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属师范高校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研究
——以2011—2020年CNKI收录的663篇论文为样本
2022-05-18冯祥强
冯祥强,黎 瑛
(江西农业大学 职业师范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初,高等教育学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批准,成为教育学门类下的二级学科,并被列入学科专业目录之中。1984年,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现为“教育研究院”)获得学位授权,设立全国首个高等教育学硕士点,之后又于1986年设立了全国首个高等教育学博士点。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有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近1300所,高等教育学硕士点103个,博士点35个[1]。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经历了30余年的发展,为教育界培养了一大批基础扎实、造诣深厚的学术与管理人才。2020年9月,国家三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强调“坚持质量导向,完善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加强关键环节质量监控,完善分流选择机制”[2]。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3]。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上,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回避、极其重要的时代课题。
学位论文的撰写不仅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终端环节和关键步骤,能够集中反映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的学术能力和科研水平,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衡量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4]。选题是撰写学位论文的首要环节,它决定着学位论文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以及研究过程的难易程度[5],直接关涉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与水平。对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考察与探究是洞悉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状况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视角和方法。选题不仅可以反映出硕士研究生的研究兴趣和关注点所在,也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研究的潜在力量和发展趋势。本文以部属师范类高校(北京师范大学①通过知网检索未发现近十年有关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上传,根据数据信息可获得性原则,本研究不涉及该校的相关样本。、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为考察对象,从研究主题、研究层次两个维度研究近十年部属师范高校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情况并分析其特征,并基于此提出相关建议,期望为后续有关研究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基于中国知网(CNKI)文献检索平台,以“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文献来源,进行高级检索时精确设置“学科专业名称=高等教育学”“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其他4所高校同理),研究对象的时间跨度为2011—2020年(具体检索日期为2021年9月23日),最终检索到的文献情况是:华东师范大学208篇,华中师范大学140篇,东北师范大学53篇,西南大学177篇,陕西师范大学85篇。
本研究基于量化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范式,所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文献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对研究所需的文献进行查找、梳理、编码、分类、分析,并以Excel为辅助工具,对所获取的所有文献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并绘制成表。笔者对从知网中检索到的5所部属师范类高校的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题目、摘要、关键词、研究对象以及内容框架等进行阅读、提取和分析,然后根据研究需要进行分类统计。操作步骤是:第一,根据题目、摘要与关键词来确定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主题或研究领域;第二,根据摘要、研究对象等来确定学位论文的研究层次。
三、研究结果分析
1.研究主题
