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2022-05-16陈毅芬
陈毅芬
摘 要:情境教学法是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学习方法之一。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认知经验,可以围绕小学生数学学习开展生活情境教学。生活情境教学法是实施数学课程的重要方法。通过营造生动的教学环境,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可以活跃课堂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方法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2)12-0177-03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Life Situation Method in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CHEN Yifen (Jinshan Central Primary School, Nanjing County, Fujian Province, China)
【Abstract】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learning methods in primary school compulsory education stage. According to the age characteristics and life cognitive experience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life situational teaching can be carried out around the mathematics learning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Lif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s an important method to implement mathematics curriculum. By creating a vivid teaching environment, while fully mobilizing students'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it can activate the classroom learning atmosphere and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apply mathematical knowledge in life.
【Keywords】Life situation;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Method application
小学数学课程是培养学生生活认知和思维能力的重要学习科目。数学课程的学习重在引领学生通过思维训练,进而不断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究。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生活给予了数学学习更为宽广的天地,因而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引用生活情境教学是扩展学生数学学习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包罗万象,教育学生在生活中汲取并应用数学知识,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小学生是学习思维比较活跃的学习群体,他们对学习的环境因素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数学学科与生活内容相互结合、融合发展的集中体现。
1.創设认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作为独立的学习个体,对事物的认知和感受都不尽相同。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也逐步被重视起来。在大力发展并运用信息技术资源的教育背景下,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认知教学情境,可以使数学情境生活化。数学知识来源于学习生活,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学科的影子。学生通过亲自体验情境教学的学习环节,可以极大地提升自身的认知学习情感。认知情境是培养学生亲自体验具体学习问题的方法过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要尝试从最简单和最基础的问题入手,然后再逐步深入发展,从而使学生的认知学习情感呈现上升趋势,不断螺旋递增。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计算问题,就可以通过认知情境的创设增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实物展示创设具体的认知情境。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利用人民币的实物交换以及商品买卖,能够促进学生对人民币的使用和认知。情境教学是学习环境的再创造,创设认知教学情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参与到认识人民币的学习过程中,把生活中的学习教育资源迁移到数学课堂中,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与“用”的平台,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以及情境学习中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提升了数学课堂的学习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发展的作用。
2.创设操作情境,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小学数学学习离不开对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方面的能力培养,心理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技能的掌握需要先从感知动作开始,由此可见,因学科需要,引领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操作也是学生收获知识能力的重要学习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操作性的学习实践有助于增进学生的认知和动手能力,是值得提倡并认真落实的。小学数学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实践机会,在情境教学不断丰富学生学习生活的过程中,教师更是要将操作情境融入到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借此不断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古语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和记忆,对于形象思维占绝对优势的小学生而言,更需要通过开展动手实践活动进行拓展性训练,利用鲜活的事例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和探索,帮助学生快速、牢固地掌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掌握其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原理,我特意设置这样的实践活动:首先,让学生们做一个底为10厘米,高是8厘米的平行四边形。其次,让学生们从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向对边做一条高,并用笔画一条线。接着,让学生用剪刀沿着这条高将平行四边形分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梯形。然后,让学生通过拼接,将这直角三角形和直角梯形拼在一起,拼成一个长方形。最后,让学生将原来图形和现在图形进行比较,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长=10厘米,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的宽=8厘米,而且平行四边形面积=现在长方形面积,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10×8=80(平方厘米)。通过这样生动的实践活动开展教学,可以形象、具体、直观地演示其剪、拼的转化过程,不仅让学生归纳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还可以掌握其原理和方法,实现多重教学效果。
3.创设问题情境,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问题引领是学习数学课程的具体导向,心理研究表明,思维会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活跃,思维活动也是不断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在情境教学活动中,努力去创设问题情境,就是通过问题导向进而去开阔学生的学习思维,并使学生的状态努力达到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势。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建立在文本教学的学习基础上,依据课程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问题导入方式使学生由问题展开想象,引发思考,从而达到预设的学习目的。
