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周混合式体育课程教学对大学生健康体适能的影响研究
2022-05-18夏秋冬郑拯
夏秋冬 郑拯
(1.浙江工商大学体育工作部 浙江杭州 310018;2.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体育教研室 浙江金华 321000)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1]。然而,近几年有关中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呈下降趋势,各类健康问题层出不穷[2]。《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推动高校把教育教学改革成果落实到课程建设上,让课程优起来。加强对学生的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学习内容的过程评价,提升课程学习的广度”。为此,该研究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期探讨线上线下混合式体育课程对大学生健康体适能的影响。
健康体适能由心肺适能、肌肉适能、柔韧性和身体成分4 种与人体健康水平密切相关的体适能要素组成。我国的健康体适能课程教学刚处于起步阶段,在教学活动中应如何安排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时间、示范如何更加清晰,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为提高我国学生健康体适能整体水平提供帮助。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非体育专业4 个班级136 名男性大一学生作为实验对象。所选学生无受伤、患病情况,平时未进行系统锻炼且身体健康生活状态良好。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前测指标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无统计显著性差异。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中国期刊网、Web of Science数据库。以“健康体适能”和“physical fitness”为关键词,检索2000—2021年国内外刊载的相关文献,为该文提供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
1.2.2 测试法
在实验过程中对研究对象进行测试,选取了心肺适能指标,包括最大摄氧量、肺活量;肌肉适能指标,包括立定跳远、仰卧起坐、俯卧撑、引体向上;柔韧性指标,采用坐位体前屈;身体成分指标,包括BMI指数、体脂率。
1.2.3 数理统计法
该文主要运用SPSS 24.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参数检验方法中的t检验处理,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2.4 实验法
实验前,对招募的136名男性大学生进行健康体适能相关指标的测量。测量后,将这组人随机分成实验组(68 人)和对照组(68 人),经初步的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人各项体适能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对实验组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对照组按照学校教学大纲,安排常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从第1周开始正常的实验教学,到16周结束实验教学,总计16周。在17周,再次对研究对象进行健康体适能相关指标的测量,比较实验前后的数据以及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数据。
2 研究结果
2.1 16周线上线下混合式体育课程教学设计
依据表2 设计,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混合式体育教学(注:强度为最大心率的百分比)。
表2 线上线下混合式体育课程教学设计
2.2 常规体育课程教学设计
依据表3 设计,对对照班的学生进行常规体育教学(注:强度为最大心率的百分比)。
表3 常规体育课程教学设计
2.3 健康体适能指标测试结果
2.3.1 心肺适能指标
如表4所示,实验组在课程干预前后,最大摄氧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肺活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实验组的心肺适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课程干预后,最大摄氧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肺活量数据较对照组提升更高,肺活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实验组心肺适能较对照组提升更为明显。
表4 心肺适能指标测试比较结果
2.3.2 肌肉适能指标
如表5所示,实验组在课程干预前后,1min俯卧撑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1min仰卧起坐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立定跳远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引体向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这说明实验组的上肢与躯干肌耐力、腰腹肌耐力、下肢肌力得到了显著的加强,上肢与躯干肌力加强有限。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课程干预后,1min 俯卧撑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1min 仰卧起坐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立定跳远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引体向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这说明实验组肌肉适能较对照组提升更为明显,但上肢与躯干肌力还有待加强。
表5 肌肉适能指标测试比较结果
2.3.3 柔韧性指标
如表6所示,实验组在课程干预前后,坐位体前屈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这说明实验组的柔韧性得到了加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课程干预后,坐位体前屈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这说明实验组柔韧性较对照组提升更为明显。
表6 柔韧性指标测试比较结果
2.3.4 身体成分指标
如表7所示,实验组在课程干预前后,体脂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BMI 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这说明实验组受试者的脂肪比例较实验前有所下降,BMI 基本保持不变。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课程干预后,体脂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BMI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这说明实验组体脂率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
表7 身体成分指标测试比较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3.1 心肺适能指标
心肺适能是健康体适能的核心要素,是指人体心脏、肺部以及心血管系统的综合适应能力。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长时间剧烈运动的过程中,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极限氧量,它是评价心肺适能最重要的指标[3]。肺活量是指肺部最大通气量,可以反映出肺功能状态。综合分析,实验组校园跑的练习方法,能让学生在除课堂教学时间外的跑步时间得到有效增加,通过APP 促进受试者跑步的积极性。随着跑步时间的增长,速度的加快,受试者呼吸肌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心肺适能得到提升。研究表明,人体的心肺适能与体脂率呈负相关[4],减脂效果也会促进心肺适能的提升。在课外活动中的Tabata练习属于高强度间歇训练中的其中一种方法。有研究显示,Tabata 练习对健康人群的心肺适能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5]。
3.2 肌肉适能指标
肌肉适能主要包括肌肉中的两种能力,分别是肌力和肌耐力。综合分析,在Tabata练习中,有大量徒手力量练习动作。在练习中,需要受试者的核心肌群始终发力,上下肢也得到了充分的练习,全身肌力与肌耐力逐渐增强。由于实验组通过线上教学,将部分教学内容进行线上讲授,让受试者得到更多的训练时间,使肌耐力得到加强。实验组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的本质是利用肌肉拉长缩短周期来发展肌肉力量和爆发力的方法[6],此训练能有效提升立定跳远的成绩。在练习中,较少增强上肢与躯干肌力,并且引体向上所拉的重量是自身的体重,具有一定的难度,肌力的增强,并不一定完全能在引体向上测试中表现出来。最后,对照组的静态拉伸练习可能导致60min运动能力下降,而实验组通过在热身的阶段动态拉伸练习,能更大限度地升高中心温度,提升接下来的运动表现。
3.3 柔韧性指标
柔韧性是指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以及肌肉、韧带等组织的伸展能力[7]。坐位体前屈是评价人体柔韧性的常用方法。综合分析,实验组所采用的动态拉伸练习能够引起肌肉、关节、肌腱在牵拉状态下反射性收缩,从而增加动作的幅度[8]。对照组所采用的普通拉伸,虽然也能够明显提高关节的运动幅度,但是这种方法更加适合在放松阶段来进行。
3.4 身体成分指标
身体成分是指脂肪、瘦体重的相对比例。综合分析,实验组通过更多时间以及更多课外活动的练习,使得实验组有更低的体脂率。实验组的高强度间歇训练,可以提高人体的基础代谢率而减脂,且这种效果在运动后24h内仍然存在[9]。最后,BMI基本保持不变的原因可能是,瘦体重的增加,抵消了脂肪减少的重量。
4 结语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要求,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参与各类体育活动,增强身体素质,使学生发生从逃课到“淘课”的转变。
在高校体育身体素质锻炼课程中,应广泛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体育教学模式,这是一场关于体育教学的革命,体育知识的传播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组织方式都在发生改变。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探索更为有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体育教学模式。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将线上线下混合式体育教学模式发展到其他各类运动项目的教学中去,探索各类运动项目使用“互联网+教学”的出路,形成体育教学项目的全面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