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宝权:陪伴孩子,既要身体在场也要用心关注
2022-05-16王中鸿
王中鸿
人物名片
闵宝权,医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心身病组副主任医师。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心理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特群委员会委员。
心理标签
孩子的心理问题,根源往往在父母的养育方式。父母应该是孩子生命旅程的引领者和陪伴者,引导孩子去经历人生的种种起伏,直到他们准备好继续前进。
你在父母面前能做自己吗
有这样一幅漫画,孩子坐在大人怀中,大人们愉快地探讨着什么问题,旁边是一本反盖着的书。画面之外,是一句温暖而又意味深长的话—“教育就是陪伴,而不是陪着”。确实如此,比起逼孩子独自一人读书,陪伴才是更好的教育。
“陪伴”与“陪着”仅一字之差,但其产生的教育作用却有天壤之别,一个是润物细无声,一个只是形式主义。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所谓的“摇动”“推动”“唤醒”,从某种角度而言,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陪伴”,它除了有“陪着”的基本形式,还要有精神和心灵层面的交流。
在门诊,我每天都要接待30~50名患者,其中,患有心理疾病的青少年占五分之一,大多表现为人际交往障碍、学习困难、情绪障碍和身体不适等。但就诊后我发现,他们的问题无一例外与父母的养育模式有直接关系。这样的父母一般有以下特点:比较忙,陪伴孩子时间少,相对理性、较真和太过目标化,即规则有余,灵活不足,缺乏换位思考能力,给孩子的要求或指责较多,宽容和鼓励较少。
人小時候渴望得到父母无条件的陪伴与关爱,上学后希望获得老师和同学的接纳与肯定,恋爱后想要伴侣的关心和欣赏,然后才有能力去爱自己的后代,成为孩子的“重要养育人”。如果孩子无法从“重要养育人”身上获得足够的陪伴、关注和鼓励,他们的心理能量就会偏低,在一定的外在诱因下,生一些莫名其妙的病。
在众多个案里,我发现了一个现象:“80后”父母普遍重视教育,高期待感让孩子有了高竞争感,便造就了一种生硬的亲子关系:孩子本能地相信,只要自己的表现令人满意,就能得到爸妈的赞美;如果做得不好,父母根本不会喜欢自己。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压力,他们会过度在意学习成绩和外在表现,过早陷入竞争与零和博弈的思维模式,目标感极强、缺乏格局观,对弱者不怜悯、对强者不欣赏。
上个月我接诊了一名高三学生张梅,她已经患头痛两年半了,但一直查不出任何病理原因。张梅的父亲是教师,母亲是公务员,张梅平时与母亲关系紧密,父亲陪伴张梅的机会不多,回家也就是询问她学习成绩如何,对学习以外的事只字不提。而母亲承担了照顾张梅的主要任务,因为家务担子较重,她时常抱怨,然后督促张梅长大后一定要有出息,找份好工作,不然就对不起自己的付出。
张梅从小一直学习好,形象也好。上高中时转学到新的学校,班主任因张梅成绩不在该班级前十名不让她当班委,张梅与老师发生矛盾,随后爆发第一次严重头痛。后来,张梅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差,经常借故不去学校,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父母着急地带她四处寻医问药,效果都不太理想。
“孩子,你何必非要当班委呢?”我问张梅,她低着头,好半天才说:“我就是接受不了自己不当第一。”她只能接受自己的“好”或“完美”,不能接受自己的“不好”或“瑕疵”,这过高“自恋”和“自恋破碎”后的不适应,到底是谁造成的?
我在接待青少年时,常常会先问他们3个问题:
你能与父母自如交流吗?
你觉得父母能很好地理解你吗?
你在父母面前能做自己吗?
