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流水意象研究

2022-05-18陈信羽

青年文学家 2022年12期
关键词:人格化流水文人

陈信羽

流水意象在中国古人的审美价值体系中具有整体性,这种审美价值强化了它在传统文学创作中表现出的民族化形式。虽然“流水”是平淡无奇的客观实体,但是从中国古典诗词、散文中会发现很多文学家都尤为钟爱“流水意象”,在他们作品的词句中显现出了中国文人的才情,让后人从中感受和见证着文人的心路历程。故此,“流水”便不再是单一的客观实体,而是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意象。

一、流水意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内涵展示

(一)对华夏民族精神的体现

水具有流动性,从它的内涵来看,进一步延伸出水的柔软性,兼具含蓄与张扬的特点。中国古诗词,借用流水绵延不绝的特点,表现出诗人“剪不断,理还乱”的惆怅之感,也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迈情怀。不同的文人借助流水意象表现出的文化精神各有不同,但总体上很多文人借助流水意象主要凸显华夏民族的沉稳内敛以及柔韧顽强的文化精神。在古代社会体系中,流水意象具有鲜明的人格化特征,文人们将原本与人性和人类思想、观念等毫不相关的意象,赋予了人格化的含义,使其具有人性特点的象征意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文人们认为“水”是一种具有生命意识的客观存在物,具有人类的情感和品德修养,在很多作品中可以看到文人们把水的品质比作君子之德,将水赋予理想化的德之象征含义。例如:在先秦诸子百家有关“水”的著作中,对“水”人格化的品质以及阐述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有着诸多描述。以《老子·八章》为例,其中有句流传至今的名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从这几句对水的表达来看,体现出道家哲学思想中借助流水意象,倡导不争之德的观点,这种对水之德的描述,展现古代文人的坚韧品性与雍容的气度,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核所在。

(二)对传统文人性格的体现

很多古代文人的仕途之路并不如意,常常因为自身在现实社会中的价值无法实现,将自我惆怅、悲思移情于自然中,将自然化的生命与生命化的自然对应起来,赋予自然客观之物、之景以人格化的情感特征。因此,古代文人面对流逝的时间和人生失意境况会顾影自怜,借助流水意象,将感伤和忧患情怀以及对人生世事无常抒发的悲凉之感全部倾注在流水之中。例如:《二十四诗品》便以“百岁如流,富贵冷灰”形容悲慨。但很多古代文人并非只看重情感的目的和结果,更多是在意情感持续的过程和表现的方式。所以,流水意象并非只有单一的文化特征,而是表现出文人的双重性格和不同的人生处境下的心态。但流水意象也并非都是表现文人的悲楚和消极情绪的,它也常常作为警示的精神象征符号,提醒人们珍惜眼前,韶华易逝,不断自我警醒,不要庸庸碌碌消耗光阴,要坚定意志,不断进取。所以,纵观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民族发展也好,人生境遇也罢,都是在起起伏伏中淘沙金,迎来盛世繁华,实现价值的。

(三)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流水意象与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自古文人偏爱利用“流水”抒发民族之情,书写亡国之恨,写出离愁别绪以及对生命的怅惋。而古代中国属于农耕社会,水是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因素。而且我国因地势因素,黄河水患始终困扰着人们,所以,才有了大禹治水的故事。由于当时人们的认知与能力有限,无法很好地处理水患问题,自然而然将水神秘化、人格化,很多政治、宗教、哲学等文化观念都与水有着紧密的联系。由此,人们自古以来就对水有着崇拜和敬畏之情。很多文人也会借助流水,将自然、时间、生命、人生等联系起来。比如:屈原就在《离骚》中将流水与时间联系起来,写出“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借助水意象表现一种时不我待的焦虑,时间如同流水,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利用有形之水表达出无形之情。

二、流水意象与古典文学的生命意识

(一)流水意象与生命意识的体现

流水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实体,具有延绵不绝、奔流不息的特性。而在古代文人眼中,流水常常会让他们联想到时间、仕途、机缘、韶华易逝以及生命年华一去不返等。很多拥有一腔抱负、满腹才华,想要建功立业却报国无门的文人墨客只能在怀古悼今的无限怅惘中,发出对人生无常、仕途不顺的感慨。这是古代文人所特有的情结,究其根源,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所处时代构建的文化氛围让知识分子具有深沉的生命意识。比如:儒家所提倡的积极入世的思想,要求人建功立业、青史留名;道家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生死问题的深刻探讨。这些不同的思想意识可以说是早期古代文人对生命认识的萌芽,而文人生命意识真正形成是在汉末和魏晋时期。因汉后期政权更迭,社会秩序混乱,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激发了古代文人对生命意识和人生无常的深切关注。因此,这一时期文人们创作了很多关于生命意识的诗词,这也算是中国古代文人第一次摒弃世俗的牵制,认真审视和看待生命,表达生命的珍贵和脆弱,如阮籍《咏怀诗》中的“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但魏晋时期的文人们对生命意识的认识和探求更多是对个体生命的自觉体认,很大程度上排除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表面上看似超脱的“魏晋风度”,实质上是为了规避灾祸而进行的完美伪装,对生命意识的认知高度比较有限,而唐朝才是文人把生命意识自觉提升到了新的高度的时代。这一时期儒家的学术地位不断巩固,文人们在追求人生不朽的道路上,会将国家利益与个人价值相关联,因此,他们都积极提升个人价值。比如:李白的《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就是最能表现人们力求在现实世界建功立业的例子。但是理想和现实并不同行,很多文人仕途坎坷,人生多艰,常常满腔才华,理想抱负却落空,难以有机会报国立业。所以,当文人看到延绵不绝、滔滔不息的流水,便激发了他们对生命一去不返、年华易逝的感慨。

