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国家语言规划的主体更迭

2022-05-15汪禄应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主体

汪禄应

摘要:从卢戆章1892年发表切音新字以来的130年里,国家语言规划的主体大致经历社会名流、民众团体和人民政府三次更迭。因为主体的差异,三个时期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规划面貌和规划成效。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组织和政府是最近100年国家语言规划最坚强的主导力量。

关键词:国家语言规划 主体 更迭

国家语言规划,包括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划和国家非通用语言文字规划。从卢戆章1892年发表切音新字以来的130年里,国家语言规划的主体大致经历社会名流、民众团体和人民政府三次更迭。因为主体的差异,三个时期呈现了完全不同的规划面貌和规划成效。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组织和政府是最近100年国家语言规划最坚强的主导力量。

一、社会名流( 1892-1918)

这一时期,虽有政府支持甚至动作,但主要是爱国志士、社会名流的策划、努力和贡献。最早是卢戆章。他应该从1878年就开始摸索“韵母”和“声母”切音成字的方法。历经十多年探索,《一目了然初阶》的正式出版使他成为清末汉语拼音运动“第一人”。①这场运动共推出“汉字笔画式”“速记符号式”“拉丁字母式”等计28种拼音方案,②其中王照的汉字笔画式“官话合音字母”( 1900)传播最广,是运动的主流和高潮,直接促成了民初“注音字母”方案( 1913)的问世。这些拼音方案拼写口语形态的官话、国语和方言,“言文一致”是方案设计者们的心声和自觉。卢戆章就认为:“基于字话一律,则读于口,遂即达于心。”③受日本文化思潮影响,黄遵宪不仅有“语言与文字离,则通文者少;语言与文字合,则通文者多,其势然也”的论述,而且发出“字体简便…‘文体通俗”等多项预言,认为未来这些措施将“令天下之农工商贾、妇女幼稚皆能通文字之用”④。 如果说,卢戆章他们倡导的拼音运动主要是从“字体简便”人手实现民众的文化普及,那么裘廷梁他们开启民智便是着眼于“文体通俗”。不再使用文言而采用白话,特别是用官话来写,是清末民初报刊在中国文化界吹来的一股清风。裘廷梁在其《论白话为维新之本》( 1898) -文提出的“崇白话而废文言”成为这场晚清白话文运动最响亮的口号,同年他主编的《无锡白话报》(第5期改名“中国官音白话报”)创刊迅速掀起一种白话报创办热潮。《杭州白话报》《苏州白话报》《扬子江白话报》《京话报》以及《中国白话报》《宁波白話报》《国民白话报》《上海新中国白话报》《长沙演说通俗报》《江西心白话报》《潮州白话报》《北京正宗爱国报》《伊犁白话报》和《蒙古白话报》等370多种白话报在1898-1918年间像雨后春笋般相继创刊。⑤其中,陈独秀主编的《安徽俗话报》格外引人注目,他所主撰的《论戏曲》(1904)某种意义上说昭示着中国语文声音中心主义的到来。站在维新立场,陈独秀在这里实际上提出了“声人心通”的新思路,他强调以声音、语音为凭借的戏曲比其他种种途径都要教人“多”、见效“陕”,是“开通风气第一方便的法门”⑥。因为与西方“男女识字者多乃过十分之九”比较,中国识字者男性“百之一”,女性仅“四万得一”(宋恕,1892)才是“国势危急”的根本原因。⑦迅速而广泛地提升民众的“心智”成为近代以来130年国家语言规划的首要目的。在这种情势下,与语音相近的白话书写对偏离口语原则的千年文言书写提出了严峻挑战。作为过渡,梁启超倡导的一种介于文言白话之间、“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的“新文体”“报章体”( 1897) 一时风靡全国。

然而,在象形汉字与文言书写共同作用下,国家标准语一直未能建立起来。无论是拼音运动还是白话文运动都受到各方掣肘。明清流行的“官话”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然形成的社会方言。吴汝纶从日本引进的“国语”“普通语”概念(1902)依然具有其方言特征。朱文熊提出的“普通话”概念(1906)虽然抽象,但已具有相当强的现代国家标准语意识。

