物、文献、资料等,或者随着科技发展注定要淘汰的各种生产生活设施设备等。三是濒临消亡、亟须抢救的文物,这类近现代文物本身就是文物征集首选,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3.保用结合原则。近现代文物征集既要体现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做到应保尽保、应征尽征,又要体现合理利用、保用结合的思想,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近现代文物征集是否符合博物馆的需求至关重要,比如综合类博物馆征集的文物范围可以更广,而专题类博物馆更多要与自身主题相契合。同时,博物馆征集的文物更要考虑其观赏性和多样性,既要注意陈列展览的需要,也要从更多的维度扩大征集文物的外延。试想一个博物馆,无论是综合类博物馆或是专题类博物馆,征集文物时没有能考虑今后的展陈利用,一个最严重的后果就是“书到用时方恨少”“藏在深闺人未识”,会出现平时馆藏文物很多但展陈时却无文物可用的尴尬局面,不能让文物真正活起来、让文物说话、有效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
(二)主要路径
1.全面普查与专项调查相结合。全面普查就是对一定范围内的近现代文物进行全面摸底,掌握其总体情况和价值要素,然后结合博物馆自身实际需要进行文物征集。比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就是对全国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文物资源的一次全面摸排,廓清了可移动文物资源家底,博物馆以此为契机明晰了自身近现代文物馆藏的短板,可以理清今后近现代文物征集的重点和方向。专项调查就是根据某一主题,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在特定区域或人群中进行专题文物调查,从中发现相关线索和有效信息,然后选定征集对象、制定征集方案,进行“菜单式”文物征集,填补馆藏空白、丰富藏品体系。全面普查与专项调查是近现代文物征集的两种主要工作方式,二者相輔相成、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2.临时征集与长期征集相结合。近代现文物征集既要立足眼前、着眼当下,又要统筹谋划、长远考虑。博物馆可能是为了某个展览需要,也有可能是在某个特殊时间段,结合当时某个社会热点或工作需要等进行临时性文物征集。但是,近现代文物征集更需要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做到为明天而藏、为今后而征。作为一家博物馆,在全面调查和专项调查基础上,应根据本馆性质特点、功能定位和拟征集对象资源情况,结合自身藏品的数量、质量、种类、内容以及陈列展览、科学研究等实际需要,制定长期的文物征集计划,列出时间表、做好规划图,有准备、分阶段、有步骤地开展文物征集,做到有序有效、有质有量。比如,针对三线工业遗产的征集,既需要临时性的抢救性征集,更需要制定长远征集计划分步实施。
3.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政府主导主要是指采取文物征集收购和馆际流通交换两种方式。通过政府资金投入,博物馆可以征集收购流散于民间的近现代文物;而馆际流通交换,则可以取余补缺、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和互为支撑,通过此种手段积累藏品,是文物征集和资源整合优化的有效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力量捐赠仍然是当前近现代文物征集的重要渠道。收藏在个人手中的文物藏品一般多为传世品或个人收集购买,其产权为个人所有,应广泛开展相关宣传工作,倡导鼓励个人将藏品捐赠给博物馆。民间藏友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自愿将其合法持有的文物捐赠给博物馆,充分体现了捐赠人博大的文化情怀。作为博物馆则应该充分尊重捐赠人的意愿,对其捐赠的文物进行妥善保护展示,对捐赠人进行及时表扬奖励,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培养更多的“博物馆之友”,形成良性循环和互动效应。
4.文物本体与关联信息相结合。近现代文物征集时要特别注重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博物馆征集工作人员要加强相关业务知识学习,除了掌握必要的文物博物馆知识外,还要熟悉近现代历史、地方史等相关知识,成为一个“杂家”。近现代文物征集过程中,除了注意收集文物本身基本信息外,更要注意相关联信息的收集整理,比如文物使用人的信息、文物持有人的口述历史等,这往往是文物复原陈列的重要依据。征集文物时特别是要善于举一反三,注意获取文物相关联事件、关联人物、关联活动的信息,认真做好信息记录,写清楚文物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的关系以及文物的流传信息、相关的故事史实等,让文物本体与相关联历史信息相成完整的网络体系,从而既能体现文物自身的应有价值,也更能为今后文物的展示传播提供有力保障。
综上,近现代文物征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也是当前博物馆文物征集工作中的较薄弱环节,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全面加强博物馆近现代文物征集意义重大、十分必要。各级各类博物馆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以对历史负责、对文物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敢于直面正视当前工作中的不足与困难,切实转变思维理念和工作方法,加大近現代文物征集力度,丰富博物馆藏品体系,为更好地发挥博物馆公共服务功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王南.全方位征集近现代文物的思考[J].中国博物馆,1997,(02).
[2]成凯.博物馆近现代文物藏品征集与管理[J].今古文创,2020,(43).
[3]关懿.浅析博物馆近现代文物收藏的原则与特点[J].文化产业,2020,(9).
[4]宁续平,田爱民.浅谈如何开展近现代文物征集工作[J].文物世界,2004,(3).
[5]刘庆礼.加强近现代文物征集工作刍议[J].商业文化,2009,(10).
作者简介:
程秋云,女,本科,四川广元人,四川博物院典藏部馆员,主要从事近现代文物保护管理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