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劳动资源的挖掘与实施
2022-05-19张静江苏省丰县青少年活动中心
张静 (江苏省丰县青少年活动中心)
劳动教育是人类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需要从小进行培养。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教育内容中的劳动资源,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对劳动的正确观念认知,使学生学会尊重劳动成果,享受劳动成功后的成果,才能让学生养成自信、乐观、勇敢、勇于面对困难的品格,进而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的成长过程漫长而短暂,教师只有树立了正确的育人观,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育人”的价值,也在这个过程中达到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目标。更是教师实现“教书育人”目标的关键所在。
一、聚焦文本内容,明晰劳动资源特征
教师从梳理的“劳动资源清单”能够探究到语文教学中的劳动内容具备丰富性、隐含性、生动性、实践性,这不是单一或分散的教育内容,而是始终贯穿小学生语文成长过程中,具体如下:
(一)丰富性
从教学内容中体现劳动成果、技能、工具和尊重劳动人民等,内容资源多元化,让学生能够从多方面体会劳动带来的欢愉。
(二)隐含性
在“劳动资源清单”中能够看出,其中不仅有直观看到的显性劳动内容,还有需要学生进行深入了解、挖掘的隐性劳动内容,这些晦涩难懂的劳动含义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充分引导,学生才能够发现、体会。例如,五年级上册中的《落花生》,这篇文章就需要教师在授课教学中,引导学生梳理种植花生的全过程,从中体会文中主人公收获花生的快乐,使学生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
(三)生动性
将抽象化的内容通过语言、图片等手段的转换,让学生直观明确地了解内容,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内容,建立语言思维。因此,作为为小学生启蒙文学素养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抽丝剥茧,鼓励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探索,从而实现培养对文学热爱的目标。如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小白兔和小灰兔”,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布置任务,要求有时间的家长与孩子共读。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分享共读的体验,并运用富有童趣化的带入让学生体会文章中“自己动手,获取成活的快乐”。这种潜移默化、代入感较强的教学内容既符合小学一年级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也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劳动创造价值,实现快乐的目标。
(四)实践性
语文教学不单指让学生能够读懂文章,还需要在课堂中适时地增添学生讨论的时间,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提高沟通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思维。在教学内容中挖掘劳动资源也需要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养殖动物、种植植物,并将过程进行记录,通过撰写完整的观察日记,让学生逐渐掌握劳动工具的使用方法,体会劳动成果来之不易。
二、挖掘内容,形成“劳动资源清单”
随着新课改的进程不断推进,小学教育目标和内容也在发生变化,如何实现语文教育与劳动教育的统一需要教师进行思考。因此,教师需要充分掌握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内容、要素,形成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劳动资源清单”,并结合教育目标设计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精神。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育大部分实行随班制度,即本班语文教师需要陪伴学生1~6年级。因此,语文教师在“劳动资源清单”梳理过程中,可以将1~6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劳动资源进行整体梳理,形成整体化、分层次的“劳动资源清单”,让学生能够逐级体会劳动精神,提升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例如,统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劳动资源清单(表1),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劳动资源清单”的梳理,完善课程设计,实现教学目标。
其实,从“劳动资源清单”中不难发现,语文教学内容始终贯彻的是由易到难的劳动资源渗透,其关联了多种要素,如“语文园地”“口语交流”“阅读”等多个板块,其内容覆盖了整个小学生语文学习过程。通过对小学六年级上册的“劳动资源清单”(表2)中能够分析出,随着学生年龄逐渐增大,教学内容不再是单一分散的劳动资源,还在整个单元中全部体现劳动资源,为学生体会集体劳动提供基础,让学生切身感受“人多力量大”,感悟劳动不但是一个人的事情,也是需要充分发挥集体力量才能够取得更大的劳动成果。
表2 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劳动资源清单
三、融合语文教学内容提升劳动教育价值
在语文教学中挖掘劳动资源进行授课,教师需要注意不能过度重视劳动资源的教学,造成“喧宾夺主”的情况,也不能对劳动资源挖掘视而不见,使学生无法体会劳动精神。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探究二者之间的平衡,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渗透劳动教育,从而全面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一)教学突出“语文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挖掘劳动资源,实现劳动教育目标,教师首先就需要突出“语文性”,使劳动教育与语文授课达到平衡,实现渗透劳动精神的目标,进而提升学生对劳动的认知。
例如,在小学二年级上册第3单元的教学内容中,需要学生通过沟通交流,动手制作从中体会劳动创造价值的乐趣,懂得分享也是一种快乐。在二年级下册《千人糕》的教学内容中,教师需要将“千人糕需要很多人共同制作完成”作为教学重点,为学生讲解“很多”的概念,明确千人糕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需要多人共同努力才能够制作完成。通过对重点的讲解,让学生体会劳动成活获取的不易,学会珍惜粮食。
