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情绪巨婴”
2022-05-18郭真礼
郭真礼
我们的大脑被赋予了两个非常重要而又奇妙的功能:“情绪处理”和“理性思维”。在一些状态下,比如遇到危险或威胁,大脑会先启动情绪处理,让情绪脑先去引导人的行为。此时理性脑就会被迫退居二线,暂时发挥不了什么作用。但是,如果情绪脑成了“霸道总裁”,一直不让理性脑上位,这就产生了通常所说的:失控。
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人因为一点小事突然暴怒,比如在家里,家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可能会把另一个人的情绪瞬间点燃,而且他们的情绪似乎永远燃烧不完。而社会上的场景就更多了,由于几块钱、插队、超车等琐事导致的暴怒情绪,往往会引发很多悲剧。
情绪的学习与管理
人的情绪从小婴儿的时候开始渐渐养成。例如,宝宝的手里握着玩具,看到妈妈的脸上露出微笑,这时宝宝就学会:自己是被关注的,自己的行为也是被肯定的。由此就产生了正面的、积极的情绪感知。
随着成长,孩子的行为和感知能力也逐渐升级。例如遇到困难时会产生焦虑情绪,与父母意见不同时也会产生不满情绪。所以,父母在教孩子如何识别和舒缓自己的情绪上,发挥着最佳的核心作用。例如在家庭的互动中,妈妈感知到了孩子对一些家庭安排的不满,于是扮演起调节孩子情绪的角色。妈妈可以做的包括但不限于:
提醒孩子留意此刻的焦虑情绪;重新帮孩子梳理面对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观察自己的情绪,并吸收孩子对自己的不满;情绪复盘,和孩子一起回顾整个过程。
这个过程中,妈妈重新学习了作为抚育者、支持者的家长角色,而孩子则学习并发展出了情绪调节的技能,并学习了如何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这个过程首先需要妈妈管理自己的焦虑,并制定界限,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有哪些“选项”以及在这些选项后面的后果。
情绪的“巨婴”
很多人可能意识到了,人其实就是在与父母之间,形成了一个比较安全的依恋关系,学会了情绪识别和情绪控制能力。但比较遗憾的是,很多人并非是从安全的依恋关系中成长起来的。
人在年幼时的经历和体验,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他对世界的认知,反过来也影响着其情绪的“回路”。比方说,忽然听到别人大声喊自己的名字,有人会单纯觉得对方有急事,有人则会觉得对方不尊重自己,各自也就分化出了不同的情绪回路。
因此,如果人在年幼和成长的过程中总能感受到安全、温暖、被信任、被爱……情绪脑就有能力做出适度的、合理的反应,接着则会让理性脑处理下一步的工作。但是,如果童年遭受了太多的打压、误解、否定,甚至是抛弃或虐待,大脑则时常都会处于戒备状态,其中情绪脑会呈现出特别强烈的反应,呈现出“宁可错杀一片,不肯放过一个”的姿态,自然,理性脑也没有接手的机会。
那么,情绪的“巨婴”容易呈现出哪些形式呢?
对自己的情绪觉察不足,对情绪造成的后果不顾。从上面情绪脑和理性脑的分析可以看出,情绪“巨婴”对当下事件的评估,完全是基于自己情绪的——因为理性脑根本没有机会接手。而由于自身对外界的不信任感,所产生的基本都是负面情绪。
难以思考、理解或接受“互惠双赢”。欲望是人性的一部分,但是成长的过程应该让人们学会控制欲望,学会理解、妥协、互惠。很不幸的是,由于成长的缺失,情绪“巨婴”在面对自己的欲望(或者利益)问题上,难以面对任何不利于自己的条件,单纯希望满足自己的所有的愿望。
拒绝接受建议,却又想让别人负责。由于情绪的过度渲染,情绪“巨婴”往往会构建出一些属于自己的幻想。任何挑战或威胁自己幻想的人,都会被排斥在外。但是由于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无法得到满足,情绪“巨婴”又会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并用情绪来威胁对方。
面对身边的情绪“巨婴”
因为情绪“巨婴”自己往往需要解决很多童年创伤问题,所以他们自身问题的解决往往会非常复杂和微妙。而且,情绪“巨婴”这个标签放在他们身上,本身又会给其多加一层情绪砝码。如果身边出现了情绪“巨婴”,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和保护自己。
情绪“巨婴”“缺”什么?如果回溯到原生家庭,通常都会发现情绪“巨婴”的父母本身就不懂得如何控制情绪。因此,他们的童年会面对很多的否定、打击、冷落…… 而且不懂得识别自己的情绪。如果这位情绪巨婴恰巧是你比较在乎的家人,那么不妨“看见”他的情绪,而且一定要告诉他:“我知道你的情绪不太好,我理解你可能受伤了,你是不是需要休息一下?” 这些话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其童年的情感缺失。
画出边界,不做过激举动。人是会总结经验的动物。很多时候,当情绪巨婴们发现自己的这些“小伎俩”似乎还挺管用,于是他们就会故伎重演,在一次又一次的冲突中用情绪作为武器。当遭遇情绪“巨婴”的“攻击”时,首先要有个意识,他们并不是在攻击你,而是在敞开自己童年的情感伤口,用你听不见的声音说:“快来呵护我!快来喂饱我!”这时,边界感就显得尤其重要,如果奋不顾身地与他对抗,其实就是变相满足了他的无理期望,但并没有治愈他。应该温和而坚定地告诉对方:如果要解决问题,先把情绪收敛起来。
做出示范,识别情绪并面向问题本质。夸张点说,情绪“巨婴”往往都呈现两个极端群体,一边是缺爱、缺妈的群体,一边又是被家长过度保护或溺爱的群体。所以,这两类人,一类是完全不知道自己的情绪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另一类人的情绪则由他们的家长负责“兜底”。总之,都没有管理情绪的能力。因此,作为身边的人,要用包容、积极、理性的爱去重塑对方的内心,并在他們情绪即将爆发的时候,给他们精准的提醒和引导。
人的成长环境的确是非常“动态”的,它既充满了不确定性,也充满了希望。因此,童年情感缺失所造就的情绪“巨婴”,绝对不是一群无药可救的人。正是因为他们缺爱,才更加需要周围的人用更加理性、坚定、睿智的爱去滋养他们。
情绪“巨婴”不可怕,愿我们都能成为可爱的情绪“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