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中流淌的亲情
2022-05-18陈玲利
陈玲利
要说今年最火的一部大戏莫属根据当代作家梁晓声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人世间》,自开播以来就迅速圈粉无数,成为男女老少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我也被剧情深深吸引,细细品读了这部小说。
《人世间》分上中下三卷,以北方某省会城市的一个平民区为背景,以平民子弟周秉昆的生活轨迹为线索,从20世纪70年代写到改革开放后的21世纪初,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周父周志刚是根正苗红的老一辈建筑工人,为了国家建设离开家乡远赴他乡,一生都在为祖国做贡献。长子周秉义响应国家号召,成为第一批下乡知青,周家唯一的女儿周蓉为追求北京“诗人”的浪漫爱情,远离父母奔赴贫穷落后的贵州农村插队,只有小儿子周秉昆留在了母亲身边和母亲相依为命。小说着重刻画了以周秉昆为主的平民子弟跌宕起伏的一生,展示了波澜壮阔的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
作者从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写起,从自己熟悉的城市贫民区生活写起,然后一步步发散到社会其他阶层和人群,描写了不同社会阶层的生存状态,也描写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缠,周秉昆和发小的情感经历,周蓉和青梅竹马的同学蔡晓光的同学情变恋情……人生的悲欢离合,周父下乡支援山村,抛下儿女一去几十年;周蓉贵州支教一去好几年;周秉义工作忙,常年顾不上家;唯有小儿子周秉昆数年如一日在母亲身边尽孝。作者写尽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郝冬梅从家庭遭遇变故下乡当知青,再到高干子女,周秉昆从一名木材工人到饭店经理,骆士宾从一穷二白到成为商界大咖……人物命运随着时代发展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作者在人世间的大视野下,紧扣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展现了社会现实的丰富和生动,呈现了一部中国式家庭变迁的生活史。
小说语言平实、质朴、情感真挚,很容易将读者带入其中,引起读者共鸣。看到秉昆孝顺、贴心,和母亲相依为命,我内心充满了感动,就是这个学习不好的小儿子,却尽到了学习出色的大儿子和同样优秀的二女儿没有尽到的孝心。他对母亲嘘寒问暖,陪母亲唠嗑聊天,看到他们母子在一起的温暖场景,我也感觉暖暖的。他母亲也多次表达对小儿子的爱,三个孩子中她最心疼的就是老疙瘩周秉昆。母亲卧病在床好几年,他一如既往地尽孝,让人感动。
他一直是家里那个最没出息的存在,哥哥姐姐都是那么优秀,学习出色,双双考入中国最顶尖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大学毕业后哥哥周秉义带着满腔热忱和理想从政,廉洁奉公,成为一名党的好干部。姐姐周蓉成为了一名大学教师,受人尊重。二人为周家光耀门楣,父亲周志刚也一直以他们为骄傲。过年了,父亲领着一大家人去给街坊邻居拜年,逢人就夸大哥和二姐,街坊邻居看见周家两个孩子这么优秀也都连声称赞,夸赞老周家是他们光字片的骄傲。每每听到父亲对大哥和二姐的夸赞,对他却只字不提,周秉昆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老大老二无疑是中国传统父母心中“出息孩子”的模板,值得父母炫耀。但父亲也太偏心了,只看见了老大老二的优秀,但对一直照顾母亲、陪在母亲身边的他视而不见,他心里怎能不憋屈。母亲卧病在床两年,他和郑娟悉心照料,母亲在他们的精心照料下,身体恢复如初。姐姐为了爱人,撇下唯一的女儿给秉昆,秉昆和郑娟一管就管了十几年,他为周家做出了如此巨大的贡献,但这些却都被父亲忽略了,在邻居跟前一句他的好话都没提。在他内心深处一直想得到父亲对他的认可,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想证明自己并不比哥哥姐姐差。
