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为幸福生活赋能

2022-05-16本刊编辑部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2年5期
关键词:劳动家庭孩子

本刊编辑部

策划人小语

哈佛大学曾做过一项长达20年的研究,发现和不爱做家务的孩子相比,爱做家务的孩子就业率更高(15倍)、收入更高(高20%)、婚姻更幸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也对全国2万个小学生家庭做过一项调查,发现做家务的孩子,成绩优秀的比例高出27倍。

劳动具有独特的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综合育人价值,全社会都应该充分认识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两年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劳动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共同努力,其中,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家庭则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

我们该如何理解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父母又该如何在家庭中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具备基本的劳动能力呢?本期策划,我们将带你一起探究劳动教育,和孩子一起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在劳动中收获成长与幸福。

很多家长下意识地认为劳动教育是学校的事,学校已经开设了劳动教育必修课,这就够了。果真如此吗?

劳动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

家庭教育最大的优势就是生活化,非常有利于开展劳动教育。父母无需刻意制造,只要有心用心,任何一个家庭生活场景都会成为家长实施劳动教育的契机。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多,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随时随地且全方位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最早对劳动的认知、体验和感受都源自父母。爸爸不喜欢工作,天天抱怨,孩子就很容易习得好逸恶劳的品性;妈妈经常贬低某些职业,孩子也会自然而然地认为劳动有高低之分;父母经常为谁做家务争吵,甚至想方设法逃避,孩子就很难感受到劳动是幸福的……

家庭是非常重要的生活场所,可以为孩子提供丰富的劳动机会和实践场景,让孩子能够学以致用,对劳动有更直接的体验、更真实的感受以及更深刻的理解。否则,孩子对于劳动的认知和理解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与实际的生活、真实的社会连接,更无法立足社会,也就失去了开展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

具体该怎么做呢?《意见》中指明了方向,如建议家庭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鼓励家庭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让孩子养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等等。

不难看出,家庭在开展劳动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小觑。然而,不少家长仍存在一些误区,导致劳动教育效果不佳。

家庭开展劳动教育的5大误区,你中招了吗?

误区1

把劳动看作惩罚

很多父母平时不让孩子干活儿,但当孩子犯错误时,就开始小惩大诫,要求孩子整理屋子、洗碗洗衣等,还不忘在一边训诫,让孩子“记住”犯错的下场。

这样做看起来能起到惩警孩子的作用,让他们“长点记性”。但这点“记性”也很容易变成偏见,因为在人的经验中,一件事往往是和早期情绪直接挂钩的。比如一个人和父母一起刷墻,气氛是很快乐的,那么,以后他想起刷墙就会产生正面的情绪。相反,如果一个人从小到大,每次劳动实践都只是为了受惩、赎罪,那么这个孩子就会将“劳动”与“负面情绪”挂钩,以后只要一提起劳动,就会唤起心中的恐惧、厌恶或者内疚,进而产生排斥。这种经验不但不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同时也会对心理发展造成影响。

误区2

用金钱或物质奖励孩子参加劳动

有些父母喜欢搬出洛克菲勒家族的例子,不白给小孩子零花钱,总是要求他们付出劳动,然后才能获得报酬。小洛克菲勒的儿子就曾经为了赚5分钱,上阁楼抓老鼠、为家人擦皮鞋,从小就培养起了“劳动能创造财富”的金钱观。

这个例子固然具有一定正面意义,但也把孩子排除在了家庭建设的体系之外,排除在了亲情之外。把“按劳取酬”的观念拿到家庭生活之中就很容易变味,等于在告诉孩子:你没有为家庭做奉献的义务。家务主要的责任人是父母,只有他们才会在免费的情况下、吭哧吭哧地为全家人干活儿。而作为孩子,你是不必担当的。如果哪天担当了,干了一点儿家务,父母就该给你报酬。

很明显,这种“按劳取酬”的危害不小。有不少父母抱怨,孩子养成了白眼狼,不懂感恩,对父母的付出觉得理所应当。作业忘带,老师批评,孩子说:“都怪我妈。”而孩子偶尔拖个地擦个窗子,就好像天大的事,一定要父母表扬、买好吃的……这些问题背后都隐藏着家务劳动也要“按劳取酬”的观念。做家务劳动,本来是家人彼此关爱的义务,而金钱交换的方式很容易把这层意思抹杀掉。

