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再思考
2022-05-17赵蓉晋文钰
赵蓉 晋文钰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认为历史是世界的历史,是整体的历史,世界一体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肆虐,我国能够以极快的速度控制疫情的蔓延并率先恢复社会正常秩序,实现经济正增长,同时为全球抗疫、世界经济恢复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共同应对世界性问题,再一次佐证了世界越来越走向一体化的趋势,更加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真理性。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共商共治走向了新的征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世界历史是人类物质生产实践和交往实践在全球扩展的产物。[1]社会化的大生产及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使世界越来越连成一个整体。在人类不断的生产及交往实践中,世界一体化的历史趋势是必然的。在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指导之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是我国领导人为解决当代世界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准确判断世界的发展大趋势,并开创解决国际问题新路径的成果。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彰显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理论解析
(一)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诞生打破了以往哲学在历史发展领域的唯心主义,强调历史是世界的历史,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最终会走向“自由人”的联合,即世界一体化发展。唯物的世界历史观从现实的社会生产及人类交往实践研究人类世界历史的发展,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的发展应从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开始算起,在资本主义产生之前的发展,是各自独立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国家以及地域性,由此而来的历史也是民族区域性的独立历史。世界历史形成的前提是要民族区域性的独立历史转变成世界历史。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这一转变是依靠物质的作用,也就是实际的物质生产实践、人类社会交往实践产生。世界历史“不是‘自我意识、世界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2]。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把整个历史也变成了思想的历史”[3]。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对环境的改造,扩大了人类实践活动的范围,带来了生产方式的变革,这种变化发展带动着各自独立的民族和地区逐渐打破各自封闭的状态,并在不断地扩展中逐渐达到融合,完成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此外,在马克思的观点之中,世界历史其实也就是世界各国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各自独立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整体联合,是实现全人类全面解放、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而世界历史利弊共存的双重属性也使世界历史的整体性得到进一步加深。“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事实。”[4]发达国家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使得社会化大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大,世界一体化为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世界市场和资源,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却加速了原有生产关系的崩溃,从而使得社会矛盾丛生。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掠夺与政治压迫,也迫使发展中国家走向开放,融入世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竞争,伴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而更加激烈,国际间的交流碰撞也愈加频繁,推动着世界历史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具有自身的理论特征,研究其特征有利于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理论内核及核心要义。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第一个特征是整体性。在马克思的观点中,世界历史是相对于各地区各民族的独立历史而言的一个概念,它是各民族国家及地区之间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发展之中形成的有机整体。交往范围的扩大,逐渐打破了各民族地区间的壁垒,不同民族地区间的分工逐渐消失,历史演变成了世界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第二个特征是发展性。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始终处在运动发展及变化之中,世界历史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而是经过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及变革而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大势做出的预判,是处在动态的人类历史发展之中的。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第三个特征是开放性。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各民族地区之间是彼此孤立的个体去发展各自的文明,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并发展,世界开始由封闭走向开放,世界各民族地区在开放中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整体性、发展性和开放性的特征,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鲜明的理论特征,是在社会历史实践基础上对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
在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指导之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者们,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有了继承和发展。面对历史时代背景的变化,面对新的国际局势和世界之问,我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世界以及如何建设这一问题。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研究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共同体概念,这个共同体分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以及命运共同体三个层次。[5]第一,利益共同体。国家间的利益往来碰撞是各国对外交流合作的根本基础,在国家利益的驱使之下,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才能持续开展,各国相互依存的态势之中,共同利益是其平衡点。第二,责任共同体。全球的事务应由全球各国共商共治,在人类社会的不斷发展过程中,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成为世界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已不是单单依靠个别国家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各国人民团结协作、共同应对,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共同肩负着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的责任与使命。第三,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是比前两层共同体概念更高、更深层次的共同体。人类社会是同呼吸、共命运的一个整体,世界各国应共同面对世界性的发展问题,共享利益并共担责任,实现合作共赢的和平发展。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
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是面对当前世界所面临的问题所提出的富有创造性的治理观念,这种全球治理观摒弃了各国各自为政的发展观念,强调了可持续的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在这种观点之下,经济上的合作共赢、政治上的交流互信、文化上的和而不同、安全上的同舟共济以及生态上的和谐共生,都给当今的全球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未来的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方向。这种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也将打破旧有的全球治理体系的垄断,使发达国家的主体地位得到削弱。以往的治理中,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始终掌握着国际规则的制定权,从发达国家的利益考虑,使得广大发展中国家被边缘化,两极分化加剧,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全球共治,有别于西方以西方利益为基础的狭隘共同体概念,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度及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有利于实现全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继承和发展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继承