在实际教学中,常常会借助于现实生活素材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究的欲望,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掌握课堂学习内容。同时,在问题情境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进行有效地互动,在相互讨论和集思广益的过程中,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空间,从而实现层递式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识和能力。例如,在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植树问题的不同方法,笔者特意设定了以下几个问题情境来进行拓展教学:(1)教学楼到学校门口一共100米,如果5米栽一棵树,两头都栽,一共需要栽多少棵树?(2)如果两头都不栽,一共要栽几棵树?(3)如果只栽一头,一共需要栽多少棵树?(4)如果道路两旁都栽,两头都不栽,需要栽多少棵树?针对以上问题情境,先鼓励学生对每一种情况进行分类讨论,让学生借助线段图,将四种不同类型的问题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表示出来,从而使学生清晰地掌握每一类型的计算方法。两头都栽:总长度÷间距=段数,段数+1=植树的棵树;只栽一头:总长度÷间距=段数,段数=棵树;两头都不栽:总长度÷间距=段数,段数-1=植树的棵树;两旁都栽:棵树×2。通过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利用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入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意识,从而可以逐步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学生在遵循渐进中逐步找到问题的根源,找到本节数学知识的规律,总结出解题的方法和思路。
4.创设探究情境,提升课堂实效性
小学生是乐于探究的学习群体,尤其是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中,更要注重通过思维训练来调动学生的探究学习热情。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意识是小学阶段重点培养的学习能力之一,通过创设探究方面的数学情境教学,能够在活跃课堂学习气氛的同时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探索是驱动孩子们乐学和善思的动力源泉,好学、多问、善思、明辨,这是学生主动并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因素,也是培养小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途径。创设探究情境相对于其他教学形式来说更为困难些,因为数学教学内容相对更为抽象些,在数学思维时不仅有一定的难度,而且更需要借助有效的教学形式进行合理的教育教学活动。探究性的生活教育需要从实际的生活中寻求相关的内容,这样更便于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也更能增强学生的求知学习热情,促使他们能够进一步把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而易学。在探究性的生活情境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要充分发挥“以生为本”的基本教学理念,要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更多地发挥团体的合作意识,不断寻求新的学习方向,进而提高探究和合作能力,借此实现探究情境教学的实效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实验性探究活动、逻辑性推理探究活动、实际测量与设计等,尤其是实验性探究活动,在小学数学实践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例如,在六年级数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清晰了解比例的实际用途,掌握解比例问题的正确方法,笔者创设了探究性情境。首先,我先让学生每个人画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再将所画的图形剪下来。接着,让每个学生测量出三角形的两条腰和斜边的长度,并用量角器量出每个角的度数。最后,让学生用直角边的长度除以斜边的长度,并将计算结果记录下来。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计画图和实际测量,很容易发现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是45?、45?、90?的固定值,且两个直角边相等,直角边和斜边的比值永远是固定值,约等于0.7071。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特点和特性,同时也理解了即使图形的大小不一致,但是图形的形状完全一样,对应边成比例,比值是不变的,从而加深了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理解和掌握,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5.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式教学解决问题
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到数学课程中的提问与解答,许多同学在思维逻辑和语言表达方面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而小组合作讨论则可以解决这一教学难题。但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需要考虑各小学生之间的学习水平差异、教师在小组讨论学习中的引导以及学生在小组内的分工等一系列的因素,以促进小组讨论式教学的顺利进行。例如,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这一节课,便十分符合分小组讨论学习。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学生学会自己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课程内容本身就是需要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寻找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老师在讲授这一课时可以采取分小组讨论的方式,使学生自主学习思考。课程的第一步是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出问题,这时学生可以进行分小组讨论,相互分享自己从图片中获得的数学信息,并依据信息提出问题。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交流合作可以补充自己所忽略的数学信息,结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提出多种形式的数学问题。接着是学生自主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或者是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这时只需要数学老师进行简单的指导,学生则可以根据老师的指导发表意见,彼此之间相互补充自己的思考漏洞。而且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题,虽然教师讲解之后学生很快就能明白解题方法和思路,但是后面遇到相同的情况很可能还是不能够独立解决数学问题。这时教师在分小组讨论交流这一教学环节中就要发挥引导的作用,还要注意在分小组讨论环节的结尾部分做好评价,要对学生学习讨论的情况和结果进行及时的课堂反馈与归纳。教师可以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小组的分工合作情况以及课本内容的生活化应用等方面进行总结,进而保证本节课程内容的顺利进行,并为之后小组讨论环节奠定一定的基础,不断地创新和完善数学教学方式。
当小组成员出现较大分歧或思维碰壁时,教师要为学生进行疏导,帮助学生找到突破点;当小组学生在讨论重、难点时,教师要给学生以提示;当小组成员汇报成果存在不足时,教师要帮助学生补全答案。面对这一系列的指导,需要教师可以使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汇报他们解决这道数学题的方法,了解不同小组的学习方案,集思广益、填补空缺。因此,教师在小组合作交流时同样居于重要的位置,要貫穿整个课堂,既不完全放手也不全权掌控,只做课堂的主导,从而更有效地保证小组合作交流式教学的顺利实施。
总而言之,创设关于生活方面的情境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极其重要的教学价值。情境教育是丰富小学数学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必要教学形式,可以广泛应用并不断进行实践研究。教育实践研究表明,构建生活化的情境教学是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学习途径,它能让学生的学习思维更加活跃,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在具体的活动环境中充分实现自身的学习能力,因此,在把握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选择性地进行多样的情境教学模式,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也能更好地促进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数字知识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瞿李云.关于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策略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