误区3

将劳动教育看作负担

有不少学校家校联动,在课堂上教学生做一个简单的菜,然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和父母一起做,一起分享等。遗憾的是,有些父母对完成劳动作业非常排斥,和孩子联合做戏,拍照敷衍了事,平时该干嘛就干嘛……没有将家庭作业的应有之义体现在家庭生活中,让孩子在日常做饭洗菜、铺床叠被之中锻炼自己,导致劳动教育无法收到良好的效果。

误区4

贬低劳动的价值

有些家长本身对劳动的认识有偏差,常常在无意中流露出来,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比如看见环卫工人在扫马路,会对孩子说:“你要好好读书,不然长大后就只能扫大街!”经过工地,看见建筑工人正在盖摩天大厦,会对孩子说:“如果你将来没出息,就只能搬砖!”这些价值观往往是家长无意识中流露的,无形中让孩子觉得只有坐办公室的才是成功人士,从事体力劳动的是人生的失败者,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误区5

有劳动无教育

有些家长对劳动教育的理解不深,以为就是使唤孩子,让他们干活儿干得越多越好。在整个过程中,父母不注重与孩子互动,也不引导和教育孩子,只看重劳动结果,而无视孩子付出的努力。这种情况在学校的劳动教育中也很常见。

对于这种现象,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檀传宝的话说就是:他们将学生带到劳动现场,就算是“开展了劳动教育”。用直接劳动代替对劳动的教育设计;在资源开发上,将劳动教育资源简单等同于劳动资源;在评价上,用对劳动成果的评价来取代对劳动教育综合育人效果的评价。

其实,劳动和劳动教育的目标并不一样。劳动的目标是通过付出而获得物质和精神财富,主体身份是劳动者;劳动教育则是通过付出来提升劳动素养,主体身份是学习者。

有劳动无教育的父母只看到劳动,没有看到教育。他们更多是把孩子看作劳动力,而非学习者。因此,就更容易从“多快好省”的实用角度出发,让孩子卖力去干,并从“做得好不好”的角度来评价孩子。这种做法不仅会让孩子失去劳动的兴趣,也无法让孩子通过劳动获得成长。

懂得这三点,实现开展劳动教育的真正价值

1 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有什么样的认知,往往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只有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他们才能够打心底里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

有父母说,观念这种东西有点儿虚,孩子又小,跟他讲大道理根本讲不明白,他也听不进去。这也是很多父母面临的难题。其实,家庭教育尤其是价值观的教育,往往不在乎父母怎么说,而在于父母怎么做,因为孩子最擅长模仿和学习。

杨洋是名记者,很忙也很累,但她特别热爱自己的工作,回到家常和儿子龙龙、老公畅聊各种工作见闻。被妈妈的热情所感染,龙龙也向往着快点长大去工作。听他这么说,很多同学觉得不可思议,因为他们的父母每天都在抱怨工作不好工作辛苦。你看,父母热爱工作,孩子也会对工作充满热情;反之,父母对工作懈怠、抱怨,孩子自然不会对工作有什么期待。这就是身教的重要作用。

孩子们有时会问大人,人为什么要工作?你会怎么回答?有父母可能会下意识地想给孩子讲道理,趁机给孩子上堂课。但我们都知道,这样的效果不会太好:听不懂或者听了很快就忘。怎么办?还是那句“说不如做”。

可以直接带孩子去体验。不少机构设有职业体验项目,孩子可以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扮演各种职业角色,比如教师、警察、环卫工人、医生等。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带孩子体验父母的工作。

杨洋工作相对自由,带娃上班不是难事。为了让儿子的体验更加真实,她没有刻意调整工作节奏,按计划采访、写作。几天下来,龙龙发现,妈妈的工作很好玩,但也很辛苦。可她从不抱怨,而是积极应对,她说工作的过程是充实且有意义的。不需要父母多说什么,通过亲身体验,孩子会自然而然地有所感受和收获。而这些真实复杂的感受会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说到底,劳动观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不是靠说,而要靠做。父母期待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2 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

和劳动观一样,精神层面的教育也常常让不少父母感到无从下手。其实,这恰恰是发挥家庭教育优势的地方,因为生活即教育。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也不应该放过平时生活中的各种机会。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过陪孩子做手工的经历。你可能会很疑惑:这和劳动精神有什么关系呢?

