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扩张症自发破裂合并癌变1例报告
2022-05-14仇晓桐吴政奇曹禹石夏旭翔吕国悦
仇晓桐, 吴政奇, 曹禹石, 夏旭翔, 吕国悦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肝胆胰外科, 长春 130021
胆管扩张症(biliary dilatation,BD)是一种罕见的胆道发育畸形疾病,其并发症包括胆道结石、胰腺炎、复发性胆管炎、门静脉高压症、自发性囊肿破裂甚至癌变[1]。BD自发破裂合并恶变较为少见,国内外罕有报道。本文报道1例BD同时合并自发性破裂和癌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总结其诊治特点。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28岁,间断性右上腹疼痛5 d,未予以重视,2周后腹痛加剧,2021年1月20日就诊当地医院,神志淡漠,心率110次/min,呼吸频率25次/min,血压70/40 mmHg,查体:板状腹,压痛,反跳痛阳性,白细胞计数 31.5×109/L,凝血酶原时间 21.5 s,CT平扫示:胆总管囊状扩张,胆总管壁局部增厚。初步诊断为弥漫性腹膜炎(考虑消化道穿孔),胆管扩张症,感染性休克。急诊行腹腔镜探查术,探头进入腹腔后,探及大量墨绿色腹腔积液,呈胆汁样,吸引器吸出约1000 mL积液,可见胆总管囊状扩张,胆囊完整,大量温盐水冲洗腹腔后,见囊肿后壁间隙有胆汁流出,考虑胆管扩张症自发破裂,由于患者感染性休克,凝血功能较差,遂于囊肿内留置T型管1根,留置腹腔、盆腔引流管各1根。术后给予扩容,抗感染等支持治疗,患者术后1周带T型管出院。术后3个月为求进一步诊治于2021年5月14日入本院。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腹部见腹腔镜探查切口瘢痕,T型管引流通畅。TBil 10.2 mmol/L,DBil 2.6 mmol/L,碱性磷酸酶 111.7 U/L,GGT 67.1 U/L,肿瘤抗原:CA19-9 17.42 U/mL,CEA 1.13 ng/mL,AFP 3.7 ng/mL。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示:胆总管T型管引流术后,胆总管轻度扩张,壁厚,伴周围脂肪间隙浑浊(图1)。诊断:胆管扩张症自发破裂、T管引流术后。术前常规准备,拟行胆管囊肿切除术,胆肠吻合术。术中可见胆总管处一巨大囊肿,大小约7.5 cm×4.5 cm×3.0 cm,因囊肿巨大,与周围组织粘连重,分离困难,遂将囊肿自中间横断。分离囊肿与周围粘连组织,囊肿上端在左右胆管汇合处以下2~3 cm,下端在胰腺上缘,在囊肿后壁可见菜花样凸起,质硬,大小约0.5 cm,术中送冰冻病理,考虑恶性。行囊肿切除、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胆囊切除、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清扫术。吻合口附近放置腹腔引流管1根。术程顺利,出血约500 mL,未输血,术后经过积极抗炎、抑酸、对症治疗,患者恢复良好,于术后第7日出院。术后病理:大体可见囊肿局部内壁粗糙,呈菜花样隆起,余内壁光滑(图2)。肿块镜下可见癌细胞成不规则的腺管状、巢状,由黏膜表面向下浸润生长,癌细胞周围散在淋巴细胞浸润及血管增生。胆总管腺癌(中-低分化),浸润深度约4 mm,脉管、神经、切缘均未见癌浸润(图3)。慢性胆囊炎,未见癌组织累及。术后3个月复查血常规、肝功能、肿瘤标志物(CA19-9、CEA)未见异常,CT平扫未见肿瘤复发。
2 讨论
BD是一组以原发性胆管局部扩张为特征的胆道畸形。其病因复杂,目前主要有遗传学因素、胰胆管合流异常、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胆管上皮异常增殖、其他因素(如病毒感染、妊娠、胆管炎症等)[1]。发病率约占胆道良性疾病的1%,东方人患病几率大于西方人,男女比例为1∶3,且以年轻女性居多[2]。
注:可见破裂的囊肿壁(白色箭头所示)及留置的T管。
注:局部内壁粗糙,呈菜花样隆起(黑色箭头所示),余内壁光滑。
注:癌细胞成不规则的腺管状、巢状,由黏膜表面向下浸润,其内可见散在淋巴细胞浸润及血管增生。
BD的典型症状为腹痛、黄疸和腹部包块,但仅有20%~30%的患者会同时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大部分成年患者表现为腹痛、恶心。BD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0%~60%,其中BD自发破裂是少见的并发症,癌变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3]。有1%~12%的BD患者发生BD自发破裂,BD总体癌变率高达2.5%~30%,且癌变率随年龄段递增[4-5],目前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不论是否有临床症状,一旦确诊BD,应尽早行手术治疗,降低胆道癌变率[6]。
BD手术方式的选择取决于临床分型,目前国际上常用Todani分型[7],但其难以充分反映BD的复杂程度和准确区分不同的病变类型。2017年董家鸿等[8]根据胆管树受累部位与范围,结合发病因素和外科治疗方式的差异提出了董氏分型,更符合BD的病理学特点,也更利于手术治疗决策的拟定。虽然BD一经确诊,建议尽早手术治疗,但BD自发穿孔时,常引起胆汁性腹膜炎,甚至感染性休克,无法耐受复杂手术,需要及时进行胆汁外引流手术,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再进行彻底的手术治疗。本例患者因BD自发破裂未及时就诊导致感染性休克,先行腹腔镜下T型管引流术,待患者全身情况改善后,二期行胆囊、病变胆管切除和胆道重建。根据术前MRCP及术中情况,本例BD患者考虑为Todani分型Ⅰ型,董氏分型C1,根据董氏分型指南[1]行胆囊切除+扩张肝外胆管切除+胆管空肠吻合术。由于BD癌变概率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大,故对于成人BD应警惕癌变可能。术前薄层动态增强CT、MRI以及MRCP检查可明确是否存在癌变可能,术中常规行快速冰冻切片病理检查,防止BD癌变漏诊。本例患者术前MRCP未见明显癌变,术中发现扩张胆管内壁局部增厚呈菜花样隆起,及时行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考虑恶性,按胆管癌治疗原则行根治性手术,病变胆管切缘在正常肝管与扩张胆管连接部远端2~5 mm处且切缘距离癌变>5 mm,同时行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清扫术。术后需对患者长期随访,如通过肿瘤标志物(CEA、CA19-9)监测肿瘤复发。
综上所述,对于BD自发破裂病情严重而无法耐受复杂手术的患者,可行胆管外引流术,以缓解感染性休克等危重情况,待患者全身情况改善后,二期行病变胆管切除和胆道重建术。其次,对于成人BD应重视癌变,术前全面评估癌变风险,术中对于胆管壁增厚或腔内有肉芽及乳头状突起时,应及时行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排除癌变可能。术后建议患者半年内每3个月,半年后每6个月复查血常规、肝功能、血清淀粉酶、肿瘤标志物(CA19-9、CEA等)及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薄层动态增强CT、MRI等影像学检查进行BD癌变监测[1]。
伦理学声明:本例报告已获得患者知情同意。
利益冲突声明: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仇晓桐负责课题设计,查阅文献,撰写论文;吴政奇、曹禹石负责收集数据,采集图片;夏旭翔负责对文章进行修改;吕国悦负责指导撰写文章并最后定稿。