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理工大学的“扫地僧”
2022-05-20李雷
李雷
在金庸小说中,“掃地僧”是一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既不追求名利,也不追求地位的武林高手。在哈尔滨理工大学也有这样一位“扫地僧”,他皮肤黝黑,满脸胡子,个子不高,瘦弱且驼背,一身装束有点土气,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烧锅炉的大爷。他就是王晓琮,虽貌不惊人,却在科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在学校里更是神一样的存在,学生们亲切地称他为“扫地僧老师”。
上课从不带教材
1981年,王晓琮出生于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的一个农村,父母都是农民。然而他却是别人眼里不折不扣的“神童”,小学只上了三年,中学连跳三级;1995年,14岁的王晓琮考上了北京大学少年班,18岁从北大数学专业毕业后,又考上了浙江大学英语系的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他选择回到家乡,成为哈尔滨理工大学的一名数学教师。
王晓琮虽然教的是数学,但他的英语水平也很高,各种纯外文的教学辅助资料他都研读过,甚至还能用全英语给学生们上写作课。他上课从不带教材,上来就讲,教材里的内容丝毫不落,还比教材内容讲得透彻,讲得生动丰满。每一次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王晓琮都能精准口算。许多同学在纸上计算半天才能得出来的答案,王晓琮三下五除二,用口算就轻松搞定了。
王晓琮是黑龙江省唯一一位全国数学建模竞赛评委,是数学建模竞赛的优秀指导老师,主要指导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因英语水平一流,到美国参加比赛时,他是唯一一位不用翻译的人。王晓琮在数学建模论文和英文写作的指导工作中成绩也非常突出,而且由他指导的建模竞赛参赛队伍,几乎是每赛必得“第一”。他曾经很自豪地对同学们说:“咱们学校的数学也是黑龙江省的第一。”
王晓琮讲课风格风趣幽默
学生们对他由衷的敬佩。有的同学说:“即使王老师给我挂科了,还是我最敬佩的老师。”许多外系的同学为了一睹他的尊容,接受他的知识洗礼,一定要在毕业前去听一节他的课。
舔盘子的“扫地僧”
王晓琮的课上,没那么多规矩,他从不点名,就算是你提前开溜,拿着书包从他面前走过,他也不管。不过,这看起来轻松的表象背后,却是他对学生极为严格的考核。他能一眼看出学生的作业是抄的,而且还知道是抄谁的,但并不会因此做出惩罚,只是会经常提醒说:“你不听课抄作业没关系,只要你能考过我的考试就行。”
凡是经他批的试卷,差半分及格也不会给照顾。有的学生在贴吧感叹:“我考59分还给挂科了,这是为什么?”有的学生跟帖说:“王老师实在是太狠了,为何就差1分也不给过?”于是,又有学生站出来跟帖说:“王晓琮老师就是这样,该多少分就多少分,超严格的。59分,差1分,想让他给你松松手?门也没有!挂了就是挂了,没啥好说的。”
“晓琮哥不会惯着我的。”“得数不对,一般就不怎么给分了。”“晓琮老师的监考,惊心动魄!”“所以,跟着王老师,高数还学不出来?逼也把你给逼出来!”贴吧上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而彼时的王晓琮正拿着一本高数书看得津津有味呢。
王晓琮有时脾气又很好,学生这样说:“很多次晚自习后,我们有问题去宿舍咨询王老师,他都要睡了,一看我们来了,立即说‘把论文先放我这儿吧,你们先回去休息,待会给你们,然而,只过了20分钟,王老师就把写论文的同学叫过去,面对面提出修改意见。”
学生们这样描述王晓琮:“第一次建模培训的时候,教室进来一个老头,外表不像个老师,倒像个捡垃圾的。他穿的鞋很破,是老式黄胶鞋。当他自我介绍是我们的老师后,大家的下巴都差点被惊掉。这就是身怀绝技的‘扫地僧啊!”
