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虎年说画虎
——解读中国虎画艺术(一)

2022-05-20□刘

老年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画虎斑纹少华

□刘 亮

《醒虎图》五代·佚名

在我国古代文化中,老虎是用来驱邪除恶的神兽,早有“画虎镇宅”的民俗传统。虎的艺术形象常常出现在器物上,如商代的龙虎铜尊、虎纹陶片,战国时期的虎牛形祭台,秦朝的铜符虎,以及汉代刻石上的虎形象等。据实物考证,虎画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以画虎而家喻户晓的画坛名家不胜枚举,他们以虎为题材的作品,对绘画艺术有着重要影响。今年时逢虎年,笔者试图通过研读画虎名家的作品,以求得对我国虎画艺术的进一步解读。

一、知虎画虎

五代荆浩说:“凡数万本,方如其真。”意指若想师法自然之物,必须苦心观察与描摹才能得见其中真意。明代王履也曾言:“意在形,舍形何所求意?”若不首先追求形似其真,意也无法得见,画虎亦是如此。画家只有对虎的形态、习性等进行观察、探索和研究,达到“全虎在胸”,才能得其神,通其意,进而将内在的主观精神轻松外化。“画虎画皮难画骨”,画家要想把虎的内在精神气质画出来,就要师法真虎。以描绘老虎斑纹为例,若斑纹没有画好,会给观者一种有皮无骨之感。如果画家能够按照老虎的骨肉结构和变化把老虎的斑纹赋予皮毛,老虎就会多几分生动逼真,少几分死板无神。又如,画家在画虎耳的时候,不但要了解虎耳的形状,而且要了解其属性。只有这样,才能把握老虎随着声源刺激而产生的各种变化,进而根据耳朵的转向来考虑皮毛墨色的深浅、粗细、浓淡、曲直等。这就需要画家苦心观察、揣摩虎态,否则难免会出现“画虎不成反类犬”的错位。

老虎生性威猛,难以接触,对于古代画家而言,若想画虎,见其真形,实属不易。所以,他们大多根据猎人和山民的描述而得知虎的模样,那些为真见虎形而作虎画的名家之作,无一不是画家呕心沥血的结晶。纵观我国的虎画历史,许多画家“得虎之性情”,不惜“与虎共忧乐”。有的画家独行入山,以观虎形,更有画家结屋深山10余载,以观真虎得其神。

以画虎而家喻户晓的画坛名家姚少华,突破了传统意义上虎画的形象语言和风格,对画虎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师法真虎,姚少华常常到动物园以母虎尿洗手求得小虎的温驯,进而全面观察和了解老虎的骨骼、肌肉结构。他观察到前人对老虎腹腔的最窄处疏于描绘,于是得其要领,身体力行,入木三分地进行描摹,使笔下的老虎更具神气和王者风范。身为科技人员的姚少华,对老虎的了解精确而严谨,大到对虎的种类、分布,小到对虎的习性、虎骨的构造、虎尾和虎爪的状态变化、虎眼瞳孔大小的变化都了然于心。

二、画虎传神

《重振雄风》姚少华

自古时起,我国民间就流传着许多与虎有关的故事。早在西汉时期就有飞将军李广射虎之说,《水浒传》里也曾描述武松景阳冈打虎、李逵沂山岭杀虎之场面。这些民间传说中射虎、打虎的英雄将士都有不畏老虎的气魄,寓意着人们对其勇气胆量的赞誉。西晋陆机《猛虎行》记载:“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恶木岂无枝?志士多苦心……静言幽谷底,长啸高山岑。”以虎喻人,意指行役辛苦,志士不应因艰险而改节。可见,老虎这一艺术形象在艺术创作中已被赋予更为深层的意义,它不仅仅是自然的生物个体,更是一种文化象征。虎有“山中之君、百兽之王”之称,是万兽之尊,正气之所在。在我国民俗文化传统中,老虎是用来驱邪除恶的神兽图腾。在云南省楚雄州双柏县,彝族人仍保留着原始的虎图腾崇拜仪式和虎傩舞蹈,成为流传至今的稀有而珍贵的虎文化代表。这种仪式和舞蹈,表现了人们的精神寄托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祈求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并希望子孙像老虎一样,正气凛然,勇气过人。

猜你喜欢

画虎斑纹少华
虎年画虎
虎所画虎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刘扬画虎的探索与创新
老守卫斑纹蜂
斑纹游戏的最优解
毕业了
绕远的斑纹鹿
绕远的斑纹鹿
婚前与婚后
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