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劼人的“小雅”川菜
2022-05-17胡慧灵
□ 胡慧灵
李劼人雕像
在四川成都东门狮子山附近,一处以“东门市井”命名的文化体验街区内遍布着铺板小馆、露天茶社、凉亭水榭,微风习习,荷香远溢。选一个天气凉爽的清晨,到菱窠茶社去泡一杯“三花儿”,听听隔壁吹壳子,运气好的话还能遇到袁庭栋老爷子来摆老成都的龙门阵。半晌午时分,要一碗豆花饭来打尖,老成都氛围值瞬间被拉满。日益热闹的菱窠,让一旁的李劼人故居显得更加沉默了,令人不由得想要去解读这无声的密语。常言道,宅院“三分靠匠人,七分靠主人”。刚走进李劼人故居,我们就被院子里浓郁的家常味牵住。自然地放缓了脚步,得空细细了解李劼人这史诗般的一生。
当炉文雅人
李劼人,四川成都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郭沫若先生称他为“中国的左拉”,巴金先生称赞“只有他(李劼人)才是成都的历史学家,过去的成都都活在他的笔下”。他笔下的“大河小说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被郭沫若先生称颂为“小说的近代史”。作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现代文学大师之一,李劼人曾被聘为“国立成都大学”教授,也担任过成都市副市长,还做过杂志主编、餐馆老板、修理厂厂长、纸厂董事长、翻译、文联委员,其中,他的餐馆老板身份最为轰动。
李劼人能够成为餐馆老板,全凭他自小就深谙烹饪之道,“其寡母能做一手川菜,有名于其族戚中。故劼人观摩有素,从选料、持刀、调味以及下锅用铲的分寸与掌握火候,均操练甚熟”。后来,他到法国巴黎留学,更是因厨艺精湛被大家称作“大师傅”。李璜曾在《李劼人小传》中记述:“(他)在四川同乡中好吃好谈,不忘‘成都沃野千里’,天府之国的中心城市。米好,猪肥,蔬菜品种多而味厚且嫩,故成都之川味,特长于小炒,而以香、脆、滑三字为咀嚼上品……而劼人、太玄两个成都青年,不但会吃,而且会做川菜,因之我们都尊之为‘大师傅’。每聚,劼人与太玄轮流主厨……”
李劼人不仅会吃、会做,更会总结,从食材、工具、工艺到菜品,再到衍生的饮食习俗及人文特性,谈古论今,中西对比,无所不知。车辐在《川菜杂谈》里谈道:“李劼人之吃,不仅在于会吃、会做,难得是——精到,而且又能行之于文,将其精到处用文字记载下来,作为总结性的论述,比之于前人,这一点他的贡献是很大的。”多年的积淀让李劼人在美食研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在《四川时报》上发表了43 篇论述饮食文化的文章,对中国菜尤其是川菜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梳理,从历史沿革、制作工艺到食客青睐程度,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后来,这组文章被收入《漫谈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发表在《风土什志》上,分别为《食——国粹中的宝典》《高等华人之吃人》《老百姓桌上的菜单》《劳苦大众的胃病》《“蔬菜之国”之谜》《吃鸡鸭方式之师承叫化子》《吃的理想境界》等。
“大河”里的川菜
除了总结性的论述文章,在其创作的小说里,李劼人更是川菜的细节控。
