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基纤维素微胶囊化膨化小麦麸皮粉品质评价和应用
2022-05-17王旭成周柏玲许效群
王旭成,周柏玲,许效群
(1.山西农业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山西太谷 030801;2.山西农业大学 山西功能食品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31)
在国内小麦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每年小麦的产量和使用量是一个庞大的数字[1]。完整的小麦籽粒由皮层、胚乳和胚芽3个部分组成[2],传统加工小麦的方式主要是制粉,麸皮是小麦加工面粉过程中得到的主要副产品,一般占小麦籽粒总质量的15%,在过去几十年中,常常用作畜牧业养殖中的饲料[3],在传统观念中,其经济价值并不高,但通过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麸皮还有许多价值尚未被大众熟知,其深加工潜力较大[4]。
由于微胶囊化加工技术能够改变形态、缓释、掩盖不良气味,对微胶囊化目标物有着良好的保护,使其在日用品、医药、畜牧养殖、食品、化学材料等领域得以广泛应用。郝佳等[5]介绍了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主要用于酶、益生菌、营养素和食品添加剂。武伟等[6]介绍了微胶囊的控制释放作用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主要用于香料、风味剂和多种活性物质。空气悬浮法(流化床包衣法)作为一种常见的制备方法,其通过物理机械方法制备微胶囊[7]。空气悬浮法适用于固体颗粒的包埋,且由于其运行过程的连续性,便于工厂流水线批量作业,在食品工业中应用广泛。
乙基纤维素(EC)作为一种被医药领域广泛应用的缓控释包衣材料,其有着良好的成膜性、疏水性和热稳定性,在低温下仍能保持挠曲性,有极强的抗生物性能,无毒[8]。陈磊等[9]介绍了EC在缓控释药物制剂中的应用,包括骨架型缓控释制剂、膜控型缓控释制剂和渗透泵控释制剂。常翠等[10]介绍了EC的包衣适用性,包括喷速、雾滴大小、黏度、软化温度和成膜时间等。
目前关于微胶囊化膨化小麦麸皮粉的研究鲜有报道。在食品工业领域,主流的微胶囊化技术为喷雾干燥法,这一方法对芯材的溶解度有较高的要求,且成本较高。基于空气悬浮法对固体颗粒包埋的适用性,故本试验采用空气悬浮法制备微胶囊。
本试验基于前期研究,采用膨化小麦麸皮粉(部分可溶)为芯材,不同质量分数EC溶液为壁材溶液,使用空气悬浮法,制得对应的微胶囊样品,研究不同质量分数EC溶液微胶囊化膨化小麦麸皮粉产品品质的差别,通过对比微胶囊样品之间的相关指标,对微胶囊样品的产品品质、抗氧化性和成本进行综合考虑,选出微胶囊化膨化小麦麸皮粉的最适EC溶液质量分数,旨在为小麦麸皮深加工提供一种可行思路和参考方向,也为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供试材料为小麦麸皮挤压膨化产物(根据前期研究,以小麦麸皮粉为原料,使用双螺杆挤压膨化机,物料水分为40%,末端温度为130℃,螺杆转速为50 r/min,制得相应膨化产物)。
1.2 试剂与仪器
乙基纤维素(分析纯,成都市科龙化工试剂厂);海藻酸钠(分析纯,天津市大茂化学试剂厂);乙醇、氢氧化钾、酚酞(均为分析纯,天津市致远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2200型不锈钢磨粉机(北申兴盛有限公司);FDV超微粉碎机(佑崎有限公司);101-OA电热鼓风干燥箱(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BSA 224S-CW电子天平(赛多利斯科学仪器有限公司);DZKW-4电热恒温水浴锅(北京中兴伟业仪器有限公司);LBF-5型旋转流化床制粒包衣机(常州奇琪干燥制粒设备有限公司);LXJ-IIB低速大容量离心机(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BT-2001激光粒度分布仪、BT-901干法分散进样系统(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Helios G4 UC等线聚焦离子束-电子束双束电镜(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公司)。
