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华大学的南迁研究

2022-05-21曾新宇

今古文创 2022年19期
关键词:西南联大清华大学

曾新宇

【摘要】 清华大学作为中国最高学府之一,抗日战争时期是清华大学最为艰难的时段,这让还在成长中的清华大学饱受风雨。本文将以清华大学的南迁为基础,试论清华大学和抗日战争时期知名大学的南迁事项,以及对中国教育界的影响。

【关键词】 庚子赔款;清华大学;大学南迁;西南联大

【中图分类号】K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19-005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19.018

一、庚子退款

大学是指普通高等学校,是一种功能独特的组织,是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机构既相互关联又鼎足而立的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高深学术的高等学府。中国的现代大学起源于西方,所以在许多学科、规则制度、学院管理等方面上,中国许多大学都是参照欧洲大学而成立。在洋务运动期间,中国首次创办京师同文馆,开创了中国近代化教育的篇章,中国教育界开始向先进的欧洲学习各种科技文明。维新运动时期,中国创建了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性大学——京师大学堂,标志着中国开始建立拥有高等学府和教育行政机关双重职能的大学。

1901年清政府与各国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赔偿4亿5千万两白银,按4%的年息分39年还清,本息总共约为9.82亿两白银,这笔赔偿款被称“庚子赔款”。清政府以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为抵押,将收取的关税赔偿给列强。后来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梁诚与美国政府据理力争,成功游说美国政府将剩余的庚子赔款退还给中国,这些退款的一部分成为了清华大学的创校基金。法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则被用来创办了中法大学、中法实业银行。英国一部分的庚子退款,则是由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创办了山西大学堂,而山西大学堂则是孵化多个山西的大学,如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医科大学等。

二、抗战前的清华大学

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所赔偿的白银被称为“庚子赔款”,美国为了更进一步拉拢中国,决定将赔偿美国的“庚子赔款”作为中国学生留学美国的基金,清华大学也就是在此建立起来。1912年清华学堂正式更名为清华学校。

1928年罗家伦成为清华的校长,并且开始实行改革,如:提高国学课程教师待遇;教员平等;解聘平庸的教室,聘请大量优质的教师;并在1930年兴办中国第一所研究院,使得清华成为中国的最高学府。这也让清华大学开始进入黄金期,“1934年……可能是战前清华的全盛黄金时代。无论是教师阵容、学生素质、求学精神、学研著作……为全国之冠。” ①

梅贻琦曾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清华大学从一开始便被中国和美国的教育界、政界等人高度关注,而中国则希望清华可以成为中国在世界的顶级学府,这也让清华从创立的那一刻便有不得不觉悟的命运。从1909年清政府设立的游美学务处到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在这19年期间清华大学为了寻求自身的定位,不断摸索不断碰壁,而清华大学的这段经历也正是当时中国教育界的一个缩影。

从1928年到1934年,战前的清华大学可谓中国的最高学府,教室阵容、学生素质等皆为全盛时期,而清华大学能成为中国的最高学府,不仅在于自身所背负的命运,也有着自身的坚强和幸运。

梅贻琦在1915年便进入到清华,任职教师并在担任代理校长期间,竭力地网罗各种优质教师,如陈寅恪、熊庆来、陈达等,这些优秀的人才奠定了清华大学的师资力量。身为清华大学的校长并曾是蒋介石秘书的罗家伦,将清华大学培养成一个自由、民主的大学,而不是一个国民党下的大学,全力培养清华大学的学术能力,不参与政治培养。使得冯友兰评价罗家伦担任清华校长时期“学术化的成功最为显著,军事化的失败最为彻底” ②,这让清华大学可以专注培养学生的学术水平而非将校园军事化。不难看出,抗战前的清华大学离不开前几任优秀的领导人,梅贻琦、罗家伦等。他们不拘一格地选拔各种人才,招聘东南大学的吳宓、陆维钊、熊庆来等等,东南大学为清华大学建校之初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包括梅贻琦也是从东南大学出身。聘请刚刚回国的留美教师,对于教资水平平庸的外教直接清退,不会崇洋媚外,大力提拔真正有学识的人才。

“清华既拥有别所大学不具备的庚款基金来提供科研设备,又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学队伍,我们理应把他办成一所世界上著名的学府。我们有责任这样做。”③从这句话不难看出,清华大学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科研设备,能够远超当时其他的大学,主要是依靠庚子赔款基金,当时没有一所其他的大学能够在财政上与清华大学相媲美。

