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画论
2022-05-16陈宇茵
《林泉高致》是北宋杰出的画家、以及绘画理论家郭熙山水创作的一篇经验总结,由其子郭思整理而成。这本绘画理论中中有提到画家要注重深入观察生活,选取富有诗意的情节,再集中高度精神酝酿构思反复修改,提倡广取博彩,不局限一家,不拘泥于技法,技法有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其中画论中强调画家对自然景色的观察不仅仅是体貌结构,还要關注其在四时、朝暮、风雨、明晦中的变化。这种对时间观察入微、以及提倡不局限于用笔不禁让我联想到了19世纪在法国产生的印象派,那时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的艺术流派的激烈斗争,在这场斗争中官方的学院派墨守陈规,他们拒绝一些年轻的艺术家参加展览,这些年轻的艺术家们由此在巴黎的咖啡馆聚集,并组成了“巴提约尔集团”。这可以算做是印象派的前声。
这个所谓的集团他们没有统一的思想,直至1874年,他们决定给自己举办一个“无名画家展览会”,这个展览举办了八次,后来由于内部观点不统一,加上经济困难就不再举办了。印象派的画家们与当时的现实主义画家不同,他们主张从画室走出来,不再只绘画繁杂的室内装饰以及服饰精美的人物肖像,而是去发现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他们追求着光、色和大气的表现,从而使风景画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具有清新明亮、丰富多彩的特点,他们把光看作“绘画的主人”。
由此我发现他们两虽然一个是东方文化、一个是西方文化,时间相隔也比较远,但是他们对于绘画的主张也是有相似之处,于是在这篇论文中,我将从他们的发展历程来分析他们在绘画主张上。
首先《林泉高致》是我国中国画的著名的理论著作,中国画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在工艺品上的装饰性绘画、以及战国时期的帛画,此后秦汉时期开始出现的画像石、画像砖上的人物刻画以及帛画的发展,那时候便有文人用毛笔在绢帛上绘画,并逐渐形成风气,国画的雏形就由此开始成形,经过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和过度,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画家以及绘画理论家,如宗炳的《画山水序》以及谢赫的《画品》也是出现在这个时期。到了隋唐时期,国画作为一门艺术门类已经完全成熟了,无论是人物画山水画,还是壁画都有了杰出的大家,门类分别清晰,这个时期诞生了无数国画经典,一些留存至今的作品都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化遗产,著名的绘画理论有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以及朱景玄的《唐朝明画录》。唐至五代,虽然迭经动乱,但中国画艺术的发展却并未受到时局的影响,直到宋统一了中原,国家在此迎来了盛世,国画也随之步入顶峰。此时对然各种绘画种类都已经划分明确,但山水画却成为了众多流派中最重要以及最受人关注的一支分流,这也许也跟中华文化中倡导“天人合一”的元素有关,中国人最有大自然的情结,常常会将人生比作环境。
而郭熙也正是在这个山水画繁盛的北宋代画家之一,他出身布衣,喜好道学以及游历山川,对于绘画无师自通并且非常擅长,之后在临摹唐末五代的山水画家李成的绘画,笔法有所推进。他在仁宗、英宗年间就已经非常出名了,直到神宗年间,开始为达官贵族的府厅画壁画,后又入宫绘制殿堂屏障,收到了神宗赏识,成为了宫廷画院的重要成员,当时的宫廷中朝会、起居、游赏等场所都装饰着他的山水画。之后元丰年间改革管制,山水画追求表现不同地区的山水特点和季节气候的细致变化,在宋前期山水画家们的不断努力而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到了郭熙更是吧这一方面发挥的淋漓尽致,更重要的是他非常重视山水画中表露理想以及情感,从而能创造出优美动人的意境。郭熙的山水既有李成的“笔锋颖脱,墨法精微”,又有范宽的恢弘大气,而且还吸收了前人的不少成果最终自成一家,而《林泉高致》一书更是系统的阐述了他对于山水的见解。此书分为即除开序言外,山水训、画意、画诀、画格拾遗、画题、画记六篇。
