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力融合传播 传递抗疫正能量
——以《真实记录》组合报道为例

2022-05-17王亚男林军

新闻世界 2022年5期
关键词:厦门广播抗疫

○王亚男 林军

一、“线上”“线下”齐出动,传递疫情防控“最强音”

2021 年9 月,厦门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发生以来,厦门新闻战线“线上”“线下”齐出动,全力投入疫情防控主战场,传递疫情防控“最强音”。厦门广播迅速行动、持续发力,发布权威信息,报道抗疫举措,普及防疫知识,宣传抗疫感人事迹,发挥宣传引导主阵地主渠道主力军作用。同时,发挥全媒体优势,全方位营造全力以赴、同心抗疫的舆论氛围,展现厦门力量。

一方面,实行疫情特别排播模式,通过多平台发声:在广播线上节目和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的重要时段、显要版面开设专栏搭建专题,全力报道疫情防控工作,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一方面,实施动态排播,强化防控公益宣传:在厦门广播五套广播频率全时段排播《健康提醒》《防疫宣传》《疫苗接种》等自制防疫公益广告,增强市民防控意识,引导科学防疫。一方面,发挥自身特色,力推轻质化、差异化内容:创作《防控疫情,从我做起》动画版闽南话顺口溜、《抗疫情,我参加》闽南童谣节目,以接地气的方式传递防疫知识;推出《音乐厦门优秀抗疫歌曲展播》等“同心抗疫”音乐专题,用音乐来鼓舞人心;推出《我们都是志愿者》《我的这些天》等抗疫纪实系列短音频记录抗疫故事;推出《心理加油站》音频节目,用心理健康节目来抚慰人心;推出《新闻招手停》系列在线访谈,用声音凝聚力量、温暖和希望,凝聚众志成城防控合力。一方面,对全媒体报道力量进行加持:强化在线视频直播传播手段的同时,进一步强化短视频生产与推送,捕捉真实感人的抗疫故事,用文字、话筒和镜头为厦门这座城市注入暖意,汇聚成正面声量,传递“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充分彰显媒体人的责任与担当。

面对疫情“大考”,厦门广播借助“广播+新媒体”“微信公众号+小程序+视频号”“微音频+短视频”的组合拳,形成了“网上有言、广播有声、视频有影”的宣传态势,取得良好反响的同时,爆款产品频出。

其中,厦门广播以“中心指挥调度+专业采编团队+多渠道内容制作+多屏互动”等相结合的生产模式,推出15 篇组合报道《真实记录》,充分发挥融媒融合创新“组合拳”优势,引起了广泛反响。

从真实的抗疫实践中提炼精彩故事而形成的《真实记录》,以“温情、暖心”为主基调,发力点瞄准暖心故事、温度新闻,以自述的形式,白描式地展现了疫情防控中的普通人群像及众多温情与感动,以小见大、生动真实地诠释了厦门速度和厦门温度。单在广播新媒体平台上,组合报道总计获得近50 万的阅读量,并被腾讯新闻、今日头条等平台转发,引发全网热议。

二、《真实记录》的叙事和传播逻辑探析

厦门广播推出的《真实记录》之所以能从媒体海量的信息中脱颖而出,引起了较大反响并获得广泛认可,有几个方面原因:

(一)聚焦疫情下普通人的情感和故事

《真实记录》采用了全新的叙事方式,将视角对准身处疫情防控第一现场的医护人员、志愿者、下沉干部、教师、社区民警、广播记者和居家战“疫”的居民等群体,聚焦疫情之下,普通人的命运和真实生活状态及情感;挖掘记录下普通人抗击疫情过程的点滴细节和故事;书写出了一篇篇打动人心的战“疫”手记,为打赢这场本土疫情防控阻击战凝聚抗疫正能量。

待在医院十天没回家的医生白培德、被集中隔离却心心念念想重回志愿者岗位的次密接人员杨明明、坚守岗位做梦都盼着疫情快过去的社区民警周少雄、下沉同安防疫一线每天工作超12 小时的广播记者刘普……《真实记录》里的他们都是普通人,却都有着不普通的经历,做着不普通的事。