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之下,准确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为解决国际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而提出的中国方案。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中,世界历史最终会走向共产主义,实现世界的一体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世界历史最终会是全人类真正意义上的共同体,各民族国家之间的分工和界限彻底消失,走向联合。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也有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的继承。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入发展,全世界的社会生产力也在不断地发展提高,社会化大生产的规模不断过大,使得人类的生产活动、社会交往范围不断扩大,国际间的交流合作不断加深,世界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不能像从前一样在孤立封闭的状态下实现自身的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在深入认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基础之上,继承该规律的一般性并结合当前中国及世界发展局势所提出的创造性的中国方案。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在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指导之下,既继承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理,又创新发展了新的思想内容。人类命运共同体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创造性发展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对最终目标实现过程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下,世界历史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在此观点下,我们看到了对未来历史发展方向的预判,但这一目标在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下是不可能实现的,然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当前的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之上,为解决全人类所面临的世界性问题所提出的富有中国智慧的思想。这一思想使共产主义这一终极目标有了一个阶段性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它为当前世界各国在各自利益竞争并存在各自差异的情况下,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并实现共同发展提供了一个现阶段可实现的目标。相对于共产主义这一终极目标,现阶段可实现的合作共赢更受到世界的关注。第二个方面是对参与主体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下,主要强调两大阶级的矛盾对立,无产阶级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自由的人”的发展,而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各国各民族人民参与全球治理,实现共商共建共享,其中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是参与主体。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阶级、国家的界限,拓展了参与主体的范围,增强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第三个方面是实现目标方式的发展变化。在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下,实现历史前进的方式是暴力革命,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使世界历史前进的方式由暴力革命向着世界各国各民族协商对话、共同发展转变,为人类未来世界历史的演进方式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代机遇与挑战
在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既是对该历史观的继承,也是对该历史观的创新发展与实践运用。2020年对于世界来说是艰难的一年,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蔓延,给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我国在这次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危机之中,快速地控制疫情的发展并率先恢复生产和社会秩序并实现经济的正增长,再次有力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创造活力;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抗疫,积极加强世界经济交流合作发展,努力为世界经济复苏作出大国贡献,也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支持和好评。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发表的特别致辞中强调:解决好这个时代所面临的课题,出路是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6]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当代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时代背景
(1)日益紧密的国际经贸联系。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21世纪以來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国际分工日益显著,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在发展自身的经济时,必须对外开放并依靠广袤的世界市场进行经济建设,贸易保护主义已不再适应当下日益开放和一体化的国际环境。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单方面的逆全球化和单边贸易保护主义已不能阻止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大势,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顺应了历史大势,应时而生。
(2)日益复杂的国际局势。世界正处在深刻的大变革时期,国际秩序的重构重塑,使当前的国际局势日益复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强国的发展逐渐暴露出疲态,由升转降,而以我国为典型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强势崛起,挑战了西方强国一直所处的发展顶峰位置。老牌发达国家与新兴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竞争也愈加激烈,增加了国际局势中的不稳定因素,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为世界发展增加了稳定性与可能性。
(3)日益严峻的全球性生存危机。全球性的资源枯竭、全球性的气候变化、日益加剧的全球性生态危机给全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2020年全球肆虐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给全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危机,更给当前复杂的局势增添了不稳定因素,激化了各国的社会矛盾和交往困境。[7]面对全世界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已不单单是仅靠个别国家就能处理应对,而是需要全球共治,共同应对。
(二)时代机遇
全球性的疫情爆发和蔓延失控,使得一场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逐渐变成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在全球抗疫的过程当中,西方世界自由平等法制的政治社会体制弊端更深层次的暴露,给由升转降的西方世界再次带来了打击。与之相对的,我国在这次疫情防控的战役当中迅速地控制了疫情的蔓延发展并率先恢复经济秩序,实现了经济的正增长,并积极参与全球抗疫。加强经济交流合作,为全球抗击疫情、复苏经济贡献中国力量。这样的中国使世界看到了发展的活力,再一次有力地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中国的大国担当,这无疑给当前的世界不稳定局势增添了确定性和稳定性。在此局势下,中国提出坚持奉行多边主义,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面对这类全球性的生存危机和更多的全球性问题,无疑是一个强有力的中国方案,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亦是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给世界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第一,有利于全球共治的发展。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之下,面对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化、全球经济发展、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等全球共性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有效应对全球问题,实现全球共同发展的解决之道。第二,有利于构建国际新秩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扩大了国际事务治理参与主体的范围,增强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话语权,在各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增强的基础上,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话语权,有利于打破旧的国际秩序,形成新的国际秩序。第三,有利于世界文明的进一步交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之下,平等互信的交流环境有利于世界文明在和而不同的发展环境中实现共同繁荣发展。
(三)时代挑战
在这样的机遇之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全球各国之间的交往困境以及复杂国际局势之下强国大国之间的政治信任危机,使得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受到了强大的阻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国际地位受到威胁的情况之下,对我国发展的打压和遏制以及加剧的竞争关系,也对我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征程造成了影响。除此之外,国家间的利益冲突以及意识形态差异也是重大挑战之一。面对新征程之中的机遇与挑战,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之上不断创新发展和完善理论体系、创新实践路径,才能更好地抓住机遇并应对挑战,创造出新的可能性。
五、结语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开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新篇章。面对重大的发展机遇以及更加重大的发展挑战,应果断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对历史大势的科学预判基础上,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的发展提供新的可能性与创造性。
参考文献:
[1] 彭雪华,崔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创造性发展[J].人民论坛,2020(33):91-93.
[2]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9,775.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6.
[5] 林丹.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创新与世界价值[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39-44.
[6] 习近平.让多边主义的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N].人民日报,2021-01-26.
[7] 李庚香.“21世纪马克思主义”引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前程[J].领导科学,2021(1):5-1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四个自信认同的培育研究(18CKS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