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进课堂研究
2022-05-18徐飞
摘要:红色文化是进行革命优良传统教育的宝贵资源,让红色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达到学、教和谐统一法宝,是教育工作的有力支撑。抗战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断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成果和传播途径,为培养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培育民族精神做出不懈努力。立足推进以中小学生为主体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革命纪念馆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抗战馆;红色文化;青少年教育
一、抗战馆及其红色文化的内涵特征概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1]。
始建于1987年7月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简称“抗战馆”),位于全民族抗战爆发的“卢沟桥事变”发生地——北京市丰台区宛平城内,是全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中国人民伟大抗日战争历史的大型综合性专题纪念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传承抗战精神祭奠和缅怀先烈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国防教育基地、全国首批廉政教育基地、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首批国际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抗战精神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形态和思想意识,继承和弘扬抗战精神是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色文化的内涵体现在红色文化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具有文化精神的独特属性,透过红色文化可以看到革命精神、奋斗精神、各种优秀品质以及光荣的革命传统。其本身属于文化精神,既有抽象的文化理论,也有具体的革命英雄事迹、纪念遗址、历史宣传片等,新时期我们传承民族文化、弘扬革命传统、追寻红色足迹,必然要做好红色文化的学习与传承。
红色文化的特征体现在意识形态性和历史传承性。在意识形态性方面,红色文化是先进文化的代表,是党带领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文化成果,指引着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具有意识形态的教育属性,可以转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想与信念,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历史传承性方面,红色文化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各时期的鲜明印记,因此具有很强的历史传承属性,是党与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用红色文化浸润、熏陶,使得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格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升华,是加强教育运用,探索教育途径,着力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探索和实践,在青少年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红色文化进课堂的重要意义
“现在学校思想教育最大的问题是老师只讲道理,为教育而搞教育,学生不是从内心里接受,而是应付。而利用抗战馆、图书馆等场所建设红色文化、实施红色育人工程,让红色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使思想教育入脑入心,真正触及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灵魂,对于破解这一难题具有借鉴价值。”这是某校党委对该校红色育人实践的理性思考。由此可见,推进红色文化进课堂具有以下意义:
1.推进红色文化进课堂,弘扬抗战精神,有助于传承红色文化。红色文化作为精神力量的体现,能够让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坚定的信念,远大的理想,为实现理想而进行不屈不挠的艰苦斗争,是红色文化的灵魂,是继承“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人生追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红色文化的本色;百折不挠、勇于奉献是红色文化的精髓。我们这一代人,承载着民族的希望,更是民族的传承者。红色文化进课堂就是通过传播和发扬,让红色文化在学生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能持续久远[2]。
2.推进红色文化进课堂,提高人文素养,蕴含民族精神的好传统。红色文化是坚定理想信念,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使学生坚守远大理想,明确人生目标,不在消极享乐中蹉跎人生,不盲目急于就成、急功近利,在实践中磨练意志,提高行为素质和为人民服务的本领。红色文化进课堂有利于弘扬和培养中华民族精神,弘扬红色文化主旋律,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增强精神力量,提高人文精神,促进全面發展。
3.推进红色文化进课堂,创新红色教育,培养红色文化的接班人。红色文化因其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涵,舍生取义、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在建设和改革年代更为重要。革命先烈不畏艰险,不计个人得失的无私奉献精神,激励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坚定励精图治,勤奋工作的决心。红色文化进课堂,有利于发挥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传承优秀红色文化,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红色文化进课堂实现路径
推进红色文化进课堂是激发青少年爱国热情、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提高红色文化进课堂的实效性,构建科学的创新模式。
