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元交互决定论对初中音乐课堂创编教学的启示

2022-05-15段冰洁

海外文摘·艺术 2022年22期
关键词:决定论个体音乐

□段冰洁/文

音乐学科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实践性。创编作为体现这一属性的一项实践活动,是指创作者在具备一定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基础上,实现对现有音乐材料的编写创作或改编。通过创编,学生的想象力、音乐思维及创造能力能够得以培养,从长远来看,对培养我国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笔者依据班杜拉的三元交互决定论,探讨初中音乐课堂创编教学的构成要素及其交互关系,以分析得出这一理论能够给予当下初中音乐课堂创编教学的启示。

1 三元交互决定论的理论内涵

三元交互决定论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后,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重要内容。他的这一行为理论,将个体、行为、环境三者置于一个动态模型之中,并指出这三种要素实际上是作为相互连接、相互作用的决定因素产生作用的。在这一模型中,三种要素各自指向不同的内容——个体因素包含人的信念、期待、意向和自我概念等认知因素;行为指向现实世界中的活动;环境因素主要起关联作用,为个体和行为的发生提供前提条件。班杜拉认为,这三种要素两两之间相互决定,互为因果,构成一个完整系统。如图1所示:

图1 个体、行为、环境三要素模型图

这一模型中的P、B、E分别指向个体(Person),行为(Behavior)和环境(Environment)。由图可知这一系统中共存在三组交互关系:在个体与行为的交互作用中,个体的期待、信念、目标、意向和情绪等主体因素影响着他的行为方式;同时,行为的内部反馈和结果又会影响到个体的思想信念和情感反应;行为与环境的互动中,环境决定了行为的方向和强度,但行为也嵌入在环境中,能影响和改变环境;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中,个体的人格和认知特征是环境作用的产物,但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也要取决于个体自身认知,个体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性格、信念与价值观重塑环境。

2 三元交互决定论下的初中音乐课创编教学

2.1 构成要素

依据三元交互决定论,初中生音乐课堂创编是创编个体、创编行为和创编环境三种要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创编个体包括学生的创编期待、创编态度、创编策略及创编自我效能感等;创编行为指向学生进行创编和学习时的一系列行为,包括开展创编、反思创编成果等;创编环境不单纯指课堂这一封闭的物理场所,它涵盖物理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笔者认为主要包括创编教学资源、创编活动、创编情境、创编评价以及创编共同体等。

2.2 作用机制

2.2.1 创编个体与创编行为的交互

在音乐创编中,创编行为是创编个体的认知反映。主体的创编期待、意愿及自我效能感等要素决定了个体行为的发生——良好的创编意愿,是创编的基础;创编期待越高,学生越能够进行富有创意的创编;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学生创编目标的设定:自我效能感越高,越会设定更具挑战的创编目标,也更能带动个体开展更为积极的创编实践。因此在创编的过程中,以创编个体充当动机或目标,创编行为的组合便成为目标实现的过程。反之,创编行为对创编个体也在发生作用。目标的设定如果没有顺利达成,学生的创编意愿可能因此遭受打压。而建立在能力范围之内的创编目标的达成,将作为成功的经验被保留到下一次创编实践中去,激发出更为积极的创编期待。

2.2.2 创编个体与创编环境的交互

创编个体是创编环境的产物。处于环境中的个体,其思维、认知会受其所处环境的影响从而成长与改变。在创编教学中,良好的创编环境为学生表达自身创编意愿提供了可能。积极活跃的创编气氛、完备的教具、良好创编情境和丰富的创编活动的能够起到增强学生重视课堂的作用,从而产生积极的创编态度和创编期待。高创编意愿的学生融入创编环境的同时,又以自身的热情带动身边同学的创编意愿,从而在课堂形成积极向上的热络气氛。反映出个体受环境影响的同时,自身也在积极适应与改变环境。

2.2.3 创编行为与创编环境的交互

行为是人用以改变环境,使之适合人的需要而达到生存的目的并改善人与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的手段,因而它不仅受人的需要支配,同时也受到环境的现实条件的制约[1]。三元交互决定论告诉我们,个体所处环境会对自身行为产生影响。在创编教学中,良好的创编情境、新颖的创编器械有利于诱发学生创编行为的发生;教师分配难度适中的创编任务和同学间激烈的竞争氛围也能够起到激发学生参与创编的作用。但需要说明,环境对于行为的影响并非是一定的。正如班杜拉所说,“环境不只是必然影响个体的固定不变的特性”[2]。在被一定的行为激发之前,环境只是潜在决定因素。以创编教学为例,除非学生主动进入教师设定的创编情境中,不然单纯地创设情境或营造氛围是不会引发学生创编行为的发生的。

3 三元交互决定论对初中音乐课创编教学的启示

3.1 强化创编个体

3.1.1 挖掘生活经验

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3]。教师进行创编教学时,应尽量让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因为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更容易在认知方面被接受。以人音版八年级下册《音乐》教材第二单元“乐海泛舟”中的《摇篮曲》一课为例。教师可以结合更为学生所熟知的舒伯特的《摇篮曲》进行对比教学。从熟悉的旋律入手,通过比较两首作品在节拍方面的不同,感受不同节拍下摇篮曲风格的变化。基于这一听觉感受,通过模仿的方式组织创编,认知方面更易被学生接受的同时,也让创编更易上手。

