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行为理论视角下外语课程思政效能提升路径研究

2022-05-16樊永仙

中州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内化外语思政

樊永仙

(太原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2021年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在对“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评估报告”的深度解读中提出,教学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这与课程思政“家国情怀、品格塑造、专业伦理、科学精神”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相一致。成长意味着“知行合一”,即认知和行为相统一,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结果。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也是从思想认知上归化,从行为上归于所化。“化”是指一种文化、体制、思想或价值观。高校课程思政应该着眼于促进学生认知和行为成长以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形成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教育格局。

外语学科的人文性、工具性和通识性为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目前外语课程思政研究主要包括思政解读、体系建设、课程内容、模型构建等方面,而鲜少涉及教学目标达成与学习者认知行为的深层关系。如何将语言能力培养与价值观引领深度融合,如何从学习者的认知行为特征出发进行有效教学是亟须研究的课题。认知行为理论将学生主体的认知发展及价值观发展看作是一个具有阶段性的动态结构,教学实施既要考虑学生语言思维认知,更要考虑以认知为中介的行为养成。基于此,本文提出将认知行为理论的“情境、认知、行为”三要素融入课程思政教学中,从“高度、广度、深度、温度”四个维度促进外语课程思政效能的全面提升。即主题思政元素提炼和凝练的高度,学生知识关联和信息链的广度,学生领悟力和认知水平的深度以及思政教学过程及效果的温度,完成认知到行为这一动态过程。

一、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Cognitive Behavior Theory)将行为主义的行为习得和认知主义的心理信息加工相结合,被广泛使用于心理学、社会工作和教育学领域。该理论强调认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性,内在认知与外在环境之间的互动,外在的情境与内在的认知改变都会最终促发个人行为的改变。认知作为情境和行为的中介,其形成受“自动思维”(automatic thinking)的影响,而由核心信念发展成的自动思维,可以通过观察、认知结构调整、信息加工,辅之以行为塑造、刺激反应,达到行为的联结和强化。

托尔曼在认知行为理论发展过程中,强调整体行为目的性、认知性和可接受教育特征。学习者在连续完成一项任务会建立其符号格式塔,学习的过程是结合当前整个情境领悟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将活动中的知识、技能、理论等内化为自身的知识与技能,并“由内而外”地改变自己的行为。所谓“格物致知、格心致远”,在课程思政教学中,价值体系的习得和构建注重由内化到外显的认知行为过程,价值观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基于大学生认知准则基础上进行的外语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也应遵循这一规律。

二、外语课程思政

语言是思维和文化的载体,表达思想内容,体现文化内涵与修养,承载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外语教学与课程思政紧密衔接,深度融合。《外国语言文学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规定了外语教学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素养要求。其中包括中西语言文化知识、跨文化沟通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养,这说明大学外语教学在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全球视野,人文情怀以及多元包容性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胜任力,培养学生的品格和责任心,有理想抱负、国家意识和家国情怀[1]。

外语界学者探讨了外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要在改革创新中完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2-3],发挥教学内容的价值观引领[4]。从教师思政能力提升、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更新、考核评价重构等方面实现多方联动,探索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路径[5-7]。但从高校学习者的认知行为特征及价值观内化规律出发,对外语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相关研究还很欠缺。外语课程思政更多地强调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融入,但是如何融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可以达到育人目标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是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的使命。因此,本文将探索外语教学中,外在的价值标准转化为内在价值的有效教学路径,围绕外语课程思政的“高度、广度、深度、温度”,达到学习者“知行合一”。

三、 外语课程思政的效能提升路径

基于学习者认知发展规律,确定育人目标、提炼育人元素、分析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实施教学评价,通过“组建教学团队、搭建教学平台、构建学习共同体”等教学实践,体现“高度、广度、深度、温度”四维实施路径。如图1所示。在外语教学内容中挖掘育人元素三项序列任务中,凝练高度体现育人目标层次性;内容广度体现外语思政教育的全要素覆盖;深度融合体现在选择材料、设计活动、实施评价各个环节中;教学温度贯穿于整个外语课程思政过程。四维路径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符合学习者认知行为规律,体现整体教学观理念。

图1 外语课程思政“四维”教学实施路径

(一)把握外语课程思政目标提炼和凝练的高度

高度是一种“大知识观”,思想高度决定了价值高度,也决定了单元思政要素“点—线—面”的整体教学观,是教学广度和深度的前提。整体教学观首先需要教师有系统教育理论、相关话题知识框架及对教材文本充分领悟;其次要精心设计单元任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需要从教育政策、课程理论和外语学科特点三个视角系统把握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8],确定思政总目标和子目标,为任务共同体的构建和问题式课堂教学提供框架。