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他辞去酱油厂的工作,开饭店、书店,忙得早出晚归,任劳任怨,终于把家搬出了光字片,住上了小独院,改善了一家的生活水平。为了让父母放心,他用自己的勤劳、勇敢、担当换来了杂志社正式成员的身份,端上了国家铁饭碗。哥哥姐姐日子都越过越好,但是他从来不给哥哥姐姐添麻烦,从不主动找他们帮忙,他不想靠哥哥姐姐,他想凭自己的一己之力撑起这个家。他做到了,哥哥姐姐虽然都很优秀,但是对这个家他们总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他們都有自己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哥哥立志要当一个好官,一心要改变家乡贫苦百姓的生活境况,改造棚户区,让老百姓住上舒适的单元房。姐姐是新时代的知识女性,一直追求自己的诗和远方,追随心上人支援山区教育,返城后成为大学教授,为教育事业贡献她的青春。他们都是党的好儿女,为党做着自己应有的贡献。只有周秉昆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担,他们都是周家的好儿女,只是社会分工不同而已。
姐夫冯化成说对父母的孝顺有两种:一种是养口体,陪伴照顾父母;一种是养心智,成为父母的骄傲。哥哥和姐姐无疑就是“养心智”,周秉昆毫无疑问就是“养口体”。为了儿女的前途,养心智是必要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儿女出人头地是父母炫耀的资本,这面子谁不想要?然而年龄大了,儿女都不在身边,孤单的滋味只有自己知道。要不是这么多年周秉昆默默支撑着这个家,哥哥姐姐怎么能在外面安心工作、学习。就是母亲生病两年昏迷不醒,他都瞒着哥哥姐姐,生怕他们分心,影响他们工作。若不是郑娟照顾玥玥,周蓉哪有精力专心读书,考上大学。养两个孩子,每天全家人的饮食起居,周母的吃喝拉撒、全身按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周秉昆两口子为家庭默默的付出,哪有他们今天的出人头地。周母是最懂周秉昆的,没有郑娟的悉心照料,哪有苏醒的奇迹,即使她脑子不清楚了,也只认得郑娟,她知道谁对她最好。
周父突然中风,周秉昆寸步不离守护,周秉义和周蓉都不在身边,他们得知消息后以最快的速度回家,一家人终于团聚了。有了老婆孩子,有了温暖的床头,一切都仿佛回到了过去。周志刚和孩子们聊得很开心,孩子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心中充满了甜蜜的回忆,这是何等的温暖,何等的美丽。看到这一刻,我的内心也变得柔软起来,想到了父亲在最后的弥留之际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只言片语,就那样带着痛苦离开了我们。这也一直是我心中挥之不去的遗憾,那时因为孩子小,家里人心疼我,让我安心带孩子,所以在父亲生病期间没有照顾他一天,没有尽到一个女儿应尽的孝心。而周父是在夜里平静地离开的,模样安详,仿佛一觉睡过去了。儿女们都没发觉,只有周母知道。周母忍着巨大的伤痛,默默地流泪,她不能让孩子们看出来,此时她是家里的一家之主,是孩子们的主心骨,她已经想好了后事。第二天当孩子们发现父亲去世了,都痛不欲生,只有她异常平静,她告诉孩子们:“你们父亲是带着满意离开的,他的面容是舒展的,你们都是父亲的骄傲。”晚上她不让孩子们在外面守灵,说父亲是老党员,不兴这种旧习俗,让孩子们回屋。孩子们回屋后不知不觉睡着了。第二天一早醒来发现母亲不见了,大家冲出去才发现母亲拉着父亲的手平静地走了。大家扑通一声跪在父亲灵堂前,哭声感天动地。多么恩爱的父母,多么伟大的母亲,为了不拖累儿女,选择和自己的爱人共赴黄泉,看到此景怎能不让人热泪盈眶,多么真挚、朴素的爱情,生同枕,死共眠。
周父与周母以这种方式,默默地携手离去,他们一生相濡以沫,幸福地走进了人生归宿的最高境界。他们为人善良、正直,对子女的教育是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在老周家发扬光大。没有父母的言传身教,哪有孩子的巨大成就。父亲周志刚响应国家号召带头走进大西南工作,撇下家里,一辈子奋斗在大山里,直到退休。母亲李素华毫无怨言和小儿子周秉昆默默地守护着这个为他们遮风挡雨的简陋房舍。虽然房子简陋,但是这是周志刚一砖一瓦建出来的,他们对它有着深厚的情感。直到最后要搬离这里,去三里屯新居,周秉昆也是满满的不舍,他深情地凝望着由父亲一砖一瓦建起的屋子,眼里充满爱意。这是父亲留给他们的财富,就这样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失殆尽了,不舍但只能在心里默默地怀念。