民国之后,一批留美学生成为国家语言规划的新生力量。赵元任、任鸿隽创办《科学》杂志首创汉字横排,引入西式标点(1915),胡适更是力倡白话诗创作,从而将晚清白话文运动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胡适一整套白话革新办法和文学革命主张一下子赢得国内《新青年》主编陈独秀的鼎力支持(1916)。二人的精诚合作使他们成为以改造青年思想为根本宗旨的新文化运动核心领袖。他们对于中国衰弱的原因意见完全一致,这就是“国民的落后”⑧。所以,新文化运动与维新运动一样,都以中国语文革新作为重要内容。胡适在裘廷梁“崇白话而废文言”口号的基础上提出白话为“文学之正宗”主张(1917),陈独秀也在其“开通风气”维新观基础上强调实行彻底的“文学革命”,并让《新青年》完全改用白话文( 1918)。从此,中国语文开始逐渐告别千年文言,进入白话文时代。

爱国志士、社会名流的上述努力在不同程度上触动和影响过政府的政策意向。首先是官员的配合。比如林辂存,他曾呈请都察院代奏推广切音新字。皇帝谕旨是“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调取卢戆章等所著之书,详加考验具奏”( 1898)。⑨“百日维新”失败后,“详加考验具奏”之事也就搁置下来了。其次是政策的松动。相比以前所颁报律,《大清报律》(1908)在钳制报界、控制舆论方面更加严厉。然而它却特别规定白话报“免缴保押费”⑩。这自然是在鼓励白话和白话报发展。第三,机构的动作。北洋政府教育部组织“读音统一会”研制出“注音字母”( 1913),并历经近六年的博弈最终正式颁布实施( 1918)。

这时期,非通用语言文字规划的突出成果是张之洞主持制定的“癸卯学制”规定,大中学普遍开设外语课程( 1903),同时,中国古典语文大踏步退出语文生活。

二、民众团体( 1919-1948)

这时期国民政府在语言规划上动作频频,但最重要的两项工作,即国语罗马字的颁布和简体字的推行,影响都非常有限。国语罗马字从未进入中小学课堂,简体字才推行几个月就被叫停。在百余年国家语言规划历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则是各项民众团体运动。民众团体运动,以文艺大众化运动(1930)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仍有名流策划性质,主要为国语运动;后期为运动高潮,在文艺大众化运动、大众语运动、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之后,更有奠定了新中国文艺路线的延安文艺运动等。

虽然对“国语”概念人们的认识有差异,但以“言文一致”“国语统一”为宗旨的“国语运动”却迅速开展起来,并与以文学为主阵地的白话文运动“合流”。国语研究和推广主要由两大组织推动。一是由学者组成的民间团体“国语研究会”( 1916),一是政府附设机构“国语统一筹备会”( 1919)和改名了的“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1928)。蔡元培、张一麐、吴敬恒、胡适、赵元任、钱玄同、黎锦熙等学者名流是这些团体和机构负责人。在这些团体和机构推动下,国语作为课程走进全国小学( 1920),《国语罗马字拼写法式》正式发布(1928),《国音字典》(1920)、《国音常用字汇》(1932)先后公布,“全国国语运动大会”在北京召开(1926)。这些成绩无疑主要是来自民众团体机构的力量完成的。然而,很显然,国语运动又很有缺陷,不能很快赢得全体国民欢迎,从中受益的只是社会知识层。基层民众参与度不高是团体运动前期的重要特点。

中国共产党人瞿秋白从苏俄一回国( 1923)就看到了前期运动的问题及症结。他指出,新文学距离“劳工之声”还很远,那些“奋发热烈的群众,正等着普通的文字工具和情感的导师”!(11)瞿秋白所以能一眼就看到这些,因为他遵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天起就将“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作为中国革命的重大主题( 1921)。⑥实行更彻底的“文腔革命”,将以“杜撰新字眼”“抄袭洋文法”为特征的“五四”“假白话”再度改造为人民群众实际口语形态“真正的白话”,让亿万基层百姓都能参与政治、交际、文化、科技和艺术生活,于是成为瞿秋白语言规划核心思想。瞿秋白在标准语、汉语书写方式乃至民族语文等方面都进行过极富创造性的探索。他的系统探索是后期民众团体运动的重要思想来源。民众团体运动从“文艺大众化”转换到“大众语”,进而深入到“拉丁化新文字”,就表明文学“从少数特权者解放出来成为亿万民众的所有”这项“文化普及”工程首先需要完成“语言大众化”工程。对于中国来说,尤其不能缺少“汉语书写改造”工程。因此,与“大众语运动”同时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拉丁化新文字的最初方案正来自瞿秋白亲手研制出来的“中国拉丁化的字母”( 1929)。

