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器材优化对于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作用研究
2022-05-21黄月凤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学科学教学要求教师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有效开展科学实验,让学生能够通过“真刀真枪”的操作,分析、解决科学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爱上科学。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实验器材;优化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龙文区提升教育质量专项课题“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探究实效性的策略研究”(LWKTZX20X20)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黄月凤(1980—),女,福建省漳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在开展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小学科学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科学实验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探究,学生们能够消化科学内容,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小学科学教师要承担起自己的教育责任,转变教学理念,采用先进科学的教学手段,优化实验器材,高效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笔者结合个人教学经验,就如何优化实验器材,提升实验教学有效性提出了以下五点策略。
一、 自制教材,提升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教具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辅助工具,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很多学校由于缺少充足的教具,导致实验教学无法顺利开展,让教学变得困难[1]。为了保障课堂的顺利开展,小学科学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自制教具。在制作教具时,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理解能力,保证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正确使用教具。科学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教具,能够让实验教学的开展更加顺利,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重难点知识,提升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例如,在教学“不倒翁”这一课时,小学科学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制作不倒翁,在制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不倒翁的内部结构,以及不倒翁不会倒的科学原理。一开始,教师可以让学生玩不倒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之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倒翁十分常见,那么有谁能够告诉老师,为什么不倒翁倒不下去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不倒翁的制作环节。教师先让学生观察不倒翁的整体结构,总结不倒翁的特点。为了能够保障科学实验顺利进行,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通过合作讨论,学生总结出了不倒翁的几个特点:第一,底部较重;第二,圆弧形是底部的主要特征。为了验证学生的结论是否正确,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纸杯、乒乓球、橡皮泥等多种材料,完成不倒翁的制作,让学生在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了解不倒翁的内部结构,明确不倒翁不倒的原理,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提升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二、 科学优化实验器材,提升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科学这门学科具有抽象性。小学生的逻辑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弱,学习科学时难免会产生恐惧心理。科学教材中的一些实验的设计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2],导致学生无法理解实验。如果科学教师不能结合学生实际,而是一味地按照课本上的设计流程来开展实验教学,那么就很有可能让小学生感到一头雾水,无法消化科学实验内容,从而导致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较低[3]。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时,要重视小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了解小学生的具体情况,优化实验设计,以保障实验教学高效开展,满足小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在教学“浮力”这一科学概念时,课本上设计的实验是这样的:将小滑轮安装在杯子的底部,先测量出塑料块的重力,然后用一根线拉住塑料块,将塑料块放入水中,借助弹簧测力计测量其拉力,将塑料块的重力与拉力相加,就可以得到塑料块的浮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很难将滑轮固定在杯子下面,放入水中。如果用胶带固定滑轮,胶带遇水会失去粘性;如果借助橡皮泥,遇水則容易坍塌。这种科学实验对小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操作难度,不利于教学的有序开展。因此,为了提高实验质量,笔者对实验内容进行了优化。第一步,先带领学生们测量出钩码的浮力;第二步,测量出还没有放进水里面的钩码的重力;第三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出拉力;第四步,用重力数据减去拉力数据,得到最终的浮力。经过改良以后,学生们能够快速地完成实验,得到准确的浮力数据,了解如何计算浮力,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得以提升。
三、 合理挑选实验器材,提升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不同的实验器材有不同的作用。教师选对实验器材,能够提升实验效果,保证实验质量。很多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一味地按照课本内容来开展教学,没有结合实际[2],在实验教学时,随意选择实验器材,降低了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教师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实验器材来提升实验效果。
