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线城市绿色金融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2022-05-18何文玉
何文玉
2020年以来,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并顶层设计制度推动经济目标实现。邵阳市作为四线城市,金融机构不断推出适应性的绿色信贷产品,发放绿色信贷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绿色信贷仍然面临着绿色信贷评估机制不完备、绿色贷款具有明显的弱质性、绿色信贷直接融资比例低、企业开展绿色项目意愿不强、绿色信贷优惠政策严重不足等五方面困难,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一、文献综述
(一)部分专家学者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金融有力支持
陈冲、王军(2021)[1]表示,推动经济、产业、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商业银行在帮助企业进行节能减排的生产线改造、支持绿色低碳项目、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周琛影(2021)[2]表示,在综合维度上,绿色金融提升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在分维度上,绿色金融促进了经济绿色发展、经济结构优化。严金强(2018)[3]表示,从理论上论证绿色金融能带动绿色技术创新从未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并从实证上验证此观点。
(二)绿色信贷能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产业机构,但绿色金融发展还存在各种欠缺
Salazar(1998)[4]表示,绿色金融工具可以引导资金流向节能环保产业,从而调整产业结构。张云辉(2019)[5]等人发现,绿色金融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直接效应大于通过绿色金融进步带来的产业机构优化的简介效应。唐西均(2020)[6]表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还存在市场体系不完备、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社会公众绿色消费意愿不强烈等问题。
(三)部分专家学者认为,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业绩存在影响,长期为正向影响
姚燕燕(2021)[7]表示,运用因子分析法和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实证分析表明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经营业绩短期上存在负向影响,但长期上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李泉、王彦龙(2020)[8]等人通过实证论证,地方政府债务水平的提高对中小规模化银行业的绿色信贷投放具有挤出效应。王嘉(2020)[9]表示,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增长速度过快使得其对银行盈利能力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建议政府层面加大绿色信贷激励,银行层面适当控制绿色信贷规模扩张速度。孙红梅(2021)[10]表示,由于绿色业务绩效的滞后性,导致绿色业务在某种程度上对商业银行当期财务绩效有负向影响,但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业务可以通过降低经营风险来间接提高当期财务绩效,并获取长远绩效。
(四)文献总结
根据现有文献可知,实现“30·60”目标,绿色金融支持至关重要,绿色金融发展对商业银行的业绩影响长期向好。但现有文献对三四线城市绿色金融发展研究较少,同时对绿色金融发展制约因素影响分析不够。因此本文从此角度,以四线城市-邵阳市为例,分析绿色金融发展的困境及效应。
二、邵阳市绿色信贷基本情况
(一)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绿色信贷文化宣传,营造绿色信贷工作氛围。人民银行邵阳市中支多举措引导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投放,通过联合金融机构召开绿色信贷工作会议、绿色信贷业务宣传“下乡入园”等渠道宣传绿色信贷文化,践行绿色信贷文化,优化绿色信贷投放。
二是围绕绿色行业特点,打造轻资产绿色金融产品体系。人民银行邵阳市中支针对绿色行业特点,根据其轻资产运营、缺少抵押担保物的现状,引导辖内金融机构实行差异化准入,創新担保方式,打造如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排污权质押贷款、节能收益质押贷款等新产品。
