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验”的生命教育

2022-05-21陆建飞

教育界·A 2022年8期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体验

【摘要】生命教育是一个构建学生对于生命的正确认知,学会正确对待自己的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的重要学科。在初中阶段开展生命教育是十分必要且有意义的。学校可以以道德与法治课堂作为媒介,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生命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修养。文章将从生命教育理论的实践出发,对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提出一些见解和建议,希望能对初中的生命教育起到一些参考和启发作用。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思考

作者简介:陆建飞(1985—),男,江苏省常熟市杨园中学。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生命教育被提到了一个更高的教学地位,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需要以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基础进行教学,如此才能更为系统和规范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随着一线教师和教育专家的不断探索和改善,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体系和教学内容更加完备和生动,在道德和法制观念方面的教育和思想渗透已经较为全面,接下来需要将生命教育渗透到课程中,如此才能进一步达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质量。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其内涵就是指与生命相关的教育。生命教育不单单可以让人建立起对生命正确的认识,促使人们更加珍爱生命,并且能推动人们把这种理念运用于别人身上,让人们认识到每个生命的独特性,呼吁人们像爱自己一样爱任何生命。并且根据这个理念,进一步研究生命的意义,明确自己的定位,盡力发挥人生价值,让生命尽情绽放,以此来提升生命的质量。[1]生命教育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生命存在教育、生死观教育、感恩生命教育和生命价值教育。

(一)生命存在教育

生命是重中之重,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注重学生的生存教育,而这就要从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开始做起。所谓的珍爱生命,其内涵就是要爱护自己的身体,呵护身体,关注身体状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除了上述内容,珍爱生命还包括珍爱其他人的生命。[2]社会上存在的每个个体都有其自身的意义,也是社会生命形态的存在,这需要每个人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

(二)生死观教育

人生当中生老病死是常态,是生命过程中的自然规律,而相对应的死亡是人生的终点。所以人在活着的过程中,要生如夏花之灿烂,激发自己所能激发的所有潜能去让自己发光发热,而当面对死亡时,更要从容面对,更加珍惜有限的生命。如果人生可以分为几个阶段,那么人生当中的中学阶段是最值得珍惜的。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三观的建立过程,而在这个时间段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可以让学生全面理解生死的客观性,让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命,充分让生命发光发热。

(三)感恩生命教育

社会上生存的每个个体都是特别的,生命的诞生是大自然的奇迹;每个生命的诞生都是幸运的,任何人都无法代替。对学生生命教育就是指让学生怀揣感恩之情。首先要感恩的是父母,感恩父母的生育之情;其次感恩同伴,感恩同伴的陪伴之情;最后感恩社会,感恩社会所提供的帮助。

(四)生命价值教育

个体能够生存的基本条件是有社会的存在,所以每个生命不仅属于自身,也属于社会。生命的特征决定了每个生命过程都是精彩纷呈的,每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决定了生命的质量。教师在给学生进行生命价值教育时,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崇高的理想,让学生努力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帮助学生与社会和谐共处。

二、生命教育开展的必要性

(一)社会变化与发展的需要

在最近的十年中,我国的社会和环境变化可以说是日新月异,而在社会体制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些不良的风气和思想,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并且随着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在这两方面的影响下,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就很容易出现问题。在这种大环境下,学生需要生命教育的引导,确定自己的人生意义和目标,帮助学生脱离浑浑噩噩的生活状态,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发现美好和希望,避免学生因为挫折和困难萌生放弃生命的想法。所以为了应对这种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学校和教师需要共同努力对学生进行合适和正确的生命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念,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会面对困难,在挫折中不轻言放弃。

(二)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必然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更注重书本知识的灌输和教授,对于德育的重视程度不高。而现代教育理念,摒弃了应试教育,反对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学,更加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要求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以生命教育为基础,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合适的人生目标。素质教育的本质便是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获得各方面素养的均衡发展,生命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基础,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生命。

(三)初中生特点与成长的需要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在迅速生长的同时,学生的价值观和心理也在飞速发展,并且对于青春期的学生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这导致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受到了阻碍。现阶段的学生,在幼儿时期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很少在生活中遭受挫折,在遇到困难时往往想到的是逃避和寻求父母师长的帮助,缺乏抗压能力和解决困难的能力。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些思想问题,教师需要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渗透生命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心理和思想体系,避免学生在初中阶段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从而导致学生在最为美好的年纪受到心理问题的影响。

三、生命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施中的具体应用

(一)协调人际观念,增强生存意识

生命对我们来说是宝贵的,每个人都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生命,努力丰富自己的日常生活,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教师在进行有关生命的教育时,要关注每个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状态,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提升生命质量。[3]目前我国的孩子幼年就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受到各种关爱和保护,缺少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生存能力和意识十分薄弱。这些孩子在面对来自外部的影响时,会产生较大的压力,从而导致他们容易出现各种心理上的问题。初中生处在一个重要的时期,心理和生理都尚不健全,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会具有差异性。学生在面对各种挫折时,因为各自心理承受能力的不同,面对困难的反应也不同,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就不能较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教师在进行生命教育时,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结合教材上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