例如,在教学“校园里的蚂蚁”这一章节的内容时,小学科学教师需要带领学生们观察蚂蚁,开展实验活动。但蚂蚁是一种体积较小的生物,且活动性强,爬行速度快,如果不能够将其固定在某一位置,就很难开展观察活动。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效观察蚂蚁,科学教材特意将蚂蚁放在泡沫板上进行观察。但是众所周知,蚂蚁是活物,有着非常强的灵活性,要将其固定在泡沫板上,在操作过程中很容易伤害到蚂蚁,这一实验器材的设计并不合理,所以笔者重新选择了实验器材,借助毛笔、试管、试管塞,将活动的蚂蚁放入试管中,把蚂蚁限制在小范围之内 [3]。透过透明的试管,学生们能够清晰地观察到蚂蚁的活动,从而完成科学实验。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小学科学教师一定要将学生放在首要位置,尊重学生的心理感受。选择实验效果最明显的实验器材,才能够发挥出科学实验的价值,提升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四、 拓展延伸实验器材,提升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科学是一门贯穿生活的学科,科学理论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见科学的身影。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科学,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科学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能够利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学习科学知识,了解大自然的规律,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的发展,为学生未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3]。小学科学教师不能只将教学活动局限在课堂之中,还要结合课本内容延伸课堂,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预习或巩固科学知识,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帮助他们构建完整的科学学习框架,完成学习目标。
例如,在教学“声音”这一单元的科学内容时,当学生们了解了声音的高低变化以后,小学科学教师可以给学生们布置一项家庭作业,让学生放学回家后和家长合作,共同制作一个乐器来演奏声音的高低变化,这一家庭作业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和家长合作能够降低作业的难度,减少小学生对科学的恐惧心理。对于小学生而言,利用家里常见的材料制作乐器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许多学生将三节塑料管裁剪成不同的长度,连接在一起,这样在演奏时,就会有高低起伏的声音变化。对于表现好的学生,科学教师要及时表扬,提升学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于表现差的学生,教师要及时鼓励,帮助学生不断完善和提升自我。从而提升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五、 改良创新实验器材,提升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受环境、地域的影响,科学教材中的实验方案并不总适用于当下的科学课堂。科学教师如果一味依赖于教材内容,盲目使用教材中指定的实验器材,很有可能会拖延教学时间,浪费教学资源,影响教学进度。正确的做法是,如果实验器材与教学实情不符,科学教师就需要及时改良与创新实验器材,结合实验目标,设计出更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实验器材。这就需要科学教师具备创新能力,同时还需要深入小学生群体中,了解小学生的学习需求,掌握小学生的兴趣喜好,以此为前提设计实验器材,保证实验器材的有效性。同时创设良好的实验情境,引导小学生投入科学实验中,让学生们通过科学实验掌握学科知识,完成学习目标。
例如,在带领学生们学习“光和热”这一内容时,科学教师可设计“颜色与吸热之间的关系”这一实验。科学教材为师生提供了两个实验,第一个实验为:在不反光的情况下,用相同的材料(颜色不同)一同吸热,查看每个材料最终的吸热量。第二个实验为:用相同的颜色、不同的材料(反光与不反光),观察其吸热本领。如果按照科学教材进行实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会产生诸多问题。第一,实验环境会受阳光强度影响;第二,二次实验难以顺利展开;第三,小学生无法准确理解实验的内容,实验和生活联系不足,对于小学生而言,颜色的深浅代表颜色的浓淡,小学生往往会忽略其明度比较;第四,无法有效区分两个实验,学生们在实验过程中,很容易将对照组混淆,最终影响实验结果;第五,实验缺乏严谨性,在实验过程中,没有多重对比,实验结果可能存在偏差。针对这种情况,科学教师需及时改良实验器材,以提升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笔者选择在室内开展实验活动,探究颜色与吸热的关系。实验过程为:准备一块圆形木板,木板直径为20厘米。在圆心的位置安装一个灯泡,画一条半径,以灯泡为圆心,每隔2厘米画一个同心圆,将五个不同颜色的瓶子摆放在半径与同心圆的交点上。五个瓶子的颜色分别是黑色、白色、灰色、深灰色、浅灰色。每一个瓶子的瓶口处都套着不同颜色的气球。在实验之前,气球自然摆放,保持下垂状态。在实验过程中,讓学生们观察,猜测哪一个气球可以最快被吹起来,记录气球被吹起的时间与先后顺序,借助温度计测量温度。通过这一实验,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地探究颜色与吸热之间的关系。在开展第二个实验时,也根据相同的原理。科学教师提前准备好相同颜色、不同材质的瓶子,让学生们观察反光瓶子和不反光瓶子上气球的变化情况,详细记录下来。在实验过程中,科学教师将舞台留给学生,让学生们进行细致观察,学生们能够很快得出实验结论,达到实验目的。
能够有效改良不合理的实验器材,优化不合理的实验步骤,是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具备的素养。在开展科学实验时,教师必须结合实际环境,保证科学实验的有效性。如果一味地依赖于科学教材,罔顾实验效果,势必会降低科学实验的价值,导致科学实验流于形式,影响教学进度。合理改进科学实验,可保证科学实验的有效性,引导学生掌握科学规律,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结语
科学实验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价值。小学科学教师要深入课堂,不断钻研实验教材,以多种手段优化实验器材,满足学生的实验需求。同时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情况,多实践、多探索,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李文慧.创新实验器材优化实验设计——《空气的性质》一课中的实验创新[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1):51.
林佳.优化实验设计,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以《气体的热胀冷缩》为例[J].科教导刊:电子版,2020(20):175-176.
刘进贤.浅议科学课实验器材的有效运用[J].山西青年,2020(1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