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并未就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主题类别的划分达成一致或形成共识。厦门大学别敦荣教授将高等教育研究主题分成14类:高等教育基本理论、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史、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招生考试与就业、高等教育经济与财政、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学科建设、高等职业教育、高等学校内部管理、民办高等教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高等学校德育以及高等教育法律[6]。英国著名学者马尔科姆·泰特(Malcolm Tight)将高等教育研究主题分为教与学、院校管理、学生经验、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系统政策、课程设计、学生工作和高深知识等8类[7]9。随着时代的进步和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向纵深推进,高等教育领域中出现的问题愈发复杂多样,以上分类并不完全适用于本研究样本,笔者在参考孙怡[8]和骆夏君[9]提出的高等教育主题分类的基础上,根据文献的实际情况确定本研究的主题框架,具体分类以及基于此分类对本文研究的663篇硕士学位论文的归类情况见表1。
表1 高等教育研究主题分类及663篇硕士学位论文主题分布情况表
根据各分类主题的篇数和占比情况,可以将10类主题分成三个“聚类”:占比高于10%,篇数为90篇以上的为“聚类1”;占比在8%~10%之间,篇数为58~66篇的为“聚类2”;占比在5%~8%之间,篇数为35~45篇的为“聚类3”。
“聚类1”包括“高校教师与学生研究”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两类研究主题,篇数分别是124篇(占比为18.70%)和95篇(占比为14.33%),总占比约为研究样本的三分之一,表明这一聚类受到部属师范高校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极大关注或引起他们浓厚的研究兴趣。高校教师和学生既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主体,也是高等教育领域关注或研究的对象。“高校教师与学生的研究”选题居于榜首,凸显了有关教师、学生研究的价值和重要性。具体来讲,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最感兴趣的问题是学生学习与能力发展(30篇,在此主题研究中的占比为24.19%),其中包括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学习投入度、学习适应性、学业表现、大学生领导力等;其次是学生的行为与经验(29篇,占比为23.39%),其中包括大学生的就读经历、就业经验、城市生活及适应性、人际关系、恋爱问题、网瘾与网络犯罪、考研等;再次是教师专业发展(15篇,占比为12.10%)和大学生就业问题(14篇,占比为11.29%),其中包括教育实习中教师角色及特征、教育实习制度、岗前培训、师范生技能训练和知识储备、大学生就业前景、性别差异、职业适应性、就业观及就业问题等。此外,学位论文选题还涉及教师学术发展(12篇)、大学校长(6篇)以及免费师范生(5篇)等问题。
所占比重处在第二位的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其中最受关注的是硕士研究生教学与科研(36篇,在此主题研究中的占比为37.89%),具体内容有硕士研究生学习投入影响因素研究、硕士研究生科研素养(学术信念、学术志趣、学术激情、学术不端、学术阅读、学术精神等)研究、硕士研究生教学现状以及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等。有关导学关系(13篇,占比为13.68%)的研究处在次位。导学关系是导师和硕士研究生全面互动的育人关系,事关硕士研究生的切身利益和日常的学术研究及发展,这也是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极其重要且需要处理好的重要关系。硕士研究生招生与就业问题(10篇,占比为10.53%)也是毕业论文选题的关注点。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问题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如出一辙,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硕士生,就业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此外,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关于该主题的研究还涉及硕士研究生培养(9篇)、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与发展(8篇)、硕士研究生专业与课程(5篇)、硕士研究生角色认同(4篇)、硕士研究生社会行为与观念(3篇)和硕士研究生奖励与资助(3篇)等问题。
“聚类2”包括“比较高等教育研究”“高校教育教学研究”“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研究”“高校管理研究”,篇数分别是66篇(占比为9.95%)、60篇(占比为9.05%)、58篇(占比为8.75%)、58篇(占比为8.75%)。“比较高等教育研究”主题聚焦于欧洲、北美洲以及亚洲的相关国家和地区,并且多为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以单一的国家和地区作为比较样本的主要涉及美国(29篇)、英国(9篇)、澳大利亚(3篇)、日本(3篇)、德国(2篇)、俄罗斯(2篇)、新加坡(1篇)、中国台湾(3篇)、中国香港(1篇),在具体内容上主要研究教师教育专业认证、一流大学和研究型大学建设、专业发展学校、招生录取、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章程、大学治理结构、学生资助等。
在“高校教育教学研究”主题方面,研究得最多的是人才培养(23篇,在本类主题中占比为38.33%)。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基本职能之一,失去或弱化人才培养职能,大学也就基本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其次是课程设置与实施(12篇,占比为20%)、课程考试(6篇,占比为10%)、教学过程(6篇,占比为10%)。此外还有部分研究涉及课程与教学管理、课程与教学改革、教学方法等。