周父和周母是周家的灵魂人物,是因为他们对子女的关爱、包容和调和,才让这个家庭一直圆满和幸福。他们这一辈子无疑是成功的,他们养育了三个优秀的孩子,三个孩子都秉承了父母身上的优秀品质,深明大义、通情达理,工人阶级的高大形象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周秉义一生清廉为官,心中装着老百姓,一心为百姓谋福利,长期和妻子两地分居。临到退休时,他毅然回到家乡要在退休前让光字片百姓脱离贫苦生活,这是父亲生前的心愿,也是自己的一块心病。他顶着巨大压力,进行棚户区改造,夜以继日,辛勤工作,长时间的积劳成疾,加上饮食不规律,患上胃癌,但就是忍着剧痛也没耽误一天工作,不愧是人民的好公仆。周蓉勇敢、独立,是新时代知识分子的代表,坚持真理,看不惯冯化成的世故,宁可挤在小房子里,也不愿低声下气地去求人,是文化圈的一股清流。周秉昆是家里的老小,学习不如哥哥姐姐好,一直在和哥哥姐姐的对比中顶着巨大压力长大,他也想成为父母的骄傲。虽然学习不好,但他勤劳、踏实、敢于担当,哥哥姐姐这么多年不在家,都是他一个人陪在母亲身边尽孝,撑起了一个家庭。他为家庭的付出是哥哥和姐姐谁也无法做到的,这点周母心里最清楚,她曾经对儿子语重心长地说:“妈一直觉得你比你哥你姐强!你哥你姐走了以后妈就觉得他们真走了……家里全靠你,有你在,妈可踏实了……你陪妈一辈子,妈最稀罕你这老疙瘩啦。”那一夜,周秉昆甜甜地睡去,似乎那些年压抑自己的情绪都烟消云散了。温柔的母亲可以化解孩子内心最深处的委屈,或许正是周母一直以来的支持和爱才给予了儿子坚持的勇气,这个全家最普通、最没出息的小儿子其实是父母最贴心的孩子。周秉昆一直以来都渴望得到父亲的认可,但父亲却故意揭起了他的伤疤,说他不如哥哥姐姐学习好,考不上大学。这让他心中赌下了一口气,几年都不给父亲写信,他就想干出点成绩给父亲看。直到父亲退休后,两人在争吵中,秉昆终于说出了他内心隐藏多年的话:“都一个爹妈生的,就我没出息,我多难受你知道吗?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我爹我妈满意。”周父也绷不住了,痛苦着说:“这么多年在大山里,我唯一的念想就是想看到儿子的信。”秉昆说:“爸,我一直想给你写信,但我就想做出点成绩然后一直拖,其实我就是打心眼里想让你承认我。对不起,爸……”周父语气平静了,他说:“秉昆,你才是这三个孩子里我最满意的……”一番沟通后,秉昆泪如雨下,似乎在那一刻他的心结全部打开,这一次爆发式的沟通才让他看明白,自己在父亲心中有多重要,他终于头一回发自内心地笑了。这么多年他为这个家做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周父即将离开人世的最后一晚,全家人躺在炕上聊着天,看着儿孙满堂,周父忘却了病痛,秉昆逗他:“爹,咱们仨,谁最好?”周父笑着说:“你哥你姐不在的时候,爸爸肯定说你最好。秉昆和蓉儿都不在,我就说秉义最好,哥俩不在,我就说蓉儿最好。”三人笑着说:“您就是老狐狸。”在欢声笑语中周父安详地离去了。即使在人生的最后一刻,他也让家人在一起度过了最温馨的团聚时光,不留遗憾,他是带着满意和欣慰走的。
孩子們也都没有辜负父母,大哥退休前完成了父亲生前的心愿,带着光字片百姓脱离贫苦生活,姐姐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幸福,秉昆和郑娟也苦尽甘来,遗憾的是大哥周秉义没有为周家留下血脉。人生没有真正的圆满,有遗憾才是真实的生活。周家每个人都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周秉昆做生意缺少资金,哥哥姐姐知道后,虽然各家都很困难,但都尽力克服,给秉昆借来资金,让弟弟创业。秉昆一直不想向哥哥姐姐开口求助,宁愿去向朋友借,也不愿意找哥哥姐姐,还是郑娟提醒他,都是一家人,总比外人强。事实向他证明,家人还是比朋友靠谱。周父周母在九泉之下看到兄妹三人相亲相爱,一定会无比欣慰,含笑九泉的。
作者梁晓声在《人世间》中倾注了自己对普通百姓生活真切的关怀,通过自己生活的积累和人生的阅历,平实而真切地描述了普通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爱情、亲情、友情,作者刻画得真实、细腻、感人,让读者在日常真实的生活场景中看到时代发展的巨变。在一件件大大小小的事件中,我们看到了人物身上迸发出来的善良、正义、勇敢、坚强,这对当下的青年读者具有教科书式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