1.3 试验方法
1.3.1 膨化麸皮粉的制备 使用不锈钢磨粉机将小麦麸皮挤压膨化产物初步粉碎,转速为1 500 r/min,再使用超微粉碎机将其进一步粉碎,转速为22 000 r/min,制得膨化麸皮粉。
1.3.2 膨化麸皮微粒的制备 向膨化麸皮粉中加入样品总质量1.00%的海藻酸钠,混匀,再加入样品总质量8.00%的蒸馏水,再次混匀,将混匀后的样品过孔径为0.425 mm网筛,收集筛下样品,收集物即制得的膨化麸皮微粒[11]。
1.3.3 不同质量分数EC溶液的制备 配制0、2.00%、2.75%、3.50%、4.25%和5.00%质量分数的EC溶液。分别称取对应质量EC,采用无水乙醇为溶剂,使用恒温水浴锅于50℃加热溶解,备用。
1.3.4 不同质量分数EC溶液微胶囊样品的制备本试验采用膨化麸皮微粒为芯材,不同质量分数EC溶液为壁材溶液,使用旋转流化床制粒包衣机进行包衣,包衣方式选择为底喷,气源压强为0.45 MPa,气密压强为0.3 MPa,壁材流量为2 mL/min,进风温度为50℃,出风温度为30℃,床温为40℃,包衣时间为120 min。制得的样品,于4℃环境下保存备用[12-14]。
1.3.5 水分含量的测定 称取5 g待测样品,放置于已干燥至恒质量的铝盒中,使用烘箱进行干燥,温度为105℃,时间为5 h,完成干燥后取出,铝盒加盖,放置于干燥皿中冷却至室温,取出,称质量。重复上述操作,直至2次称质量之间的质量差小于1 mg,记录此次称质量数据。使用公式(1)对待测样品的水分含量(X)进行计算[15]。
式中,m0为干燥至恒质量的铝盒质量(g);m1为烘干前待测样品与铝盒的总质量(g);m2为烘干后待测样品与铝盒的总质量(g)。
1.3.6 溶解度的测定 称取5 g待测样品,放置于50 mL的小烧杯中,量取40 mL蒸馏水,水温在25~30℃,蒸馏水少量多次加入小烧杯中,使待测样品中的可溶成分溶解于蒸馏水中,将悬浊液转移到50 mL的离心管,使用离心机进行离心,转速为4 000 r/min,时间为10 min,离心结束后弃去上清液,重复上述操作3次。将剩余沉淀用蒸馏水洗出至已干燥至恒质量的称量皿中,使用烘箱进行干燥,温度为105℃,时间为5 h,完成干燥后取出,放置于干燥皿中冷却至室温,完成冷却后取出,称质量。重复上述操作,直至2次称质量之间的质量差小于1 mg,记录此次数据。使用公式(2)对待测样品的溶解度(Y)进行计算[16]。
式中,a为待测样品质量(g);a1为称量皿质量(g);a2为烘干后称量皿与沉淀的总质量(g)。
1.3.7 容积密度的测定 将待测样品倒入笔直放置的10 mL刻度试管中,刻度试管已干燥至恒质量,称质量,记录此次数据。使用公式(3)对待测样品的容积密度(ρ)进行计算[17]。
式中,b0为干燥至恒质量的刻度试管质量(g);b1为待测样品与刻度试管的总质量(g);V为待测样品在刻度试管所占的体积(mL)。
1.3.8 流动性的测定 于水平桌面放置1块平板,在其上方固定1个玻璃漏斗,精确称取10 g待测样品置于漏斗中,让样品自由通过漏斗,于平板上自然堆积,测定粉堆的高度与覆盖半径。使用公式(4)对待测样品的休止角(θ)进行计算[18]。
式中,h为待测样品自然堆积粉堆的高度(cm);r为待测样品自然堆积粉堆的覆盖半径(cm)。
1.3.9 包含率的测定 称取5 g的待测样品,按1.3.5中方法测定其水分含量(X)。使用公式(5)对待测样品的干物质含量进行计算。芯材干物质的含量与微胶囊样品含量的比值为包含率,使用公式(6)对待测样品的包含率(A)进行计算。
式中,Z为样品干物质含量(%);Z0为芯材干物质含量(%)。
1.3.10 粒径分布的测定 采用干法粒径分布测定体系,使用干法分散进样系统和激光粒度分布仪,对待测样品的粒径分布进行测定[19]。
1.3.11 感官评价 邀请10人组成感官品评小组,组员情况男女各半且经过专业培训,对刚制得的待测样品进行评定并打分,评价项目包括色泽、组织结构、质地和气味,各项评分细则标准如表1所示,满分为100分,90分以上为优秀,80~90分为良好,60~80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差。
表1 感官评价标准Tab.1 Sensory evaluation criteria
1.3.12 样品表面形态结构的观察 使用导电双面胶将待测样品固定于样品平台上,真空中喷涂钯金,使用双束电镜以2.00 kV电子束观察待测样品的表面形态结构,选择观察清晰且分布较均匀的视野进行拍照[20]。