(二)以古诗词为例探究生命意识

在古代文人对流水意象有体味之后,流水意象便得到了各个时代文人的偏爱,很多文人总是喜欢将流水意象和对生命的感慨通过诗、词的形式表达出来。比如: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发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人生感慨,借助春江、花林、明月等意象感叹人生的短暂和宇宙的无穷,在时空交织中探索生命的本源,诗人用拂之不去的生命意识和对天地万物的幽思来抒发情感。盛唐诗人李白在看到黄河之水,纵情感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还有南唐后主李煜从一代国君沦为阶下囚,满腔愁怨无處诉说,往日富贵生活不再,自由不再,幸福不再。所以,李煜的词总是与流水、落花等意象分不开,如“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等。

(三)对神话主体人格化的体认

在中国古代神话体系中很多神兽都带有人格化的特征,这源于人们对各种神兽的认知与猜测。《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提到:“水神不可见,以大鱼蛟龙为候。”通过对水兽的描写,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相信水神的真实性以及对神兽的信仰与膜拜。而古时人们之所以对神兽有着崇高的信仰,其根源在于古代人们对自然河川、宇宙万物认识相对有限,人们畏惧自然之力,在宇宙自然面前人类个体力量渺小,让人们对宇宙自然有着崇高的敬意和畏惧。所以,人们会将个体的愿望倾注在神兽身上,以求神兽庇佑,不要降下灾难,保佑人们安居乐业。比如:在《周礼·大宗伯》的“以狸沉祭山川林泽”及人们所熟知的河伯娶妇陋俗皆可证明。《礼记·月令》中也载有祭泉水神的习俗,言仲夏之月,“命有司为民祈山川百源”。这些都可以看出古代人们对水源以及被神化和人格化物象的敬畏。因为流水让人们自然联想到水神,将宇宙中自然之物神秘化和人格化,实际上是人们基于现实和想象维度,围绕神话原型和民俗心理所创造出的心中的水神。

三、流水意象与古代文人的情感联系

(一)抒发离愁相思之苦

前文围绕流水意象,阐述关于宇宙自然规律和个体生命之间的矛盾以及密切关联,人们因个体力量的渺小而无法抵抗自然之力所产生的悲剧色彩以及沉重的历史感。而在日常生活中,流水意象和古代文人的情感有著千丝万缕的联系,流水意象又被赋予一层离愁别绪、爱情缠绵等情绪意味。比如:我们都知晓李白的诗歌是豪放飘逸的,但是在流水中面对离别的李白也可以表现出婉约多情和深情款款,如《杂诗·其五》中的“相思无日夜,浩荡若流波”,就可以证明这一点。除了诗,词上体现流水之离愁相思的作品就不得不说苏轼,苏轼在《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中写道:“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洲。”词人面对流水潺潺之声,对着流水诉说相思,流水延绵不绝,相思情谊不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

(二)书写亡国之痛

借助流水意象书写亡国之痛的典型代表当属李煜,李煜曾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写道:“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人不久之前还能纵情享乐,拥有自由,但短短时间已物是人非,成为了亡国之人。词中虽然寥寥数语,却写尽了南唐后主的悲苦愁绪。李煜开篇便以“春花秋月何时了”这样的疑问来问苍天,满腔怨愤,即使眼前是春花秋月的美景,但已无欣赏的心情,对生命无常的悲苦之情油然而生。然后,词人随之又发出疑问“往事知多少”,这里词人是在回忆自己作为南唐君主时的景象,那些作为君主时享受的一切都归于尘土,如今往事成空,一切虚无缥缈,不堪回首,凄凉之情难以自控,顿时涌上心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满腔的悲苦如同流水般长流不断,词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将愁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时代心声与文人思想

通过前文的举例,流水意象在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中体现出不同文人的人生际遇,文本中凝结了时代的心声,彰显了那个时代的民族文化精神,也表达了文人的创作思想。比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所提倡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表现的就是一种像“流水”一样深沉的生命意识与时代特点,是一种积极入世、通达的人生哲学观点,这对当代社会发展以及青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时至今日,这种哲学观点依然被沿用,甚至在时代发展下融入更多的内涵思想,流水意象暗示着中国古代文人在生命和民族精神上表现出的坚韧品质。

综合上述分析,流水意象蕴含很多层面,基于传统文化、文学思维等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在中国文化的持续发展中,流水意象也逐渐被建设为一个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的审美系统,融入了古代文人的个人情思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悟及经历,表现强烈的人性内涵,受当时时代背景、文人思想、思维方式、人生境遇等多方面的影响,产生了多种意象运用和融合的现象,构建了丰富的以“流水”为意象的人生主题。

猜你喜欢

人格化流水文人
流水
文人与酒
文人吃蛙
宋代文人爱睡觉
流水有心
文人与石
“服务应特色化、人格化、生态化”——孙瑞哲谈中国服装行业服务升级
民营企业发展人格化模式简析
前身寄予流水,几世修到莲花?
从个性化、人格化和亲和力来探究播音主持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