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年级女大学生创业意识研究
——以C学院大一、大二学生为例

2022-05-16谷劲松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毕业生学院意识

谷劲松

(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北京 100101)

引言

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强劲动力和后备力量必将成为创业创新的主体,“互联网+”对他们的影响相对其他人群更为深刻。因此,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希望加入到“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中,而女大学生作为一股新兴力量也已经逐渐进入到创业大军的队伍中,在带动就业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不同背景的女大学生无论是在创业意识、创业方式、创业形式等各方面不尽相同。

一、C学院女大学生的创业现状

创业就是创业者对自己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女大学生是就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和学校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举措鼓励其创业创新。比如,全国妇联联合其它多个部门和组织自2012年起启动了“女大学生创业导师行动”, 提出3 年内建立5000 个“女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与此同时,各高校积极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开设相关课程、培训、讲座等,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作为由国家举办、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主管的中央部属学校,C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所普通女子本科高等学校。学院一直将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加强学生指导与服务,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学生成长和就业的满意度较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0%以上。

为响应国家提出的“万众创业 大众创新”号召,C学院在学生创业的领域也做出了很多努力:开设兼顾普及与差异的创新创业课程;以多种形式的“理论+实践”项目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以创业实践平台扶持学生开展创业实践等。事实证明,这些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选择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人数与质量逐年提高。据C学院2017年、2018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已创业的毕业生中,2018年的毕业生有25%选择在北京创业,比2017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2018年京外创业的毕业生选择在中东部和西部地区创业的比例依次为62.5%和12.5%,与2017年相比分别上升了22%与下降了18%。由此可以看出,毕业生选择创业的地点不再局限于北京,到中东部地区创业的人数有所上升。就创业领域来讲,两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行业并无太大变化,均集中在第三产业。其中,毕业生创业领域的人数比例为:2017届教育及科研行业50%,文化、体育和娱乐业30%,商业服务业20%;而2018届在相同领域的比例则更为平均,上述三个领域分别占比25%。从毕业生目前从事的创业工作与其所学专业的相关程度来看:2018年有37.50%的毕业生认为“相关和很相关”;37.50%的毕业生认为“两者不相关”;25.00%的毕业生认为“不好说”。而2017年认为: “两者很相关”或“相关”有50%;10%的毕业生认为“两者不相关”。从数字上看,认为二者相关的人数有所下降,而认为不相关的人数上升较多,这或许与学生选择从事工作种类的多元化(如基于互联网+衍生的行业)有关。

C学院毕业生对学校提供的创业教育及服务的参与度较高。参与度最高的四项创业教育及服务依次为创业课程、与创业者交流、创业相关讲座和创业类学生社团活动。

二、大一、大二年级学生创业意识现状

依C学院2017年、2018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所见,C学院毕业生创业比例分别占到总毕业生的四分之一及三分之一,有逐渐递增的趋势。而且在“互联网+”的影响、就业多元化现象以及“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号召的指引下,可能许多大学生在大学初期已经具备了创业意识或已经开始创业。 故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成因以及形成时间的研究有其必要性。

为进一步了解C学院2017与2018级,即大一、大二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情况,研究者于2017年10月分别对2017与2018级不同专业的在校学生以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39份,回收239份,有效问卷239份,有效回收率100%。

问卷第一部分的内容包括被调查学生的年级与专业分布(如图1)。可以看出,被调查的学生中,大一学生147名,大二学生92名。从专业分布的角度,被调查学生中文科学生数量较理科生数量多,而艺术专业学生数量更少。

图1 学生所在年级与专业分布(单位:人)

问卷中第二部分涉及到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其中,第三题涉及到大一大二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期待程度。如图2显示,在所有被访者中,一半以上(54.39%)的学生对于创业有兴趣,而选择“非常有兴趣”的人数更是占到了20.5%。由此可见,总体来说,大一、大二学生具备一定的创业意识,或者说她们很期待能有机会创业。但是,不同年级的创业兴趣具有明显差异。