他们的讲述让更多人感受到,每个人的故事或许平凡普通,每个人的力量或许微弱,但成百上千人的不懈奋斗汇聚在一起,就是一股同心战“疫”的蓬勃力量。

这就是《真实记录》的最大亮点:将普通人放在大的抗疫背景下,展现平凡人物的不凡之处,这样的叙事题材和情感碰撞能让受众感觉到与报道中的人物以“平等”的身份对话交流。同时,不同个体的特殊经历和真实图景具有强烈的独特性和真实性,让受众感受到如置身现场般的冲击力,进而被打动。“通过亲历者的角度折射出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感动,极易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观众能够从人物身上感受到真情实感。折射出浓浓的人情味,同时也缓解了社会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焦虑。”

(二)“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真实的力量

《真实记录》从人物、场景、对话、物品等方面进行细节拓展和价值挖掘,充分展现了真实的力量,既让故事更通俗易懂、更有温度、更有人情味,也“润物细无声”地弘扬和传递正能量。

比如组合报道第三篇《真实记录!是的!我现在在同安乌涂!》一文中,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厦门曙光救援队队长王刚带着队员迎难而上,在最高危的“疫情红区”执行消杀任务。在队员面前他是“钢铁队长”——信心满满、意志坚定、掷地有声、处置有序,要在完成好任务的同时确保队员毫发无损地回家。但是谈到患有癌症、需要照顾的爱人时,他却泪流满面,感叹对不起自己的爱人。

王刚映照出了千千万万抗疫“逆行者”的真实一面,他们是抗击疫情的守护者,在危难关头,为了大家暂别小家,无私奉献;他们也是普通人,有脆弱的一面。《真实记录》用文字、照片、视频、音频,平实无华、不加修饰地记录下了这些普通人“逆行”的无私奉献和战“疫”责任担当;也记录下了他们的担忧、矛盾与内心活动的变化,非常真实、真切。

在《真实记录》中,全民战“疫”中的普通人们守护相望、迎难而上的精神就这样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具象化,所包含的亲情、无畏、奉献等元素均在一定程度上触达不同圈层受众,充分满足受众在疫情中找到精神鼓舞、吸取精神力量的需求,最终实现共情共鸣、同频共振、植根心灵。

(三)我在现场、主观语态、鲜明个性的个性化表达

《真实记录》通过叙事逻辑的重新建构,创新构成“我在现场、主观语态、融合表达”的生动整体。可以说,它有着独特的传播特征:无脚本、非虚构性、完整的故事性、第一人称视角、生活流叙事等等。这与形成于20 世纪90 年代的“第一人称纪录片”(first-person documentary)以真实为核心,以第一人称视角为标志,以“我”的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的特征基本一致。

《真实记录》的每一篇都以第一人称自述,主角都具有鲜明的人格特征,不论是Vlog 镜头,还是口述旁白或是自拍照片,都在强调“我”的参与:以“我”在现场、主观视角、主观语态、鲜明个性的个性化表达来记录自己的生活——从“我”的“经历”“阻碍”“努力”“解决”“转机”“结果”“感受”等多个方面进行呈现。

因为不同个体具有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视角、不同观察点、不同语态,每一篇报道都形成了不同风格,呈现不同的特点。但相同的是,每一个鲜活个体都以贴近生活的语言直面受众进行内容叙事。这让受众在观看报道时,被带入到有血有肉有真实情感的主角的个人体验中,沉浸在故事里,既消融了距离感,也实现了心理在场,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或归属感。

在《真实记录!我是医生,是厦门抗疫一线的1/50000!》一文中就有网友留言说:“一个个质朴真实的人物故事,像奇妙的拼图,组成了厦门特别的抗疫画面。抗疫之下的人间故事却因为共同的爱与目标,可以有不同的缤纷:每一个角色都各自巧妙,每一种奉献都自成风景。”

(四)呈现方式上走出章法

《真实记录》组合报道在呈现方式上已走出章法:广播+新媒体的有效融合。新媒体方面,15篇组合推文报道融入了视频、音频、图片、海报等多种新媒体元素,并有效运用新闻素材制作成了短视频在视频号发布,不同场景、不同情节、多种元素融合而成的15个故事在新媒体平台上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传统广播方面,厦门广播除了配套推出音频系列报道外,还发挥广播和新媒体互补的优势,将部分《真实记录》的内容进行精心制作,由22名广播主持人演绎制作成原创抗疫系列纪实微剧《让爱筑成一个圈》在五套广播频率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神州之声”播出。

《真实记录》通过不同形式,充分展现了不一样的抗疫故事;通过不同的传播平台,将感人力量传递给更多受众,形成了有效的立体化传播。

三、《真实记录》背后的优质产品生产破局

面对当下发展形势和融合环境,地方广播媒体该如何不断调整优化,持续提高各方面能力,生产出更多符合时代价值观的优质产品呢?笔者总结出几点思路:

