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茅盾的儿童文学评论
2022-05-18张娅萍
自古以来,我国关于文学评论的文章数不胜数,其中不乏一些儿童文学评论。相比之下,针对儿童文学进行评论的作品非常少,主要是因为过去的封建思想制约了儿童的独立人格。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封建精神文化系统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冲击,全新的“儿童观”出现,这令儿童文学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正是以茅盾、鲁迅、郭沫若等人为首的作家,推动了现代儿童文学理论建设。尤其是茅盾,其长期的儿童文学评论活动充分反映了我国现当代儿童文学实践的发展历程,其所具备的强烈的担当意识及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论态度,展示了批评家独特的风采和精神。
一、成组出现
茅盾的儿童文学评论往往会成组出现,也就是说,在某个时间段接连发表若干儿童文学评论,对某个问题进行重点讨论分析。据统计,茅盾一共有4组这样的儿童文学评论。
第一组是1933年5—10月发表在《申报·自由谈》的5篇文章,包括《给他们看什么好呢?》《孩子们要求新鲜》《论儿童读物》《怎样养成儿童的发表能力》《对于〈小学生文库〉的希望》。在之后的回忆录中,茅盾先生特意说明以上作品的社会、时代背景。当时处于“多谈风月”的“自由谈”后期,虽然不允许论政治,但是社会问题却可以直截了当地深入讨论,由此出现了一批关于儿童文学评论的文章。
之所以把儿童读物视为社会问题,主要是因为茅盾从《新青年》中得到了启发,借此阐发自己的儿童文学观,这和他终其一生研究的现实主义文学方向相同。茅盾十分关注儿童文学,因为五四时代将“儿童文学”与“儿童问题”当作整体来看。1922年,陈独秀(当时《新青年》的主编)表示,他不认同“儿童文学运动”的人们只是将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进行翻译,却忽略“儿童文学”属于“儿童问题”。1930年左右,儿童文学中出现了连环图画且风靡一时,内容有神怪、有武侠,受到了很多儿童的喜爱。茅盾有着惊人的警觉意识,他认为这是儿童文学所遇到的挑战,并在《连环图画小说》这一文章中对该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认为,之所以儿童少年群体都喜欢看连环图画,是因为能让儿童看的读物少之又少。正是因为对当时儿童文学领域的资源匮乏和传统陈旧现象感到愤懑,所以他接连发表了5篇“儿童读物自由谈”。
茅盾以“儿童智力发展阶段论”为中心思想,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实际需求,精准指出了儿童读物存在的不足:数量多,质量差;低级儿童读物过多,内容如出一辙,陈旧落后;高级儿童读物大部分是从世界文学作品翻译而来,译文偏西洋化;十一二岁儿童几乎没有书可看。指出这些问题之后,他还提出了解决措施,鼓励组织专注于儿童文学的人们共同探讨研究他们翻译的著作为何得不到儿童的喜欢,并選择“卫生”的材料,有计划地进行编译,需要格外注意的是,禁止让文字变得过于欧化。最关键一点的是,茅盾制定了以历史和科学作为主题的高级儿童读物的科学编辑方案,为后期儿童期刊的翻译、创作提供了一定指导。