在“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研究”主题方面,最受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关注的选题是高等教育招生与考试制度(17篇),主要涉及硕士研究生推荐免试、自主招生、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成人高考、美术高考等;其次是高等教育国际化(16篇),此类选题主要关注中外合作办学、留学生教育等。除此之外,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还研究了高等教育改革(6篇)、高校发展规划(5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4篇)、高考改革(4篇)、高校联盟(3篇)、高校财政和法律(2篇)以及高等教育结构(1篇)等方面的问题。
在“高校管理研究”主题方面,有关内部管理体制的选题(14篇)最多,包含的具体内容有大学学术委员会制度、学部制度改革、现代大学书院制、选课制、学业预警制度、高校反腐制度、本科生转专业制度等;其次是师生权利与管理(10篇),涉及内容有学生与教师参与高校内部管理、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与宿舍管理、高校教师激励制度等;再次是学术与科研管理(9篇),主要选题有学术激励机制、科研诚信、学术协同创新、科研管理(成果转化、经费使用、制度设计)等。人事制度、院校研究、现代大学制度、大学核心竞争力、重点大学与学科建设等方面选题数量较少,未受到更大关注。
“聚类3”包括“高校德育研究”(45篇,占比为6.79%)、“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38篇,占比为5.73%)、“民办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研究”(36篇,占比为5.43%)和“高等教育评价研究”(35篇,占比为5.28%)。这一聚类的选题在总体上数量偏少,属于比较“冷门”或有待挖掘的领域。在“高校德育研究”中,学位论文选题的主要关注点在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方面(16篇,占比为35.56%)。《资治通鉴·周纪一》中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诠释了德行与才能之间的辩证关系。大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讲诚信和重道德,这是当今大学生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应具有的基本素养。然而,关于师德师风的研究偏少,目前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中,对此涉猎甚少。近年来,高校教师的生活作风问题备受关注,一些违反师风师德的事件,引起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应和师生的极大关注。如何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平,如何防止师德失范应该纳入研究生的视野之中。此外,关注较多的还有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这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中的热点话题,但是,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此类选题数量较少,研究还不够充分,值得深入挖掘。
“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主题方面,关于高等教育史的选题最多(14篇,占比为36.84%),主要研究了我国民国时期的大学教育和院校办学情况。其次是高校文化(11篇,占比为28.95%),涉及的内容有学生社团、校园文化、宿舍文化、大学学术组织文化等。再次是高等教育与社会(8篇,占比为21.05%)。高等教育系统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复杂联系,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此类选题主要涉及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其余选题则研究了大学精神与办学理念、现代大学功能与使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等。
关于“民办与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部属师范高校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主要研究了以下内容:第一,独立学院专业设置和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和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及其转设研究;第二,高等职业教育的区域发展、教育教学、招生考试及专业建设;第三,民办高校学生(就业)与教师问题(队伍建设、职业生涯)。
在“高等教育评价研究”主题中,比较受关注的是教学评价(11篇)和院校评价(5篇),此外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课程评价等选题未受重视,论文数量极少。
2.研究层次
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专家马尔科姆·泰特认为:“弄清高等教育研究所在的层次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了解研究开展的可能性,采用哪种研究方法,研究结果有多大的适用范围,正在开展的研究与其他事物有何联系。”[7]13泰特在其研究中将高等教育研究按层次划分为7类:个体、课程、系级、院校、国家、系统、国际,但他认为在院校与国家之间还应该有“地区”这一层次,之所以未加上“地区”层次是因为“关于此层次的研究确实不多”[7]13。由于研究需要,笔者在本文的具体操作中加上“地区”层次,并参考李均教授[10]27关于研究层次的释义。本文采用的层次框架及研究的663篇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层次分布的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研究层次框架及硕士生学位论文分布情况表