(一)理念创新,以价值引领为导向

优质产品创作生产的活力和命脉在于创新,而创新的根本动力在于理念上与时俱进。随着新闻节目创新向纵深发展,地方广播媒体应不囿于传统的宣传模式,而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创作导向,强化价值引领,秉持融合理念,创新综合表达方式,立足本地深耕本土,从平凡中挖掘不凡,从质朴中发现崇高,推陈出新传播地方好声音,讲好地方故事。

(二)找到和讲好“好故事”

找到好故事是讲好“好故事”的基础,好故事是1,其他都是1 后面的0。如《真实记录》一般,好的故事要有具备感情内核的故事基底;要将核心议题聚焦于挖掘时代精神、公共话题等方面;要选择用人物故事代替直接的阐释,以丰富的形态出现;要拥有真正能触动受众的共情元素,能唤起群体共鸣,实现情感层面的触达;要洞见个人命运背后的时代样貌,记录时代浪潮下的个体样本……

找到“好故事”,将“好故事”讲好,是增强传播效果、吸引受众注意力和潜移默化地影响引导受众的有力手段,能自然地实现跨越圈层维度、时间维度的传播。

(三)通过不同呈现形式,增强长尾效应

故事的呈现形式,是故事能否触达、触动受众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地方广播媒体在进行优质产品创作时,要尽可能多一些不同的呈现方式,比如讲故事,可以以故事+小视频、故事+音频旁白、故事+广播微剧、故事+原创海报、故事+定制H5等方式来呈现。

从点上来看,“小旁白”能凸显“大作为”,“小海报”能发挥“大作用”,“小视频”能带来“大流量”,“小H5”能带来“强互动”;从线上来看,故事有了更多展开的可能,所形成的产品更符合小屏、竖屏和短时间的不同场景需要;从面上来看,产品主题将更鲜明,结合将更多元和深入,从而具备更强的驱动,助力增强传播的长尾效应。

同时,不同呈现方式也体现在合理利用多元化媒介及多元化传播渠道上。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广播频率都是优质产品的宣传载体,对它们的有效运用能赋予产品主题延续性,实现多维度触达,也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不同平台在传播上的弊端,更利于增强与受众的连接,实现破圈传播的目的。

(四)打造优质产品IP矩阵

以《真实记录》为例,在结束了15 篇以抗击疫情为主题的组合报道后,“真实记录”形成了IP,那么,未来这个IP 将如何延续?笔者认为,破局重点是形成IP 矩阵。譬如接下来,《真实记录》可以以讲述“当代年轻人的人生故事”为核心,聚焦当下年轻人普遍关心的生活议题,包括个人成长、生活、梦想、感情等;可以将主题设定延展在职业故事的真实记录上,辅推成长故事、世相故事,描绘不同个体的人生轨迹和真实图景;可以多聚焦平凡岗位上的不平凡故事,多展现普通人的另类人生际遇等,致力于传播有温度、有人情味、充满社会关怀的人生故事,传递正确人生观。通过不同类型,各具风格的"真实记录IP"打造逐步形成IP 矩阵。

优质产品IP矩阵的打造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媒体进行积极地规划、思考和积累,伴随着这个IP 一路共创、发展。优质产品形成IP 矩阵并丰富起来以后,将会形成很长周期的受众覆盖和影响,媒体自身品牌效应将得以进一步塑造,传播将更有价值。

结语

《真实记录》的成功为地方广播媒体生产优质产品提供了有益经验和具体可行的路径。在当前媒体环境下,地方广播媒体应在优质产品生产上倾注更多精力,不断提升议题设置、人物选定、呈现形式和讲好独特故事的能力;打造个性化的表达形式、差异化的故事内容、融合呈现方式;推动广播与新媒体平台等多方的协作,持续提升自身价值,才能承载重塑受众信心、刻画时代情绪、引领社会风潮的重任。

[1]余宁.抗“疫”Vlog:第一人称纪录片的叙事探析[J].电视研究,2020(05).

[2]孙红云.公开的隐私:第一人称纪录片[J].电影艺术,2010(06).

猜你喜欢

厦门广播抗疫
厦门正新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看了《开端》,才发现我对厦门一无所知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心之厦门,梦想之旅(上)
周二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周二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