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用镜头记录真实新疆
2022-05-20白云怡刘欣
白云怡 刘欣
编者按:在过去几年中,新疆是一些西方国家和媒体最常抹黑的地方0在他们笔下,新疆是一个闭塞、落后、没有自由的“灰暗之地”。然而,在新疆本地的摄影师眼中,他们的家乡却完全不是这样。“流光溢彩”“色彩斑斓”,这是《环球时报》日前采访的两名新疆摄影家对这块土地的形容6他们告诉记者,在新疆当一名摄影师是幸运的,因为这里不仅有壮阔美丽的风景、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更是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经济、民众精神面貌变化最大的地方之一。他们很高兴能用光与影记录下时代的巨大变化。
乌鲁木齐夜景越来越亮
1982年第一次拿起照相机的时候,当时还年轻的乌鲁木齐职工摄影协会原副主席李向东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竟会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40年来历史变迁的记录者。
上世纪80年代 李向东先后在两家建筑施工企业和新疆建筑设计院从事工'会、宣传工作。最初,李向东的主作只是负责拍摄企业承建的施工项目作为资料留存。然而,在那个火热的年代,当李向东看着—栋又一栋高楼在乌鲁木齐拔地而起,一个又一个方案从设计蓝图变成各族建设者辛勤施工完成的美丽建筑,一个想法突然在他的心头萌生:为什么不把这些建筑前辈在这片热壬上创作、设计、建造的作品记录下来呢?
于是,李向东开始利用业余时间骑着自行车穿梭于乌鲁木齐的大街小巷,寻找一个个地标性的建筑、工程。新疆人民会堂、新疆华侨宾馆、乌鲁木齐火车南站……在他的镜头记录下,一座座对乌鲁木齐有着重要意义的建筑从图纸变为现实。与此同时,新疆的发展也进入快车道。
“我最开始拍照的时候,乌鲁木齐高层建筑并不多:1959年建成8层高的八楼——新疆昆仑宾馆,就是乌鲁木齐当时最高的标志性建筑。”李向东告诉《环球时报》记者,1983年,9层高的新疆饭店第一次超过“八楼”。到198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30周年大庆时,13层高的新疆华侨宾馆又取代新疆饭店成为乌鲁木齐的“最高点1988年和1989年,19层的新疆工会大厦和22层的新疆假日酒店也相继落成。
“那时候,乌鲁木齐主城区的面积一共也没多大,规模比较集中的就是光明路、新华北路这一块”,他回忆道,“我骑着自行车半天时间就能逛完整个乌鲁木齐市”。
随着时间进入上世纪90,年代,城市里的高层建筑开始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李向东也买了新相机,学习了更多摄影专业知识,拍摄的照片也更大、更清晰了。“那个时候的建筑是银行和酒店比较多,外观也更加现代,比如开始有钢架结构和玻璃幕墙”,李向东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而从2005年到今天这十多年里,乌鲁木齐的变化更可以用飞速来形容,简直是一年一个样。"在这一时期,居民住宅越来越多,而乌鲁木齐市民的居住条件、生活条件也在迅速提升。他曾拍摄过的一些老建筑,也逐渐被拆除,被更高、功能设施更现代、风格更多样的新建筑所取代。
李向东对《环球时报》记者感慨道:“也正是在这段时期,乌鲁木齐的城区越来越大,已成为全国的大城市之一。我想再骑自行车拍摄这座城市也不可能了。想拍乌鲁木齐的大全景,更是需要爬到海拔1300多米高的雅玛里克山顶才行。”
在过去40年的所有照片中,李向东最喜欢的作品之一是一组乌鲁木齐的夜景。它正是这座城市在不同时代下不同风貌的绝佳缩影。
他回忆道:“我第一次拍摄乌;鲁木齐的夜景是在1985年国庆节:晚上,也是自治区30周年的大庆。那天我登上刚落成的华侨宾馆,第一次拍到国庆节的焰火。那时的夜景灯很简单,除了几条主要街道是亮的,其他地方都隐藏在夜幕中,以至于我曝光的一些照片很多地方都是黑的。尽管如此,那一夜仍然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我觉得乌鲁木齐从来没有这么辉煌、这么亮堂过。”