第二组是“儿童年谈儿童文学”。1933年,上海儿童幸福委员会呈准国民党政府将1934年定为“儿童年”。第二年初,中华慈幼协会提出请求,即把1935年8月1日开始的一年定为“儿童年”,且获得了国民政府的批准。所以,1934—1936年都和“儿童年”密切相关,“儿童年”最后也没有确定是哪一年。对此,鲁迅表明了自己的担忧:教科书、儿童书都向孩子们滚过去,但是却无人关注这些书籍的内容。鲁迅非常渴望能够有较强战斗力的批评家站出来,对“儿童年”这一现象进行评判,从而在泛滥的儿童书籍中建起一道思想的高墙,提升人们的鉴赏水平,推动儿童文学健康发展。茅盾此时恰好出现,并与“儿童年”这一事件展开了斗争。他在自己建立的杂志《文学》上连续发表数篇关于儿童文学的评论,将“儿童年”当作基础的有《关于“儿童文学”》《再谈儿童文学》《不要你哄》《书报述评·几本儿童杂志》4篇,而《儿童文学在苏联》刊登于《儿童文学特辑》上。
这一组文章综合性比较强,既有文学批评、理论探讨,又有作品鉴赏,将儿童文学的价值、作用、职责、特性进行了详细全面的说明,比第一组随意简短的“儿童读物自由谈”更加深入,尤其是《关于儿童文学》和《书报述评》,有着重要作用。该阶段,茅盾已经初步建立了完善的儿童文学观,并意识到儿童文学的重要使命。他认为,儿童文学应当和生活有机结合,与时俱进,并对采取不同方法诱骗儿童的老旧势力展开了批判指责,向群众讲解了苏联儿童文学的最新发展。他指出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为中国儿童文化的未来提供了正确的方向,进一步推动儿童文学理论批评质量的提升。可以说,茅盾所创作的这组文章就像是一剂提神醒脑的良药,在混乱之中为儿童文学开创出了新的道路:根据中国儿童文化的现状,同时借鉴学习苏联成功的经验。
第三组是茅盾在1947年创作的《马尔夏克谈儿童文学》和《儿童诗人马尔夏克》。这2篇文章对苏联儿童剧作家马尔夏克进行了简要介绍。马尔夏克是高尔基亲自教导出来的,但是他常常被社会学家攻击,并将他和高尔基看作同路人的右翼,还要对他所有的创作进行审查评估及严厉批评。茅盾对于马尔夏克在儿童文学方面的见解十分认同,可见茅盾在对待苏联儿童文学上并没有复制,而是合理选择。他和马尔夏克观点一致,曾在赴苏联访问期间拜访马尔夏克,就儿童文学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这组推荐马尔夏克的文章和第二组介绍苏联儿童文学的文章一脉相通,表达了茅盾对新的儿童文学的憧憬与希望。
第四组儿童文学评论文章出现的时候,“四人帮”已经粉碎。这一时期,荒废许久的儿童文学区域急需重启,在儿童文学多个会议、期刊的邀约下,茅盾发表了多篇文章,人们将其称为“复苏儿童文学的短论”,比如《想想孩子们吧》《中国儿童文学是大有希望的》《外行人的祝贺》等。
通过对以上4组文章的分析发现,茅盾的儿童文学评论始终将重点放在中国儿童文学事业发展上,且皆是产生于儿童文学事业的重要时期,全力探索儿童文学稳定长远发展的道路。
二、综合研究
茅盾所写的《关于儿童文学》《书报述评·几本儿童杂志》《六〇年少年儿童文学漫谈》都是选用的综合研究模式,并且被纳入宏观评论行列,具备较高的文献价值。
在《关于儿童文学》这篇文章中,茅盾明确梳理了儿童文学的整体发展历程,并对1930年儿童文学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归纳整合,同时为后期儿童文学绘制了蓝图,集结了历史、现实、评论三方面。这是我国儿童文学事业中首次以历史的视角分析整合儿童文学的成绩,并对儿童文学发展最开始的30年进行了合理划分:前10年,儿童文学几乎是从西洋翻译而来;中间10年,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儿童文学”一词被提出,发起了儿童文学运动;后10年,以西洋文学作品为基底创建的“儿童文学”产生,大大拓宽了儿童书籍的涉及领域,比如从儿童小说、故事、寓言等延伸至历史、地理、自然科学领域。《关于儿童文学》这篇文章能够作为我国儿童文学史今后研究的参考。
