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藏族声乐作品的美学含义

2022-05-18田雨

牡丹 2022年8期
关键词:演唱者藏族技法

田雨

深入了解藏族声乐的发展史后可以发现,多数声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与其所信仰的宗教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藏族声乐作品的发展初期,人们通过演唱音乐来表达对所信奉神灵的敬仰之情,声乐作品被藏族人民作为一种祭祀工具。藏族的声乐作品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藏族人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部分作品中还反映了一些智者哲学方面的思想感悟。这些内容的呈现为后期藏族声乐作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无论是哪个民族的声乐艺术作品,都是该民族在不断的摸索和积累中逐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民族声乐艺术作品。作品包含着各民族的文化内涵,作品中蕴含的美学意蕴还需要演唱者通过具体的表演实践将其体现出来,每个作品背后所寄托的情感及具有的艺术价值也都寄托在作品的美学意蕴上。本文具体分析藏族声乐作品的美学构成,同时详细分析美学传统的展现在藏族声乐作品中的具体运用。

一、藏族声乐作品的特点

(一)藏族声乐作品的审美趋向

不同地域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和自有的语言韵律等因素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民族音乐,而且各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风格和发声的方法技巧也各不相同。就藏族声乐作品而言,它的显著特点就在于每个作品的创作基调基本都是以“快乐”为基础的,鲜有曲调比较悲伤的作品,包括藏族的一些传统戏剧节目,其结局往往也都是和谐美满的。藏族声乐作品的这种审美特点与藏族人民乐观向上的性格有着密切关系。

藏族声乐作品的旋律和节奏多是豪放和快乐的,富有神秘感和浪漫色彩的歌词同样撩动着人们的心弦。藏族声乐作品的独树一帜同样吸引了很多优秀声乐艺术表演者。才旦卓玛演唱的《北京的金山上》和《洗衣歌》都是经久不衰的经典曲目,《珠穆朗玛》《青藏高原》《走进西藏》等脍炙人口的歌曲也被优秀的演唱家传唱着。人们通过一首首优秀的藏族声乐作品更加了解藏族人民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他们通过歌曲歌唱自己的土地,歌颂自己的家乡,同时表达了藏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珍惜感恩。也正是藏族人民的这种审美趋向决定了藏族声乐作品的审美风格,人们在聆听藏族声乐作品的同时被歌曲中的感情所感染,也更加了解作品背后所要表达的情绪。

(二)藏族声乐作品的审美特征

藏族声乐作品主要分为宗教诵经声乐与民间藏族声乐。其中,宗教诵经声乐的演唱特点在于兼顾周到,也就是要求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保持声音的平稳和谐,不能偏重于任何一种声音色彩,主旨就在于追求一种和谐平衡的演唱状态。萨迦寺中众僧的早诵吟唱嗓音浑厚悠长,演唱功底深厚,在众僧整齐低沉的吟唱声中,聆听者似乎都进入了空灵的境界。

民间藏族声乐作品不同于宗教诵经声乐,虽然不同区域的藏族声乐有着各自的风格特点,但它们仍旧有着共性。通过藏族声乐作品,人们能感受到藏族人民热情豪迈、开朗奔放的性格特点。藏族声乐对于声音的需求在于演唱者有高亢明亮的嗓音,女声更是追求声音的尖亮和直白。与宗教诵经声乐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民间藏族声乐在演唱过程中并不要求各个腔体的均衡使用。总的来说,藏族声乐作品对于演唱者的声音条件有着较高的要求,并不追求大众意义上的和谐平衡,而是更注重声音的独特性,以及声音对情感表达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民间藏族声乐作品更看重演唱的功能性,也就是要通过演唱来充分表达歌曲的内在情感,而非声音本身的欣赏性,這种演唱取向对藏族声乐作品形成独特的审美趋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欣赏藏族声乐作品时,不要停留在演唱者豪迈不羁的声音表层,而是要通过这种声音去感受演唱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

二、藏族声乐作品的音乐美

声乐作品所蕴含的音乐之美不仅是完美呈现整个作品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为作品的语言内容和情感表达建立起了对接的桥梁。声乐演唱者诠释一个声乐作品时,不仅要正确把握歌曲的整体风格,还需要采用与之匹配的演唱技法,如此才能更好体现声乐作品的音乐美。

多数藏族声乐作品会运用到倚音、颤音、滑音和波音等装饰声,装饰声的作用在于增强作品的音乐表现力,使得作品更加立体生动,旋律也更加婉转动听。比如,尼玛拉姆在《走进三江源》这首歌曲第一乐段的“雪儿呦,越来越白了,水儿呦,越来越清了”中,“白”和“清”两个字就采用了滑音的装饰音效果;又如,《家在玉树》第一乐段中“我的名字叫尼玛拉姆,我的家乡在美丽的玉树”,“姆”和“树”则采用了颤音装饰音的技巧。

藏族声乐作品有很多不同的唱法,演唱者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灵活使用演唱技巧。演唱者采用不同的演唱技法将声乐作品更加生动地呈现给观众,对于民族声乐作品风格的彰显、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在藏族牧歌中会经常运用到“椿盖”的演唱技法,这种演唱技法一般会出现在高音部分,随着音律的下行一直到最后一个自由延长音上结束。在牧歌的演唱过程中,一些演唱者也会根据个人的喜爱或者作品情感表达的需求即兴加入“椿盖”的演唱技法,使得整首歌曲的演绎更具创新性和独特性,让观众能够深切体会到作品所蕴含的藏族特色。