图2 对创新创业的期待程度

就图3呈现的结果,在被调查的大二学生中,无论是选择对创业“非常有兴趣”还是“有兴趣”的,人数都比大一有所下降,分别下降将近8%和19%。依据此数据:大二学生对创业的热情比之大一学生有所下降;与之相对的情况是,选择“无所谓”或是“没太大兴趣”的人数增长较快,尤其是选择“无所谓”的人数上升了将近15%。可见,经过一年的适应期,大二的学生更加融入了大学生活,是否创业对她们来说似乎不再是考虑的重点。

对创业时间的选择(如图4):被调查者希望在大二以后创业有182人(76.15%);选择在大二年级创业的人数有33人(13.81%)。 而实际上,被访者中已经创业的人数只有7人(2.93%),其中大二的创业者只有4人,另外3人则为大一的。两个数据说明部分学生虽有创业意识,但只有少部分学生会真正付诸实践。

图4 对创业时间的选择

在仅有的7名创业学生中,创业的领域大体集中在服务类、推广类及时尚类,其中时尚类(服装、化妆品、娱乐用品等)人数居多。此结果与前文提到的毕业生创业领域相比,有很大的差异。就创业的形式而言,6人都选择了线上+线下的模式,只有1个人选择只在线下。由此可见,C学院低年级女生的创业模式具有明显的“互联网+”特点,可见大学生的创业情况也会随着时代、传播手段的进步而呈现多元化。(如图5)

图5 创业领域

问卷的第三部分涉及到获取创新创业信息的渠道以及对于国家相关政策的关注度和了解程度。根据调查结果,大一、大二学生获得创业信息的渠道主要是通过媒体(58.16%)和朋友(18.99%),从家人方面反而相对较少地获得此类信息。尽管学生可以获得有关创新创业的信息,但她们对于国家有关政策的关注程度却相对较低,一半以上(57.3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不关注,但知道一点”选项。

尽管如此,大一、大二学生还是希望能够从学校层面获得有关创新创业的指导。从相关数据中可以看到,共有224位受访者认为高校“(非常)有必要”关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如图6)。正是看到了学生的这种需求,同时也是响应国家“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号召,C学院推出了一系列与创业有关的项目、培训等,签约了更多的实习基地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图6 高校是否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三、对于大一与大二学生创业特点的分析

基于问卷数据与结果,C学院2017、2018级,即大一、大二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认识与行动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两个年级的学生均具有较高创业意愿及兴趣,但体现出的特点不一致。虽然两个年级学生选择对创业“有兴趣”的人数均占最高位,但大二学生比大一学生少了将近19个百分点。同时,选择“无所谓”的大二学生人数高出了大一15个百分点。这或许说明,经过了一年的大学生活,学生逐步由高中生向大学生转变,无论人生阅历还是为人处世的能力均有所提升,眼界也有所开阔,对于创业以及今后的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创业是就业的一条路,但一定不是最容易的一条路。从另一个角度讲,她们的创业概念尚迷茫,这恰恰体现出学校对于学生进行创业指导的必要性。

第二,大一、大二学生中实际创业人数尚少。被调查的所有239名学生中,54人希望在大一、大二创业,占总人数的23%,但实际创业人数只有7名。如果一旦创业,她们认为所面临的困难主要集中在资金、人脉、宣传以及货品来源这4个方面(如图7)。而创业的领域大体属于服务类、推广类、时尚类,以时尚类居多,这也符合她们的年龄特点。

图7 创业会面临的困难

第三,传统的创业观已经受到信息化环境的影响,创业形式以线上+线下为主。在已经创业的7人中,除1人外,其余6人均选择“线上+线下”模式。同时,未创业的学生中,选择“线上”和“线上+线下”模式的分别为62和146人次。由此可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传统的实体店模式将受到很大威胁,电商及网店的模式已经成为大学生创业的主流趋势。这一现象也说明,创业的门槛进一步降低,人们的就业方式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多元化的趋势。而且,不仅仅是创业模式,还有获取创业信息的渠道,58.16%的学生会选择通过媒体获得,选择从家人口中得到信息的学生人数仅占到了8.37%。