在《山水训》这一节中提到了君子之所以喜爱山水旨在哪?并提起山水有可行者、可望者、可游者、可居者、即为妙品, “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何者?观今山川,地占数百里,可游可居之处十无三四,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谓此佳处故也。” 此章节中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提及了山水的体裁,谈及山是大物像,水是活物像,而山是水的颜面。山有高低深浅,石是天地的骨头,骨头在艰深而不浅露。水是天地的血脉,血脉贵在周遍流动而不凝固停滞。非常生动的描述了山山水水之间互相呼应的关系。《画意》这一节怎主要强调了一艺术气质的锻炼和文学修养的提高,谈及到他在闲暇时间里,阅览晋唐古今诗篇,其中佳句有的说尽人心中之事,有的装点出目前之景,然而如果不是静居安坐,明窗净几,一炷炉香,万般思虑消歇沉寂,那么佳句美意也看不出,幽情美趣也想不到,绘画的主旨,更是从何而来?并且谈及前人所说的:“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的睿哲之谈,我们应当师法,并在下方罗列了郭熙经常记诵的诗句。
在《画诀》中,讲的是画面的布局、以及形象的塑造对表现四时不同的景色的基本规律,如画山水先处理大山名峰,画林石先处理一株大松等,并仔细的提出雨天的细微变化、如雨雪有将未下、大雨大雪、雨停雪停之不同。说到作画用笔不能反被笔用,用墨也同理,其中还谈及了水色、天色在不同时间段的不同颜色。而《画格拾遗》则是郭思记录了郭熙一些画山水的具体情况,《画题》中则将郭熙的画以春夏秋冬、晓景傍晚、松石云烟水、以及杂类分别归类,并提及了《世说新语》中记载的戴逵的一则故事,以此来说明从古开始,绘画就是具有目的性的,以至于世间的工匠、官吏都只会炫耀他们细腻的工巧,并不知道对于古人作画的另有寄托之情,于是郭思决定记录他父亲的画题来表现其绘画中的所做出的探究,以及所做出的成就。《画记》则是郭熙的亲笔记载,描述了他接受圣旨,奉命接受官方资助进京之后所进行绘画的原由。
从《林泉高致》中的山水训、画诀、画题我们可以看出,郭熙对于描绘山水的观察是细致入微的,不仅仅关注细微细小的变化,而是在不同的天气、气候、季节中来观察,以此来描绘的山水更为生动,不会仅仅临摹古人所绘画出来的景色,追求技艺上的精微,而是要学习古人观察自然的精神。
西方的印象派虽然没有具体的绘画理论,但它们并不是毫无理论依据的、不是粗糙的、也不是属于前卫的类型、更不属于抽象,他们是将科学的色彩学理论运用于绘画当中,并且从绘画的实践中探索光对于事物色彩的影响,打破了之前现实主义绘画不注重光的存在的绘画形式,仅仅是对形体的精细的绘画,从中打开了西方油画色彩新的可能性。
从他们探索的内容中,虽然绘画材料的不同,郭熙注重的是不同景色不同环境下表现的不同,印象派则追求在同一景色上环境的变化,再加上他们绘画的表现形式的不同以及其侧重的方面有所不同,但是他们对于画面细微变化的追求,钻研的精神以及勇于打破前人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像是四时的不同,实际是包含着光对于风景的明暗影响,而由于《林泉高致》与印象派之间时间相差了将近900年,在宋代还并没有光这个概念,但其实从风雨晴晦、四季变化中的探讨往往也离不开光。而印象派则直接的将光作为主要的绘画理念,他们两者都主张走向自然,观察自然,那就不可能仅仅只有光,它们之间的关系其实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这么一个状态。
作者简介:陈宇茵(1996.03--);性别:女,籍贯:广东省深圳市,民族:汉族,学历:本科,天津美术学院;现有职称:天津美术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综合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