(一)将红色文化列入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1.丰富德育教育内容。红色文化由于形成的历史过程悠久,在改进和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坚持把红色文化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让学生正确认识抗战历史,牢固树立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利用红色文化教育这个强大的载体,把红色文化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充分运用课堂教育主渠道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以红色文化鲜活的教育内容,增强学生德育的时效性和灵活性。为了更贴近实际,抗战馆全力推出新模式爱国主义教育《讲给孩子们的抗战史——关于如何利用好红色资源走进校园开展“课后一小时”特色课程》系列之《抗战中的群众智慧》《关于文物那些事》等教学教案。
2.挖掘鲜活德育教材。红色文化博大精深,凝结着几代人的心血,描绘着人民的奋斗历程。在红色文化教育中,注重实际相结合,挖掘鲜活教材,访抗战老战士,读抗战故事,谈历史变化,看当下新貌,让红色文化的代表人物和红色文化的物化成果成为学生心中的偶像,将德育教育注入新鲜血液,把红色文化的教材变活变新。同时,结合抗战馆“行走的党史课”内容,把许多涉及红色故事、历史人物及弘扬革命优良传统为切入点,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实现有机的学科渗透,变知识为觉悟。
3.创新红色教育形式。鲜活的德育内容,呼唤灵活的德育教育方法。在推行红色文化“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大脑”的“三进”工作中,要坚持“途径多元化、方法灵活化”的教育策略。一是在红色文化教育途径中,把握“一个主渠道”——以学科渗透為主渠道;搞好“两个宣传”——定期黑板报宣传、日常阅报栏宣传;开好“三个会”——国旗下的晨会、每周的班会、每期全校的红色文化辩论会;组织好“四个活动”——爱祖国、爱校园、社会实践活动、理想畅享活动,从而使红色文化在教育途径上取得一定的实效性。二是在红色文化教育的方法上,把握好九个字,即“看”,参观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听”,听革命传统报告,听当代英雄报告;“学”,学革命史、学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讲”,讲革命传统,谈个人理想;“访”,追寻先烈足迹;“演”,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唱”,唱革命历史歌曲和宣扬时代主旋律的歌曲;“画”,办专栏、办抗战展;“行”,将红色文化内化为具体的形式。通过一系列活动,不断加强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提高思想觉悟和文化素养,实现德育、智育“双丰收”。
(二)将红色文化教育渗透到各科教育学科中
推进红色文化进课堂,要根据学生思想成长的规律和特点,把红色文化教育融入各科教学中,以生动的教育方式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1.坚持红色文化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将红色文化作为学生认知的内容。学校都要将红色文化纳入传统文化内容,用红色文化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对照红色文化,努力做到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结合国内外的大事、节日、纪念日或其他重大政治活动,给学生讲述更多革命历史故事,更多文物背后的故事,开展各种课外教育活动,如:参观抗战馆,参加清明寄语,举行英雄事迹报告会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更加了解历史,不忘初心。
2.坚持红色文化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增强青少年对革命英雄人物的情感。红色文化要真正存于心、见于行。组织师生走访老红军,他们是革命传统教育、红色文化教育的宝贵资源,通过情感教育,将理想信念转化为坚强的意志。这种情感教育是红色文化向行为推进的动力形式,是“下决心、定目标、勇拼搏、见行动”的劲头。
3.坚持红色文化教育与形势政策教育相结合,增强民族的自豪感。联系国情、校情,组织开展弘扬红色文化的讲座、报告,邀请老一辈革命家和抗战馆宣教专员一同到学校宣讲红色文化,了解抗战史的今天发生了什么事,让青少年明白发展改革的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以此为动力,争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坚持红色文化教育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将红色文化转化为实际行为。要建立制度,促进红色文化知行合一的实现。通过参观革命圣地、红色旅游等方式,把教育内容融入到课外活动中,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同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大力宣传红色文化。
5.坚持红色文化教育与宣传教育相结合,增强红色文化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充分利用网络、微信公众平台、校园广播、宣传橱窗等校内宣传红色文化,弘扬抗战精神。同时,充分运用好社会媒体,宣传红色文化进校园的情况,达到外塑形象,内聚人心的功效。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
1.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充分发挥共青团在红色文化学习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运用报告会、座谈会、知识竞赛、宣传活动、读抗战故事等形式,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营造学习红色文化的浓厚氛围。
2.开展红色文化校园建设。进一步优化学习建设规划,结合校舍和校园绿化、硬化、亮化等项目建设,因地制宜,在各个学校内建设红色文化长廊,张贴或悬挂老一辈革命家相片及名句名言作品,展示新时代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关怀宣传图片;深入挖掘红色历史,文物背后的故事,打造红色文化标识,将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四、推进红色文化进课堂的多元传播
