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纸对书画收藏的重要性
2022-05-20朱东旭
□朱东旭
书画收藏是艺术品收藏的重中之重。收藏书画的目的人人皆知,但有所不知的是收藏者在收藏一幅书画作品时,也意味着同时收藏了一张宣纸。
董寿平先生20世纪80年代从美国回国,在提及“纸墨色笔”时说道,“纸质保存年限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他有一次去美国国会图书馆,了解到其有藏书两亿四千万册,以收藏中国古书和地方志书为最多,但问题是19世纪下半叶以后的书全烂了,即150年以内的全坏。当问及19世纪以前的时,图书馆工作人员说,19世纪以前西方的书不坏是因为工业不发达,纸都是物理处理。像中国古书和地方志书一样是不会坏的,书坏的原因是纸质材料用化学处理过,而用物理处理就不会存在这个问题。
根据董老所见所闻,联想当今中国的宣纸材质,还会“千年不腐”吗?如果达不到,综观无数收藏字画的单位和个人,花费巨款购买的具有显赫名头的书画作品,不到三五十年或一二百年就发霉、虫蛀、龟裂、褪色,如何是好?那些顶级书画大师的作品,若干年后会不会因为宣纸质量而成为一张废纸?此话并非杞人忧天。19世纪西方图书的损坏就是实例。推而论之,如果宣纸生产再不真正做到表里如一,真正恢复、完善传统抄制宣纸的工艺水平,那么中国画真有可能因为宣纸而落入断代之命运。
红星牌宣纸
如果想要抄制像明清一样的高品质宣纸,无论原材料还是工艺,只要努力是能够达到的,问题是现在无人可做。如果真想抄制具有明清质量的宣纸,办法还是有的,很多厂家也曾想做,但始终不敢做,除了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外,还需三到五年周期才能见效,高成本投入必然要提高宣纸价格。关键是高价位的宣纸还有市场吗?
20世纪50年代初,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的齐白石先生曾为宣纸质量的不断下降而奔走呼号。1953年,周总理指示轻工部着手解决宣纸产量和质量问题。第二年,轻工部造纸专家赴泾县宣纸厂调研,考虑到宣纸原料生产周期长,轻工部配合泾县宣纸厂采用新工艺法,大胆对檀皮、燎草原料实行蒸煮试验,以缩短宣纸生产周期,提高产量。同年10月,新工艺抄制生产的宣纸出厂后,宣纸厂生产科长周乃空携带新旧两种纸赴北京荣宝斋请有关专家和北京著名画家齐白石、董寿平等当场试纸。第一次试纸,周乃空将新旧两种宣纸明明白白告诉画家,请在两种纸上作画,事毕,大家异口同声说旧纸好。第二天再次试纸前,周有意将几张新工艺生产的宣纸一分为二,并对众多画家说:左边是老纸,右边是新纸。在场画家试纸完毕,一致说左边老纸好,右边新纸不好。当周说明真相,且将两种试纸一分为二的撕合缝对齐让众人观看时,弄得众多画家很是尴尬。事后,齐白石亲手画了一幅《牵牛花》,送给周乃空表示敬意。这表明,书画家也不能完全证明宣纸纸质,造纸研究专家也不可能仅靠试验室仪器以数据分析来证明纸质的优劣。一张宣纸的优劣,只有抄制宣纸的艺人心中有数。
《岁寒三友图》董寿平 许麟庐 刘海粟/合作
2009年9月30日,泾县宣纸制作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所以,是否能由国家专门组织机构人员去从事这一千秋大业,不能因宣纸质量而让中国书画艺术受到诟病,使大师级书画作品若干年后不至于成为“废纸”,导致中国画作品的传承出现历史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