所以,后期的民众团体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基层民众参与度达到极高水平的一系列语文运动。中国共产党曾领导“左联”发动全体同志参与文艺大众化讨论并形成决议(1931)。(13)决议指出:“作品的文字組织,必须简明易解,必须用工人农民所听得懂以及他们接近的语言文字;在必要时容许使用方言。因此,作家必须竭力排除知识分子式的句法而去研究工农大众言语表现法。当然,我们并不以学得这个简单的表现为止境,我们更负有创造新的言语表现法的使命,以丰富提高工人农民言语的表现能力。”(14)大众语运动虽然由“左联”外的进步文化人士陈子展、陈望道等人发起(1934),但发文最多、讨论最积极最热烈的还是“左联”成员。其中,涌现出聂绀弩、周文、任白戈、胡风等“左联”骁将。“左联”领袖鲁迅的《门外文谈》在《申报·自由谈》连载,是这场讨论的科学总结。大众语运动很快就转入从苏俄传到国内又从国内传到东南亚和欧美、长达25年之久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 1931-1955)。在大众语论者看来,大众语问题的最终解决是“拉丁化”,也就是“新文字”的实施。(15)新文字运动传到延安让新文字一度获得与汉字同等法律地位( 1941)。从实际来看,文艺大众化运动、大众语运动在延安文艺运动(1936)中获得巨大成功。而《中国的一日》全国征文活动开启的22年写作运动( 1936-1958)大众写作运动更是这些进步语文运动的成果。

这时期,国家非通用语言文字规划的成果是古典语文逐渐全面退出,而外语人才的培养明显多于前一时期。

三、人民政府( 1949-2021)

与前两期相比,这时期国家语言规划的总体特征是政府主导、学界引领、民众参与。因为时间跨越70多年,可再分为攻关期(1949-1976)、拓展期(1977-1999)和法治期(2000-2021)三期。

(一)攻关期

历史进入20世纪40年代,美国已全面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而中国文盲率仍高达80%以上,在广大农村地区,文盲比例超过95%( 1949)。(16)新文字虽然学起来容易,两三个月就能学会,但要在全国普遍实行起来就很不容易(1952)。(17)所以,国家语言规划工作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重新全面启动。经过全国专家集中攻关研究,国家通用语、现代汉字和汉语书写字母化改造工程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都取得重大突破,国家非通用语言文字规划建设工作也有条不紊开展起来。在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具体指导下,新中国很快成立了中国文字改革协会(1949)、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1952)和国务院直属机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 1954)。包括参与过国语运动、拉丁化新文字运动在内的全国大批顶级学者成为集中攻关主力军。为加强对文字改革工作的指导,还成立了中共中央文字问题委员会( 1953)。很快,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召开(1955),国家通用语由“国语”正式改名为“普通话”。会后,国家语言规划工作进入高潮期,一大批重大成果相继问世。首先,是国务院全体会议通过决议正式发布《汉字简化方案》(1956),现代汉字建设进入实施阶段。除翻印古籍等特殊情况外,繁体字开始在印刷物上停止使用,第一批230个简化字和30个偏旁类推简化字正式走进中国语文生活。与简体字紧密联系的横排横写方式在全国报纸、刊物、图书中流行起来。其次,国务院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1956),首次明确普通话定义完整表述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18),《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初稿》也很快发表(1957)。第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批准了《汉语拼音方案》(1958),全国中小学和各级师范学校当年秋季就将它作为必修课程全面开设。这其中,各地民众的广泛参与值得特别关注。《汉字简化方案》发布前曾由全国文字学家、各省市语文教师、部队和工会文教工作者约20万人参加过讨论。(19)《汉语拼音方案》在“草案”发表后,仅政协全国委员会就组织6个宣传组分赴南京、上海、西安、广州、沈阳等15个城市举行报告会,参会人员约3万人,还组织了27场座谈会听取意见。(20)攻关期此后的近二十年,基本上是巩固上述成果。

