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 重复,探索未知的可能性
2022-05-18张于惠子
张于惠子
《无题》,布面丙烯,30×20cm,2017
《无题》,布面丙烯,61×50cm,2017
《无题》,布面丙烯,30×20cm,2017
由策展人常培杰策划的《重复:李婧个展》在成当代艺术中心开幕。此次展览以重复为题,以《调色板》系列为主线,并配合《无题》、《mensonge》,装置作品《穿越》三个系列,呈现出她近三年的代表作品。她以重复的方式探索意义的存在,探索作品与预设图像之间未知的可能性,“重复”是她对创作对象的重复,也是风格语言的重复,并在这个重复的过程中思辨、探索。
此次展览作为当代艺术中心2022年的第一个展览,筹划了近半年的时间。李婧的近作以重复为题旨,绘画作品源于她对生活观看的一种再创造,就像所看到的《调色板》系列,其中的“调色板”既是她的绘画工具,也是她的写生对象。她通过不同时期对同一个调色板的反复创作,完成《调色板》系列的整体建构。李婧盯着同样的对象反复描画,意图在重复的劳作中,复现同一对象。然而每一幅貌似重复之作,都以微妙差异宣告着重复之不可能。李婧想要重复的恰是此不可重复者—重复本身。李婧的作品,留下的是生活的印象和艺术的踪迹。这样一种西西弗斯式劳作,无疑蕴含着直面自身和艺术命运的勇气。
李婧的创作一直在“重复”,重复之前画过的抽象作品,不管是用手工制作还是手绘的方法。实际上事物是不可还原的,重复的过程就是在重复不可能的图像。这里潜在的图像来源于规则、教育和经验,画出来的一张画都受过专业训练,合理的、真实的、细腻的、原始的。在重复图像的时候,会逐渐消除规则的图像、文明的图像,而回归到原始的图像。诚然,每一次重复,李婧都会向原始图像一步步回归,一步步缩短距离,这是李婧“重复”的意义,具有哲学含义。
《无题》,布面丙烯,92×73cm,2017
“重复”是个很重要的哲学命题,克尔凯郭尔、德勒滋等人都有所讨论。李婧作品的社会现实意义和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为追求新奇。新奇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如果没有了好奇心和对于未来的好奇,生活便瞬间陷入无意义的状态,人们害怕日常生活中的重复,这实际上是在拒绝生活。李婧接受了重复,像西西弗斯那样周而复始的创作,并在其中获得平静与幸福感。
李婧会在不同时期,以写生手法反复画同一个调色板。但是即便是同一个人,在同一天,对同一个对象的描绘,呈现的效果也会是不一样的。这意味着我们不可能重复既往之事;重复是不可能的。所有重复都必然蕴含了差异,但真正与重复构成对立的并非差异,而是“同一”—不可能有两幅一样的手绘画作。但是艺术家的成长离不开千百次的重复创作行为,加深自己的艺术感觉。她的作品逼迫我们去思考,抽象与具象、艺术与重复的深层次关系。李婧的作品既不同于古典似摹仿复古,也不是本雅明所说的技术式复制,还不同于波普艺术的图像并置。她不仅以重复作为创作题旨,还把重复作为创作方法和路径。这种创作具有很深的哲学和艺术史层面的意义。
李婧的作品不止有架上绘画,还有影像艺术、装置艺术,她的作品恰恰是在光线、色块之间不停地进行各式各样的对比。绘画的重复完全是独一性的,就像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太阳每天都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但其实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恰恰是这样的重复性让艺术家在重复的创造当中,能够更加及时地掌握自己的创作语言,可以更好地明确自己所要表达的内涵。
艺术家李婧就创作经历、创作主题做出简单的介绍,“本次展览的主题“重复”是在我前两次展览的延续。第一次个展的主题是“控制之外”,意在探索控制之内和控制之外的关系—在绘画的过程中把不可控制的痕迹变成可控的痕迹,但绘画的过程中又会产生各种偶然的因素,这又是不可控的范围,我一直在进行可控和不可控之间的一个造型实验。之后的“临时逻辑”是我第一次把重复的绘画放到一起,去探讨“重复”本身,也就有了这次展览的集体呈现。本次展览展出了六組作品,包括三组《调色板》系列,一组无题作品,一组纸上综合材料作品,一组装置,它们都是对重复的一个探索。“重复”实际上是探索重复过程中的差异性,是为了探索各种未知的可能性,因此,重复的过程亦是一个思辨的过程。”