三是构建绿色信贷指标体系,助力辖内绿色信贷发展。辖内金融机构积极落实政策导向、制度规定、标准分类限制等要求,围绕效益、环保、资源等指标,构建绿色信贷指标体系,并建立专门的考核激励机制,加大绿色信贷业务的财务费用和人力资源的倾斜、支持,激发营销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推动信贷资源投向绿色行业。
(二)主要成效
一是绿色信贷投放逐年增长。近年来,邵阳市金融机构绿色贷款整体呈增长趋势,发展势头较好。截至2021年6月末,邵阳市绿色贷款余额108.15亿元,较年初新增13.47亿元,增速14.23%;近三年,绿色贷款余额年平均增速为13.81%。从行业分析,主要投放行业为清洁能源产业45.15亿元、生态环境产业28.66亿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25.69亿元,以上三类贷款余额总和占比高达92.00%。从发放机构看,其中绿色信贷发放最多的是国有四大银行,合计发放69.27亿元,占贷款比重达64.05%。
二是信贷产品类别逐渐丰富,惠民助企目标明确。2020年以来,金融机构设计出台了一系列绿色信贷产品,涵盖多种绿色行业,惠民助企效果明显。如隆回农商行推出小水电站贷款,主要采取或抵(质)押方式发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燃气贷、污水治理贷、垃圾处理贷等多种信贷产品,均是助力民生类小企业的金融产品,且贷款申请较为便利,仅需以收益权质押,即能贷到高额长期贷款。中国光大银行邵阳分行有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未来收益权质押融资和绿色供应链金融产品,将绿色金融和供应链金融有机融合起来。
三是不断推进绿色园区及绿色乡村建设。首先,邵阳市产业园区虽有效带动了邵阳市经济发展,但制造业产业集聚带来“拥挤效应”成为了破坏环境的不稳定因素,邵阳市绿色信贷推动构建以绿色、循环、低碳为特色的工业共生体系,以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为核心的生产工业园区正在加速形成,如农发行邵阳分行为洞口经济开发区发放1.98亿元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贷款,助力绿色园区建设。其次,绿色信贷助力乡村面貌改善。邵阳市金融机构通过多个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改善乡村面貌。如农发行为绥宁开发融资规模3亿元的农村人居环境项目,通过建新拆旧、土地复垦等措施,进行5千余亩的土地整治,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乡村发展新动能,预计35.12万人将从中受益。
三、金融机构投放绿色信贷存在的问题
(一)绿色信贷评估机制不完备,银政企信息不对称
目前,我国虽然出台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绿色信贷指引》系列绿色金融制度,鼓励和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但并未形成完善、公开的统一绿色评估机制,也未搭建形成绿色信贷平台,银行发放绿色信贷多依托于地方政府提供的白名单,但绿色金融领域相比较传统项目,专业性更强,缺乏对绿色信贷风险统一的鉴别指标,其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将导致金融机构对授信客户的风险识别不到位,信贷投放易出现把握不准的现象。
(二)绿色贷款具有明显的弱质性,还款来源不确定
绿色项目一般具有投资大、周期长等特点,因此绿色信贷也存在占用资金多、回收周期长、收益率较低等特征,且绿色信贷项目多以项目收益权作为还款来源,若项目延迟或项目出现安全事故等,则极易出现不良贷款,截至2021年6月末,邵阳市绿色金融不良贷款3.84亿元,占全部绿色贷款的3.55%。如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邵阳分行表示,该行对湖南鸿源水务有限责任公司目前有两笔合计2110.02万元的关注类贷款,主要原因是该公司受新冠疫情影响,污水处理厂的验收、审计造价及项目审计进度拖延,导致当地县政府无法按照正常程度给予污水处理费结算,企业还本付息压力较大,相关贷款转为关注类。
(三)绿色信贷直接融资比例低,绿色债券、债权未开展
一是绿色金融产品服务体系尚未形成。现阶段各行业绿色金融投入不够,綠色金融业务的支持力度尚未充分施展,服务体系尚未形成,在金融支持绿色信贷方面存在着碳指标交易权确认、评估、交易等操作方面的难处,使得邵阳市金融机构对于碳交易权作为一种风险缓释措施有一定的难度。二是绿色信贷直接融资渠道发展缓慢,截至9月底,邵阳市目前并未有任何一笔绿色债券、绿色债权发行,绿色信贷直接融资渠道闭塞,主要以银行贷款为主。
(四)绿色项目落地难,企业开展绿色项目意愿不强