清华大学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几十年一跃成为中国的最高学府,离不开东南大学优秀的师资力量,也得益于优秀且富有眼光的梅贻琦、罗家伦等校领导,也受益于清华大学只专注学术不过问政治的缘由。当然也离不开庚子赔款基金的帮助,这让清华大学拥有足够多的财政去聘请大量的优质教师、购买先进的科研设备,也使得那些获得庚子赔款基金帮助的留学生回国反哺清华大学。中美两国的政界、教育界都关注清华的成长,还有优秀的校领导和一大班优秀的教师,以及源源不断的财政补助—庚子赔款,而这些就是清华大学在抗战前期进入黄金全盛时代的原因。

三、清华大学南迁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全境陷落,在北平(即北京)的清华大学时刻面临日本的侵略,清华大学的领导和师生有感于日本的侵略和国家的存亡,开始积极组织宣传抗战、捐款等事项。清华大学在抗战爆发之前,积极地与政府进行合作,生产和研制防毒面具等,并且提供各种人才到政府机关。与此同时,清华大学的领导和师生也开始商议将清华大学南迁到中国的南方,让清华大学远离战火的波及并且在后方为政府提供各种所需要的物资。

“有些人认为西安很适当。我提议迁往湖南,因为我认为日本的侵略绝不会远及湖南。尤有进者,湖南生产稻谷,即使日本想要封锁中国,清华教职员和学生也不至于挨饿。”④这是时任清湖大学历史系主任的蒋廷黻将清华大学南迁到湖南长沙的提议,这也说明在当时清华大学南迁的选址上,都有各自的主张和见解。西安一直是中国的历史古都,位处陕西是中国的中心区域交通便利,并且西安一直都是易守难攻,靠近四川又有汉中平原,粮食补给也较为方便。但最终没能选择西安,可能在于西安相比湖南还是靠近战火前线,相比于湖南,当时的陕西不是完全由国民党所控制,而且西安的环境和气候不如长沙那么适宜北方人居住。

综合所有的考量之后,清华大学于1935年开始在长沙的岳麓山建立校舍,以备战争爆发之后可以南迁到长沙,1936年清华大学在湖南开设分校,并将图书、仪器设备等运往到汉口。1937年时爆发了卢沟桥事变,民国政府命令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南迁至长沙并联合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同年底南京沦陷,战火已经波及湖北武汉,而长沙临时大学于1938年才开始南迁到云南昆明。1937年上海失守,首都沦陷,战火已经波及湖北的武汉,而此时在湖南长沙的长沙联大,却没有当机立断前往更加安全的地方如四川、重庆等。到了1938年2月才开始西迁到云南昆明,而这一次的西迁全程1600多公里,不少长沙临时大学的师生徒步走了1300多公里,横穿湘黔滇三省花费68天到达云南昆明,闻一多先生也参与了这一次的徒步之行。如果当时民国政府或者长沙临大、清华的领导可以立马将大学南迁到更安全的地方,那么也就不需要这么多的师生徒步行走1300多公里,也不会让许多的科研设备和图书都留在了长沙,不得不说这是一个让人心痛的遗憾。这也说明了清华大学或长沙临时大学都错过了南迁到昆明的最好时机。

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虽然与民国政府的摩擦不断,但也没有爆发中日两国的全面战争,这也让许多的知识分子误判了当时的形式,认为将大学南迁到长沙已经足够安全,认为战火不会波及中国南方,也认为日本只是想抢占中国的一些地盘而不是想灭亡整个中国。当时民国政府有许多官员也抱着中日不会爆发全面战争的想法,更不会进行长时间的战争,使得民国的教育部在抗战爆发之后,让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在长沙建立临时联合大学,而没有将这些大学南迁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全称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前身是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1937年南京沦陷,武汉、长沙、广州等受到日军侵略的危险,民国教育部决定将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西迁至云南昆明,受战局恶化的影响西迁至昆明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也去掉临时二字说明当时的民国政府也认为中日战争难以在短时间之内结束。1937—1945年,西南联合大学存在了8年,而这八年的时间里,西南联大不仅为民国政府作出巨大的贡献,也在学术上作出了卓越的成就。

在抗战爆发之后,民国政府大量的削减教育经费,导致许多教师到了西南联大之后,每个月可支配收入只有战前的一半都不到。“同人等薪津平均每月不及六百元,以物价增长三十倍计,其购买力值等于战前之十七八元,平均五口之家何以自存。”⑤在薪资减少,货币不断贬值的情况下,西南联大时期的师生仍然艰苦奋战,也没有荒废学术。“二十六年秋,卢沟桥倭难猝发,学校南迁,余藏平日讲通史笔记底稿书册于衣箱内,狭以惧行。取道香港,轉长沙,至南岳。又随校迁滇……文学院暂设蒙自,至是辗转流徙,稍的停踪,则二十年之四月也。” ⑥