近十年的部属师范高校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比较关注“院校”层次和“国家”层次。李均教授研究了2001—2008年45个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点的1980篇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发现这一时期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比较倾向于“系统”层次(1175篇,占比为59.3%)和“国家”层次(521篇,占比为26.3%)[10]27;高瑞和安心研究了2000—2009年282篇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发现此阶段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比较关注的也是“系统”层次(152篇,占比为53.9%)和“国家”层次(80篇,占比为28.4%)[11]。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21世纪前十年国内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博研究生学位论文都重视或关注宏大主题的研究。但把视野转向国外,我们会有不同的发现:泰特研究了西方2000年出版的17种期刊的406篇论文后发现,国际学者比较倾向于“国家”层次(155篇,占比为38%)和“院校”层次(85篇,占比为21%)的研究[7]32;高瑞和安心研究了英国《高等教育季刊》在2001—2010年刊载的210篇论文的选题特点,发现研究得比较多的层次是“国家”(80篇,占比为38.1%)和“院校”(40篇,占比为19.0%)[12]。总体来看,国内纵向比较,21世纪第二个十年相对于第一个十年,高等教育研究取向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国际国内横向比较,高等教育研究趋向表现出趋同的态势。下面就研究层次作具体分析。
“院校”层次的研究,篇数最多,居于榜首。从国内看,部属师范高校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都对自己所属院校的发展有所关注,而且特别关注本校内的教师与学生。以单一高校作为案例研究的学位论文有120篇,在此层次论文中的占比约为54.55%;以多所高校作为研究对象的有82篇,占比约为37.27%。对于国外高校,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了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一批世界一流知名高校。“国家”层次方面的研究次于“院校”层次,位居第二。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对“地区”层次的研究比较多。由于高等教育与社会特别是经济的联系非常密切,同时我国在经济发展上存在一定的区域性差异——东部相对发达,中西部相对落后,所以相应形成了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这就显得这一层次的研究至关重要,不可或缺,这也体现了高等教育研究立足于中国国情并具有中国特色的特点。
近十年来,部属师范高校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对个体、课程、系级、系统四个层次的研究总体数量较少,但与过去相比还是有了明显增加。就本文研究样本来讲,“个体”层次中,以学生个体为研究对象的有24篇,以教师为研究对象的有7篇,以古今中外教育家或哲学家为研究对象的有7篇,研究对象包括孔子、王阳明、蔡元培、马克斯·韦伯、洛厄尔等。“课程”层次中研究某一门或几门具体课程的学位论文有10篇,在“课程”层次中的占比为83.33%;以具体的教学方法为研究对象的有2篇,占比为16.67%。研究“系级”层次的学位论文,大多以某一门或几门学科专业为研究对象,共计30篇,在此层次中的占比为52.63%,研究对象包括师范类具体学科(语文、数学、英语、化学等)、高等教育学专业、工商管理专业、音乐专业、临床医学专业、民族学专业、美术专业等。“系统”层次的学位论文,其研究对象基本上为高校本身、教师与学生,虽然没有明确的指向,但是仍然可以看出有许多研究内容是处在中国背景或话语体系中的。
四、部属师范高校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特征
1.问题研究“兴盛”,理论研究“薄弱”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深水区,高等教育领域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多样,今天的中国高教研究已经进入“问题研究时代”[13]。如表1所示,有关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学位论文仅有38篇,占比约为5.73%。绝大部分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聚焦于应用性的实际问题研究,表现出问题研究与理论研究比较“失衡”的特点。其原因可能有二:第一,一些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对于高等教育学学科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基础薄弱,相关著作或文献阅读得少,即使有过此类阅读也可能是“走马观花”,理解和体悟不够深刻,没有进行过系统性、串联性思考以达到内化的效果,从事理论研究“心有余而力不足”。第二,高等教育内部的问题过于显性化,易于捕捉,就问题论述问题,手段或方法简易(文献+调查),思维逻辑不复杂,一般采取“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怎么样”(How)的行文思路,容易操作或掌控,一般不会出现重大“漏洞”或缺陷。要鼓励和提醒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兼顾理论研究和问题研究,不应顾此失彼,要提高认识和觉悟,要有学科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敢于大胆尝试理论研究。过度偏重问题研究不利于理论的深化和拓展,也不利于提升研究生的理论素养和创新能力,从而影响或降低学术共同体专业队伍的质量和水平,最终给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带来阻碍。
2.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并驾齐驱”