首先,育人目标的确立要依据育人维度。从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的角度把准方向,发挥上层教学理论原则在外语教学生态系统中的统领作用。

其次,发挥教师协作作用。教学团队是提高凝练高度的有效途径,可以依靠团队建设课程群,协同合作实施课程思政[9]。笔者负责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经过三个学期的合作研讨,通过搜寻、挖掘、整合、筛选思政材料、研讨、思想碰撞、外语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的结合、教学回馈和反思一系列教学活动,不断打磨,形成系统和完整的单元课程思政循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从学生需求出发,结合校本特色和专业特色层面。外语课程作为服务于各个院系专业课程的通识教育,育人目标可以结合校本特色和校训、院训。校训体现校本特色,是师生对人生观、道德观、知识观和教育观的共同认知,承载了教育目标及践行的日常行为准则。院训则是学院办学定位的集中体现,也是专业育人原则。笔者将太原科技大学校训“负重奋进,笃行求实”以及所带应科学院院训“理实交融,博学卓思”融入外语课程思政育人全过程,从开学第一课到学期活动设计,强化“奋进、学思、笃行、求实”的育人元素。

隐含的思政元素服务于单元育人总目标,目标不能太多太泛,融入时也不能过于刻板,应自然贴切,符合主线性和聚焦性特点。比如在单元“High Days and Holidays”整体教学中,可挖掘的思政元素包括“通过批判思维理解节日的意义”“中西方节日习俗”“父爱”“尊重理解他人”“中国传统节日”等,通过梳理和研讨,结合文本特色,本单元思政的育人总目标定位在“传承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及包容并蓄的文化价值观”,子目标包括“了解传统节日习俗和内涵”“用英语讲好中国传统节日故事”。其次,设计整体性包括单元活动的层级性、靶向性,遵循价值提升的科学过程,遵循了解、内化、实践、升华的规律,见表1。

表1 单元育人目标层级设计

(二)延展外语课程思政内容的认知广度

外语学科特色决定了外语课程思政内容的广度,进而推动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认知广度以及跨学科具体体现在主题和素材的涵盖范围广以及思维和视野的广阔。

就课程育人主题而言,作为高等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课,大学外语需要与各门课程同向同行,覆盖思政教育的全要素[10]。围绕课程思政的一条主线及五大重点内容,不同学科对于践行课程思政教学有不同的侧重点,如经管法强调“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理工类强调“科学思维、科学伦理、大国工匠”。外语学科的通识性将个人成长作为核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根基、传承世界优秀文化作为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关键[11]。

就思政元素的范围来说,思政元素涉及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人类学、经济学、法学等诸多领域,有效助力学科发展;包括中西方跨文化比较和价值观研判,开拓知识和思维视野。从纵向维度看,依托语言素材的思政元素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世界经典文化及现代先进文化。教学内容的广度使学生能够“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培养家国情怀,形成命运共同体意识。

就单元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而言,思政素材要有逻辑性,目标对应性,呈现方式和平台的选择性,遵循“Cognition+1”的原则。根据Krashen二语习得“输入假说理论”,“i+1”语言输入更有利于语言习得,同理,“认知+1”的原则符合大学生认知需求,与语言知识、能力目标相匹配,为学生深度思考、探索、讨论、参与、形成价值体系提供情境。以《新标准大学英语》“Food”为例,如表2所示,本单元育人目标是“美食文化”的认知理解以及养成“节约粮食”的行为习惯。围绕这个思政目标,制定层级子目标,选取以下素材在课前、课中、课后,通过线上U校园平台和线下课堂呈现,对于不同层级目标的素材,采用不同认知活动,如理解,讨论,分析,评价,反思汇报等。总之,认知广度联结和深度融合是紧密融合的教学过程。

表2 “food”单元思政素材

(三)实现外语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

认知行为理论中,由核心信念转化来的自动思维可以是短暂的感性的想法,也可以是稳定的、对行为方式产生影响的观念。认知和行为互相转化,认知制约行为,行为可以强化认知。朱熹阐释的“知行互发”也是这样的知行观。如何使学习主体的认知内化为正确的观念,如何构成内在心理活动与外在现实世界、情境、语料文本之间的互动,是外语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核心。外语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包括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深层启发(Inspiration)、学生教学活动的深度参与(involvement)和学生价值观的深层感知内化(internalization)。