全面分析茅盾作品可以发现,“书报述评”是其使用频率较高的评论形式之一。要想知道茅盾喜爱撰写这种“低级的、实用的批评”的原因,可参考别林斯基曾说过的话,即这种批评对于公众与杂志都是不可或缺的且至关重要,有很大益处。对大众而言,益处就是他们相信杂志,就能够不再购买和阅读坏书,并且在杂志的指引下,能够更容易找到好书。此外,即使作品质量较差,也可以提出恳切的意见。当我们评论一本枯燥的书时,也应当对其进行详细真实的解释。对杂志而言,无论是书报述评还是批评,都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茅盾恰恰知晓“书报述评”的价值和作用,所以在主编《文学》杂志时候特意开设了专栏,并且全部作品都是茅盾亲力亲为,《书报述评·几本儿童杂志》便是诸多作品中优秀的一篇。
全文用8 000字对当时我国规模较大的6家儿童杂志进行了真实客观的评析,为众多读者群众提供了有效参考,而且对于杂志提升自身水平也有很大帮助。不仅如此,茅盾在评论儿童杂志时是基于对儿童文学的独到见解,所以理论基础较强。除此之外,茅盾在评论儿童杂志时还会站在儿童的视角,借助马克思主义中的批评准则,使用3个指标对其进行衡量,即对少年儿童的意识会带来什么影响、少年儿童能否理解这些内容、是否能够激发儿童少年的兴趣等,可谓系统又科学。以真实情况为切入点,针对办刊意义、具体栏目、众多作品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分析,从而进行评论。同时,茅盾还对各杂志进行了对比分析,如:“然而《儿童世界》也有它的特色,就是零碎的杂文很多。……假使说《小朋友》(还有《儿童杂志》)是一晚青菜豆腐汤,那么,《儿童世界》便是一碗‘杂碎’,并且它这碗也比《小朋友》的大一半光景。”通过这段话能够看出,茅盾用贴切的比喻将3种刊物进行了对比。总的来说,《书报述评》从整体、局部等多个角度分析了6家儿童杂志,总结出了这些杂志的特点及存在的不足,做到了粗中有细、有虚有实、褒贬精当。
而《六〇年少年兒童文学漫谈》的写作手法有些特别,牵涉的作品极多,包含了《儿童时代》《少年文艺》2个少年儿童出版社整整一年出版的所有书籍。通过充分研究阅读,茅盾察觉它们并无太大区别,毫无特色可言。由此可得知,《书报述评·几本儿童杂志》主要是对各个杂志的特点和所存差异进行分析,《六〇年少年儿童文学漫谈》则是分析大量作品的共同点,这正是20世纪60年代我国儿童文学中最大的不足。该文章值得借鉴的除了批评方法之外,还有其所包含的胆略与严谨。20世纪60年代,徐景贤所写的《儿童文学同样要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批判陈伯吹的儿童文学特殊论》于《文汇报》发表,由此掀起了针对儿童文学的风暴。当时很多人都赞同徐景贤的观点,纷纷指责陈伯吹的儿童文学特殊论,只有茅盾始终保持着清醒头脑,没有盲目从众。经过多次调研之后,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洋洋洒洒写了2万字的“漫评”,严厉批评了徐景贤及追随他的人提出的理念,对陈伯吹的儿童文学特殊论则表示赞同。此外,茅盾又非常清楚地从特色、题材、语言、人物形象等层面阐释分析了
儿童文学。
三、结语
分析茅盾一生的文学活动可以发现,他从来不是以创作为目的而创作,他的创作是“为人生”。茅盾的文学评论亦是如此,他并非为了评论而评论,而是为了对创作提供科学正确的指导,推进创作进一步繁荣发展。茅盾在对文学作品进行评论具备极强的责任感,对社会人生负责,对评论对象负责,还要对自己的人品及文品负责。我们应当将茅盾当作楷模,学习他的精神,保证我国儿童文学评论事业能够稳健发展。
(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永华南路小学)
作者简介:张娅萍(1974—),女,河北保定人,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