后来,学生们常上他的课才慢慢发现,王晓琮的穿着简直不能用朴素形容,而是非常非常朴素。夏天穿塑料凉鞋,冬天穿黄色胶鞋。鞋子破了,他补补再穿,直到没法补了才换新的。一年四季就那两身行头,夏天是蓝色的短袖T恤衫,一身洗得发白的旧灰夹克衫,天凉的时候,天天穿在身上,冬天永远是那件黑色羽绒服,才38岁的年龄看起来却像58岁的大爷。有朋友劝他,为什么不穿着时尚一点儿,他说:“衣服好好的,也没烂,还能扔掉吗?”
上课时,用来装书和本子的是买菜的塑料袋,下课的时候,渴了就喝自来水,黑板写满了,抓下帽子就擦起来。每天只要起得早一点,就能看到他一个人坐在学校西区食堂一楼的座位上,吃着几乎天天一样的早餐:两张五毛的鸡蛋饼、一碗黑米粥。中午,学生们去食堂吃饭,一般男孩子的饭量是两盘,但王老师只吃一盘,吃得特别干净,剩下的一点儿油汤,他会接点热水融一下,倒米饭里一起吃掉,甚至还会舔盘子。
有一位新来的大学生,亲眼看到王晓琮把沾在盘子底的汤汁舔了个干干净净,震惊之余,用手机拍下这一幕,发在了哈尔滨理工大学的贴吧上:“我原以为会引起一大波学友们的唏嘘,谁知道,除我之外,所有的人都很淡定。”是啊,王老师舔盘子,师哥师姐们早已司空见惯了,有啥稀奇的?
随自己心性做事
让学生们奇怪的是,大学教师的工资也不低,王晓琮为何要这么节约。后来大家才知道,王晓琮捐助了几十个贫困学生。他为了做好这件事,专门跑去搞实地调研,详细了解贫寒学生的生活状况,每次搭公共汽车出去考察,回来都累得不行。
“我也没多大的本事,锦上添花的事就不做了,做点雪中送炭的事情吧。”于是,江西、吉林、湖北、甘肃等地的几十名贫寒学子,每个学期都会陆续收到他的捐助,在他的帮助下重燃希望。直到有一天,一个刚考上大学的大男孩找到王晓琮,当面向他表示感谢,大家才明白,整整16年,是他一直在默默地为这些贫苦孩子付出。而他却从来不提一个字,依然穿着他的旧衣服、旧裤子,全身行头加一起不到100元。因为多省一点钱,就能多救助一个孩子。
在食堂吃飯的王晓琮
王晓琮不用智能手机,办公用的电脑也很少使用,他说教师需要保持敏锐的感知,才能不被外界事物所打扰,并静下心来研究学问。别人玩手机时,他看书,看《三毛流浪记》《鲁滨逊漂流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平凡的世界》《塔铺》……他说自己的生活跟小说里的人物一比,都不算什么。文学给了他精神上的支撑,在书中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苦难,从而更加正确认识自己。书看得越来越多,王晓琮觉得自己越来越明白,越来越通达,活得也更加坦荡自如、简单幸福。
同学为王晓琮画的漫画头像
寓教于乐
在哈尔滨理工大学,所有人都认为王晓琮是一个传奇。教书十多年来,他教过的学生,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有的评上了副教授、教授,而他依然还是讲师,依然住他的职工宿舍。他值钱的物件不多:一个简陋的二门书柜、一张床、一副桌椅、摆放着的各地的纪念品,也都有年头了。是他没机会升职吗?是他没机会分房吗?显然不是。“面对学术浮躁和功利主义,他选择了鄙视追逐。他追求卓越,更崇尚学者风范。”这是全校师生对他的评价。
王晓琮因常人眼中怪异的装扮和行为举止走红,但他确实是当下社会的一泓清流。有人说,他之所以走出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是因为大部分是根据自己的心性、自己的爱好、自己的愿望,或者是内心的声音在走。
很多媒体联系学校想采访他,他却留给校领导一句话:“我从来没有多高的觉悟和志向,只求做自己喜欢的事业,只求尽能力把事业做好,活得随性、简单、自在,保持本来的样子一直到老。”
(编辑·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