第三个问题是最重要的,这里所说的“做自己”,不是那种方方面面都要表现很好,而是能否适当地“撒泼耍赖”,能否自如地表达情绪。若不能做到,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可能会大打折扣。
有些父母通常认为,自己给予孩子生命,便有权力控制孩子的人生,他们给了孩子目标和担子,却没有给予倾听、理解、信任和尊重。这样的父母更像是老板,孩子在他们面前是员工,怎么可能做自己呢?
父母应该是孩子生命旅程的引领者和陪伴者,引导孩子去经历人生的种种起伏,直到他们准备好继续前进。
陪伴,要有临在感
陪伴,既要身体在场,也要用心关注。客体关系心理学认为关系就是一切,我们存在的全部意义就是寻找关系。人生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就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亲子关系不只是一种教育,更是一种人生哲学。
曾经有一次,我带着5岁女儿去参加夏令营,亲子活动中有个环节是做问卷,其中有个问题—“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我瞥了一眼,女儿选了第一项“爸爸妈妈能多陪陪我”,当时心下稍有愧疚。后来指导老师宣布结果,八成左右的孩子都选了跟女儿一样的答案,那一刻我被震撼了。
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最讨厌的是父母制定的各种规则条款。其实,陪伴和规则并不相悖,陪伴是规则的前提,规则是陪伴的保障。如果父母给孩子提供了高质量的陪伴,然后耐心地解释这些规则,孩子会觉得,规则是爸爸妈妈为了保护自己而设定的;如果父母总是在外奔波,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情绪感受不闻不问,孩子就会对规则产生叛逆偏激的想法,他会觉得父母只是在用权威地位来控制、监视自己,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和生活热情就会明显下降。
因此,高质量的陪伴能让孩子心甘情愿地接受规劝和管束。凡是不走心、敷衍了事甚至漠不关心的“陪着”,都是家庭教育的失败。
我的一位患者晓军今年读初二,经常面部肌肉僵硬,还特别惧怕与他人对视。我问起他对自己疾病的认识时,他闪烁其词:“哦,也许是我情绪不稳定吧。”当我再追问时,他便沉默不语。于是,我单独接待了晓军的父亲,我问他:
“您知道孩子为什么生病吗?”
“我不知道。”
“初步评估,跟养育模式有关。”58698615-8869-4D24-A254-7D0BF74810B1
“我们又没有打他骂他。”
我问晓军爸爸:“你儿子有什么优点?”他半天说不出话,看来实在是不习惯肯定儿子。在我的逐步引导下,晓军爸爸挤牙膏般地说:“我儿子……聪明,懂事。嗯……还孝顺,很理性!”
“他长得怎么样啊?”“帅!”
“好!”我对晓军爸爸说,“以后也这样跟孩子说话,多鼓励多赞美。男孩渐渐长大,会模仿爸爸的行为和处事方式。目前我看到的情况是,他想要靠近您,您却没有给予积极回应。”晓军爸爸若有所思:“也许我跟他的交流确实太少了。”
这些年我给父母做家庭教育讲座时,常常用“大象”作比喻:我们可以把孩子获得的“成功”“成绩”比喻为大象的鼻子,鼻子高高扬起,可以举起重物,这是大象引以为傲的特征。但若大象没有坚实粗壮的四肢,不能支撑起自己的身躯,又如何高高扬起那长长的鼻子呢?
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父母的“陪伴”,它包括关注、倾听、尊重和赏识,就像大象的四肢,这是基础。若父母只盯着孩子能否出好成绩,能否将大象鼻子扬得高高的,但不给孩子好的陪伴,犹如给大象脚上锁了铁链,某一天,大象鼻子将无法高高举起,大象也将变得无精打采。这时父母才找医生,这便是舍本逐末了。
提高陪伴的品质
去年的一次家庭教育讲座上,某上市公司董事长问我:“为什么我能管理好上千人的企业,却教不好自己的孩子?孩子为什么就不愿意跟我说话呢?”
我只回问他两个问题:“你的孩子是否坚定不移地相信你会一直爱他、支持他?”“你的孩子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相信自己‘我能行?”