调色板在绘画里边是一个充满偶然,甚至全然都是偶然的一个地方或者平面。严格来说,它不在绘画的视线之内,它与绘画的关系就像画室、画笔、画架、画布差不多。它是一个工具性的角色,在这里发生的是各种颜料的混合与调配,也随之产生了许多作为调配结果的色彩、色块或者色斑。这些被调配出来的色彩,马上就会被艺术家李婧涂抹在另外一个正规的画布或者画面上,在一个被设定好的位置上,那块色彩或者色斑的平面位置也是被设定的,也就是说画家认定这个位置需要这块色彩。无数块这样被反复确认后的色块与位置,按照某种秩序排列起来,就成为一个完整的画面,成为一件绘画作品。
在作为目标的画面上这块色彩是必然的、有目的的。而调色板上被调出来的色彩,在调色板上永远是偶然的存在。在绘画的过程中所有调配出来的色彩颜料,一般都是偶然和随机地排列在调色板上。应该说几乎没有画家会有意识、有目的地在意和安排调色板上的调配色彩的位置或者面积大小。调色板是一个前目的地,它是目的地之前为作为目的地的画面服务的。它自身不是目的,它只是一个通往画面的桥梁。调色板上虽然会拥有画面上的所有色彩,但它们在调色板上的存在没有目的。
自由绘画沿着抽象主义到抽象表现主义乃至极少主义,发展到观念艺术的今天,其实跟当代艺术一样,成了一个怎么做都可以之后、怎么做都不可以的场域。绘画成了一个怎么画都可以,同时又怎么画都不可以的艺术。因此西方在观念主义之后出现了白色绘画或者是黑色绘画,似乎只要往画布上涂颜料,都摆脱不了“怎么画都可以”的诅咒,失去了限制之后,动力也随之消失。除了表现虚无,似乎表现什么都有问题,而表现虚无又不能以有目的的方法表现。画布之上成为了禁区,画布之前的调色板因为是目的地之外,也就不在禁忌之内。但是一旦画家的目光涉及了调色板,调色板的前意识世界也会随之崩溃。
李婧,1990年出生于辽宁大连,现工作生活于北京。201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获学士学位。2016年在法国南特美术学院绘画工作室学习。2017年在法国阿维尼翁艺术学院学习艺术品保存与修复专业。201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2019年至今博士在读。
李婧的作品呈现了“轮回”的推进,只要思想落实于技术表达的适量位置,艺术作品便有了庄重的表现力。自获其义,自圆其说,不在目标之中,而是绘画的自行循环。李婧回溯到了她原有的界内,绘画是她的思考方式和制作对象,也是她自己的现状。作为一种个人的境遇,她所依据的依然是自己最初所认定的单纯的事实,那些无法用语言名状的符号标注有规律地出现,类似于一种装饰,超越时事地被保存下来。所谓无蔽之界,即为真相所在。
在传统社会,版画的复数性就是一种大众媒介,视觉图像的批量生产。李婧的复数有版画的启示,但意义不一样。李婧是手工复制前在的图像,她称为重复,也就是把自己创作的抽象图像再画一遍。一个抽象的图像往往对应于心理的机制。在人类的心理世界,预先存在的心理图像由童年的视觉记忆、成长经历的视觉环境和当下生活的景观世界的无意识影响所构成。那是一个真实的世界,尽管是心理的真实,却是一个纯粹的无功利的图像。人类创作的图像,则是模仿和规训的产物,而人类普世假定这个图像是虚假的,不真实的。
李婧创作的第一个抽象的图像,正是这种规则的图像。于是她在这个图像的基础上,重新手工复制这个图像。她发现,前在的图像是不可还原的,尽管她是认真的复制。复制就是寻找,寻找那个在前在图像中失落的自我,寻找那个隐藏在心灵深处的真实的图像。复制成了创造,复制的图像与不可还原之间,是裂缝和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消除一点点规则,回归一点点自我,缩短一点点图像与心灵的距离。当然,复制是一个机器的概念,手工复制则是身体的语言,与心灵是相通的,所以李婧的复制或复数,是格外有意义的。
李婧聊及近期创作灵感和展览主题时说,“我的抽象绘画全部来自写生,写生一切偶然的‘痕迹’。写生痕迹的过程,是将偶然的、不可控的痕迹变成可控的痕迹。然而绘画过程中的种种偶然因素又在可控的痕迹中融入了不可控的因素。在‘可控’与‘不可控’之间转换的过程背后,还有一个预成图式。每当我感到我的作品与预成图式之间存在差异,就会重复再画一遍(它的整体或局部),不断地寻找‘心灵的对应’。每一次重复,都是在探索理性与偶然之间的关系、景观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种重复,有时是连续创作,有时则相隔几年,再现同一对象,产生了不同的画面效果。就像我小时候,看见海浪一次又一次拍打在沙滩,每次的浪花都不一样,而沙滩还是那个沙滩。最终我发现,我的作品与预成图式之间永远不会达到永恒的一致,而重复的意义在于探索未知的可能性,重复的过程就是思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