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凝百年

2022-05-18

国企管理 2022年4期
关键词:熟料中山陵湿法

1923年,秉承孙中山“振兴实业”方针,中国水泥厂开始走入人们的视野。如今,它浇筑的印迹已沉凝百年,但仍然在续写着中国民族工业的时代故事。

百年来,中山陵的主体工程已成为中国水泥厂的“勋章”,也是中国民族水泥工业早期发展的最好见证。

实业兴,承建中山陵

20世纪初,只有唐山启新、湖北华记等少数厂家可以生产水泥,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大部分的水泥只能依靠国外进口,造成了大量白银外流。于是,民族工商业者姚锡舟产生了创办水泥厂的念头。

经过地质勘探、购置厂基、建造厂房、安装机器,1921年8月,姚锡舟与屠述三、鲁经海等人合资白银50万两,在龙潭镇创办了“中国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这是我国最早的民族水泥企业之一。

中国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位于宁镇山脉中段的北侧,石灰石、粘土、煤等原料贮藏丰富,开采方便;沪宁铁路从厂前穿过,有便民河直通长江,水陆交通便捷;毗邻上海、南京,产品销售市场广阔。

其实,早在辛亥革命期间,孙中山为推动民族工业发展,就开始布局“实业计划”。中国水泥厂的建设,可以说秉承了他“振兴实业”的方针。

1923年春天,中国水泥厂建成,“面积合厂基、石山、煤矿统计,周围约一平方英里”。

1923年4月,水泥厂正式投入生产。当时只有一台小窑生产,日产水泥500桶(每桶170公斤)。

1924年7月,“泰山牌”注册商标开始使用。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

1926年春,中山陵开始在南京紫金山动工修建。这是一项十分浩大的工程,仅一期工程(主要包括坟墓、祭堂、石级、围墙拥壁等),就需要用150吨水泥。中标一期工程后,姚锡舟为了保证生产水泥的资金充足,将水泥厂全部资产抵押给了银行,筹集100多万两白银,开始加速生产。

1924年至1925年,中山陵因军阀混战不得不暂停施工。当时,江浙军阀齐燮元、卢永祥发生混战,致使交通不畅,水泥厂内的机器设备、办公楼等建筑也在炮火中损坏严重,生产停滞。

待战事告一段落后,中国水泥厂重新制定了中山陵的施工计划,开始筑造石阶。水泥厂投入约26.9万银元,先后完成了围墙下面石坡、城壁和水沟等的建设。

1929年,气势恢宏的中山陵一期工程正式竣工。《总理陵园小志》记载:“中山陵面积达45772亩,经打石牌坊过1450尺水泥墓道,凡台阶290级……”

中山陵建成后,中国水泥厂名声大振,生产的“泰山牌”水泥也闻名全国。

战火中,踽踽而独行

战火纷飞,中国水泥厂在夹缝中艰难生存。1927年春,中国水泥厂总投资为130万两白银,更新了厂房和设备。新增的三台旋窑及附属设备全部安装完成后,日产水泥达到了2500桶。

1927年8月,战事又起。24日,军阀孙传芳的军队攻占龙潭火车站及附近的险要高地,并计划以龙潭为主渡点,强渡长江。30日,国民革命军与孙传芳的军队展开激战。

受战火波及,中国水泥厂的部分厂房、办公室、宿舍遭到严重破坏。后经努力,数月后水泥厂才得以恢复生产。

1933年,中国水泥厂从德国购进了一台日产熟料170噸的湿法旋窑,形成了由4台湿法旋窑构成的日产水泥715吨的生产能力。

之后,时局动荡,战争不断,茕茕孑立的中国水泥厂始终在踽踽独行。

1937年11月底,中国水泥厂被日军侵占,被迫停产。直到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后,中国水泥厂又重获新生。

在实现公私合营后,中国水泥厂投产建设了孔山石灰石矿,又先后配备了5台蒸汽机、4台380匹的内燃机车和气动自卸矿车,走上了复兴之路。

20世纪70年代,工厂水泥产量已由新中国成立前的最高年产12万吨,提高到50万吨左右,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之一。

20世纪80年代,“大病初愈”的中国水泥厂又遇到新的挑战——仅靠4台小型湿法旋窑支撑的工厂,经过60余年持续疲惫的运转,再也无法适应规模化竞争激烈的现代市场,经营日趋困难。

获新生,改制“三联动”

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计划委员会批复下达了中国水泥厂技术改造设计任务书,确定新建1条2000t/d熟料新型干法窑外分解水泥生产线。

1994年8月,生产线技改工程开工。到1999年11月29日,工程通过国家有关部门验收。至此,中国水泥厂形成了年产熟料110万吨的能力。

一时之计解不了顽瘴痼疾。2001年,由于工艺落后、负担沉重,中国水泥厂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工厂亏损数亿元,连给职工发放工资都成问题。

2002年,中国水泥厂被列为南京市国企“三联动”改制的试点单位。南京化建产业集团与海螺签订并购协议,海螺集团以承债方式整体并购中国水泥厂,改制成立中国水泥厂有限公司。

新公司成立后,海螺集团立刻投资建设了2条5000t/d熟料新型干法窑外分解线。同时,为响应国家节能降耗、环保生产的要求,先后关闭了所有落后、高污染的湿法旋窑生产线。公司生产规模从改制前的110万吨跃升至500万吨,成为南京市国企“三联动”改制的典范。

2018年1月,中国水泥厂入选首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如今,中国水泥厂有限公司通过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转化经营机制,以先进的水泥生产线淘汰落后装备,成为一家具有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和拥有先进生产力的企业。

一路走来,从曾经的几台小型湿法旋窑到环保高效的全流程湿法旋窑生产线,从日产水泥500桶到如今的2200吨以上,中国水泥厂还在续写着新时代的故事。

编辑/车玉龙

猜你喜欢

熟料中山陵湿法
遗产旅游动机对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影响研究
试论中山陵建筑的东西方文化因素
浅谈湿法烟气脱硫技术
硅片清洗技术的研究进展
外加剂改性磷渣复合胶凝材料的实验研究
综合工艺条件及熟瓷废料对陶瓷降温烧成的影响
南京中山陵蜡梅资源及应用研究
2000t/d预分解窑生产G级和D级油井水泥熟料的实践
浅谈如何提高水泥熟料的强度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