近十年的部属师范高校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整体上平衡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既不“偏爱”微观层次的研究,也未“怠慢”宏观层次的研究。我们把地区、国家、系统和国际四个层次的研究归为宏观研究,而把个体、课程、系级和院校四个层次的研究列入微观研究。从具体数据来看,前四个层次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总篇数为307篇,占比为46.30%;后四个层次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累计篇数为327篇,占比为49.32%。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学位论文在数量上相差无几,没有出现严重失衡的问题。与此前的硕博论文选题研究进行比较,发现21世纪前十年明显存在“重宏观、轻微观”的问题;就近十年来说,此一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变化甚至可以说是明显好转,这也是本研究的重要发现之一。在这里仍需强调的是,硕士研究生在选题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大题小做”,文献太多往往难以把握,研究容易浅层化,结论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经不起追问和检验。王力先生曾在《谈谈写论文》中谈道:“论文选题范围不宜太大。范围大了,一定讲得不深入,不透彻。”应该选择“小题”进行“大做”,正所谓“知微见著”就是这个道理。学位论文“小题大做”的特点就是“在相对有限的时间之内,把该问题涉及的基本文献都消化一遍,从而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14]。只要肯下功夫,苦心钻研,就能够有新材料、新见解、新方法,也能够对学科发展产生影响和作用。
3.本土研究充分,国外研究缺乏
总的来看,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注重研究国内高等教育,相对忽视国外高等教育的研究。从研究样本可以发现,美国、英国、德国等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其中最受关注的是美国。综观近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史可以发现:中国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借鉴了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20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期先后学习日本、欧洲先进国家和美国,20世纪中叶到改革开放前主要学习苏联,改革开放以后广泛吸收世界先进经验。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频繁,高等教育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也越来越多,中国高等教育逐步“走出去”并且能够“引进来”,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大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现代大学制度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欧美国家高等教育起步早,发展时间长,而中国高等教育起步晚,走的是一种后发型发展路径。因此,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需要在扎根祖国大地、立足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加强对国外高等教育的研究,以更好地发展和服务本国高等教育。
4.传统型话题研究“富余”,热点前沿主题研究“贫瘠”
笔者粗略统计了近十年热点话题方面的学位论文选题,如“一带一路”、“双一流”建设、“新高考”改革等,不过10余篇,数量较少。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主要研究一些比较陈旧或者老生常谈的话题,如人才培养、师生关系、就业、课程与教学等。笔者认为,此类研究要适可而止,理论研究总是落后于高等教育实践,而学术研究要力争能够引领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因此,我们需要研究高等教育领域中出现的热点前沿问题,为解决实际问题作出自己的贡献或努力,而不是研究一些几乎已有定论的问题。当前比较热门的话题如劳动教育、教育评价、独立学院转型、创新创业教育、新文科、大学治理、高等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后疫情时代的高等教育等都需要加强研究。
5.选题总体恰当,局部存在偏失
在部属师范高校663篇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或多或少存在选题有偏差的问题,不同高校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如某高校学位论文中有多篇为非高等教育方面的选题。高等教育学是一门研究高等教育领域问题的应用型学科,不能随意发挥、任意选题。有学者对此提出过批评:不恰当的选题一般缺少对个性和问题意识的重视,没有以解决教育问题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出发点,仅仅是为写论文甚至是为了拿学位而写论文[15]。选题要适当,要符合学科要求和学术规范,才可能具有价值和创新性。有研究者指出:“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选题好,不仅使研究有一个良好开端,也可清晰地展示出一个通过努力便可达到的理想结果。”[16]的确,选题对于学位论文写作的整个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没有充分做好选题准备工作,那么撰写出一篇学术价值较高并得到学界赞同和认可的学位论文是不太可能的。
五、提高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质量的建议
1.培养单位方面