在“大河小说三部曲”里,川菜和川味小吃频频出现。从名川菜麻婆豆腐、夫妻肺片(废片)、宫保鸡丁、凉拌白肉等,到名川味小吃担担面、冒节子、凉粉、抄手、马蹄糕、鸡丝豆花、牛舌酥锅块等,都在他的笔下大放异彩,令人口舌生津。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麻婆豆腐和废片。他在《大波》里如此描述麻婆豆腐:“舌尖初次触碰,新鲜的麻辣感带来令人惊艳的兴奋:滑入喉咙,豆腐温热鲜嫩,吞咽后余韵不绝。”麻婆豆腐的麻、辣、滑跃然纸上,川香四溢,挑逗着味蕾的同时又诱惑着嗅觉,恨不得立马来二两甑子干饭,做个快乐的“干饭人”。
至于废片,更是大有名堂。废片,顾名思义,就是废弃的食材。晚清甚至更早的时候,成都皇城坝的回民用五香卤水卤制废弃不用的牛头皮,然后将其片成近乎透明的薄片,再浸泡在秘制辣油里,装进竹篮子里沿街叫卖。李劼人在《大波》里这样写道:“黄澜生一凝神,才发觉自己的大腿正撞在一口相当大的乌黑瓦盆上。要不是两只大手把瓦盆紧紧掌住,它准会从一条板凳上打碎在地。光是瓦盆打碎倒在其次,说他赔不起,是指盛在盆内、堆尖冒檐、约莫上千片的牛脑壳皮。这种用五香卤水煮好,又用熟油辣子和调料拌得红彤彤的牛脑壳皮,每片有半个巴掌大,薄得像明角灯片;吃在口里,又辣、又麻、又香、又有味,不用说了,而且咬得脆砰砰的极有趣。这是成都皇城坝回民特制的一种有名小吃,正经名称叫盆盆肉,诨名叫两头望,后世称为牛肺片的便是。”
这一瓦盆的废片又叫盆盆肉,还有个形象的名字叫“两头望”。因为废片最初属于下等人的食物,当时有头有脸的人物是不会去吃的,怎奈这废片太诱人了,咬一口,麻、辣、香、脆一应俱全。一口下去,不止舌尖上的味道,还附赠舌尖上的声音,脆口到耳朵即刻就能拥有一场听觉盛宴。再加上红油花椒的麻辣兼备,嘴唇周边的触电感异常明显,让人忍不住直呼“根本停不下来”!有头有脸的人禁不住诱惑去吃废片,但又怕被熟人看见,只得跟做贼一样,吃几口望望左边,再吃几口望望右边,因此得名“两头望”。后来,郭朝华、张田政夫妻在废片的基础上加入牛心、牛舌、牛肚、牛肉,用同样的烹制方法创制了大名鼎鼎的夫妻肺片。麻辣鲜香、爽口下饭的夫妻肺片就作为川菜凉菜的当家花旦迅速走红,甚至走上国际舞台,拥有了一个绝妙的英文名,叫“史密斯夫妇”。
夫妻肺片
接地气的“小雅之堂”
“史密斯夫妇”洋气,李劼人夫妇则格外接地气,“不登大雅之堂”,便创办了与“大雅”相对的“小雅”。
1930 年,作为四川军阀统治中心的成都连年混战,民不聊生。进步人士和青年学生遭到军阀的大肆逮捕、屠杀,教育界也沦为了军阀争权夺利的地盘。深受青年爱戴的李劼人敢于仗义执言,不愿同流合污,遭人嫉恨。对此,他态度非常鲜明:“1930 年暑假,成都大学校长张澜,由于思想左倾为当时军阀所扼制,不能安于其位。张澜先生要到重庆去,我不能劝他不走:我自度在张澜先生走后,我也难以对付那些军阀。所以,在张澜先生走之前,我就提出辞职。张澜先生没有同意,我遂借了三百元,在成都我租佃的房子里经营起一个小菜馆,招牌叫‘小雅’。我同妻亲自做菜,一是表示决心不回成都大学;二是解决辞职后的生活费用。”当时,成都几家报纸还专门登载新闻《成大教授不当教授开酒馆,师大学生不当学生当堂倌》。记者濮冠云更是为之撰联:“虽非调和鼎鼐事,却是当炉文雅人。”一时之间,李劼人辞去教职下海开餐馆的消息不胫而走。
就这样,李劼人完成了从大学教授到餐馆老板的身份转变,还不忘将此消息告知好友舒新城:“弟现在已将成都大学教授头衔及预科主任职务都并辞去……因于住宅之外,佃铺面一间,开一小餐馆,我作堂倌,妻掌刀俎,通力合作,如天之愿,或可少获余利,以清宿负。此小餐馆不中不西,定名‘小雅’,一切筹备已妥,半月后即开张。从此不为人师,而为人役,亦人生一快事也。”