1.3.13 加速储藏条件下样品脂肪酸值变化的测定 将待测样品置于烘箱中进行储藏,温度为60℃,储藏期为30 d,每隔3 d取样,按GB/T 15684—2015测定样品的脂肪酸值[21],标定物为KOH。
1.4 数据分析
以上所有的试验至少重复3次,试验所得数据均采用“平均值±标准偏差”表示,采用Origin 8.0软件进行绘图,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方差统计分析,并采用Duncan进行两两比较,显著性水平为P<0.05。
2 结果与分析
2.1 样品的基础指标分析
由表2可知,不同质量分数EC溶液对样品基础指标影响较大。就样品水分含量和溶解度而言,水分含量最大差值为2.29%,溶解度最大差值为1.78%,随着EC溶液质量分数升高,样品水分含量下降,溶解度下降。由于EC有较强的疏水性且不溶于水,当样品颗粒表面包裹有EC膜时,对样品吸水性和水中的溶解性有影响,进而导致样品水分含量下降和水中的溶解度下降。就样品容积密度和休止角而言,容积密度最大差值为0.037 2 g/mL,休止角最大差值为26.99°,随着EC溶液质量分数升高,样品容积密度下降,休止角下降,即流动性上升。对于样品流动性而言,休止角低于30°时,样品的流动性良好;休止角在30°~45°时,样品的流动性较好;休止角大于45°时,样品的流动性较差。故3.50%、4.25%和5.00%质量分数微胶囊样品流动性良好,2.00%和2.75%质量分数微胶囊样品流动性较好,质量分数为0的微胶囊样品流动性较差。由于EC溶液黏度较高,EC溶液黏度与其质量分数成正比。高质量分数EC溶液会加剧包衣过程中样品颗粒之间的黏连问题,导致样品中黏合物比例提高,使得样品颗粒粒径提高以及均匀度下降,进而导致样品容积密度下降和流动性上升。就样品包含率而言,包含率最大差值为2.38%,随着EC溶液质量分数升高,包含率下降,由于EC溶液质量分数的升高,使得单位质量内干物质比例下降,即芯材比例下降,进而导致样品包含率下降。
表2 麸皮系列样品基础指标Tab.2 Basic indexes of ser ies of bran samples
2.2 样品粒径分布
由图1可知,0~5.00%质量分数微胶囊样品图谱都存在3个峰,即样品区间分布集中在3.162~4.328、24.34~49.33、180.0~220.0μm粒径区间处,样品均匀度较差,符合2.1中得出的结论,即EC溶液质量分数升高,均匀度下降;在200.0μm处存在样品最高峰,说明EC溶液微胶囊化麸皮微粉,会将粒径较小的颗粒聚合包埋至粒径200.0μm左右。
从图1还可看出,质量分数为0的微胶囊样品累积量超过90%在79.01~85.47μm处,质量分数2.00%的微胶囊样品的累积量超过90%在200.0~300.0μm处,质量分数5.00%的微胶囊样品累积量超过90%在300.0~400.0μm处。结果表明,随着EC溶液质量分数的升高,样品累积量超过90%所在的上下限粒径值越大,说明EC溶液微胶囊化麸皮微粉会提高样品颗粒粒径,且随着EC溶液质量分数的升高,样品颗粒粒径提高幅度增大,符合2.1中得出的结论,即EC溶液质量分数升高,样品颗粒粒径提高。
从表3可以看出,随着EC溶液质量分数升高,对应样品的D50和D98提高,符合2.1中得出的结论,即EC溶液质量分数的升高,样品颗粒粒径提高。就样品平均粒径和比表面积而言,根据上述结论推断,随着EC溶液质量分数的升高,样品平均粒径应呈现上升趋势,比表面积应呈现下降趋势,但结合数据,虽样品数据总体走向符合这一推论,但个别数据存在偏差,推测是由于样品均匀度较差导致。
表3 麸皮系列样品粒径分布数据Tab.3 Par ticle size distribution data of ser ies of br an samples
2.3 感官评价
由表4可知,0、2.00%和2.75%质量分数微胶囊样品评价为合格,3.50%、4.25%和5.00%质量分数微胶囊样品评价为良好。就样品色泽而言,总体呈棕黄色,有些许白色掺杂其中,由于EC膜为白色,随着EC溶液质量分数的升高,样品色泽分值应随之下降,但结合数据,不符合这一推断,说明EC膜自身色泽对样品色泽影响较小。就样品组织结构而言,随着EC溶液质量分数的升高,根据2.1中得出的结论,EC溶液质量分数的升高,样品颗粒粒径提高,均匀度下降,结合数据,符合这一推断。就样品质地而言,由于EC溶液自身黏性的影响,样品中多为黏合物,2.00%~5.00%质量分数微胶囊样品质地的差值较小,但与质量分数为0的微胶囊样品差值较大,结合数据,符合这一推断。就样品气味而言,膨化麸皮粉存在不良气味,根据上述结论推断,随着EC溶液质量分数的升高,样品气味分值应随之上升,结合数据,EC溶液到达3.50%以上的样品气味的分值趋于稳定,说明掩蔽膨化麸皮粉气味,需EC溶液质量分数达到3.50%以上。综合感官评价各项分值,3.50%质量分数EC溶液微胶囊化样品为最优。