其实,在语文教学时,教师需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联,在语文教育中充分挖掘劳动教育的内容,运用“真实生活”与“动画效果”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在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中体会劳动价值。
例如,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与父母的相处,写一篇关于《父母为自己做过最感动的小事情》,学生需要调动与父母相处的回忆,尝试将父母为自己做过的事情进行记录,体会感动的情绪,最后用语言表达出来形成文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观察力、探索能力、语言思维能力、文章书写能力等,从而完成学习目标。
从语文教学内容中挖掘劳动资源,并经过实践任务的布置,让学生能够运用生活中学到的技能解决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培养,让学生沉浸到学习语文课程,体会劳动成果中。
(二)教学强调情景化
情景带入是我国小学教育中教师运用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运用也必不可少。尤其是小学生的年龄层次较低,其对教育内容的接受和转化能力都在萌芽期,情景带入的运用使学生能够沉浸到语言文学中,体会文学所表达的情感,使学生不断积累文学知识。同时,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细节融合,让学生能够调动生活知识完成学业,从“属我”中体会语言文学,了解劳动带来的乐趣。
例如,小学五年级下册《乡村四月》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了解四月份乡村的劳作内容,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四月作为春季农忙时节,农民伯伯要开始进行耕地、春种,只有认真开始春种才能保证一年的收成。为了让学生更能够体会农忙的过程,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踏春”任务,让有条件、有时间的家长带领孩子到乡村去或者去种植园、采摘园等,从中观察四月农忙时节,劳动者需要开展的工作,种植的工具等。然后通过在课堂上总结分享,让学生感受劳动的价值。
在《葡萄沟》的课文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尽可能让学生有走进葡萄园的机会,也可以采购葡萄到班级,通过晾晒葡萄干的任务,让学生对葡萄的变化进行观察和记录,形成晾晒日记,从而体验维吾尔族人民的劳动智慧。
学生通过“属我”的体验,找到学习语文,体验劳动的乐趣,知道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进行思考,一旦遇到危险也要运用现有的知识进行解决。如果无法解决也要懂得求助,达到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明白任何事情都需要在保证自己安全的基础下进行后续工作,使学生明白“量力而行”的真实含义。
(三)主题实施项目化
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各小学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也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主题化活动。汉语作为中国的母语,学校更应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开展项目主题活动,具体如下:
1.挖掘语文教学中的劳动资源,开展主题活动
在语文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结合课程学习内容,选择能够引起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度的扩展项目主题活动。例如:寒假前期,可以开展“备年货”的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调动以往过春节的记忆,回忆父母在春节前期“备年货”的过程,并通过回忆梳理为了过好春节需要采购的年货有哪些,如对联、灯笼、蔬菜等,通过绘画、手抄报、小作文等形式进行展示,让学生感悟采购年货也是一种劳动,采购年货后在春节期间享受是一种怎样的乐趣。
再如,在开春时节,开展“种植之美”的主题活动,为学生提供植物种植、秧苗等,让学生运用学习的种植知识开展活动。或者在植树节,开展植树活动,让学生通过种植活动了解植物种植的过程,如挖坑、播种、填土等。在进行通过小作文展示的形式,让学生能够运用语言文学结合劳动过程,让学生能够有逻辑地组织语言书写成文章,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达到语文和劳动相互结合、成长的目的。
2.激活“研究型学习”小组,扩宽学生知识累积
在开展《落花生》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扩宽知识累积,激活“研究型学习”小组,为学生布置“花生种子过程中会遇到的虫害有哪些,如何解决”“大颗粒花生和小颗粒花生那个口感更好”等任务,让学生在通过阅读科学读物、亲自品尝等方式,完成任务。并根据结果形成书面文字,让学生经过“属我”的体验,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并将成果与同学进行分享,让学生能够进一步感悟文学情感,增加文学底蕴,体会劳动成果的目标。
3.开展“微型种植园”项目,让学生体会劳动成果
在语文教学中挖掘劳动资源,教师可以在班级进行“微型种植园”的项目,运用语文学习中的种植知识,种植花生、萝卜、向日葵等植物,通过语文教学内容中的翻土、播种、除草、驱虫、收获等,并按照班级学生人数进行分组,给学生布置跟踪报道的任务,让小组成员每星期进行汇报。让学生以结合童话写作的方式,形成报道材料,并进行展示,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文学累积,养成劳动习惯的目标。
综上所述,新时代背景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挖掘劳动资源,梳理“劳动资源清单”,挖掘内涵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同时增强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知是教师需要承担的责任。小学作为学生学习阶段的萌芽期,任何学科的学习都需要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劳动精神,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劳动的认知是语文教学重要目标,也是推进我国教学改革,实现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