“镇固”技法也是藏族声乐作品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演唱技法,也是最富民族特色的演唱技法。这一技法通常会被运用到堆谐(最早出现的一种由六弦琴伴奏的圆圈舞)、囊玛(中国藏族古典音乐,因在布达拉宫内的囊玛岗演出而得名,囊玛岗即内室)等藏族音乐中,它的特点在于追求一种似有似无的装饰效果,以期能够更加含蓄和委婉地表达作品的意境。“镇固”中“镇”指的是喉咙,“固”指的是拐弯,它一般用于乐句的结尾部分,歌曲《在北京的金山上》《我们在此相聚》《格桑拉》等歌曲中就运用了这一技法。其中,《格桑拉》中“幸福的春天降临高原”这句中由四个十六分音符所组成的跳音群就运用了两次“镇固”的演唱技法,第一次在歌词“临”的四个十六分音符处,具体出现在乐句的过渡处;第二次在“原”的四个十六分音符处,具体出现在乐句结尾长时值音符的前一小节。

总的来说,不同的演唱技法可以使声乐作品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风格,也代表了不同的审美价值。演唱者根据作品的需求运用恰当的技法,不仅可以使得作品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呈现了藏族音乐作品所蕴含的独特的音乐美。

三、藏族声乐作品的语言美

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语言,使用民族语言来表现声乐作品可以让作品的地域属性更加明确,声乐作品中的语言也能够将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更加清晰明了地体现出来。不同民族的语言在语调和发音方式上有着各自的特点,不同语调的语言能够使得声乐作品的音调抑扬顿挫更加明显,也就形成了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特点的声乐作品。同样,在藏族声乐作品中,语言的力度、节奏和歌曲的音高、时值等元素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将藏族特有的语言文化和一些日常用语习惯运用到藏族声乐作品中,藏族声乐作品的歌词更具民族性,同时使得藏族声乐作品的呈现效果更佳。语言在藏族声乐作品的演唱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不同的行腔特点,不同的音调还需要不同的演唱方式与之呼应。藏族声乐作品通过词意、韵律和感情与其等多种元素的综合运用来形成完整的作品风格,以此来彰显藏族声乐作品的语言美。比如歌曲《五星红旗在藏家飘扬》的最后高潮部分“呀哈啦,呀啦哩嗦,黑呀啦哩嗦”一句中运用藏族特有的语言,再加之演唱者一气呵成的原生态唱法,将藏族人热情、洒脱、乐观、向上的性格生动体现出来,同时将藏族人民看到五星红旗在藏家飘扬时激动难掩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四、藏族声乐作品的艺术美

声乐作品的本质其实是集音乐和文学为一体的一种综合艺术表现形式,歌曲演唱过程中,如果能够更加和谐统一地妥善处理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那声乐作品中所蕴含的艺术美也会随之体现出来。一个完整的声乐作品需要有明确的歌词去配合作品的音乐旋律,这样才能够将作品的情感主旨呈现出来,缺乏歌词的音乐旋律所表达的情感是单一的,会直接影响作品的表达效果。反之,如果只有歌词而缺乏恰当的旋律去烘托,作品的感染力也必然减弱很多。所以,两者缺一不可,同時还需要将两者紧密配合,如此才能更好彰显民族声乐作品所特有的风格和艺术特色。在民族音乐不断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藏族声乐作品同样将其特有的节奏、行腔、咬字发音等演唱技巧不断传承和发展下去,藏族声乐最理想的表现形式在于演唱者不仅能够通过声音的发声技巧和咬字行表现作品的内容,还能够很好地让声音和作品蕴含的情感进行对接。

在藏族音乐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涌现了一些优秀的非藏语类藏族歌曲,如《天上的西藏》《青藏高原的菩萨兵》《甘巴拉》等,这类歌曲虽然并没有采用藏族本土语言,但是从作曲和节奏等这些因素仍能很清晰体现藏族声乐作品的风格。将民族文化融入藏族声乐作品中,还会使藏族声乐作品的艺术表达更具张力。

五、结语

藏族声乐作品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波折,正是这样,才让藏族声乐作品成为民族音乐的艺术宝藏。藏族声乐所特有的艺术风格决定了其多数作品中所蕴含的特殊思想情感。藏族声乐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诠释了藏族人民的心理活动、性格特征以及他们所特有的民族文化和思维方式。在民族音乐的多元化发展进程中,藏族声乐艺术作品也以独特的美学意蕴和作品风格贡献着一己之力。希望能够通过本文对藏族声乐作品所进行的美学分析加深人们对藏族声乐作品的了解,更加深刻地体会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内涵,以期藏族声乐作品能够取得更长远的发展。而且,对藏族声乐作品进行详细的美学分析,可以让人们更加透彻地了解藏族文化,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并了解其中所蕴含的美学价值。

(九江学院)

猜你喜欢

演唱者藏族技法
声乐表演中音乐素养对美声唱法的重要性
占豫虹
The Light Inside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声乐演唱中弱音技巧的训练与运用
精通拍摄技法
声乐钢琴伴奏在与演唱者合作中的协调作用
技法只是书法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