第四,大一、大二学生有获得创新创业指导的需求,但自身对于国家相关政策的关注度薄弱、认知不足。虽然有224人次表示高校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但其自身获得相关知识的主观能动性亟待提高,137人次表示对于国家相关政策的关注度不足。

四、优化建议

(一)探索适合本校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路径

作为提高高校人才质量的有效途径,创新创业教育须有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并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固定下来。基于本校特点,应在建设和完善创业信息环境的同时,对于大一学生尽早开展创业教育,对于大二学生应用“理论+实践”模式,提供实习及实践的机会与场地,拓宽创业领域。组建高质量、有实际经验的创业教师与教育团队,以及邀请创业成功的人士作为外聘兼职教师,与高校教师一起加强对于学生的专业辅导与督导,增强实操能力。

众所周知,新型教育理念的落实以及与现实教育体系的相结合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创新创业理念的形成、相关课程与实践操作的设计以及相关设施的建设也是如此,均离不开高校本身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与支持,包括建立健全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制。在这方面,C学院做出了行之有效的尝试。一方面, 成立校级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统筹管理事宜。同时,在招生就业处下设创新创业办公室/孵化基地,在校内提供一定的办公及实践场地,以招标的形式公开向有创业意愿的学生组织、社团或个人提供创新创业机会。其次,在相关部门间,包括教务处、学工部、招就处等职能部门与相应的二级院系以及校外基地等,建立联动机制,共同为学生组织、社团或个人提供相应的服务与指导,旨在建立一个校级层面统筹、各部门间联动、覆盖创新创业全过程的管理与实践机制。除此以外,结合传统的模式,如社团活动、参与创业竞赛、开设创业课程、定期举办成果展示等,做到时效性和传统性结合,从而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扎实推进和有效提升。

(二)鼓励大一学生丰富其创业知识

学院每年都会参加或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或大学生项目,但参加的人员仍以大二以上学生为主,对大一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稍显欠缺。况且,大多数高校举办的大学生创业大赛也只是阶段性和局部性的,缺乏系统的设计或培训。另外,个别教师自身创新创业能力有限,对于学生搜集整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社交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无法达到更高的要求。当然,正如前文所述,C学院近年来已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开设了相关培训、讲座,并新增校内校外实践基地,但在培养大一新生创业意识方面尚需找到适合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比赛,一方面熟悉比赛机制、增加比赛经验,更重要的一点可以通过与其他学校、机构的交流获得行业信息,进一步拓展创新创业的思路。

(三)提高贫困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能力

C学院是妇联下属的高校,每年的新生均会有一定比例的家庭贫困学生或来自不发达地区的学生。这类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不能熟练应用电脑、互联网等媒体通讯手段,自身对于创业认识十分模糊。针对此种情况,学校相关部门可以开设辅导小组以提高她们掌握互联网知识的能力,开设讲座、交流,进而为其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丰富她们的阅历,培养其独立、创业的意识。

(四)加大对国家创新创业政策的普及与宣讲

针对大一、大二学生不熟悉或不关注国家相关政策的境况,学校应进一步加大宣传,如结合创业课程或培训印发宣传册,定期进行宣讲,邀请已经创业的同学交流经验等等。也可在相关专业内部进行创新创业比赛,增加学生实践能力。设置创业基地让学生通过竞标的方式获得使用权与经营权,当然还需要定期审核与监管,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感性认识,进一步熟悉创业流程。或者可以邀请希望创业的学生家长与学校进行座谈,集思广益,利用家庭的影响力引导大学生具有创新创业的动力。

猜你喜欢

毕业生学院意识
南京艺术学院2022届毕业生优秀作品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无我》:一具身体,两种意识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