首先是思政素材的深层理解。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情感领域教学目标划分为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等层次。教师可以将问题化教学应用到思政元素的谈论中,问题的设置根据认知层级,依次为识记(remembering)、理解(understanding)、应用(applying)、分析(analyzing)、评价(evaluating)、创新(creating),体现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性,符合大学生目前的认知需求,最终达到“启思明智”的目的。问题化教学可用于课堂讨论或者课后思政元素文本分析中,经学生高阶批判性思维分形成的价值观,其影响效果远远大于教师的说教。

其次是教学活动的深度参与。克拉克洪和思乔贝克的“活动观念”价值取向中,强调“做doing”和“成为being-in-becoming”的最终目标是努力成为更完整的自我。学习者参与具有目标靶向的共同体教学活动,用语言知识结合相关技能解决一系列问题,通过意义协商构建其价值体系、形成正向价值观念。在“参与、分享、感受、总结”过程中,实现外语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具体到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根据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布置单元项目或者小组任务。基于英语语言文本和技能培训,设计学习理解类、应用实践类、迁移创新类等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真善美”,探索事物真相,找出事物背后的原因,做出反馈,形成认知和价值判断,达到思维外化、行为外化。笔者在教学中提出“PISTOL”共同体原则,即成员参与(participation)、思想阐释(idea)、语言流利(language)、组织合理(structure)、技术素养(technology)、创新性(originality),共同体在完成任务中要遵循这一原则,保障学生的全员和深度参与,有利于单元育人目标的达成。

最后是学生认知的深层次感知内化。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提出强化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会受到环境和强化反馈的影响[12]。评价环节的生生互评和教师点评不仅起到语言修补和技能提升的作用,而且共同体成员得到的正强化以及积极情感反馈增强学生自信,内化思政品格。

(四)体现外语课程思政的育人温度

课程思政的温度主要表现在将情感教学融入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求知探索欲,产生情感认知与知识技能的协同发展效应。具体体现在教师的师德操守以及活动情境的真实性和可激发性。

首先,教师要发挥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一书中写道:“梦想要以梦想去点燃,理想要用理想去唤醒。一个抱有理想信念的教师,才会在孩子、青年的心中播下梦想的种子。”[13]教师的职业操守和学识风范对于学生价值观建构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是学生可以推断获得的深层信息。良好的教育氛围、严慈相济的教师使学生心境愉快,既满足学生需求,保障教学效果,也会激发学生课下搜索相关信息,内化正向价值观念,对其今后的学习生活产生影响。

其次,教学的过程增加育人情境的真实性。情境的真实性有利于学生认知行为发展需求,提高思政育人自然性和有效性。笔者在大学英语的主题式课程思政教学中,结合单元主题有机融入中国精神、年度人物、大国风范等时事新闻。比如在讲“Sports”主题时,导入中国女排精神和科比精神;在“Food”单元讲解时,将袁隆平院士的资料以视频、问题、反思的方式穿插在讲解中;在“News 24/7”时,补充对比同一话题中西方媒体的报道角度,探讨新闻辨析的策略和重要性;在“College Culture”单元主题讲解中,通过西南联大精神及大学之道,培养学生爱国爱校及社会担当意识;在“Family Affair”主题中,带领学生赏析《游子吟》和朱自清的散文《父亲》,发扬中华孝道传统,感恩父母及家庭温情。

这些真实的思政素材主题与教师在价值导向、语言结构的脚手架作用相结合,其影射作用体现在学生后续(第二个学期)进行的小组课堂展示,教师对展示内容没有做任何限制,只是规范了展示的基本原则和框架,学期末的教学反馈发现,很多小组都使用了曾经讨论的话题。“女排精神、新疆棉事件、袁隆平、母亲节、传统文化”占据了词云图凸显的位置。这说明教师思政要素的呈现和共享激发学生思维认知,引起情感认知共鸣,继而触动学生在共同体活动中进一步讨论、反思、探索,直到行动分享的一系列活动。

四、结语

本文提出外语课程思政教学要符合学习者认知行为发展规律,最终达到“知行合一”的育人效果。结合教学实践,从“高度、广度、深度、温度”四个教学维度提升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效能的实施路径,将“语言、技能、育人”融入内容呈现、活动设计和评价反馈中,实践“格心”为目的的教育理念、初心和使命。外语课程思政是不断探索的教学模式,并非蜻蜓点水,而是通过一系列参与(involve)、启发(inspire),内化(internalize),将思政要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具备认知修养和思维品质,并将内化的认知实践于日常行为和学习生活中,最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为做一名合格的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内化外语思政
红色旅游地文化氛围生产与旅游者价值观内化关系研究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政课“需求侧”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