“1994一次拍摄乌年鲁束,我齐的又城市夜景。那一次,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能否在一张照片中汇集这座城市多个地方的精彩夜景? 当时还没有电脑,无法做出现在常见的那种影像合成,于是我就使用相机上的多重曝光功能,跑了好几个地方,拍摄出这张照片。”“再后来一次令我印象深刻的夜景,就要到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那一天了。那一次,我使用了无人机再次鸟瞰拍摄”,李向东感叹道,那一夜,乌鲁木齐成为一座“不夜城”,整个城市都被笼罩在绚丽、明亮的灯光下,“我只能用流光溢彩、美不胜'收来形容。这样的夜景,同我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拍摄的那些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这名今年已经68岁的老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最初他拿起相机时,并没想到自己会成为这一幕幕难忘的沧桑巨变的历史记录者,“我越来越热爱这座城市,它的变化也正是中国这几十年来发展的缩影。我希望在有生之年,继续记录乌鲁木齐一点一滴的变化。我期待看到更大的飞跃,也期待未来我的记录会有更美丽的色彩”。▲
从拍“笑脸”到“全家福”
在维吾尔族摄影家阿迪力•那的尔的镜头下,新疆是色彩斑斓、活色生香的。在他的照片里,有大巴扎里热气腾腾的烤包子,有南疆不朽的胡杨树,有围坐打慎的妇女,有像鲜花一样美丽的姑娘,还有维吾尔族的传统婚礼……市井的气息,城市的繁华,还有天山脚下的壮阔美景,几乎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阿迪力出生于和田,从青年时代起就喜欢摄影。当时他还不太懂专业的摄影技术,拍照更多只是打发闲暇时光的一种爱好。直到2002年,当地开始筹备政府官网,需要大量图片。这个工作正好落到阿迪力身上,他才开始有意识地学习、研究更多的摄影技巧。
“在接来的几年里,我几乎走遍和田大大小小的县、乡、村,不仅拍摄了各地美好的风光,也记录下家乡各种各样的风土人情、民俗生活”,阿迪力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如果说最初我纯粹是出于爱好来记录这一切,那么随着后来走的地方越来越多,我心里逐渐有了多的责任感:我想记录家乡发生的一切,我想让外界更多人知道新疆民众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我想让更多的人通过我拍的照片爱上祖国西部的这片土地”。
在阿迪力看来,短短10年间,新疆的变化可谓地覆天翻,“我特别喜欢去拍大巴扎。但十多年前我去拍照时,最多拍一些美食,因为如果拍人群的话,只能拍到黑压压的一片,尤其是女性服饰,几乎是同一个色调,都扎着严严唉实的头巾。但如今在大巴扎,我拍到的是斑斓的色彩。妇女们的穿着时尚、漂L亮。可以说,老百姓的整个精神面貌都不一样了”。
与很多摄影师不同,阿迪力还有个特殊身彳一和田基层农村的一名第一书记。或许正是因为这点,他对新疆乡村地区的变化有着比别人更细腻的感知,“从去年担任第一书记回到基层后,我被方方面面的巨大变化震撼到。比如当地百姓生活习惯的变化,乡村里小微企业的建立,还有脱贫攻坚工作的飞速进展”。
他决定用镜头记录下这一切,“我很喜欢的一张照片,是皮山县皮亚勒玛乡石榴丰收时节的景象。年轻男女抬着一筐石榴,脸上是满足的笑容。还有一张是工业化、规模化生产馔的照片。两张照片都既具有新疆特色又反映时代变迁”。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我还拍摄了100个笑脸的组图。有工人、干部、学生、农民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一张笑容都不一样,但每一张脸都是发自内心的欣喜。”
如今,阿迪力又有了新的拍摄计划。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我正在做一件事,那就是给我们这个村的所有农户每家都拍一张全家福,放大装裱起来挂在家里。在我看来,全家福折射出的是一个家庭的和睦团结,而和睦的家庭是一个有凝聚力、向心力的社会的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