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生存与发展研究
2022-05-16刘舒心
摘要:昆曲曾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枚瑰宝,但在海量信息不断涌现、娱乐文化盛行的当下,像昆曲一般曾代表民族文化的高雅艺术已黯然失色。当今时代虽为昆曲的传承与保护带来冲击,但也同样为其发展提供了机遇。本文尝试以传播学的视角,探讨昆曲的数字化生存与发展,为昆曲的数字化生存与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昆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我国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将“建设文化强国”制定为国家发展战略后,社会各界的目光越来越多地聚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上。我国本就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昆曲”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昆曲本身是一块凝结中华优秀文化的璞玉,然而如今却受到通俗娱乐文化的冲击,昆曲囿于精妙的唱词内容、舞台表演的形式,其受众群体本就受限,在当下信息时代中,若缺少传播,仅靠传统方式来传承昆曲、发扬昆曲,那昆曲更加无法同大众娱乐文化抗衡,难免会面临无人问津的困境。
一、昆曲数字化传播现状
(一)传播速度与传播范围的提高为昆曲发展提供机遇
数字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大提升。依托于数字媒体的发展,昆曲不再局限于舞台演绎同观众产生交流,昆曲可以借助电视、手机等数字化新媒体同观众产生连接,对昆曲的欣赏不再仅限制在剧院舞台那一方小天地中,信息的发送和接收方式从单一化逐渐走向多元化,一次表演可以通过网络输送到五湖四海的观众面前,同时,受众也不再是单一的信息接收者,他们可以对昆曲内容进行二次传播,这极大地提升了昆曲的传播速度,拓展了昆曲的传播范围。数媒时代的快速、广泛、互动等特征为昆曲艺术的传播带来了繁荣。
(二)数字技术与昆曲艺术碰撞产生出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数字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昆曲创作焕发出新的生机。新的昆曲艺术作品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鲜感,与以往的媒介相比,交互感与连接性是新媒体较最为突出的特点,在一些昆曲博物馆中,受众可以通过AR换装的形式感受昆曲艺术,也可通过与电子媒体的互动共同演奏昆曲中的经典曲目。受众一改单向接受信息的方式,不再仅是欣赏昆曲表演,而是通过自己的创作参与到昆曲作品中,这极大提高了受众的互动感,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受众的兴趣。
二、昆曲数字化传播问题分析
(一)新型表演形式打破了昆曲艺术的自身属性
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给昆曲艺术传播增添了别样的风采,但昆曲表演在依附于高科技手段的同时,虽然给受众带来了别沉浸的极强体验感,却并没有将昆曲艺术的精髓较好地保留,破坏了昆曲本身的艺术属性。“昆曲表演的属性是一种独特的歌舞表演。”[1]昆曲艺术应当是歌舞与表演的融合,两者缺一不可。剧场性的丧失使得戏曲本身意境不能完整存在。在很多新型的昆曲艺术作品中,戏曲本身已不再是表演中最为重要的元素,往往只是起到提升作品艺术内涵、锦上添花的作用,昆曲本身的特点也没有得到最好的呈现。这种简化的表演虽然降低了昆曲的接受门槛,使得昆曲受众范围空前扩大,但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他们更为好奇的是传统艺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呈现方式,而非昆曲本身,他们对昆曲的欣赏大部分建立在降格昆曲本身的基础之上。
(二)想象空间受限,思想深度弱化
新的媒体技术与昆曲表演的融合,产生了很多有趣且好玩的作品,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昆曲在年轻群体中的知名度,但过于重视形式的艺术创作大大弱化了昆曲的思想深度。如昆曲电影《游园惊梦》,影片中的主人公通过演绎游园惊梦的经典唱段来表达内心世界,寓意人物命运与戏曲人物如出一辙。从影视创作的角度看,昆曲元素的融入丰富了电影表现手法,提升了电影文化内涵。[2]但电影对昆曲唱段进行了大量删减与改编,这对于昆曲艺术的传播不太乐观。在这些新媒体艺术作品中,昆曲大多是作为一种符号或元素来呈现的,对于观众更多接收到的只是新、奇、特的视听感受,而昆曲本身的艺术性与文化内涵则大打折扣。
三、昆曲数字化传播的发展策略
(一)内容上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适应新媒体传播形式
如今,昆曲逐渐没落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昆曲内容虽典雅优美,但词曲晦涩,一般人难以理解,与当今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娱乐文化相比,存在鉴赏的门槛,不易引起受众观赏兴趣。加之多种多样通俗娱乐内容的冲击,受众更容易弃昆曲而择其他。昆曲若想在当今时代发展更好,需要在内容创作上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加入当今受众喜爱的元素。如青春版《牡丹亭》的剧本在汤显祖原作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合理的整编,并在其表演上融入了一些现代元素,在保留传统艺术内涵与结合现代形式之间找到了平衡点。[3]创作者在进行再次创作时也要注意内容应适应新媒体的播放形式,可将新传播技术融入到昆曲的表现形式中,例如增加三维动画、VR、AR等表现形式。
(二)重视新媒体传播渠道与方式
在当今时代,作品仅仅拥有高质量的内容是不够的,好的作品需要宣传才能被更多人知道。昆曲的传承者们应该顺应时代,积极利用数字技术宣传昆曲,让好作品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例如青春版《牡丹亭》便很好地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宣传,社交网络上的好口碑,再加上传统媒体的密集式报道,让青春版《牡丹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受众前来观看。当下,短视频风头正盛,昆曲本身的表演形式又非常适合以视频的形式来傳播,影像媒体的感染力可以直接刺激受众的欲望,昆曲传承人可考虑利用抖音等短视频软件令更多人了解昆曲。
参考文献:
[1] 俞为民.昆曲的现代性发展之可能性研究[J].文化艺术研究,2011,4(01):133-155.
[2] 李欣.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路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 王乾宇.电影化过程中昆曲表演假定性的困境——以舞台版《牡丹亭》和两版电影为例[J].民族艺林,2020(02):57-63.
作者简介:刘舒心(1996—),女,汉族,陕西省西安市人,文学硕士,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研究方向:老年传播、健康传播、新媒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