接到老师布置的做手工任务后,甜甜妈觉得学习最重要,做手工浪费时间,和孩子一起糊弄完事。团子爸工作忙,没时间陪孩子,于是花钱买了现成的,假装是和孩子一起做的。果果爸妈胜负心很强,手工能力不行,干脆花钱买最贵的材料。

父母这样做的后果,可能会让甜甜从小认为,劳动没有价值,不值得花时间动脑筋。团子可能会说,劳动可以弄虚作假,不想麻烦就花钱。果果可能會说,铺张浪费没什么大不了的。生活处处是小事,却又无小事。如果父母不用心,就可能错过好的教育机会,更可能给孩子做出错误的示范。

那么,到底该怎么做呢?还是以陪孩子做手工为例,欣欣爸妈的做法也许能给我们不少启发。

欣欣的家庭手工作品总能在班里脱颖而出:废弃易拉罐组装的托马斯小火车、白色雪糕棍和黑色小布条拼成的迷你钢琴、各色扣子组成的满树繁花……她的作品中常常能展现出节约、创新的意识,而这离不开妈妈张瑞婕和爸爸刘雪韬潜移默化的影响。

张瑞婕钟爱旧物改造,家里有很多手工小物件,比如椰子壳花瓶、纸壳灯罩等,好看又省钱。刘雪韬酷爱创新,作为一名教师,为了让学生爱上语文、学好语文,苦练写歌、拍剧,把语文唱出来、演出来,酷炫又有效。耳濡目染中,欣欣自然而然习得了节约和创新的习惯。

家庭中的劳动教育无处不在。不需要有高大上的理论,也不需要很特别的方法,只要肯用心,生活中的任何一件小事都能成为培育劳动精神的契机。

3 提高劳动技能,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有健康的劳动观指引,有积极的劳动精神护航,更要有基础的劳动技能打底,这是劳动教育必须教给孩子的,也必将让孩子终身受益。然而,这却是很多父母最容易忽视的一点。

所以,父母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观念,只有观念上重视了,行动才会有所改变。事实上,培养基础的劳动技能,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掌握洗衣做饭做家务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对自己负责的意识、对家庭的责任感、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孩子有其成长发展的节奏,什么年龄学什么技能也要有规律。3岁前,主要锻炼孩子自己动手的习惯和能力,比如用勺子吃饭、洗手洗脸等。6岁前,试着让孩子做一些挑战性的劳动,比如帮厨、拖地等。

贝贝8岁,妈妈丽娜开始有意识地教她做简单的餐食,比如煮面条、煮鸡蛋;教她洗一些小件的衣物,比如小头饰、小丝巾;还会带着她一起整理房间,自己叠被子、叠衣服、扫地。再大一点儿,丽娜准备带着她一起参与到家庭理财、家庭日筹备等活动中来。

劳动毕竟不像游戏那样天然充满趣味性,怎么让孩子愿意做呢?丽娜的经验是一定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兴趣来开展劳动教育。两三岁的孩子喜欢模仿,丽娜就跟贝贝玩我做你也做的游戏。四五岁的孩子好奇心爆棚,丽娜就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适当放手。比如贝贝喜欢做饭,她就对厨房进行了改造,方便儿童操作,避免可能的伤害。有些父母担心孩子做不好或是做了还不如不做,要么做完批评孩子,要么干脆就不让孩子做,很容易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不可取。

再大一点儿,贝贝发现劳动并不都是好玩儿的,怎么办呢?有时丽娜会试着把劳动和探索科学知识结合在一起,比如通过煎蛋让她了解美拉德反应的原理、观察吸尘器了解负压的奇妙功效等。其实,有些孩子不需要父母引导就会主动发问,父母千万要抓住教育时机,别随意糊弄,或怪孩子捣乱。

父母也要适当地示弱,丽娜这一点就做得很好。她常说:闺女,没你不行啊!贝贝这个时候就会责任感爆棚:妈妈,我来!丽娜给贝贝布置了固定任务——每天开饭前摆放餐盘。对此,贝贝特别得意:哎呀,没有我,你们连饭都吃不上呀。丽娜和老公双双点头:可不,闺女,你可太重要了!在这个过程中,妈妈教会孩子的不只是劳动技能,更是孩子对家庭的责任。

猜你喜欢

劳动家庭孩子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家庭“煮”夫
热爱劳动
恋练有词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