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022-05-16徐静赵慧莹
徐静 赵慧莹
摘要:爱国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精神力量。明确指出:“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因此,新时代全体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广大学生树立奉献自我为国家的远大理想,把爱国主义教育长期贯彻落实下去。
作为中学教育工作者,要深刻把握爱国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立足主要教学内容,因材施教,让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学习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一章:初中生的心理性格特点
中学是人生心理生理发展的黄金时期,是人类智能结构和价值观逐渐形成的时期,是教育者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形成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时期。中学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充满了独立与依赖、自觉与冲动、成熟与幼稚等复杂的矛盾。要想探寻对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无疑对后续问题的展开讨论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由于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处于剧烈变化的阶段,这就要求中学教师转变教育观念,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具体心理特点,提出不同学习教育的方法要求,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张弛用之有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成效。
第二章:切合中学生心理特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学生的上述心理特点给中学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一定的教学困难,但同时这些矛盾的存在也为教师提供了帮助学生解决各种矛盾,引导学生重新进入获取知识与感悟真理新境界的良好机会。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研究如何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和接受水平,采用合适的方式方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是爱国主义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
因此,中学教师要牢牢把握这个机会, 针对中学生的心理性格特点,立竿见影地开展针对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精神,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使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优秀人才,这无疑是当代中学生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把握学生价值观的不稳定期,发挥理论道德建设的科学导向作用,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科学性。
民族精神、爱国传统、强国意识,都构成了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丰富内容和完整体系。在我国中学生核心价值观发展不稳定的关键时期,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向学生介绍我国人民爱国主义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内涵,在生理、心理逐渐成熟稳定的青少年知识体系中构建系统完整的爱国主义知识结构,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增强中学生的爱国意识,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瞄准学生心理的依赖期,发挥家校联动的教化作用,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性。
在中学阶段,虽然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成人感增强了,但在生活中仍然需要依靠家人。所以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瞄准学生心理的“断奶期”,利用他们还没有完全消失的对家庭的依赖,开展必要的教育活动,发挥学校氛围和家庭风范的教化作用,也是爱国主义教育整体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三、针对学生思想的复杂性,发挥各类活动的强化作用,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性。
虽然中学生意志的方向性更加集中,意识不断提高,但思想更加复杂。因此,中学教师必须把爱国情怀和爱国责任落实到活动中,转化为行动,在活动中不断强化和巩固,增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教学直观性和生动性。
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研究如何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和接受水平,采取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开展活动,是爱国主义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
第三章:历史学科的特点
历史学科不仅具有研究理论的科学性、历史史料的真实性和研究内容的客观性等三大特点,在道德情感等思想文化领域的教育中也有着地利人和的显著优势:真情实感、同理共情、真实可信。相比于中学其他学科,历史课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方面具有较强的教学优势,历史学科的学习有助于推动广大中学生群体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的反思,培养中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爱党情怀。
在历史教学中,首先要重视挖掘课本中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利用生动形象的具体实例,进一步增强中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其次,从与历史红色文物的接触中,让学生感受历史,从中升起民族自豪感,进而形成爱国情怀。最后,鼓励学生讨论明辨是非。在讨论中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和国际主義相统一的观点,依靠集体的号召力和感染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中学生牢固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现代爱国主义精神,是每一位历史教育教学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与使命义务。
第四章:紧密结合时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紧密联系新时代要求开展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要不断创新科学运用教育载体,开辟爱国主义教育发展新道路。首先,利用好各种网络教育载体,打造开展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网络阵地。充分利用教育新媒体,丰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形式,拓宽广大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思想领域。比如充分利用微信、QQ等多种网络媒体形式进行有效的师生交流互动,让更多受教育者在生活中时刻自觉接受爱国主义思想,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实效性。
其次,利用好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培训基地、红色景区等新型人文载体。组织青少年参观全国各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瞻仰古迹,祭扫烈士陵寝,引导中学生不忘历史,牢记先辈们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浴血奋战的艰辛历程。还要积极开展关于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理论实践研究活动,组织中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其社会主体责任感;积极组织学生定期开展社会状况考察活动、创建精神文明活动,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让爱国主义思想变得像新鲜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第一作者:徐静(1985—),女,汉族,山东省青岛市,职务: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实验初级中学历史教师,职称:中级,学历:研究生,学位:硕士,研究方向,历史教学研究。
通讯作者:赵慧莹(2001年8月27日),女,汉族,山东省潍坊人,山东科技大学2019级本科生,研究方向为工业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