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022-05-18邓燕
邓燕
国家经济不断发展,精神文明建设需要跟上经济建设的步伐。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五千年文明从未出现断代,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丰富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们的智慧结晶,具有多样性,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文化,每种文化又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它们都曾在历史上绽放光芒。
随着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生活产生巨大变化。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而部分传统文化未与时俱进,面临一定危机。近年来,我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不断加强。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依然面临着很多困难。传统文化要在现代社会中继承并发展,就要适应大众的实际生活,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技艺和传统工艺流程的重视。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是我们应该重视和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分水油纸伞概况
分水油纸伞是四川省泸州市的汉族民间工艺品(见图1),它的制作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泸州位于长江与沱江的交汇处,气候温和,雨水充足,竹木资源丰富,一把分水油纸伞的制作需要经历九十多道工艺流程,制作繁复,造型精美。如今,手工艺人制作一把油纸伞仍然坚持着最原始的传统工序,纯手工制作而成,是中国仅存的依然保持桐油、石印传统的油纸伞传统工艺,被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在文人的笔下,油纸伞被视作极具辨识度的中国符号,江南的绵绵细雨,长街古巷,青砖黛瓦,构成了一幅幅美妙的画卷。
20世纪70年代以前是分水油纸伞的辉煌时期,家家户户都会制伞、编伞,制伞已经成为当地百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20世纪70年代以后,尼龙折叠伞出现,其具有制作省时省力、价格低廉的特点。手工油纸伞依旧保持着繁复的工艺流程,价格高昂,受尼龙折叠伞的大力冲击,从业者开始减少,但是毕六福仍然坚持将制伞工艺传承、发展下去。2008年,分水油纸伞制作工艺成功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毕六福成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这一工艺再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2009年,“毕六福”油纸伞品牌正式创立,促进了分水油纸伞的发展,但现阶段油纸伞的工艺保护与传承仍然面临诸多现实问题。
二、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是传承人老龄化问题严重。民间传统手工艺极易受到环境影响,由于分水油纸伞制作工艺复杂,需要多人流水线纯手工操作,至少需要耗费半个月才能制成一把油纸伞。当代年轻人的价值观与传统手工艺思想存在一定差别,对传统艺术的价值认识还不够,久而久之,掌握这项民间传统手工艺技术的人越来越少。
二是传承方式较为传统。当下非遗常见的传承方式有家族式和师徒式。泸州制伞公司大多是作坊式生产,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泸州市毕六福伞业有限公司。这种单一的生产方式和组织较为落后,创新力不强,宣传力度不够,一定程度上使得油纸伞技艺发展缓慢。
三是交通不便。与城市相比,村镇是一个相对较为封闭的空间,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不如城市且缺乏旅游设施,很难吸引相关人士来此学习技艺,充分展示和宣传传统技艺。
四是创新不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强调生活的品质和个性化,部分消费者已经不主要以实用性或是实际的需求为目的,而是以意义和收藏价值为追求。近年来,为了更好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油纸伞的伞面大小、伞面图案等有一些创新,但创新形式比较单一,跟不上日新月异的潮流变化,难以适应市场发展、获得年轻消费者的青睐。
五是缺乏竞争力。科技发展使价格低廉、使用更为方便的机械产物逐渐代替传统手工艺品。20世纪70年代以后,技术快速发展,人们逐渐开始用更为方便的尼龙折叠伞代替手工油纸伞。手工油纸伞工艺复杂,耗时耗力且价格高昂,难以与尼龙折叠伞争夺市场,市场一定程度上萎缩,销量减少,一些制伞作坊逐渐关闭,传统技艺濒临失传。
三、非遗传承与创新建议