(二)拓展期

改革开放后,国家语言规划工作经历1966-1976年十年的沉寂迅速重启。计算机汉字编码研究工作首先成为“新亮点”。全国汉字编码学术交流会提交汉字编码方案43个,主要类型包括形声编码输入、汉语拼音输入、字形分解输入和整字输入等4种( 1978)。(21)很快,国家标准《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发布(1980)。在中国政府和专家的努力下,国际标准化组织发表了由该组织成员国投票表决通过的标准文件《文献工作——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 IS0-7098)。该文件规定拼写汉语以汉语拼音为国际标准(1982)。文献工作包括图书馆、档案馆、资料馆、国际情报网络等,涉及一切有文字的图书资料目录。同年,“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的规定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四年后,召开了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1986)。在国家语言规划史上,这次会议具有划时代意义。如果说切音新字开始的90多年,人们在语文革新上的全部努力都着眼于语言文字本体治理,那么这次会议之后,中国语言文字治理便由“本体”全面转向“应用”。中国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法制化和国际化建设等在加快推进。这是拓展期的重要特征。

(三)法治期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 2000)后,国家规范《通用键盘表示规范》(2001)、国家标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2012)、国家规范《通用规范汉字笔顺规范》(2021)等通用语言文字规范标准陆续出台。与此同时,语言文字走向世界步伐明显加快。年来华留学生近50万人( 2018)。(22)孔子学院成立( 2004)后,近70个国家颁布法令政令等方式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70多个国家开设汉语课程或汉语专业( 2018)。(23)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非通用语言文字建设得到重视。人民政府帮助新创、改革和改进23种民族文字(1958)。(24)改革开放后,还开启了民族语文信息化建设( 1982)。蒙古文、维吾尔文、藏文等少数民族语文的信息处理获得迅速发展。(25)适应于“一带一路”建设,我国外语教育也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全国高校开设外语101个语种( 2018)。(26)

①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91页。

②周有光:《周有光文集》(第一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版,第73页。

③卢戆章:《一目了然初阶(中国切音新字厦腔)》,文字改革出版社1956年版,第3页。

④[清]黄遵宪:《黄遵宪全集(下)》,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420页。

⑤胡全章:《清末民初白话报刊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页。

⑥陈独秀:《陈独秀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70页。

⑦宋恕:《六斋卑议》,朝华出版社2018年版,第46-47页。

⑧唐宝林:《陈独秀全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59页。

⑨许长安:《语文现代化先驱卢戆章》,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6页。

⑩刘哲民:《近现代出版新闻法规汇编》,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第31页。

(11)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11-314页。

(1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档案文献选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年版,第3页。

(13)姚辛:《左联史》,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14)冯雪峰:《冯雪峰论文集(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5-66页。

(15)周文:《周文文集(下)》,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86頁。

(16)吴雪钰:《中华人民共和国扫盲教育政策发展研究》,《语言规划学研究》2016年第2期。

(17)吴玉章:《文字改革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89页。

(18)费锦吕:《中国语文现代化百年记事(1892-2013)》,商务印书馆2021年版,第201页。

(19)(20)(21)王均:《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第78-79页,第110-111页。

(22)王牧华、涂毅:《新中国来华留学教育发展的成就及展望》,《教育史研究》2020年第2期。

(23)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2018)》,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第97页。

(24)孙宏开:《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规划百年议》,《青海民族研究》 2015年第2期。

(25)金星华:《中国民族语文工作》,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64-171页,第165页。

(26)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 告(2019)》,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第96页。

猜你喜欢

主体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多管齐下,主体评价小学生的习作
何谓“主体间性”
技术时代人的主体性迷失与出路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七项政策支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平面设计主体间性设计观初探
冯契对毛泽东的主体能动性思想的解读和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