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医疗:迎接疫情挑战热盼产业突围

2022-05-19梁嘉琳

小康 2022年12期
关键词:医疗数字疫情

梁嘉琳

今年3月起,为应对严峻的新冠疫情防控形势,在上海、吉林等地实施全域静态管理期间,多家互联网公司上线紧急用药的“绿色通道”,通过与本地多家药店合作,为居家隔离、小区封控中的患者打通常见慢病重症、轻症用药的“最后一公里”。

新冠疫情暴发至今第3年,受控制人流的防疫政策和社会公众的避险心理影响,在线服务快速增长,在线医疗尤其成为城市居民的刚需。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近日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在线医疗用户规模达2.98亿,同比增长38.7%,成为用户规模增长最快的应用之一。另据国家卫健委统计,截至2021年上半年,中国已有1600余家互联网医院,超过7700家二级以上医院提供线上服务,中国远程医疗服务县(区、市)覆盖率达到90%以上。

数字医疗正在成为一座城市的基础设施。对疫情常态化防控而言,互联网医疗是“不接触医疗”,可以减少患者乘坐交通工具、接近污染区域、接触高风险人群的交叉感染风险。比如,对内科的大部分诊疗服务而言,“医药保一体化”在线模式已经成为可能。

2020年,受医院门诊停诊、人员征调抗疫、院区防疫改造等政策影响,公立医院收入罕见下滑、成本持续增高,近一半医院出现业务收支结余为负。202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继续帮扶因疫情遇困的医疗机构。面对挑战,数字技术不仅可以在公众服务方面(C端)发力,还需要在“智慧医院”方面(B端)助力高质量发展,推动实现“三个转变”,即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比如:借助大数据技术实现降本增效,减少药品耗材滥用,提高人均效率;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扩散能力,让基层医院、低年资医生的诊疗技术不断向三甲医院、大专家对齐。

无须讳言,面对复杂多变的疫情防控形势,面对吊高胃口的公众与医院需求,大部分数字医疗平台仍难堪重任。有关互联网企业家“十年内互联网医疗取代医生”的预言更被现实打脸。从内因看,许多创业公司仅仅将数字医疗视为一种技术手段、一种虚拟产品服务、一种资源对接平台,没有将其视为社会系统(包括医疗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医疗监管者、医院管理者不在一个频道,难以得到后者的信任与扶持。从外因看,被界定为医疗服务(特别是非营利性医疗服务)后,影响到利润率的服务量、定价都被严格管控,医生资源大部分被公立医院自建的互联网医院垄断,平台型互联网公司或者被锁定在倒腾资源、项目外包的产业链低端,或者面临从数据交易、互联网诊疗到信息(IT)系统承建与运维的“产业降级”。

笔者为此建议,数字医疗要实现产业突围和新生,有为才能有位:

在政策端,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医改政策方针,破解分级诊疗、精细化控费等“老大难”问题,积极投身公立医院的组织变革、业务转型进程中,从服务平台升格为决策辅助平台。

在機构端,要嵌入医疗健康服务全流程,为医院的临床管理、经济管理、科研管理、患者管理与健康促进等方面实现技术赋能,探索在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专科联盟中新型数据治理机制,追求疗效、效率、效益、效能等真实世界证据。

在患者端,践行“以患者为中心使命”,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平等、多中心、需方主导等文化优势,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充分调动医务社工、志愿者、患者组织等公益力量,推动“患者友好型医院”建设,落地为公众和患者的获得感。

(作者系价值医疗顾问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健康国策2050”学术平台总编辑)

猜你喜欢

医疗数字疫情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成双成对
什么是医疗告知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