董事长很快就回答我说:“没问题啊!因为我孩子啥都不缺!”我提醒他不要过快回答我的问题,花点儿时间回忆、思考一下。几分钟的沉默后,他小声说:“恐怕不是……”
很多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时,通常喜欢唠叨、对比、命令、指责、辱骂、恩情绑架、体罚家暴等,不能很好地倾听和理解孩子,也不能宽容和体谅孩子。这是因为父母缺乏自我审视和换位思考的能力,他们在意的是孩子是否听话、是否严格遵守规矩。这样的时刻,父母确实是在“陪着”孩子,但起到的作用往往是负面的。
父母应该提高陪伴孩子的品质,提高“临在”的水平。
做到高质量陪伴,父母要先反观自己的内心。当看到孩子低着头玩手机,很多人头脑中就会立刻响起一个声音:“这样他容易变近视,还玩物丧志,赶紧纠正他!”但结果往往是孩子不开心甚至顶嘴,亲子关系逐渐疏远。
有人会疑惑:“难道我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也错了吗?”当然没错,但人非机器,不能像纠正机器一样去纠正人,不少父母为孩子迷恋手机而头痛,很多家庭也因此发生冲突。但教育这件事很难用绝对的对与错、应该与不应该来概括。如果孩子特别迷恋某些事物,你需要厘清:这背后是否隐藏着亲子关系的问题?
父母要问问自己:你能很好地控制自己不长时间看手机吗?知道晚睡不好,你能做到每天晚上都按时睡觉吗?如果哪一天失眠了,伴侣还在旁边一个劲儿地教育唠叨:“熬夜是健康的大敌,不守生物钟,百病自然来……”这样能有助于入睡吗?如果换一种方式,伴侶能理解你为何晚睡,愿意静静地陪着轻声聊天,说说烦恼事,转移注意力,或者帮你做头部按摩,给你热一杯牛奶助眠,根本不用劝说和批评,困意自然会不知不觉袭来。
父母要多提醒自己“等一下”。比如当看到孩子低头玩手机时,不妨去看看究竟是什么让他这么聚精会神,有兴趣的话甚至可以跟他一起玩,因为真正的陪伴是关注,但不打扰。如果发现孩子确实有上瘾的趋势再进行干预。先了解事情原委,而不是上来就“一刀切”,这样容易激起孩子的愤怒和剧烈反抗。
父母要培养自我觉知能力,才能提升陪伴孩子的品质,而这一切都始于一个“等一下”:当我们忍不住要去提醒、教育孩子时,先让自己等一下,从头脑的冲动回到身体的感受,先放松再觉知:“我为什么要提醒、教育孩子?是为孩子好,还是捍卫我自以为的正确?孩子真的需要我这样训斥或唠叨吗?”
通过停顿与提问,放下头脑中对“正确”的执念和绝对的评判。有时候,“错”只是我们一时的认知,在这样的认知里,孩子真实的状态和需求父母是看不到的。所以,时刻提醒自己“等一下”能帮父母转换思维。
当父母能够共情和换位思考,试着去感受孩子当下的感受,觉察着孩子的需求,体谅孩子的本性,孩子的本能很快就可以感觉到这些变化。即使你不在他身边,他也会感受到你的爱在陪伴他,这才是陪伴孩子的最高水平。
孩子的心理问题,根源往往出在父母的养育方式。生个孩子不难,养个孩子似乎也不难,但要养好孩子,让孩子感到自主和快乐,需要提升父母的亲子智慧。若父母把自己的全部认知灌输给孩子,最好的情况,孩子也不会超过父母;若父母对孩子的心灵心怀敬畏,不要过多打扰、干涉和指责,只需全身心地陪伴,孩子自然会成为他自己,超越他自己。
你关注的目光,你全然的尊重,都是孩子开拓蓝海的风帆。58698615-8869-4D24-A254-7D0BF74810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