学位论文选择什么样的选题,既直接决定着学位论文的质量,也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后续研究[17]。研究生最后的“课业”——学位论文,有一套比较完整规范的操作流程:选题→开题→中期考核→结题→送审→答辩,其中选题是首要环节,也是关键的步骤。如果选题任务没有完成好,后面即使完成了研究也是“南辕北辙”。培养单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质量。第一,重视选题作用,设置相关课程。当前,培养单位为了保证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制定了相关管理制度并实施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但是仍然存在学位论文选题把关不严的问题。选题确定不是可有可无的,“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培养单位要认识到选题的价值和作用,可以开设选题指导课程,教授硕士研究生关于选题的原则、技巧及方法,规范选题程序。第二,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增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机会。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是高等教育学学科未来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潘懋元先生等认为高等教育学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纳入交叉学科门类之下,以一级学科身份整合相关学科知识,才足以应对高等教育当前面临的复杂难题[18]。因此,要借鉴和吸收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突破学科壁垒和隔阂,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寻求并提供国内外有关高等教育的学术交流机会或平台,拓宽硕士研究生的视野和认知,避免囿于褊狭的观念和学识而无所作为。第三,强化学术经典阅读,提升学生理论素养。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多问题研究而少理论研究,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国内外经典著作的阅读和训练。“经典著作作为某一学科的奠基之作或者学科中某一发展阶段的重要代表性作品,是对某一领域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深刻回答,是思想的浓缩、精华的集萃。”[19]可以把高等教育类的中外经典著作纳入学科必读书目,并与学习成绩或学分挂钩。此外,还可以设置经典阅读周或每月召开经典阅读分享会,加强学生对经典内容的认知和理解,从而加以吸收以至内化,进而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
2.导师方面
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重要负责人,硕士研究生选题质量的高低和导师有密切联系。无论是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自主选题,还是学生与导师共同商量确定选题,导师都需要为学生“把脉”:一来导师可以根据自身长期以来积累的学术经验和常识为学生的选题本身“望闻问切”;二来需要综合评估学生各方面情况,保证学生最后能够保质保量完成学位论文。在确定选题的过程中,导师要全面考察学生在研究方法、理论基础、文献阅读、写作水平、资源与条件等方面的情况,深度剖析学生在选题上的优势和劣势,精准施策和解疑,帮助学生克服选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高效率、有质量地加以指导。导师还要自觉提升指导意识和能力,尽量避免出现与学生关系紧张甚至恶化的情况。导师之间可以加强沟通与交流,分享自己的经验,取长补短,互学互鉴。目前导师队伍中存在部分教师责任意识淡薄、行政事务繁忙等问题,要防止出现只招收不培养,对学生放任自流或采取“散养式”的指导策略等不良现象。要完善导师负责和监督的机制,明确导师的主体责任和义务,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奖惩措施,督促导师重视和加强对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指导,积极有效地完成培养任务。
3.学生方面
在选题选择方面,研究生要积极主动作为,不能怀着“等、靠、要”的心态来对待选题问题。硕士研究生可以试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坚持问题导向,增强论文选题的创新性并提高论文选题的价值。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往往要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20]要树立问题意识,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同时能够精确辨识所要研究的问题的“真伪性”,敢于研究“真问题”。研究者不应墨守成规,要敢于创新,突破学科的“空白处”“空缺处”及“交叉口”[21]38—39。要大胆探索本学科还未研究的话题或领域,敢于填补研究不足之处,突破学科壁垒,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借鉴和交流。一篇学术论文是否有价值的重要标准就在于它能否提供新材料,展现新视角,提出新观点[16]。任何一篇硕士学位论文都应该有其价值意义,既要有理论价值又要有实用价值,应有助于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和解决高等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第二,关注学科前沿热点及发展动态,保持论文选题的时效性。经常注意本学科的前沿动态有利于获取选题的方向或思路,从而确定研究主题。例如,当下比较热点的话题有“课程思政”“高等教育普及化”“劳动教育”以及“产教融合”等,可以从其中的一个切入点入手撰写相关硕士学位论文。此外,还要注意选题的“无效状态”“热门状态”和“冷门状态”[21]36,既不要研究那些已经被充分研究的问题,也不要过分追求热门话题,要根据现实情况实事求是地进行研究。第三,了解自身的学术特长和研究兴趣,把握论文选题实现的可行性。研究者应根据自身在学术方面积累的经验做自己感兴趣的课题,不应逞一时之快,做跟自己能力水平不匹配的选题。硕士研究生在选题时一定要充分考虑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指的是研究者要掌握相关理论与方法,同时还应保证有充足的时间、精力以及必要的经验积累和前期准备;“客观条件”应包括与研究相关的资金、文献资料、工具设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