表4 麸皮系列样品感官评价Tab.4 Sensory evaluation of series of bran samples 分
2.4 样品表面形态结构
由图2-A可知,同质量分数为0的微胶囊样品相比,2.00%~5.00%的微胶囊样品颗粒大小不太均一,样品多数为不规则的团状聚合物,部分样品中还出现细长状事物。
由图2-B可知,质量分数为0的微胶囊样品表面凹凸不平,整体形状不规则;2.00%和2.75%的微胶囊样品表面较为光滑,但存在较多褶皱;3.50%和4.25%的微胶囊样品表面较为光滑,褶皱较少;5.00%的微胶囊样品表面较为光滑,存在壁材多次包裹情况。
由图2-C可知,质量分数为0的微胶囊样品存在裂纹与空洞;2.00%和2.75%的微胶囊样品表面褶皱较为明显,说明EC膜已包裹样品,但并未达到完全包裹的效果;3.50%、4.25%和5.00%的微胶囊样品表面褶皱较少,EC膜总体较为光滑,微胶囊化效果较为理想。
综合样品不同放大倍数扫描电镜图进行分析,EC溶液微胶囊化膨化麸皮粉,当EC溶液质量分数达到3.50%以上时,微胶囊样品成型效果好,且不会出现未完全包裹的情况,符合2.3中得出的结论,即当EC溶液质量分数达到3.50%以上时,可以达到较好的掩蔽效果。随着EC溶液质量分数上升,微胶囊样品均一度明显下降,结合2.1得出的结论,高浓度的EC溶液会加剧样品中的黏连情况,使得样品均一度下降。
2.5 加速储藏条件下样品脂肪酸值变化
由图3可知,麸皮系列样品脂肪酸值都随储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加速储藏条件下,随着EC溶液质量分数升高,样品30 d内脂肪酸值增加量越小,即壁材对芯材的封闭效果越明显,推测是由于随着EC总量的增加,对芯材的包裹更加完整,可以达到更好的保护作用。
使用EC溶液包埋膨化麸皮粉,可以减缓其脂肪酸值增长速率。其中,3.50%、4.25%和5.00%的微胶囊样品同2.00%和2.75%的微胶囊样品相比,减缓幅度较为明显,且效果相近,说明EC溶液微胶囊化膨化麸皮粉,当EC溶液质量分数达到3.50%以上时,即可达到良好的封闭效果,符合2.4中得出的结论,当EC溶液质量分数达到3.50%以上时,微胶囊样品成型效果好,且不会出现未完全包裹的情况。
3 结论与讨论
本试验选用不同质量分数EC溶液为壁材,采用空气悬浮技术,对膨化小麦麸皮粉进行包埋。通过比较样品之间的指标,对微胶囊样品的产品品质、抗氧化性和成本进行综合考虑,EC溶液微胶囊化膨化小麦麸皮粉的最佳质量分数为3.50%,样品水分含量为4.25%,溶解度为16.64%,容积密度为0.476 9 g/mL,休止角为29.51°,包含率为98.03%,粒径分布均匀,结构完整,表面光滑且无裂纹,无不良气味。此外,在加速储藏条件下,30 d内脂肪酸值增加量较小,增长速率较低,表明该质量分数EC溶液在膨化麸皮胚芽粉表面形成的EC膜对原料粉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彭志刚等[22]在分析影响微胶囊包封率的因素时,认为包封率会随着EC黏度的增大而增大,但随着黏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微胶囊产物黏连情况加重,包封率却无明显提升,与本试验结果相符。杨辉等[23]在分析影响微胶囊包埋率的因素时,认为包埋率会随着EC在壁材中占比提高而提高,但随着占比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包埋率达到最大值,过高的EC占比易形成较大结块,不利于微胶囊形成,这也与本试验结果相符。康小珍[24]在分析影响微胶囊成品品质的因素时,认为EC壁材溶液浓度太大时不利于囊心的分散和乳滴的形成,会使微胶囊粒径分布不均且发生黏连,溶液浓度太小会影响芯材的包埋和释放,与本试验结果相符。考虑到本试验中高质量分数EC溶液制得的微胶囊样品均匀度较低,本试验仍需对微胶囊制备工艺进一步优化。本研究结果可为小麦麸皮深加工提供一种可行思路和参考方向,也为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