这家能实现李劼人“人生一快事”的夫妻餐馆,最初名为“小雅轩”。“小雅轩”源出《诗经·小雅·鹿鸣》,是李劼人请著名学者吴虞取的。有着“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之称的吴虞在日记中写道:“李劼人将开小餐馆,予为拟一名曰‘小雅轩’。”餐馆后来沿用“小雅”二字。
豆豉葱烧鱼
在“小雅”开张前,李劼人在店里贴了一张纸条:“概不出售酒菜,堂倌决不喊堂。”之所以这样做,一是“小雅”所出均属私房菜,夫妻店人手不够;二是“小雅”的堂倌非常特殊,是李劼人一直资助的成都师范大学学生钟朗华。为了照顾学生的自尊,也为了让“小雅”能够真正雅静,才出此店规。
“小雅”川菜
这家夫妻店主要经营面食和川味家常菜,菜品每周翻新。三四十种菜品轮番供应,随时保持私房菜的新鲜感。面食以金钩包子、炖鸡面、番茄撕耳面等为主,家常菜则是以蟹羹(以干贝细丝替代蟹肉)、酒煮盐鸡、干烧牛肉、粉蒸苕菜、青笋烧鸡、怪味鸡、黄花猪肝汤、厚皮菜烧猪蹄、肚丝绿豆芽、夹江腐乳汁蒸鸡蛋、凉拌芥末宽皮粉等为主打菜品,也不乏番茄土豆色拉、奶油沙士菜花或卷心白菜等法式菜肴,正如李劼人对“小雅”的定位一样,“此小餐馆不中不西”。
在中西口味融合的“小雅”里,豆豉葱烧鱼最受欢迎,厚皮菜烧猪蹄则最有故事。豆豉葱烧鱼是李劼人的得意之作。他的夫人接受车辐采访时说:“开‘小雅’没有啥子菜谱,菜谱都在肚子头。都是我们商量做菜,当时最受欢迎的是豆豉葱烧鱼,我们用的口同嗜(川味豆豉名店)的豆豉,比潼川豆豉、永川豆豉的颗子大,味厚味好又香,浇上去也出色好看。我们都是用生猪油煎鱼,味道分外香好吃。”豆豉、葱、鱼,三种看起来不沾边的食材,混搭起来效果格外惊人。夹一筷子鱼肉,刚入口,豆豉和葱的霸道味道就扭打在一起,难舍难分,紧接着鱼的鲜香出来劝架,三者一汇合,刚刚的激烈场面迅速消失殆尽,只剩味蕾愣在那里,回味万分。
除了豆豉葱烧鱼的美味,在人们的记忆里,久久不能散去的还有“小雅”里的厚皮菜烧猪蹄。这道菜来源于一个卖厚皮菜的老伯。一天,老伯来成都卖菜,又累又饿不说,辛苦挑来的厚皮菜还没卖完,剩了有大概五六颗的样子。在“小雅”门口歇脚的时候,里面的饭香菜香扑面而来,老伯舍不得拿卖菜的钱下馆子,便问跑堂的“可不可以用这厚皮菜换碗干饭抵抵饿”。虽然这厚皮菜无法作为菜品卖给食客,跑堂的还是收下了厚皮菜。后厨将厚皮菜加上猪蹄一起炖好,舀上一碗配上白干饭送到老伯跟前,老伯狼吞虎咽,吃得格外香。厚皮菜与猪蹄的搭配,很多食客都没见过,觉得甚为稀奇,纷纷点上此菜想要尝尝鲜。就这样,厚皮菜烧猪蹄误打误撞地成了“小雅”里的热门菜品。
然而,“小雅”的热闹并没有持续多久,如此火爆的生意惹得匪人甚是眼红。土匪绑架了李劼人年仅3 岁的儿子。为了赎回儿子,李劼人又是找袍哥调停,又是抓紧时间凑银元。终于,经过整整27 天的斡旋,儿子才得以回到李氏夫妇身边。经过这场折腾,旧账新债的重压下,李劼人只得将“小雅”折本转卖:“不佞今年命运太蹇,‘小雅’折本至六七百元,以受人造米之赐,不谓室非高明,亦来鬼瞰。”
如今,“小雅”虽不复存在,但“小雅”在川菜史上却不容忽视。“小雅”川菜打破了人们对厚皮菜的刻板认知,也顺势打破了李劼人故居的沉默。东门市井里,坝坝茶的龙门阵不绝于耳,掏耳朵的“叮叮当当”声也在不断响起,微风把时间带走,只留下荷香在身边辗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