这是钱穆先生在随着长沙临大徙迁至云南昆明的感慨,这段西迁的经历也让钱穆先生开始思考国家、民族与历史,将三者综合起来讨论,并且认为在抗战中重建国家,必复兴文化,要唤起民众的民族意识,必先认识历史。这也反映了因为历史的存在,才有了民族意识的认同,有了共同的民族认同才有了民族的文化和国家。就像西南联合大学一般,汇集了当时中国最为顶尖的人才,大家聚在一起上下一心没有任何私心,只有这样这样才可以保家卫国击退侵略者。而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1939年出版,不仅描述了历史的发生,还希望通过历史鼓舞在战争的民众,为抗日战争贡献出自身的一份力,凝聚民族精神,激发国人抗战的民族意识和热情。在西南联大时期,很多师生都纷纷为抗日战争做贡献,大者如钱穆先生编著《国史大纲》鼓舞民众,唤起民众抗战热情,小者如一些西南联大的师生为前线捐款捐物,甚至弃笔从戎参军卫国。西南联大时期,可以说是中国教育界一个辉煌的时期,不仅看到高校们的强强联合,也看到了当时的名师教授汇聚一堂,更看到了所有师生上下一心,只为了保家卫国抗击侵略。

西南联大是中国大学史上,最为痛苦煎熬的一段时间,外有日军时刻侵略,内有粮食物资短缺之虞。“三百元的正俸,不够每天买两担水,三千元的各种津贴,不够每天烧十斤炭,或二十斤柴。开门七件事,还有六件没有着落……我们每月拿到那不够买薪,买水的薪水后,是怎样过的日子呢?”⑦从这短短百字就能看出西南联大时期,各个教授的心酸苦楚,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窘境,不仅自身的三餐难以为继,连家里人也得跟着挨饿受苦。就算在这苦难的窘境之下,西南联大的教授们不仅没有荒废教授学业,还努力自我解救,成立了清华服务社,专门为了解决西南联大生活物资和资金困难的窘境。“国家在艰苦中抗战,学校也在万难中支撑,此中甘苦真是一言难尽,无由缕述……所以最近我们有‘清华服务社’的组织,想用生产合作的方式,来补助职教同人的生计,使目下艰苦备尝、贫病交加的程度,多少可以减少几分。”⑧西南联大的教授们成立的清华服务社,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减轻教授们各自的负担,也是为了减轻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就算在这贫病交加的时候,每个教授都是尽可能地出自己一份力,让西南联大变好起来,更加可以通过实践操作的情况下,授予学生们实践的理论知识,这就是西南联大最为辉煌的时刻。

五、结论

为了救亡图存,为了不再饱受欺凌,当时的有识之士开始不断地变法和图新,而国家的根本在于教育,新式教育和新式大学也正因为此而开始建立。

清华大学作为中国最为顶尖的学府,从一开始便有着它自身的使命,就像大学南迁时众多学生教授步行1300多公里一样,路途中的万般艰辛只有亲历者方能体会,但就算路途艰险和磨难重重,为了达成自身的使命也需要坚持下去。清华大学的经历则是中国大学的缩影,更是近代中国有识之士的镜子,在成长中学会了如何坚持不懈。也懂得完成每一件事情是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毅力,而在这漫长的道路上,能让人们坚持不懈的正是求学和为人的初衷,更是满腔爱国的热情。

注释:

①黄延复编:《梅贻琦先生纪念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第375页。

②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34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63年版。

③黄延复编:《梅贻琦先生纪念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第287页。

④蒋廷黻:《蒋廷黻回忆录》,岳麓书社2003年版。

⑤清华大学校史研究所:《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三卷(下)》,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30页。

⑥钱穆:《国史大纲·书成自记》,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⑦赵新林、张国龙:《西南联大——战火的洗礼》,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6页。

⑧清华大学校史研究所:《清华大学史料选编选编:第三卷(上)》,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10-215页。

猜你喜欢

西南联大清华大学
Developing Basic Science in a Diverse and Open Atmosphere with a Long-term Perspective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游云南·我心中的西南联大”征文比赛公告
纪念西南联大在昆复校(三)
纪念西南联大在昆复校(二)
纪念西南联大在昆复校
西南联大研究的现状及反思
闻侄女考取清华大学
西南联大:8年与80年
一道2009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数学试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