1.挖掘红色资源,建立红色文化基地,为青少年思想教育提供精神源泉,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育人作用。利用红色资源,加强红色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要加强对红色资源的研究、挖掘,通过保护、整合红色历史资料,进一步理清红色资源孕育、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深刻阐述红色资源形成的历史背景、历史地位,挖掘革命精神和科学实质与内涵,提炼出具有时代意义的文化和精神价值,将研究成果转化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丰富和发展革命传统教育的理论宝库。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建设,为红色文化教育提供好阵地,让广大青少年更全面更系统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将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真正成为青少年的红色课堂。
2.编写红色文化教育读本,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集中编写《革命传统教育读本》,将红色文化进课堂内容具体化,教学规范化。结合红色文化特色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将校本教材作为红色文化传播的媒介,建设红色文化新媒体教育平台,扩大红色文化传播范围,同时创建红色文化网站,开通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线上学习阵地。完善校园网络的同时,依托博物馆展览、文博行业的重大节点、纪念日与传统节日等活动,利用视频、音频、图片等形式宣传红色文化故事,这样可以让学生即学到悠久的历史文化,又能领悟优良的红色文化。全面做好红色历史校本课程开设工作,正确引导学生参与、互动、交流,加强红色文化思想教育。
3.动员社会力量支持红色文化进课堂,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红色文化进课堂”这项工程,需要各级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一是各级政府和市教委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设立专项资金进行红色文化教育资助,组织相关媒体拍摄红色文化纪录片,为“红色文化进课堂”提前部署。二是积极倡导学生成立红色文化社团,如:举办“红色文化节”“红色文化月”等系列活动,举办红色文化讲座,学校加强组织和管理。三是组织学术团体、新闻媒体、志愿者等力量针对不同群体举办红色文化活动,为红色文化教育、党性教育创作条件。
4.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示范校创建活动,探索红色文化进课堂的长效机制。弘扬红色文化,不能满足于一时的轰轰烈烈,贵在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探索长效机制。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工作督促及检查红色文化教育的内容,学校要将红色文化的传承作为办学理念的重要方面。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示范校创建活动。革命传统教育示范校的基本要求做到“五有”,一是有基础,对革命传统教育有必要的投入,有固定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场所;二是有教材和教学安排,学校将革命传统教育纳入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安排课时,教学落实;三是主题教育活动,学校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四是有成效,学生对革命传统知识了解较多,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形成产生良好作用;五是有示范作用,对学校的革命传统教育起到示范和推动作用[3]。
5.开展红色文化教研和评比活动,将红色文化进校园引向深入。在学校开展红色文化教学研究活动,举办“弘扬红色文化”优质课程评比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弘扬红色文化,创新红色教育”课题研究,深入挖掘和运用红色教育资源。
红色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宝贵资源,是培养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的精神资源,是实现红色主题教育活动的精神支柱。博物馆作为中华优秀红色文化的教育者,创新教育理念,挖掘教育内容,拓展教育方式,增强教育能力,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贡献力量;博物馆作为中华优秀红色文化的传承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策划、设计活动,在历史题材、元素与现实生活建立密切联系,让红色文化注入力量,如血液般滋养每一个国人的心灵。“红色文化进课堂”引领校风、促进教风、转变学风,是教育工作的精神支柱,努力打造“红色文化进课堂”活动,这也是红色文化教育的价值所在。
五、结语
红色文化教育要想在思想教育中取得实效,也必須思考教育方法的创新。由于教育环境的变化,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快,红色文化教育方法也需要推陈出新,开展更接地气、更与时代接轨的主题教育活动,才能让思想教育更富实效,让红色文化更被学生所认可。基于新媒体多元化发展的大环境,可以将红色文化教育与新媒体优势发挥结合起来,借助媒体快速传播的优势,组织学生自觉进行红色文化的学习,深入挖掘、了解各种红色文化资源,比如利用红色遗迹点现场讲述红色故事,给人以启迪,线上线下的红色专题党课,红色音乐课堂,红色文化教育宣传网站,推出红色文化主题教育视频,成立红色文化论坛、贴吧等,组织学生进行红色文化相关教育话题的探讨,或以某个热点事件引出红色文化的学习,促使红色文化教育线上与线下融合,线下的红色文化实践与线上的红色文化宣讲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可以组织学生深入革命基地、参观历史遗址、聆听红色革命故事等,实现其多感官的调动与满足,让其获得精神的教育熏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 www.12371.cn/2017/10/27/ ARTI1509103656574313.shtml.
[2]李复祥,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红色文化进课堂的思考与实践[J].学周刊,2020(36):185-186.
[3]全佳松,周贇.红色文化进课堂的模式构建与保障措施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11):141-143.
(作者简介:徐飞,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员,研究方向为社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