3.1.2 坚持渐进教学

音乐教学应当坚持“学生主体”理念。在教学中,创编难度的不同,对学生参与创编的积极性有较为直接的影响,这关涉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这是一个与能力有关的概念,是指个体应付或处理环境事件的效验或有效性[1]。简言之,即个体对自身能否完成某一特定任务所需能力的判断。自我效能感越高,个体越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困难。因而,教师创编难度的设定需秉持由浅入深的原则,让学生基于自身能力进行创编。以人音版八年级下册《音乐》教材第四单元“亚洲弦歌”中的《樱花》一课为例,课后模块要求学生找出旋律中出现的音,而后利用这些音进行4小节的旋律编创。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已有音符的条件下先进行单一时值的创编,待熟练掌握后逐步加入其他时值的音符。通过难度的逐步加深,学生对于创编任务的接受度也会随之提高。但需要注意,过于简单的任务和缓慢的教学节奏会导致课程走向无聊,在教学时教师要密切留意学生的参与状态,及时调整难度和进程,避免消极创编。

3.1.3 鼓励创编实践

中学阶段,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日益增强。由于自身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系统的科学知识,因而倾向于用批判的观点来对待周围事物。喜欢独立思考、追求创新,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反映出初中生渴望受到尊重与认可的心理。基于这一特征,教师在创编教学时应当予以鼓励。对于自信心强的学生,要充分尊重他们的创编意愿,尽量满足需求不打压他们的自信心;对于自信心稍薄的学生,则要更加关注,努力创造参与时机以实现恰当的引导和激励,在学生取得了创编成果后不吝啬表扬,将肯定的情绪传达给他们以起到鼓舞的作用。

3.2 引导创编行为

常见的音乐创编多围绕旋律、节奏和歌词展开。从行为层面出发,在实施教学时,教师可以拓宽思路引导学生进行更为丰富的创编实践。如歌唱形式的创编,教师可以基于作品特色设计歌唱形式,以人音版八年级下册《音乐》教材第五单元“京腔昆韵”中的《唱脸谱》一课为例。该首歌曲的第一段歌词反映了不同颜色的脸谱所代表的人物角色,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进行角色分配,采用轮唱的歌唱形式。让学生通过演唱,加强对应脸谱角色的认识,从自己唱到听他人唱,基于自身认识表现角色特点,在互动中感受音乐,享受音乐。教师也可以进行故事情节或舞蹈动作的创编。基于已有的音乐旋律,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自由描绘出与音乐意境相符合的故事情节,创作出反映音乐内容的舞蹈动作。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

3.3 创设创编环境

3.3.1 营造积极课堂氛围

库少雄在其著作《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中指出个体必须适应环境[4]。学生处在一定的课堂环境之中,慢慢地内化课堂规范,作出符合期待的行为并学习受环境所赞许的行为。迁移至创编教学,即“学生的创编行为是建立在适应创编环境的基础之上的”。在创编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发挥环境要素对于学生的作用。创编实践时,可以构建适度的奖惩机制以营造紧张的课堂氛围,刺激学生竞争意识的同时,带动学生参与创编。此外,音乐作为一门实践类的学科缺少不了合作。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都存在着合作。在创编教学中,存在合唱、合奏等形式,需要教师积极予以组织。有研究表明,教师的参与能够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因此,在学生进行创编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参与其中进行指导以促进教学;也可以积极展开小组活动,在思维碰撞与成果展示的过程中,取长补短,让学生在热络的学习氛围中有所收获,促进自身编创能力的进步。

3.3.2 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数字化时代下,教学资源十分丰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包括图片、视频、音频在内的各类资源,先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入手“抓住”学生;而后再利用上述资源渲染与创编内容相关的情境背景,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激发其想象力与创造力,使后续的创编实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人音版八年级下册《音乐》教材第一单元“乐海泛舟”中的《我和你》这首作品的创编为例。它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创作背景,反映了伟大的奥运精神。教师可以收集与奥运会相关的各类资料,如奥运五环图片、奥运宣传片、奥运主题曲等,在课堂中营造出“身临奥运”的创编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这一潜在要素的作用。

3.3.3 构建双边评价体系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要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改善功能,促进学生发展。要求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进步性,捕捉其创意性表达并给予鼓励,引导学生发现自身艺术潜能,通过评价结果改进学习。坚持多主体评价,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不同评价主体或角色的作用,形成多方面共同激励的机制,增强学生学习艺术的动力和信心。创编教学评价同理,评价并非教师一人评价,而是师生双边评价。这种评价体系,反映了师生的平等地位,立足平等的评价语境,学生在创编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尊重。体验创编乐趣的同时,通过多边评价发现自身不足,在相互交流与协作中共同学习进步。■

引用

[1] 高申春.人性辉煌之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2] 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上册)[M].林颖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蓝霞.走进新教材 感悟新课改——浅谈初中音乐新教材的特点及创造性使用[J].中国音乐教育,2015(7):20-23.

[4] 库少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决定论个体音乐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音乐
对麦克卢汉“技术决定论”思想的再审视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气象影响文艺:从结构决定论到文化生产论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决定性与决定论概念的理性重建
结构与行为决定论的旷世之争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