第一,促进非遗油纸伞与旅游深度融合。开展博物馆式陈列、舞台式展演、场景化体验等,打造富有特色的非遗文化空间。保护非遗所依托的文化生态环境,打造非遗油纸伞的唯一性、特有性文化符号。充分利用现代媒体传播速度快、多样性、传播广泛性等优势,拍摄短视频、纪录片、宣传片,与歌舞表演、古风类动漫、游戏等开展深度合作,促进油纸伞及其制作工艺的宣传推广。例如,泸州以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础,保护泸州酒文化赖以存续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喊出“中国酒城,醉美泸州”和“一座酿造幸福的城市”等宣传语(见图2),拍摄了一系列的纪录片和宣传片,不断凝练并强化泸州“酒城”的文化符号标志。因此,强化对分水油纸伞文化生态的完整性、唯一性保护,注重对分水油纸伞文化符号的凝练,是促进分水油纸伞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基础。
第二,通过传授教习促进非遗文化的推广与传播。高校、文化事业单位和一些文化企业,包括政府层面参办的非遗学习班,尤其是高校和类似少年宫这种本身具有教化功能的组织,要积极与当地的非遗传承人合作,开设通俗易懂、体验性强的教学课程,让学生直接向传承人学习非遗技艺。例如,青海师范大学为传承和发扬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在校大学生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和深厚内涵,开展非遗主题活动、开办土族盘绣研修班等,推动本土文化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相融合。同时,要大胆突破、与时俱进,将非遗文化搬上网络,通过直播与视频传播,与网友进行互动,让民众能够切身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非遗需要保护和传承,也需要创新和发展。千百年来,人们的生产方式、生存环境、文化需求、传播手段和文化生态环境發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要求非遗项目必须适应新的生态文化环境和当代社会的经济与社会文化发展需求。
目前,国内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大量专家学者以艺术创作的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与创新。张中启在设计非遗蓝印花布服饰时运用了现代服装设计理念,让非遗蓝印花服饰更好地传承和创新发展。秦曼、管雪松从非遗中提炼出艺术元素,将其与当下的审美趋势有机结合,使其更符合当代艺术潮流。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就是要挖掘非遗在现代艺术中的审美价值,找到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元素对现代艺术的借鉴意义和利用价值。例如,传统手工油纸伞中植物、几何、动物等富含寓意的装饰图案,整体造型图形和晕染色彩等元素,可以直接使用这些图案和造型进行加工创新,结合现代流行审美,通过书签、台灯、日历和现下人们必不可少的口罩等周边文创产品呈现出来,打造分水油纸伞“品牌化、经典化、艺术化”的衍生品。
油纸伞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吉祥的寓意。“伞”字繁体是“傘”,从字的组成结构看,是“人”字下面有四个“人”字,男子成年时父母送其油纸伞,寓意男子成年应当作为家中的顶梁柱,撑起整个家。“傘”自古以来又有五子登科的意思,且油纸与“有子”音近,女子出嫁时父母送其油纸伞,希望她“有子,多福”。伞打开后为圆形,寓意团团圆圆、幸福美满。
油纸伞本身文化内涵丰富,文化气息浓厚。中国民间神话故事《白蛇传》中,许仙与白素贞在西湖断桥游湖借伞,以伞为媒,因伞结下缘分,成为一段千古奇缘,油纸伞早已成为爱情的符号,象征着情人间忠贞不渝的爱情。可以取油纸伞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同时红色又代表着喜庆,至今很多地方依然保留着祝寿、新婚和乔迁时送红色油纸伞的习俗,将传统婚礼祝福与床单、抱枕、床旗等婚庆用品相融合,寓意新人圆满美好、多子多孙。
伞骨由竹制成,竹属于寿命较长的植物,所以人们很喜欢用竹象征身体康健、长寿安宁。同时,竹寓意竹报平安、节节高升。古代有一种习俗,进京赶考或是做官上任时必须在包袱里放一把油纸伞,即“包袱伞”,取其谐音“保福伞”,除了遮风挡雨的现实作用,更寓意考生一路平安顺遂、高中状元,做官之人仕途顺利、步步高升。同样取其高中之意,将油纸伞与竹结合起来,进行学习用品、文化用具的设计。例如晨光的“孔庙祈福”系列文具(见图3),以红色、金色和黑色作为基础色,热烈的红色代表着吉祥喜庆,华丽的金色象征着辉煌和光明,神秘的黑色透露出高雅、沉稳的气息,红色和黑色是经典的配色之一,点缀上金色,暗含了金榜题名的意义。取名“孔庙祈福”,并加上高分、必胜、锦鲤等祝福词,给人一种心理暗示。
将油纸伞中的元素进行提取、再组合,将油纸伞元素艺术化,既给予了现代艺术更多的灵感,也体现了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追求,同时让分水油纸伞通过其元素的提取、再组合找到更多的传播发展道路。
四、结语
将非遗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艺术,实现非遗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有机结合,满足大众多样化的审美需求,吸引更多人关注传统民族文化,才能让这一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在当前瞬息万变的时代,只有将非遗与艺术设计有机结合,才可以使其活跃在历史舞台上,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才能长远发展。
(青海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