一是日趋严格的环保政策与企业较低的环保水平之间的矛盾短时期内难以有效化解。邵阳市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较大,环保投入相对较少;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招商引资进来的企业设备及工艺水平较低,难以适应绿色项目趋严的环保政策。二是由于邵阳市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受自身发展限制,企业资金普遍紧张,现金流不足,且自我造血能力偏弱,没有充裕资金投入耗资较大的环保工程中,缺乏主动投资的主动性。三是企业文化指引较弱,绿色信贷多为公益类企业,企业逐利性心理导致企业承担公益类项目意愿不足。
(五)绿色信贷优惠政策不足,部分执行流于形式
截止2021年9月,邵阳市并未出台绿色金融项目担保抵押等政策支持,同时绿色贷款不同于支农支小业务,缺乏相应的鼓励和贷款补贴,即使有相关指导意见,也并未落到实处。如邵阳市农信社市办、中国农业银行邵阳分行等表示,目前邵阳市并未出台绿色金融项目担保抵押等政策支持,而绿色贷款的鼓励和补贴上,绿色信贷的优惠政策不足。
四、政策建议
(一)建立统一的绿色信贷支持项目标准和评估制度
一是环保部门应与银行体系出台一套统一口径的信贷支持政策,统一项目评估标准,让金融机构有制度可依据、可参考。二是政府相关机构应加快建立企业环保信息数据库,制定合理的企业环保信息考核标准,对绿色项目开展进行监督考核,并及时更新的有效信息降低金融机构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贷款风险。
(二)引入绿色专业化担保机构及支持配套机制落地
一是建议地方金融系统积极引入绿色专业化担保机构,对于节约能效、水效方面的贷款,由担保机构对其提供担保,提高金融机构贷款意愿。二是建立绿色项目财政贴息政策,对于公益性极强的项目,不能单由企业负担融资成本,地方政府可采取贴息政策支持项目开展。
(三)加强对本土绿色债券第三方认证机构的培育
第三方评级制度是对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用途识别的重要方式,可为绿色债券的发行进行背书,增加绿色债券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地方金融部门应当积极引导本土第三方认证机构在绿色债券的评估标准、评估权重和评估赋值等方面趋向专业化和具体化,推动本土绿色债券破零。
(四)营造绿色经营氛围,提升企业绿色发展意识
地方政府及社会媒体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为企业营造绿色经营氛围,培养企业绿色环保的责任意识,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企业文化中,使得企业在关注自身盈利的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带来的综合效益,将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自觉融入到企业及整个供应链的长期战略规划中去。
(五)建立并健全信贷发展激励保障和监督机制
建议政府部门应出台绿色信贷发展激励保障机制,发挥政府职能推动作用,对金融机构发放的绿色贷款进行合理补贴。同时,对于奖励资金应提前划拨并专款专用,保障奖励资金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陈冲,王军(2021).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商业银行的转型策略[J].银行家,2021(06).
[2]周琛影,田发,周腾.绿色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21(05).
[3]严金强,杨小勇.以绿色金融推动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
[4]SALAZER J.Environmental financial:linking two world[R].Presented at a workshop on Financial Innovations for Biodiversity Bratislava Slovakia,1998.
[5]张云辉,赵佳慧.绿色信贷、技术进步与产业机构优化:基于P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金融与经济,2019(4).
[6]唐西均.我国绿色金融与经济发展策略探析[J].中国外资,2020(06).
[7]姚燕燕.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动态效应研究[J].保定学院学报,2021(01).
[8]李泉,王彦龙,鲁科技.地方政府债务、银行业结构与绿色信贷水平[J].甘肃金融,2020(12).
[9]王嘉. 绿色信贷对中美大型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J].当代经济,2020(12).
[10]孙红梅,姚书淇.商业银行经营风险与财务绩效--基于绿色业务影响的视角[J].金融论坛,2021(02).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邵阳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