例如在对学生进行敬畏生命的教育时,教师要在课堂上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生命的伟大。为了实现自我价值,需要在只有一次的生命中,让自己的生命发出光芒,挥洒自己的青春,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有关案例,加深学生对生命的正确理解,从而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观念。比如说身边不起眼的小草,尽管小草会被我们忽略,但是小草有着顽强的生命,强烈的生命意识让小草努力地破土而出,到地面上接受阳光和雨水的滋养。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身边的真实案例,发挥榜样的力量,让学生向他们学习,从而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学会和社会、和他人友好相处,激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捕捉教育时机,解决成长问题

学生在初中这个成长时期,心理和生理都尚不健全,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当前我国屡屡出现青少年自杀的事件,因为很多的青少年身上有着不属于这个年龄的生活和心理压力,所以他们选择了自杀这个方式放弃了宝贵的生命,这是不负责的行为,不仅对自己不负责,也对父母、关心他的人和这个社会不负责。教师在进行生命教育时,要善于捕捉教育的时机,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生命的重要。

例如,教师在进行感受生命的意义教育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讨论有关青少年爱护生命的话题。因为学生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所以学生得出的结论也会存在差别。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对学生进行教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师也可以对学生提出的观点进行评价,并且进行总结,培养学生的人格。教师可以让学生探讨对生命的理解,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向学生发表自己遇到的问题和经验。教师可以和那些有着心结的学生进行长期有效的交流,努力打开他们的心结,培养他们积极的情绪。

(三)站在法律的角度,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教师在落实生命意识培养工作时,可以将生命意识培养带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首先可以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加入一些生命意识的实例,对于初中生的年龄来说,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用实际事件来进行生命意识的灌输,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生命意识的重要性,还可以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兴趣。教师站在法律的角度讲述生命意识,不仅可以让学生对生命意识产生敬畏之心,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遵守法律法规的态度。

在具体教学工作开展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教学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生命的宝贵。例如可以将一些不遵守法律法规而导致的意外事故的视频给学生观看,学生看到这些惨烈的后果就会明白遵守法律的重要性了,也会了解当真正的危险来临时生命的弱小与珍贵。在布置课堂作业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收集一些保护生命财产的法律法规,收集的过程也是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然后在完成课堂作业后可以开展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对自己收集的法律法规进行朗读分享。通过这样的互动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临场表达能力。

(四)用教师的爱心培养学生的爱心

爱心代表了生命的怜爱之心,凡是生物都有尊重生命的敬畏之心,而对于人类来说,生命是至高无上的。对于国家来说,学生是祖国的接班人,也是祖国的血液,因此让学生保护自己的生命是最重要的教学任务。在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常常会接触来自社会的诱惑与危险,由于初中生的认知能力薄弱,所以必须要在校园里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例如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时,必须以身作则建立良好的生命观念,努力增强自身的生命保护意识,以自己的行为和语言,积极影响学生生活,让学生建立起保护自己生命的意识。校园是学生茁壮成长的沃土,而教师便是勤劳的园丁,为了保护这些祖国的花朵,教师必须在课堂中融入生命意识的内容,要让学生建立敬畏生命、远离危险的意识。

比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集体生活邀请我”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学的目的是想要让学生了解一个集体所带来的欢乐和作用。为了帮助学生了解集体带来的作用,教师不仅仅要在课堂上列举集体生活的优势和益处,还需要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进行实践,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日常集体活动中去。教师和学生在日常的集体学习生活中,相互帮助,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班级的温暖,用教师的爱心去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和爱心,让师生之间不再有隔阂,这对学生的生命教育有着更大的帮助。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善心和爱心,才能让学生去在乎生命的意义,让学生明白自然界的每一个生命都有着它独特的使命,我们需要爱护身边的生命,帮助弱小。在集体生活中遇到同学有困难,要及时进行援助和安慰,正确的集体观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观,让学生怀着爱心去看待生命,让学生明白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没有人有权利去剥夺别人的生命,即使遇到困难,也要积极地面对,而不是选择自杀来进行逃避。

(五)促进师生沟通,带动集体交流

教师是学生的引领者、前进的明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生要以平等的身份沟通交流,打造人文性较强的课堂。而教师的角色也要不断变化。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同时也是课堂的指引者。学生也是多个角色,既是知识的接收者,同时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监督者。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这两个角色缺一不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多给学生机会参与课堂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推动学生之间的学习和沟通。教师也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必要时起到启发学生的作用,挑重点知识进行讲解,解释难点,不能批评学生出现的分歧,要明白分歧是学生积极思考的结果,尽量让学生保持个性。在正式讲课前要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充分肯定学生,即使学生出现了错误,教师也要及时改正并且鼓励学生继续积极参与,依旧把课堂主动权留给学生。

例如,教师在讲授“生命可以永恒吗”这一课程时,学生因为其心理发展特征会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比如:人的生命为什么会有时间长短之分?如何来维持生命?随着时代的发展,生命可以永恒吗?虽然学生提出的问题与课程学习内容没有什么聯系,但是教师对于学生的奇思妙想要积极鼓励,尊重学生的思考结果,鼓励学生继续积极思考,并通过和同伴之间交流能够达在某一问题上达成一致。

总结

综上所述,文章从生命教育的理论出发,结合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发展,将生命教育的理论引入到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去。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并从几个方面具体描述了生命教育的应用,从而对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见解。

【参考文献】

薛立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探讨[J].品位经典,2020(09):75-76.

阮海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探析[J].名师在线,2020(24):50-51.

黄芳.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探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13):80.

猜你喜欢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体验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
例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的创新设计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运用情感教学的思考
有效滋养生命的德育探究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浅谈演员“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转化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